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回香港的發展史,當可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就是政府的角色是側重於建屋,而不是基礎設施,諸如道路、鐵路。當六十年代華富村落成入伙時,人們抗拒入住的一個因由,是對外交通不濟;將軍澳在沒有地鐵時,人們對遷入將軍澳,也是耍手擰頭。而政府的手法都是很粗獷的,就是以行政方式著居民搬入。但居民不肯搬來,皆因是考慮到對外出入之不便。而更糟糕的是,政府數十年來,都輕視此一點。
筆者不是說不應該發展新區,問題的關鍵,是香港政府發展新區,皆非從經濟上考慮,而只是一廂情願地從生活品質看。但凡人都是經濟的動物,一個地方倘不能讓人有著落,誰會考慮去那裡住?大嶼山是為一例──從生活品質看,大嶼山背山面海,鳥語花香,應是個居住的天堂。但生活品質,往往是有錢人才會考慮的事情。一般小民百姓,更多是從經濟方面去想。
除此之外,一個新區的發展,還應是考慮到其地理位置,而在經濟上著墨。舉例倘一個海灣,適宜作貨櫃碼頭,則海灣整個區域,理應是圍繞碼頭運輸此一方向發展,例子有深圳鹽田港。又如一個地方倘是市區外邊,則整個地方,作為一個純住宅區,較為適合。例子有深圳之布吉。
但香港則不然。香港的衛星城市基本是倒模式的發展。即是說不管哪個地方,皆是建了一大堆的公屋,與此同時又建了一個工業村。就以將軍澳來講,整區以公屋區為主,再加一個工業村。但將軍澳鄰近觀塘,觀塘工廠區都滿足到將軍澳的就業需要,何需將軍澳一個工業村?倘是離市區遙遠的新界北,這樣的發展,倒還合情合理。而更糟糕的是交通網絡也不完善,不但鐵路也沒多少條,道路也不足。迄今將軍澳只有一條隧道進出,而寶琳道始終是小路,不像是一個主幹道。而其他道路連接,也全付闕如。幸而地鐵將軍澳線通車,情形才稍好些。
這種不知變通的倒模式發展,壞處不言而喻:居民上班的距離與居住距離太大,上下班動輒舟車勞頓;又因缺乏鐵路,出入過分依賴巴士,使巴士票價,也因此高居不下。
這正是香港城市發展的最大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