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公共交通之成本

早前曾有人提出營運公共交通的成本問題。毫無疑問成本是重要一環。很多人不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之硬道理,只能說,這些人是蠢蛋,無知的蠢蛋。

以巴士來講,要求服務優質不一定是好事,因為提升服務總需資源,而這些資源從哪來?明顯是成本之問題。即是說服務水平好了,就必意味著,巴士有加票價之壓力。1998年中巴差不多走到盡頭時,一些路線由香港仔經薄扶林道出中環,只用舊款車行走,票價約是四元多,而城巴同類型路線,票價則五元多。到新巴接手後,轉用新款空調車,只數年,票價就六元多,比中巴高三成。這就是追求優質之代價。講品質是一回事,但必引隨另一問題:你願不願付出?你有能力付出?

而即算票價下調也不是沒有代價。降低票價乘客固然付少了,但如此一來就少了收入支付成本。這又必意味著削減成本,降低服務檔次。以前中巴之所以專用舊車,原因正是成本的問題。乘客付不起錢,當然要將貨就價,盡量不買新車。倘還要中巴多買新車,那買新車的錢哪裡來?

其實巴士票價不只在香港才是議題,其他地方也是。大陸珠三角一帶城市,都不時討論這。一些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如東莞,因為乘客多是工廠民工,巴士甚不注重保養,往往破破爛爛也照樣出來服務。香港朋友去過東莞的,可能會看不過眼,但必須明白,這是將貨就價,收一、兩元你還想如何?有些城市落後一些的,更加只是把舊車翻一翻新就算,因為那些地方,巴士票價只一塊。倘買新車,甚至要由當地市政府包底,而所用的錢,當然是廣大納稅人的錢。

票價和服務兩者水平,往往是成正比。這是必然之定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