早期大埔人口主要在大埔墟,而大埔墟,則在大埔大規模開發前已有,當時是讓大埔各村村民,到墟集買賣東西。以前來往大埔墟,主要靠15A(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),後來則是19(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)、19A(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),蓋因三者,皆途經大埔墟。
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,19A被分拆出三線,為71(沙田←→佐敦道碼頭)、72(大埔墟←→大角咀碼頭)、73(上水←→大埔墟)。其中72,正是連接大埔墟至九龍,途經:
廣福道、大埔公路馬料水段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大埔公路金山段、大埔道、欽州街(回程南昌街)、荔枝角道
分拆時因佐敦道碼頭空間不足,72乃以大角咀碼頭作總站。而由大埔至九龍一段,皆經大埔公路,包括金山一段。起先72用車都是些購自英國之二手巴士,或丹拿CVG型。到1980年起,勝利二型落地,也有行走72。
|
1981年九巴72大埔墟總站。時72是用丹拿CVG型行走,如圖,又或勝利二型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大埔大約是在1970年代開始開發,在林村河以北,原來只是海灣,後來被填海,變成今日大埔一段林村河。而多個公屋、屋苑,也相繼落成。最先一個乃大元村。當時本可延長72至大元村,然九巴卻在1981年11月5日開辦72M(大元村←→旺角地鐵站),取道:
廣福道、大埔公路馬料水段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獅子山隧道公路、獅隧、窩打老道、亞皆老街
|
早在大埔首個公屋大元村落成時,已率先有72M、74A開辦。其後72M轉作72B。圖為大元村總站,72M後面者,應是74A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說明是「M」線,該是接駁地鐵,而開辦時地鐵荃灣線還未建好,也有接駁線接駁旺角地鐵站。但是在1982年5月地鐵荃灣線通車時,很多接駁旺角站的路線被重整,但72M,卻要待至1983年9月4日才動手術:改稱72B,並延至大角咀碼頭;同日起72改為只到深水步碼頭,不入大角咀。隨著1985年大埔中心入伙,於1985年2月15日,72B總站搬遷至大埔中心。其時受惠於大埔人口急增,72B客量甚高,班次曾達6分鐘一班。
由於大埔的開發,其時吐露港公路也正在興建,並於1985年9月通車。在1985年9月26日,72B分拆出一條72X(大埔中心←→大角咀碼頭),途經:
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隧、窩打老道、亞皆老街
|
72X實際乃72B之特快版。早於八十年代中,已用三軸巴士行走:一般為都城嘉慕11米。而圖中此部亦是也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因來往大埔至市區之路程縮短,大埔居民選擇也很明顯:紛紛轉投72X。而72X也在開線不久,使用三軸巴士服務。而72B則因客量減少,減少班次,最密20分鐘一班,而用車則仍是勝利二型。1988年8月15日,72、72M加經沙田市中心。
為免資源浪費,九巴於1991年8月10日,把72延長為(太和←→大角咀碼頭),同時取消72B;1992年6月,72X增設空調服務。
來往大埔至西九龍本有72X,惟不過到旺角。油尖區一段則有在1992年6月1日開辦之271(富亨←→尖沙咀),當時只走繁忙時間,以全空調服務。由於客量高,1993年11月5日,271提升至每日全日服務。當時空調巴士還未普及,而271需從72X抽調所有空調車行走,結果在271提升服務時,72X要取消空調服務。如是者維持幾年,直至1996年10月,72X才重派空調巴士行走。
|
271自開辦以來都採用最新落地之巴士行走。圖片攝於1997年,為富豪奧林比安11米,當時出牌不足一年,並配以電子路線牌。直至1990年末,電子路線牌尚未大規模採用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隨著西九龍填海工程,大角咀碼頭停用,72、72X乃於1995年5月8日隨其他大角咀碼頭路線,遷往大角咀新填海區的臨時總站;1998年7月19日隨地鐵東涌線通車遷往奧運站;2000年7月9日又遷往柏景灣。
|
很長一段時間,72一直都是用勝利二型行走,直至九十年代末,依然如是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|
72X儘管很早使用三軸巴士,這些三軸巴士,卻一直行走至2003年全空調化後,才退出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而到了2002年7月6日,72更搬往長沙灣,不再駛進大角咀。
|
72X是於2003年8月16日全空調化,其時用車一般是12米版本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|
行走72之空調巴士開往長沙灣。72是於2002年11月16日加入空調巴士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大埔巴士線演變中必少不了來往觀塘者,蓋因在大埔開發時,遷入大埔之居民,不少是原居於東九龍。故九巴規劃大埔巴士線時,亦是盡量按沙田一套搞。1975年沙田早有89往觀塘,而過幾年則輪到大埔。
1982年10月18日九巴開辦74A(大元村←→觀塘碼頭),途經:
廣福道、大埔公路馬料水段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源禾路、火炭路、大涌橋路、獅隧、龍翔道、觀塘道
時74A是用勝利二型行走,但因來往觀塘,也有丹尼士喝采型服務。
|
1983年九巴74A停於觀塘碼頭,為丹尼士喝采型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開辦時林村河很多屋苑尚在興建,比如大埔中心。到1985年大埔中心終於入伙,74A乃於1985年2月15日,把總站搬往大埔中心。
其時吐露港公路亦正興建,並於1985年9月通車。九巴乃於1985年9月26日分拆出74X(大埔中心←→觀塘碼頭),取道:
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隧、龍翔道、觀塘道
由於相比起來,74X路線較快捷,大埔居民來往觀塘,逐漸選擇74X多於74A,尤以此後一段時間,74A路線都沒如何拉直。而約於1986年末,74X就由勝利二型,加入三軸巴士行走;之後幾年間,全線三軸巴士。
|
74X是於八十年代中旬派出三軸巴士行走。圖為1991年大埔中心總站,74X使用利蘭奧林比安11米,而旁邊則為丹尼士巨龍11米,該是走72X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74A、74X此後之發展則更極端:1991年大老山隧道通車,74X於1991年6月27日,改用大老山隧道直入新蒲崗、觀塘,不經獅隧、龍翔道。自此74X客量大增,繁忙時間更去到3分鐘一班,進而部分用車,還是三車門大巴。反觀74A,則於1990年2月10日延至太和;到1992年1月27日,再繞經運頭塘村(即大埔墟站隔鄰)。由於新服務者皆鐵路車站範圍,加以仍舊迂迴,74A班次也就不密反疏。至1990代末,74A平均20分鐘一班車,而用車方面,還是勝利二型,直到此車行將就木,才改用三軸巴士。然在此時,74X早就在1996年10月末,提升至全空調服務矣。
|
大埔巴士線倘使用三軸巴士行走,一般都是11米。圖中一部利蘭奧林比安空調行走74X,緊隨者也是74X,是都城嘉慕11米非空調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如是者,兩線客量如何,前景如何,不言而喻也。
|
在全空調化後,74X用車,長期都是12米版本,以針對龐大客量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筆者提過,九巴在規劃大埔巴士線時,是盡量按沙田的一套搞。既有西九龍,又有東九龍,則中九龍(即九龍城)總會有吧?而中九龍的路線,正是75X。
75X是於1986年2月28日開辦,總站設在當時剛落成的富善村,大埔中心隔鄰,是繼72X、74X後,第三條吐露港公路巴士線。當時75X路線大約是由富善開出,沿南運路經廣福,就入吐露港公路;在九龍則沿沙田路、獅隧、窩打老道、聯合道走,反之亦然。75X主要是按沙田的85系列而設計,作用則是來往啟德機場。然而由於九龍城一帶,並非市區心臟,商業活動又不多,客量不算標青,故75X當時用車整體較遜,直至1990年左右,還是用勝利二型。
|
1986年富善村總站,75X用車為勝利二型,和丹尼士喝采型。此富善總站是位處今大埔警署附近,後來被今日的一個取代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1991年大老山隧道通車,對75X是一個轉折點:75X於1991年6月27日改經大老山隧道,並沿龍翔道入橫頭磡、聯合道;在大埔亦改為由富善先經大埔中心、大埔墟才入廣福,出九龍,反之亦然。有問何以作如是走?答案是,當時74X也改走大老山隧道,但因大老山隧道設計,改道時74X不能再經黃大仙,於是乎,就找了75X,負責接駁黃大仙地鐵站。作如是者,75X可通過黃大仙之客源,幫補一下75X,有效運用資源。
果不其然,75X客量開始上升,並轉用三軸巴士擔綱。而到了1996年10月末,更提升至全空調服務。
|
75X名義上是來往九龍城,但起先客量不算標青,直至1991年6月改經大老山隧道,並加經黃大仙,才有點看頭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隨著機場搬遷,來往九龍城之人流大減,75X之需求相比起以往,是有所不及。以班次計,約是8分鐘一班,對比起其他大埔巴士線,難以比較。一般75X的乘客都是到黃大仙接駁地鐵,情形有點像沙田的82X。
當大埔大規模開發時,九巴草擬巴士線網,就按沙田一套,計劃一條來往荃灣之路線。明顯地此線乃按著當時48(48X前身)而作,惟原先計劃是:取道大埔公路馬料水段。當時計劃未即時落實,到落實時,正值1985年吐露港公路通車,倘按原定計劃,使用大埔公路,就不太適合矣。結果計劃修改,變成後來73X。
73X是於1987年4月7日投入服務,取道:
富善、大埔中心、南運路、廣福村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隧、龍翔道、呈祥道、青山公路葵涌段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
取道獅道固然迂迴,然那是因為當時城門隧道還未有,需要取道迂迴路段服務。而因此早期班次,不過10-16分鐘一班,使用勝利二型擔綱。到客量開始增加,73X班次亦開始加密,又加入三軸巴士行走。
|
在轉用城門隧道時,九巴在73X巴士上,撰上了城隧線標語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隨著城門隧道通車,73X於1990年4月20日起改經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城門隧道,同時亦加經大埔墟,即由富善入大埔中心,再沿大埔墟到廣福,再上高速,路線也即:
富善、大埔中心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城門隧道、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
此後73X班次日密,達5分鐘一班,同時勝利二型退出,轉用丹尼士巨龍11米 (S3N) 、都城嘉慕11米 (S3M) 。此時73X客量本可足以提供空調服務,惟城門隧道本身有轉車站,空調、「熱狗」混合行走,是難以與轉車站轉乘配合。而空調巴士在當時仍尚末普及,轉為全空調也不符實際,故直到九十年代末,73X仍是全線非空調。
|
圖片攝於轉全空調前,73X使用丹尼士巨龍11米,正駛經大埔墟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直到2000年空調巴士數目大為增加,73X終於在2000年9月17日,改為全空調服務。
|
由於城門隧道轉車站關係,73X一直未加入空調巴士行走。直到2000年,才一次過轉為全空調服務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現今來往大埔至沙田,通常是乘東鐵,但東鐵在1983年左右,才全面電氣化,而大埔則已在七十年代末開發,其中1980年大埔工業村入伙。為配合此一點,九巴乃於1980年9月22日,開辦了72A(大埔工業村←→大圍)。其路線如下:
汀角路、廣福道、大埔公路馬料水段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大埔公路大圍段
配合沙田之發展,1982年11月24日,72A改經沙燕橋、大涌橋路、獅子山隧道公路,而不經大埔公路沙田段。
開辦72A並不僅僅是針對來往大埔至沙田,而是考慮到於大埔工業村上班之工人。而當時吐露港公路還沒通車,72A也順理成章,取道大埔公路馬料水段往返。原先72A大圍總站是位處今日富嘉花園,與85同一位置。直到1987年1月17日,大圍火車站建成了巴士總站,72A乃搬到該總站。
|
在1991年左右,九巴曾把三部配ECW車身之利蘭奧林比安(BL1-3)派往72A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早期72A客量尚算高企,除因72A是來往大埔工業村外,更因為是大埔公路馬料水段,在吐露港公路未通車時,乃往返大埔最直接之路徑。因之在吐露港公路啟用、東鐵電氣化後,72A儘管不至於武功盡廢,客量也不斷下降。大埔工業村隨著製造業式微而人流減少;而大埔公路馬料水段沿線,人口不多外,也以豪宅居多,對72A客量幫助亦有限。
1990年代末勝利二型全面淘汰,72A才正式改用三軸巴士服務。
|
當72X、73X、74X等大線相繼全空調化,72A要待至2007年,才加入空調巴士行走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回到《蒼山如海》
作於2008年,2011年修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