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筆者常說新巴缺乏經營能力,何也?當然環境因素是不能忽略:比如港島發展高度飽和,缺乏新發展區域,然發展空間多一些之九龍、新界,新巴同樣一團糟,那就已非單單外在環境問題,如此簡單。
比如將軍澳南,哪怕有地鐵因素,始終是新區,巴士總有空間分到些餅。然最惡劣之時,新巴將軍澳南路線,可以差得班班車都門可羅雀。換轉是九巴、城巴,再壞倒未至於如此也。定線該是原因之一:比如倘走到調景嶺一段,新巴會繞入彩明街彩明苑一段死胡同。有如此必要乎?直走景嶺路即可,頂多走入調景嶺站巴士總站——一旦作如是辦,繞入此死胡同實多餘也。繞來繞去,乃新巴將軍澳南專線大缺點也。
又如新巴將軍澳南一開線,即設有$1轉乘扣減:大概是欲仿效九巴,然此中問題在,九巴之扣減為$3.5,且涉大批路線。新巴路線夠九巴多?乃作用有限也。如是者設此扣減,無謂也。
按理將軍澳往返機場該是新巴包辦,然考慮到以上,好材料也必被糟蹋:屆時或者被弄到不倫不類,倒說不定。
當然亦可作如是說:「不知者不罪」。而此間有一點是過往較少說,那就是不同行業,總有其經營邏輯:搞巴士是不同於搞服裝。服裝可以多花款,巴士線能乎?服裝可以個性化,有獨特風格,巴士線能乎?服裝可以走高檔,一如Chanel之類,巴士線能乎?把服裝之一套加諸於巴士業,水土不服,最起碼也:服務人群有異也。乘客不會因這些花款,就會乘此條線:有需要自會坐,沒需要,打死亦不會也。
銀行服務一般面向富有人群,因之能高檔。巴士則不能矣:坐者多經濟能力較差,而有錢者,不會坐也。
甚至搞巴士亦不同於搞小巴、的士:小巴、的士涉及之客量少,容易搞點到點,巴士線點到點,要確保有龐大客量,難乎其難也。蓋因倘一旦不夠客,成本分攤於每一乘客時,金額可很驚人也。巴士乘客有多少,能有如此負擔能力?思之甚恐也。
按舊時中巴服務水平看來較差,根源在於將貨就價:經濟實惠才是重點。正因太多人對巴士服務盲加指責,結果就像後來,巴士服務越來越切不中乘客需要,且要付高昂車資:適得其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