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2A哪怕再多客,只能是用11米之料子;又如13X亦是:本質上僅針對秀茂坪一隅,客源受限也。還有像2F、8、11C、13D、21、24、28,諸如此類:於過去是長期用兩軸行走,比如「黑金剛」,甚至丹拿珍寶也。
此間一個重要關鍵在於,這些路線基本上並非流水線性質,且有強烈針對性——即以13X而言,其是專服務秀茂坪居民,且僅到尖沙咀也。又如24,純粹針對啟德一邊,且只到旺角而已。這些路線尚不至於缺乏客源,可是亦未算標青——長車身巴士放在這些路線,大材小用也。
按其實從過去之經驗可看出,哪怕客量有多高,11米雙層亦有疏導能力——而且對比下,11米轉彎具靈活性也。
![]() |
市區路線比如1、2A、2F、9、13X、18、21之類,因有強烈針對性,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——以11米合宜也。(Bobby Liu圖片) |
按其實新界路線之情況亦是:比如荃灣區出西九龍諸如32、33A、36A、37、45,極其量11米,蓋其定位較仔細也;沙田之86系一看亦是11米就夠,因專往來深水步、長沙灣也;屯門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——通常限某一小片區甚或一村一線,以其需求,11米夠載也。而一些區內線則更加是:71K、80K、81K這些哪怕使用雙層巴士,皆11米已可也。
港島區而言,尤其港島南區,大抵所有路線都是11米夠載: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也。比如服務華富、置富、利東、海怡半島,巴士線根本是一村一線也。何況港島南區整體路面,是不適合更長巴士行走——置富是為例也。
凡此是指現狀方面:倘巴士線按筆者之構想一一改造,大概較宜用11米者,計有:1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2A(延至秀茂坪後)、7、9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13X、18(延至九龍城碼頭後)、21(延至尖沙咀後)、24(延至樂華村後)、28、32、33X(即33A)、36A、37、45(縮短至何文田後)、52X(改用小欖交匯處後)、53M(即68A)、53X、57M、66M、66X、67X、75X、85、86、86A、86B(即87B)、201、205⋯⋯只列舉一部分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、《黃大仙旺角線重整》、《6C改造與其他》)
如此多?都是客量與客源特質所決定——包括市區路線,一旦按筆者構想改動後,針對性會更強,比如1、7、9、21、33X、52X;另一方面單層巴士才合用之路線,倘真用到雙層巴士,11米就夠——客量上並非高得很誇張也。
港島則更加是:就如42倘按筆者建議改走薄扶林道,因只針對華富一個屋村,11米夠清客也。又如40,不論保持現狀還是按筆者所言,改走置富至中環經香港仔隧道,都是只宜11米也。再如鴨利洲,自從有南港島線,巴士線皆11米已夠用也。
事實上以香港之情況看,市區路窄彎多,而郊區亦是:在未能把道路一一擴闊前,專用11米巴士遷就一下,才實際也。
通常香港島大多路段都出於歷史原因,比較狹窄,且使用11米巴士,於清客方面,亦有一定能耐也。(Gakei Lee圖片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