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連幾篇關於新界北發展大計,或有人會覺得,一定要有商業區乎?這不免涉及一個關鍵:城市之本質。
整體而言自有人類以來,最先是住鄉村——耕田也。平日耕田,總會有些農獲拿出去賣,而販賣之地點,墟鎮也。墟鎮倘擴而大之,城市也。市集、城市之功能是什麼?交易買賣也。
以香港來說,最古老當然是中、上環:開埠時代連同西環、灣仔,曰「維多利亞城」。迄今上環、西環,尚有大批參茸海味店在,而當年維多利亞城,正是賣參茸海味、糧油雜貨集散地。而為便運貨,西環海邊為碼頭,卸貨區也。
城市正是如此發展起來:要有商業活動,才有意思。再看世界各地,廣州舊時有十三行,上海最早期為通商口岸,東京有築地、秋葉原;紐約本為貿易港,漢堡為內河轉口港,阿姆斯特丹除轉口,芝士、花卉集散地也。
倘是農耕毋須於城市搞,鄉村已可,蓋因地方大也。以美、加作例子,中西部,人煙稀疏,宜於大規模農業,以小型飛機施肥也。另工廠亦毋須集中於城市:平治車廠位處德國斯圖加特,小鎮也;法國干邑鎮以釀酒聞名。生產活動講求地方夠大,集中於城市,不宜也。
如此看來香港衛星城市發展,有一致命錯誤,正是缺乏商業活動:根本不是什麼貨之交易中心。叫人們搬進去,理由從何來也?尤其遠在天邊,上班距離太長,對一般小民,災難也。粉嶺、上水正是例子:試看有什麼專賣市集?有什麼商業區?連工廠亦寥寥也。
對在中、上環商業區上班者,著他們住粉嶺、上水,或其他山卡拉,靠害乎?
偏遠地區倘不是發展出什麼商業中心,不發展也罷:按粉嶺、上水之優勢是毗鄰深圳,能發展兩地貿易。如是者未來規劃,起碼要以此為基礎也。筆者提出於北區打造專賣糧油雜貨之地,其理正在此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