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巴士線演義~~港島東篇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巴士線演義~~港島東篇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

寶馬山系~~東半山巴士線演義

港島東半山一部分,乃北角寶馬山,也是高級住宅區。此區在七十年代才發展,歷史不長,故其巴士線歷史,也不算太悠久。



早在1973年9月3日,中巴已率先開辦寶馬山首條巴士線25(銅鑼灣←→寶馬山),主要是接駁寶馬山到就近的銅鑼灣,總站位處今日天后地鐵站。

其時寶馬山才剛有住宅落成,巴士線是先以接駁線姿態出現。至寶馬山各學校陸續落成,25乃於1974年1月7日,安排平日日間班次直達中環。在寶馬山處開發早期時,25平日只有12-30分鐘一班,假日更僅30-60分鐘一班。因上學學生增加,中巴乃於早上時段,把25班次加密至10-15分鐘一班,以雙層巴士行走。

25乃寶馬山第一條巴士線,一向以來都是以學生乘客為主。早在七十年代25客量已告飽和。這是學生客所帶動。(圖片摘自《香港巴士圖鑑,古老篇》)

至於25其餘時段延至中環,則是1978年4月3日的事。當日中巴還開辦27(寶馬山←→北角碼頭),連接寶馬山至山下的北角。1983年9月5日中巴又開辦81A(興華村←→勵德村),來往港島東至寶馬山,上學時段行走。自此寶馬山又多一條路線。



始終東半山是高級住宅區,倘非學校林立,有大量學生客帶動,寶馬山巴士線,也就不會大力擴充。事實上81A一開辦便是學校線,只於上課日才行走;25繁忙時間已有7-15分鐘一班,而27則在上下課時段,也是如此水平。之不過其他時段,班次大體都是10分鐘以上。

配合地鐵逐步通車,1984年4月2日中巴開辦單向線25M(寶馬山→金鐘地鐵站)至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通車,25M乃縮短至銅鑼灣堅拿道,擴展至平日日間單向服務──具體說,是早上只走灣仔方向,傍晚則只走寶馬山方向。這明顯不是針對學生,而是寶馬山居民。故此線客量一直都不多,儘管在1991年延至灣仔碼頭,但因客量偏低,1994年7月4日又縮短回天后,改為只行走平日早上。

1991年12月23日中巴亦曾開辦525(中環←→寶馬山),但三年後於1994年2月12日取消,原因也跟25M一樣。

1993年中環交易總站,時為25總站所在。其時25使用勝利二型。這是因為要針對寶馬山的斜路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96年4月29日,中巴對27來了個大改動──延長至銅鑼灣,由北角經寶馬山入大坑,然後再入銅鑼灣。惟此改動為一大敗筆,蓋銅鑼灣素以人多見稱,塞車司空見慣,27延長路線,易因塞車影響班次。最初因在暑假影響未見,至九月開學後始浮現。於是中巴再於1996年10月16日打回原形



中巴在九十年代正值「四面楚歌」,自老對手城巴進軍港島以來,大舉擴張,幾年間已攻佔中巴多個重地,由中環到銅鑼灣,由西環到香港仔,以至港島東面的小西灣,到處都點起城巴的火頭。中巴各區路線,即使未被削予城巴,也被城巴手上路線,逐一搶光客量。香港仔、西環毋庸多言,就算港島東,城巴1996年4月開辦8X,就一下子打擊了中巴皇牌路線8號線和直達中環的80。及後城巴的火頭還燒起了寶馬山,這是指1997年5月26日城巴開辦的529(寶馬山←→西灣河碼頭)。形勢日漸告急,中巴意識到危機,遂於1997年8月4日延長25M至灣仔會展新翼,途經銅鑼灣及北角,並擴展到每天全日服務,全線空調化。

城巴在中巴專營權末期,開辦了25A,以針對寶馬山和大坑之客源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進軍港島後數年城巴漸建立起根基,在中巴專營權快要結束時,先於1998年8月16日開辦了25A(灣仔碼頭←→寶馬山,先經大坑到北角)和25C(灣仔碼頭←→寶馬山,先經北角到大坑),以兩條路線幾乎一模一樣的路線,把可能的市場佔有率佔盡。這符合了預期,在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時,25M取消,25、27則改由新巴經營。因這時客源大半被城巴取得,新巴雖然提升服務吸納客源,但徒勞無功。

港島的發展在新巴入主以後已呈極限,像寶馬山一來是高級住宅區,二來學校數目又沒有增加,三來新住宅又欠奉。這種種因素都使寶馬山巴士線客量,雖不至於停滯,但已沒增長動力。好像529現時非繁忙時段平均要廿分鐘一班,27亦平均只是十五分鐘一班,正是這個反映。

25在新巴接手後,通常都是使用短車身巴士行走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作於2005年,於2006年修正

勵學德仁~~勵德村巴士線演義

港島半山以高級住宅居多,然公屋不是沒有──早在1975年,銅鑼灣山上之大坑,已有勵德村落成,有三幢大廈。興建之因由,是因附近渣甸山原來有平房區,但因常塌山泥,踏入七十年代,港英政府把之清拆,並另建勵德村,安置原來居民。也即是說,勵德村是附近渣甸山平房區之延續。



有見勵德村落成,中巴乃開辦一些巴士線連接此村。早在勵德村落成前一年,中巴已於1974年4月16日開辦23A(銅鑼灣←→羅便臣道),惟當時僅到銅鑼灣。至1975年勵德村落成,23A才於1975年8月11日延長至該處

後來中巴於勵德村再開新線,計有1976年5月3日開辦之11A(勵德村←→灣仔碼頭),主力到銅鑼灣、灣仔鬧市;同年9月12日開辦81(興華村←→勵德村),連接港島東地區。四年後地鐵通車,中巴又於1980年11月1日開辦11M(勵德村←→金鐘地鐵站),在地鐵港島線未通車前,接駁地鐵。

1970年代剛落成之勵德村,大廈外形與今日,分別不大。當年丹拿珍寶乃最新款車型,而圖中可見丹拿珍寶,已有行走勵德村者,證明當時勵德村巴士線客量,已有一定水平。(圖片來源:香港討論區)



從新路線數目看,或問:實則勵德村僅三數幢大廈,規模不大,中巴在勵德村竟設四條線,如此多,需求當真大得驚人?

非也!非也!雖說勵德村乃新落成屋村,事實不過得數幢大廈,不論客量是多是少,實不必要太多路線。況且四線除81外,11A、11M、23A,由銅鑼灣至灣仔一段路,大致是重疊。以勵德村規模,和各線特質,中巴之舉動,一看就知,並非按需求而作。而事實上,各線設計時,主要是考慮附近巴士站之位置:銅鑼灣一直以來,都不多巴士總站予巴士線,而勵德村,正正是銅鑼灣少有之巴士總站。加以勵德村位處山上,往返對外不算便捷,中巴遂把一些原有直達銅鑼灣之路線,拉長到勵德村。

1993年勵德村總站。中巴時代勵德村巴士線,皆經原有路線改動而來,其中23A乃延長過來,而26則是舊路線11M,通過併合而成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以後之發展更印證出此點:1987年,中巴把11M跟另一條線24(銅鑼灣←→荷李活道,1974年開辦)合併,成新線26(勵德村←→荷李活道)1992年8月16日,另一半山路線23B(銅鑼灣←→半山柏道)亦延長入勵德村。勵德村巴士線在隨後時間,依然由中巴主導,即使中巴在1993年,和1995年,先後失去許多路線,情形始終不變。



以規模計勵德村當然不算大,然各線在七十年代時,尚有一定客量,蓋因當時勵德村才剛落成,樓齡較新,為勵德村巴士線,提供根本動力。當1998年9月中巴專營權結束後,除11A在中巴專營權結束當日取消外,餘者均由新巴接手,包括23A、23B、26、81。在新巴接手前一個月,在港島大舉擴充之城巴,也於1998年8月16日開辦了25A(灣仔會展←→寶馬山)和25C(灣仔會展←→寶馬山),皆途經勵德村。

然而有一點需留意,就是此時勵德村村齡已達廿多年。以一個老化屋村計,要勵德村巴士線客量能跟中巴時代相比,當然只是笑話。好像新巴23A、23B、26、81,就算繁忙時間,在勵德村客量,也只屬一般。至於城巴25A、25C,整體而言,是由寶馬山上學之學生所帶動。且勵德村附近,基本高級住宅,而住宅居民,通常是沒乘巴士習慣之「平治一族」。倘要拉攏此群「平治一族」,明顯不切實際。

因之隨後時間,新巴亦再不理會勵德村巴士線,平均十五分鐘一班,已算極之頻密。至於城巴25A、25C,最疏亦可達20分鐘一班,唯一優勢在於途經北角、銅鑼灣、灣仔等鬧市,故也有乘客乘坐25A、25C來往此幾區之間。

1998年後,勵德村巴士線多由新巴經營,然因勵德村村齡日高,新巴一直都只派出短身巴士行走,班次也不過雙位數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作於2005年

筲箕之下~~筲箕灣巴士線演義

開埠時之港島,乃漁村一個,人口主要集中於偏僻之域,諸如香港仔、赤柱、筲箕灣。儘管至1900年,中環一帶已人口稠密,漁村人口在港島,仍佔一定比重。故當巴士出現於港島時,已有巴士線來往此等偏僻漁村,如筲箕灣。



筲箕灣自1904年起始有電車,連接出中環。而到1920年代,電車公司為輔助電車,還開辦一條來往中環至太古船塢(即太古城現址)之巴士線。此線沒編號,大體是沿著電車路進出,未深入筲箕灣。至1933年6月11日中巴入主港島接手,依然如是,只是編上號碼為2

2號線在二次大戰期間一直停駛,至重光後,因資源缺乏,中巴集中資源於沒電車之區,故2號線要於1947年3月16日才重開。時值大量移民湧入,港島人口暴增,像筲箕灣山腳,已有大量木屋區。為應付新增需求,2號線乃於1949年11月12日延至筲箕灣




2號線自五十年代起已成大線,主因是由筲箕灣至北角再到灣仔,皆人口稠密。中巴除多次延長2號線尾班車,還於1951年加開特別班次,來往中環至北角,且是以獨立路線身份,全日服務。惟因引起混淆,不到一年,特別班次乃告取消。

1971年筲箕灣一景,泊滿漁船部分,乃今愛秩序灣公屋群所在。右上角則是柴灣道。(香港年報圖片)

因需求大,1962年中巴派出港島首輛雙層巴士──丹尼士Roline,為2號線掛牌車。不久中巴引進佳牌阿拉伯型雙層巴士,部分亦投放於2號線。1968年2號線增設「特別快車」,有限度停站;後於1973年11月1日演變成另一條巴士線:20(筲箕灣←→中環),經英皇道、維園道、海傍大道(即告士打道)、夏愨道。1974年1月7日,中巴還開辦多一條20A(側魚涌←→中環),經英皇道、維園道、海傍大道往中環。

1974年2號線途經太古船塢。(圖片摘自《Hong Kong Buses V.1》)

七十年代末太古船塢拆卸,改建成家傳戶曉私人屋苑──太古城,中巴於1978年5月1日開辦21(中環←→太古城),也是取道告士打道。不久中巴欲把路編號來得更有系統,20A乃於1980年6月8日改稱22

在1970年代,筲箕灣巴士線,大體都是擺街。圖中20總站位置是在愛秩序街、南安街一帶,而2號線當時總站,亦是差不多位置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

經過數十年發展,筲箕灣人口已具規模。而地鐵港島線以至東區走廊,也是在七十年代興建。地鐵於八十年代逐步通車,中巴開辦三線接駁地鐵──20M(筲箕灣←→金鐘,1980年2月12日開辦)21M(太古城←→中環昃臣道,1982年6月16日)22M(側魚涌←→金鐘,1980年2月12日開辦)。三線乃地鐵港島線未通車下之產物。

1980年地鐵先開通觀塘線,中巴開辦20M接駁筲箕灣至金鐘地鐵站。而地鐵港島線要到1985年才通車。(圖片由Mike Rhodes提供)

至東區走廊於1984年6月8日通車,中巴還以20、21、22三線作藍本,開辦三條東區走廊路線──720(筲箕灣←→中環)、721(太古城←→中環)、722(側魚涌←→中環),皆取道東區走廊,不經英皇道。

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,對筲箕灣巴士線有著深遠影響,蓋因地鐵通車,使一些筲箕灣巴士線客量下跌。最先影響者為20M、21M、22M,於地鐵通車那年取消。之後不但是2、20、21、22,就連720、721、722,客量也大減。這從隨後時間都只採用丹拿珍寶等舊款巴士行走,可見一班。而722,更於1993年8月2日下馬



筲箕灣巴士線,要到1994年耀東村落成時,才現曙光。1994年5月2日中巴開辦2A(耀東←→灣仔碼頭)、2M(耀東←→筲箕灣),服務耀東村1995年1月16日,22延至耀東村同年9月4日,中巴重開722,並延至耀東村。與此同時中巴也重整一些路線,如1997年5月1日取消22,安排20繞經耀東取代。

自1980年代起筲箕灣巴士線都是集中在同一總站,即圖中位置。它位處筲箕灣地鐵站附近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

中巴專營權於1998年9月1日結束,由新巴取代中巴位置。此後對筲箕灣巴士線,乃變動頻繁之時。如21,乃先於新巴入主當日轉作M21(太古城←→香港站),把中環總站搬往機鐵香港站當日新巴還取消721,以720繞經太古城代替

1999年3月29日新巴重組筲箕灣巴士線,取消20,720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;1999年7月2日,新巴更開辦2X(筲箕灣←→灣仔碼頭),以特快途徑來往筲箕灣至灣仔。再過數年愛秩序灣有新公屋落成,新巴再有改動,如720分拆出輔助線720A;M21與722於2001年6月3日合併,成新線M722,經東區走廊往返;2X、720、720A筲箕灣總站於2001年3月4日,改到愛秩序灣

於中巴時代,2號線一直是沒空調巴士行走;至新巴時代,乃一次過全空調化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通過諸項改動,筲箕灣巴士線亦發展完成,巴士線有快(如720、M722)亦有慢(如2、2A)。因筲箕灣是住宅區一個,乘坐筲箕灣巴士線者,以筲箕灣居民居多,惟仍有作為。特別是經過幾次重組,把一些客量欠佳之線重整,筲箕灣巴士線,已告重現活力。


筲箕灣巴士線個別介紹

作於2005年

筲箕灣巴士線個別介紹

2 中環←→筲箕灣

2號線是於1929年開辦,乃港島東第一條巴士線,起先由電車公司經營,行走中環至太古船塢(今太古城),沒路線編號,途經英皇道、銅鑼灣、灣仔和中環。當中巴在1933年6月11日獲得港島巴士專營權後,此線順理成章由中巴接手,正名為2號線。

2號線在二次大戰時一度停駛,惟重光後未有即時重開。本身筲箕灣已有電車,且其時中巴資源相當緊張,中巴把車隊集中在電車去不到之區。2號線乃要到中巴恢復元氣後,才於1947年3月16日重開,路線與戰前一樣。重開時路線如下:

干諾道中,金鐘道,軒尼詩道,高士威道,英皇道,筲箕灣道

重開時2號線用車僅四部,其班次之疏可想而知;至翌年中巴另購一批新車,車隊增逾十部,2號線才有五分鐘一班。其後國共內戰,大量移民湧入,香港人口急升,不少人都在筲箕灣山腳下(今耀東村現址)搭成木屋居住。為方便此等居民,2號線乃於1949年11月12日延長至筲箕灣

1960年代中環碼頭總站,右邊的是1號線,使用單層巴士。而旁邊者則是來往筲箕灣之2號線。(圖片摘自《香港巴士識別:古老篇》)

五十年代筲箕灣早已有所發展,除住宅外又有工廠,2號線乃越來越多人乘坐。五十年代九龍早已有雙層巴士行走,只是港島之中巴,一直未有購買,故2號線用車,一直皆是單層。

惟當時2號線需求壓力越來越大,且其後中巴發現,雙層巴士確有一定能力疏導乘客。1962年中巴乃購進港島第一部雙層巴士丹尼士Roline,行走路線正是2號線。六十年代中巴主力購買佳牌阿拉伯五型雙層巴士,而不少是行走2號線。到七十年代中巴大量引入丹拿珍寶 (LF) ,2號線亦開始有此車行走。

1971年2號線途經太古船塢,當時已採用佳牌阿拉伯五型雙層巴士,證明2號線當時已客量高企。(圖片摘自《Hong Kong Buses V.1,by Mike Davis》)

圖片攝於1983年灣仔軒尼詩道,2號線已使用丹拿珍寶。使用丹拿珍寶的好處是地台較低,切中2號線流水客之需要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因七十年代港島東居民越來越多,港島東交通一到繁忙時間,就像紅隧一樣完全癱瘓,故乃有東區走廊、地鐵港島線興建。當東區走廊、地鐵港島線,分別於1984、1985年通車後,港島東居民已有更便捷選擇,且2號線僅取道英皇道,相應甚緩,2號線客量遂不復當年,都是流水客居多。為此,2號線也一直採用LF,頂多加入小型倫敦珍寶 (XF)服務。至中巴晚期,2號線僅約10分鐘一班車。

八十年代以降由於地鐵通車,2號線不如往昔,至九十年代末,仍只用丹拿珍寶行走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

新巴於1998年9月1日接辦2號線,第一件事是派出空調巴士行走,為丹尼士三叉戟12米。當時尚有非空調服務,直到2000年,2號線乃全線空調化。

直到新巴接手為止,2號線數十年來,走法基本不變,然始終較緩慢。故到2001年6月3日,2號線往中環方向,乃改為經告士打道。當時筲箕灣愛秩序灣開始有公屋落成,2號線於同日延至愛秩序灣2003年7月13日,2號線往筲箕灣方向,也改經告士打道,不再經軒尼詩道。

圖片攝於2006年,2號線正處筲箕灣總站。其時總站已不再於此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20、21、22

關於20前身,可追溯至1968年10月21日開辦之2號線「特別快車」:當時2號線因港島東發展,客量大增,故開設「特別快車」,以半直通路線運作,只停五個分站。此特別快車是依2號線路線行走,十分鐘一班,服務時間限於平日日間。

自1970年起灣仔北岸海傍路段正在修建,升級為海傍大道(後稱告士打道)。1973年11月1日,2號線「特別快車」乃正名20(筲箕灣←→中環),仍走平日日間,然路線則經:

筲箕灣道,英皇道,維園道,告士打道,夏愨道

1970年代中巴20使用佳牌阿拉伯五型,正途經英皇道。當時20路線牌專以黃色底顯示,反映20之性質是2號線特快版本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20儘管表面看來,與2號線重疊(皆是來往筲箕灣至中環),實則不然:20與2號線一樣取道英皇道往返,惟在過英皇道後,乃轉入紅隧出入口、海傍大道(即告士打道)往中環,不同於2號線取道怡和街、軒尼詩道。本身取道海傍大道比軒尼詩道快捷,故20實是2號線特快版。中巴除派出車隊皇牌──丹拿珍寶 (LF) 、都城嘉慕11米 (MB) 行走20外,還於1974年1月7日開辦20A(側魚涌←→中環,1980年6月8日改稱22),路線僅比20短一點。

隨著港島東住宅區日多,如家傳戶曉之太古城於1978年落成,中巴乃於1978年5月1日開辦21(太古城←→中環)。開辦時21只行走到黃昏,20乃於21開辦當日,延長服務時間至深夜,並在晚間繞經太古城。到1980年12月22日,中巴把21尾班車改於深夜開出,20才不再於晚間繞經太古城。

20在七十年代是筲箕灣快線之一,其快之處是取道告士打道往返。中巴一般是使用丹拿珍寶 (LF) 行走20,但小型倫敦珍寶 (XF) 也用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隨著東區走廊、地鐵港島線相繼通車,因來往港島東日趨方便,20、21、22已喪失了特快本質,不但用車仍以LF、MB為主,同時除了22於1995年1月16日延長至耀東村外,再沒甚麼變化。

由於地鐵競爭,而巴士也有如720等東區走廊線,20、21、22三條路線,也因而無法轉型。在此死胡同下,在九十年代末,三條路線,也逃不過被取消之命運。最先一條為22(1997年5月1日取消,由20繞經耀東村取代),及後又輪到21(1998年9月1日取消)和20(1999年3月29日取消,其時新巴已接手)。儘管新巴曾於1998年9月1日開辦M21(太古城←→機鐵香港站)取代21,但這種「換湯不換藥」的舉動最終以失敗告終,於2001年6月3日取消收場。

自1980年代起,因東區走廊和地鐵通車,20客量下降,一蹶不振,最終於1999年3月29日下馬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20M、21M、22M

1980年中巴開辦20M,主要是接駁筲箕灣至金鐘地鐵站。因屬臨時性質,在1985年5月地鐵港島線通車時,20M乃隨之而取消。(圖片由Mike Rhodes提供)

配合地鐵觀塘線(當時直達中環)於1980年通車,中巴開辦三條路線:20M(筲箕灣←→金鐘,1980年2月12日投入服務)、21M(太古城←→昃臣道,1982年6月16日投入服務)、22M(側魚涌←→金鐘,1980年2月12日投入服務),作用是接駁地鐵。其中20M是前往筲箕灣,21M前往太古城,而22M則是前往側魚涌。其時地鐵港島線正在興建,20M、21M、22M純粹臨時角色。當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正式通車,20M、21M、22M,乃先後在地鐵通車那年取消(1985年1月4日先取消21M,同年6月8日取消22M,6月17日取消20M)。

720、721、722、2X

於七十年代,港島東僅英皇道一條,連接中環、銅鑼灣等旺區,故經常塞車,交通癱瘓。於是有東區走廊興建。

東區走廊於1984年通車,中巴遂於1984年6月8日開辦三條東區走廊路線──720、721、722。三線分別由20、21、22分拆出來,取道東區走廊、告士打道,行走平日繁忙時間、假日日間。相比途經英皇道之20、21、22,720、721、722名符其實是特快線。

然三條線才開辦了一年,地鐵港島線已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,中巴客量整體下跌一半,中巴遂一直沒大搞意向。尤其是像筲箕灣這些地鐵沿線,與其大搞,不如把重點放在地鐵沿線以外。如722於1993年2月14日取消,正好反映問題。

圖片攝於1990年,其時720總站設在筲箕灣。中巴時代720不被視作主力路線,故720用車通常是丹拿珍寶、都城嘉慕11米 (MB) ,與20差不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當1998年9月1日新巴接手720、721後,沿線形勢已有不同。這是因為筲箕灣此時,有大量新公屋落成,例子莫過於耀東村,和愛秩序灣一眾公屋。然原有路線,卻是按當年需求而定,新巴也因而按實際環境,重整筲箕灣路線。如1998年9月1日,新巴把721併入於720,令720來回程皆途經太古城。1999年3月29日,新巴又把720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並改為全空調,以取代20;又在1999年7月2日開辦特快線2X(筲箕灣←→灣仔碼頭),取道東區走廊來往筲箕灣至灣仔、銅鑼灣。

新巴於1998年接手720,客量有所增加,主因是愛秩序灣一帶新公屋相繼入伙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2001年愛秩序灣新區一眾公屋落成,新巴也於2001年3月4日,把720、2X總站延長至愛秩序灣。此改動及後證明符合實際環境,720遂於2002年6月9日分拆出720A,同時間720不停金鐘。新巴更加密720班次,平日早上有五分鐘一班。這也是配合新區發展之改動。

2A、2M、22、722

耀東村原址本是木屋區,早於二十世紀上旬已有。至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急增,不少移民正居於此木屋區。一直到1990年代,港英政府宣告清拆此村,原址乃改建成新屋村,也即是耀東村。

配合耀東村落成,中巴在1994年5月2日開辦兩條巴士線──2A(耀東村←→灣仔碼頭)、2M(耀東村←→筲箕灣)。及後中巴為搞活當時虧蝕嚴重之22,乃於1995年1月16日,延長22至耀東村;數個月後中巴再在1995年9月1日重開722(耀東村←→中環),只行走平日繁忙時間。

配合耀東村落成,中巴乃開辦多條路線,2M乃其中一條,接駁至筲箕灣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因耀東實際離筲箕灣不遠,居民大可徒步來往筲箕灣,對耀東村巴士線需求,彈性較大,故以2M為之遜色,然最壞者則首推22,於1997年5月1日取消,由20繞經耀東村取代。而2A、722則狀況較好,惟也只是一般。

當新巴於1998年9月取代中巴後,耀東巴士線全數新巴接手。因耀東村齡較新,令新巴有大搞空間,先在接手不久加入空調巴士,包括2A、2M、722。當新巴重組筲箕灣路線時,722也於1999年3月29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非繁忙時段延長至筲箕灣。因由筲箕灣至耀東一段客量少,新巴再次重組,722乃於2001年6月3日全日只到耀東,中環總站搬往香港站,改稱M722。新巴同時陸續把2A、2M、722全空調化,用車大多是低地台巴士。

在實際環境配合下,新巴在耀東大搞,開始有些成績,如2A、722等,儘管耀東本身離筲箕灣不遠,也有一定客量,有時都會頂閘。

19 北角碼頭←→跑馬地

倘以本質論,19並非筲箕灣路線,然因曾直達筲箕灣,故也可作筲箕灣路線談。

19(北角碼頭←→跑馬地)是於1962年10月1日開辦,跑馬地總站位處跑馬地半山箕璉坊,路線則經:

黃泥涌道,禮頓道,高士威道,英皇道

其時19班次較疏,15分鐘一班,因客量增加,到1963年11月1日,19乃密至10分鐘一班。19在六七暴動期間一度停駛,當時停駛中巴路線,僅六條。

因19深入跑馬地半山,已是港島半山範圍,故1972年7月1日中巴重整路線收費架構時,19乃被列作「市區斜路路線」,收費由原本兩毫增至三毫(時1號線也是如此安排)。過幾年,中巴又於1974年10月14日,把19拉長至大坑道,總站位置介乎司徒拔道、藍塘道交界。客量也有增加,主要是藍塘道山上有一些學校,最大者首推嶺南學院(即嶺南大學前身),故中巴一直以雙層巴士行走19,且有一段時間,19有7分鐘一班。

由於藍塘道一帶路面整體甚為陡峭,又較狹窄,中巴長期以來是用佳牌阿拉伯五型行走19。(圖片由Paul Harvey提供)

隨著九十年代嶺南學院升格為大學,院舍於1997年遷離跑馬地;本身跑馬地學校數目不多,19客量下降不少。而箕璉坊始終富有家庭居多,要吸納此類客源,不切實際。與此同時城巴大舉蠶食中巴市場,連港島東都被城巴搞得天翻地覆,中巴為防止城巴再擴張,1997年6月16日乃把19延長至筲箕灣。然而此改動,未有令19起死回生,蓋因來往筲箕灣至跑馬地,需求根本不大,只有在銅鑼灣往筲箕灣一段,19尚有些少作為。

19主要學生乘坐居多,由於沿線環境變化,19客源減少,因而無所作為。圖為19跑馬地總站,位置介乎司徒拔道、藍塘道交界。而司徒拔道,即是圖中較上一條路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

當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,19由新巴接手後,儘管19未至於返魂乏術,也無提振空間。除是沿線變化外,藍塘道路段相當陡斜(斜度普遍1:6),新巴派車也有困難,不是短身雙層巴士,就是單層巴士。於2000年,19平均僅15分鐘一班車,擺明新巴不當19一回事。

為節省資源,新巴在2004年6月20日,把19縮短回至北角碼頭,打回原形。

81A、529

筲箕灣也有巴士線前往寶馬山,蓋因寶馬山本身乃學校區,大量學生在寶馬山上學。

早於1983年9月5日,中巴已開辦一條81A(勵德村←→興華村),總站設於柴灣興華村,途經筲箕灣道、英皇道上寶馬山。因寶馬山本身乃高級住宅區,乘客多以學生為主,故81A,一直只走上課日。因寶馬山屬半山,斜路甚多,中巴通常是用佳牌阿拉伯五型、勝利二型此等巴士走81A。

早期來往筲箕灣至寶馬山,除81A,尚有另一條25M(寶馬山←→側魚涌),乃專線小巴線。後來25M遇上營辦商棄辦,適逢城巴大力擴張,便乘勢接手此小巴線,於1997年5月26日開辦529(寶馬山←→西灣河碼頭)。一年後,城巴於1998年8月16日,延長529至筲箕灣,名正言順進軍筲箕灣。

此時正值中巴專營權結束,81A於1998年9月1日改由新巴接辦,面對城巴搶客,81A用車也有所轉變,派出十二米丹尼士三叉戟行走。

在529出現前,中巴已開辦81A往寶馬山,529出現使81A受到一定壓力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回到《筲箕之下》

作於2005年

東區天涯~~柴灣巴士線演義


作為港島之盡頭,柴灣巴士線演變,跟筲箕灣很不同。蓋因至二次大戰時,柴灣仍屬一小海灣,渺無人煙;直至1950年代正式開發,成傳統工廠區。由是之故,第一條柴灣巴士線,是二次大戰後才開辦。



其實早在1949年11月12日,中巴已開辦一條8號線(筲箕灣←→灣仔碼頭),時只到筲箕灣。而中巴則曾在1954年8月1日,開辦一條來往筲箕灣至柴灣之路線,接駁筲箕灣巴士線,沒路線編號。不久此線於1955年6月1日取消,由8號線延長至柴灣取代,總站設於柴灣道「長命斜」,近大潭道附近。

在五十年代,港英政府開始於柴灣填海,除有工廠區外,還有徙置區、公屋落成。起先中巴於1959年12月24日開辦8A(柴灣總站←→柴灣徙置區),以接駁8號線。直到1961年2月8日,8A與8號線合併,8號線乃直入柴灣徙置區──時位處今柴灣地鐵站。

當時不但柴灣,整個港島東都有大量工廠。在地緣因素下,中巴先於1963年9月1日開辦8A(柴灣←→北角碼頭),又於1967年1月13日開辦8B(柴灣←→筲箕灣)。兩線皆是疏導各工廠區間人流。

1960年代柴灣一景。圖中所見柴灣大部份都是平房,但也開始有徙置區、工廠大廈落成。圖中左上角,乃柴灣道長命斜,今興華村一段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

七十年代柴灣經已人煙稠密,也是柴灣巴士線高峰期。當時柴灣交通網絡極差,整區僅靠一條路連接──柴灣道「長命斜」,巴士線也得8、8A、8B三條,最遠未到中環。

儘管如是,中巴相當進取,先在1975年3月3日開辦80(柴灣新廈街←→中環),經柴灣道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,再直入告士打道、夏愨道到中環;1976年9月12日中巴重組柴灣巴士線,8號線總站設於新廈街(劉永生中學旁),與80同一總站;8A改稱82,總站設於柴灣東工廠區安業街,近楊耀松工業大廈;8B改稱83,總站與8、80一樣。中巴同時還開辦81(興華村←→勵德村),輔助8、80、82、83。

柴灣隨後幾年還有新線開辦,包括84(柴灣常安街←→筲箕灣,1978年4月20日開辦)81M(興華村←→金鐘地鐵站,1980年12月22日開辦)82A(柴灣安業街←→側魚涌,1983年2月1日開辦)83A(柴灣新廈街←→西灣河碼頭,1983年2月1日開辦)

1983年柴灣村總站,位處新廈街。本來柴灣是有獨立巴士總站,位處今柴灣地鐵站附近,後因興建地鐵被拆。然在此之前,大多數柴灣巴士線,已搬到柴灣村總站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由於當時柴灣僅靠「長命斜」連接對外,且還只能經英皇道,其時塞車在港島東,已是平常不過,甚至要開辦渡輪,接駁柴灣至中環。故早在七十年代末,已有地鐵港島線、東區走廊之興建。率先建成者是東區走廊,於1984年6月8日通車,同日中巴開辦780(柴灣新廈街←→中環)、781(興華村←→中環),取道東區走廊。

1985年6月22日柴灣(東)總站啟用,位處中巴車廠對出,部份柴灣巴士線在當日,搬往該總站,計有8、80、83、780。

柴灣東巴士總站,旁乃中巴車廠。此總站是於1985年啟用,是用作取代柴灣村之一個,然發展至今,僅輔助角色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

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通車。由於來往柴灣已有地鐵,不少柴灣巴士線,客量有所降低。其中83A率先於1985年7月7日取消;1986年81削減班次;1989年82A總站搬往西灣河碼頭。而及後製造業式微、公屋老化,也大大打擊柴灣巴士線。如81M、82A,皆是在此段期間取消(前者於1994年5月16日取消,後者則於1994年2月14日下馬)

然而柴灣東面有個小西灣正在開發,先在1990年建成小西灣村,中巴乃於1990年4月1日,把8、80、83、780延至小西灣村;82也在同時間繞經小西灣;1993年8月2日開辦788(小西灣←→中環),由小西灣直入東區走廊往中環;另一條原本連接阿公岩(近杏花村)至北角之85,也於1990年4月1日延至該處。同時一些路線如8、80、780,開始採用巨型大巴行走,包括都城嘉慕12米 (ML) 和丹尼士禿鷹12米 (DL) 。自九十年代中期,整個柴灣以小西灣較新,而這也是柴灣巴士線,唯一增長動力。

1990年代小西灣村落成,柴灣部分巴士線,改以小西灣作總站。圖片背景為小西灣村,時才入伙不久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不幸中巴在此時受到城巴威脅,尤其是1993年1995年,皆有路線被削予城巴。起先第一次失守(1993年)尚沒波及柴灣;1995年第二次失守,卻牽涉小西灣之85。其後城巴直搗黃龍,於1996年4月22日開辦8X(小西灣←→金鐘),取道東區走廊直達銅鑼灣,成功把中巴8、80等線客源,大量搶走。其時中巴還特意把80路線,修改至與8X相約,以作回應,惟不成功。

於1990年代中旬,城巴除接手中巴之85外,還開辦8X,成功搶去中巴客源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,柴灣巴士線形勢又大變,其中80於1998年9月1日取消。同時柴灣大部份路線,由新巴接手,惟同時少數大線,卻落在城巴手中,是為780、788。在此形勢下,新巴在1998年9月1日開辦8P(小西灣←→灣仔碼頭,經東區走廊),為新巴在小西灣之大線。除此以外新巴也有改動,包括2000年5月6日取消83,2001年更改84路線等等



柴灣巴士線發展自此大體已定,當中有一主要邏輯:巴士線發展,很看一區之發展情形。舊區發展必現停滯,只有新區,才不斷有變動。


柴灣巴士線個別介紹

作於2005年

柴灣巴士線個別介紹

8 柴灣←→灣仔碼頭

柴灣歷史最悠久的當屬8號線。儘管是柴灣第一條路線,但最先只到筲箕灣,而不是入柴灣。

8號線乃為配合佐敦至灣仔的渡輪航線投入服務,於1949年11月12日開辦,本僅來往灣仔碼頭至筲箕灣,途經:

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、英皇道、筲箕灣道

五十年代柴灣正式開發,8號線乃於1955年6月1日延長至柴灣。其時柴灣總站設於今日柴灣道、大潭道交界,直到1961年2月8日,乃直入柴灣徙置區,即柴灣地鐵站現址。

時因柴灣徙置區落成,又有大量工廠,8號線客量在六十年代,已告難應付。當時中巴特意買入長車身佳牌阿拉伯五型單層巴士,派出行走8號線。後來也有雙層巴士擔網。

圖片攝於1970年代,中巴8號線使用佳牌阿拉伯五型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在七十年代柴灣多個公屋落成時,8號線已全線採用雙層巴士服務。像1975年丹拿珍寶大量引入,已有部分行走8號線。1976年9月12日柴灣巴士線重整,8號線總站改設在新廈街(近劉永生中學對出),乃當時柴灣村(今已清拆)位置。

1983年中巴8號線途經銅鑼灣。8號線早於六、七十年代,已相當旺場,中巴往往派出較新車型服役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,因來往柴灣已有地鐵,使8號線重要性有所下降。其時中巴配合常安街巴士總站啟用,於1985年6月22日把8號線總站設在該處,稱柴灣東;數年後小西灣村入伙,8號線更於1990年4月1日延至小西灣村。因小西灣不屬地鐵覆蓋範圍,此改動令8號線再一次推入高峰,故8號線於1995年2月27日加入空調巴士,並派出12米巴士應付,乘客一般是來往小西灣至銅鑼灣。

九十年代配合小西灣村落成,8號線延至小西灣。因1993年26條線被削予城巴,中巴一部分巨型巴士,就在同時被調入8號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不過8號線本身只是途經全段英皇道,與地鐵比較相當緩慢。九十年代城巴進軍港島後,不斷蠶食中巴市場,其中便是針對8號線緩慢的特點,於1996年4月22日開辦特快線8X,大量搶去8號線來往小西灣至銅鑼灣的客源;至新巴在1998年9月1日接手8號線,亦沒有在8號線身上解決問題,而是開辦另一特快線8P,這亦令8號線處於被放棄狀態。8號線需求乃無復當年,只因途經銅鑼灣,才有一定客量。

圖片攝於1999年,其時8號線巴士仍披上中巴色彩,然實已過檔新巴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80 柴灣(新廈街)←→中環

柴灣最早來往港島心臟地帶者乃8號線,惟最遠只到灣仔。直到1975年3月3日中巴開辦80,柴灣才有巴士線直達中環。80總站設在中環機利文街,取道:

柴灣道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、維園道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

起先80只走平日,但因在七十年代已相當多客,1981年11月22日連假日也服務。

攝於約1980年,中巴80號正取道柴灣道長命斜,回到柴灣總站。(圖片由Ian N. Lynas提供)

80總站曾作更改,如於1982年8月9日中環總站改設於永和街,又在1985年6月22日配合常安街巴士總站啟用,搬至此站,稱柴灣(東)。本身80僅行走英皇道,相比之下較為緩慢,當1984年6月東區走廊啟用,和1985年5月地鐵港島線通車後,對80亦構成一定影響。

80是首條來往柴灣至中環之巴士線,中巴時代屬主力。圖片攝於1992年左右,80時用丹拿珍寶。而背景則為柴灣村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早年80是以丹拿珍寶勝利二型行走。配合小西灣發展,80與部份柴灣路線,一起於1990年4月1日,延至小西灣村,數年後配合780於1994年8月17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80用車有所轉變,轉用一些12米巨型巴士,且這些車,還會不時行走780。

隨著小西灣發展,80亦於1990年代中,加入巨型巴士行走。圖片攝於1995年,80使用丹尼士禿鷹12米。(圖片由Alan Law提供)

九十年代城巴入侵港島,其中乃有特快路線8X開辦,搶走8號線乘客。中巴於是在1996年4月22日向80施行大手術──修改路線到與8X相約,途經東區走廊落到北角,再走進告士打道到中環,惟最終失敗。由於此時80路線已跟8X一樣,而中巴專營權結束時80卻交予城巴經營,結果因與8X重疊,城巴便決定在1998年9月1日接手當日,把80取消

81 興華村←→勵德村

81是於1976年9月12日投入服務,作用有二:

1) 連接柴灣興華村至銅鑼灣,
2) 連接大坑的勵德村到北角一帶,取道全段英皇道,往勵德村方向更繞經銅鑼灣鬧市。

81開辦時柴灣本已有8、80、82,全皆經興華村,但當時地鐵未興建,在早上8、80、82一到興華村,已全車爆滿,81乃扮演了輔助8、80、82之角色。當時81已派出中巴運財童子丹拿珍寶行走,最密有6分鐘一班,證明81早期有相當佳客量。

1983年中巴丹拿珍寶行走81,途經銅鑼灣。81主要作用是疏導興華村人流,故其班次,曾有6分鐘一班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不過本身81之路線,除由銅鑼灣上勵德村之一段,基本與地鐵重疊。當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後,由於柴灣地鐵站鄰近興華村,81客量也急轉直下。不過81仍有不少流水客,而且勵德村居民出入北角仍需要81,為留住勵德村客源,1987年3月23日勵德村方向不再深入銅鑼灣鬧市。九十年代興華村人口老化,部份大廈更清拆重建,進一步打擊81,班次不斷削減,最密只有十五分鐘一班,淪為一條廢線。

隨著地鐵通車,加以興華村老化,81淪為輔助角色。圖片攝於1990年代,81仍用丹拿珍寶。而圖中巴士之背景,正是興華村所在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81改由新巴經營。由於81客量毫無起色,新巴原本仍只用丹拿珍寶、勝利二型行走。踏入1999年兩款車大量退役,81也轉用一些非空調三軸車。此時新巴車隊大部份已轉為空調巴士,81也在1999年7月14日加入空調巴士行走,並於2002年8月18日改為全空調。

圖片攝於2004年,新巴短身巴士行走81,途經興華村。由於客量難提升,新巴使用如此短身巴士走81,已算是厚待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今日81基本仍沒兩樣,路線和客量大體不變。從地理因素看,興華、勵德之老化,早已令81需求大不如前,何況81沿線皆地鐵覆蓋範圍,即使是巴士,亦有班次頻密者(比如82),故一般乘客多不會特地等候81,而81用車亦有部份是單層巴士。

82 柴灣(東)←→北角碼頭

82是於1963年9月1日投入服務,時以「8A」名義面世,來往柴灣至北角碼頭,取道:

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

8A作用有二:

1) 輔助8號線,
2) 接駁渡輪過海,原因是舊時過海只能靠渡輪。

後來港島東像柴灣、側魚涌,開始有工廠興建,而在這些「生產基地」工作之工人,多是港島東居民,故此8A,亦漸帶有工廠線性質。

圖片攝於約1972年,82時稱8A,使用單層巴士服務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8A在1976年9月12日中巴柴灣巴士線重組中,改稱82,同時總站改設在柴灣東工業區安業街,介乎楊耀松大廈附近。82在中巴時代很受器重,更於1978年7月10日延長服務時間,為由早上四時至凌晨二時半,服務時間在當時,乃全港最長。

攝於1983年,中巴82正途經柴灣道工業區一段,快要回到總站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1990年2月1日,總站設在柴灣(東)。

82在中巴時代,長期使用丹尼士喝采型 (DS) 行走,一直到新巴接手為止,皆如是。圖片攝於1992年,背景正是柴灣村,時還未拆卸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當1990年代小西灣村入伙時,82仍不經小西灣。隨著小西灣人口日增,中巴乃於1992年8月16日,把晚間八時後班次繞經小西灣,惟總站不變。後來中巴於1996年4月22日,把日間路線改道繞經小西灣,但晚間總站卻設在小西灣。換言之82在早上及晚間,總站有不同。然作如是辦卻易起混淆,儘管82於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,改由新巴接棒,仍然不變。直至2001年8月27日,82所有班次統一,由柴灣(東)開出並繞經小西灣。這是因應藍灣半島入伙而作。

在1990年代小西灣村入伙時,中巴儘管延長82至小西灣,然日間總站與晚間,卻有不同。至新巴接手82,乃安排所有時段,以柴灣東作總站,繞經小西灣;到2006年3月19日,再搬總站至藍灣半島,所有班次皆如是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長期以來82都客量高企,即使地鐵通車後,仍影響不大,尚能保持五分鐘一班。且在成為當時全港服務時間最長之巴士線時,82更有不少是通宵客。然當通宵線N8在1996年4月22日投入服務,82縮短服務時間,82乃告沒通宵客源矣。

83 柴灣(東)←→太古城

在六十年代8A(即82)開辦後,柴灣仍不過僅得8、8A兩條。在柴灣急速發展時,明顯不足以應付。

1967年1月13日中巴開辦8B(柴灣←→筲箕灣),主要是輔助8、8A,應付來往筲箕灣至柴灣之乘客,取道:

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

後來柴灣、筲箕灣工廠林立,而在這些「生產基地」工作者,多是港島東居民,故8B亦漸帶有濃重工廠線性質。

圖片攝於1970年代中,8B正泊於西灣河碼頭。早期8B通常用單層巴士服務,至七十年代,已告有雙層巴士擔網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隨著遷入筲箕灣、柴灣者越來越多,8B乃於1975年2月16日延至西灣河碼頭,方便柴灣居民接駁渡輪,柴灣總站設於新廈街(即柴灣村,劉永生中學對出)。

1976年9月12日配合中巴重組柴灣巴士線,8B改稱為83

1983年中巴83於柴灣村總站。柴灣村總站大體是擺街,蓋因實際,只有馬路一條,頂多只有泊車位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隨著港島東發展,83於1983年2月1日延至太古城,延長路線時原本不經西灣河碼頭,到1983年10月4日又恢復繞經;配合常安街巴士總站啟用,83乃於1985年6月22日把總站遷往該處,總站稱柴灣(東)。

長期以來柴灣居民進出筲箕灣、西灣河都會乘83,惟地鐵通車後83客量乃受到影響。東隧、地鐵東過海線相繼通車,更加把83接駁渡輪客源拉走。1991年配合太古城巴士總站拆卸,83改作循環線,在沒太古城站長協調下,83班次越來越不穩定。儘管83於1993年12月5日延至小西灣,仍無甚起色。更不幸是香港製造業「日落西山」,港島東工廠數目劇減,83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。結果83乃於1994年8月1日,改為只在週末、假日行走,隨後又不斷削班,客量再沒增加。

83在以前是東區主力幹線,地鐵、東隧通車以及製造業式微,已令83需求大為減少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到1998年9月1日改由新巴接辦後,由於83已虧蝕得非常嚴重,返魂乏術,加上其他路線像8、82,也足以應付需求,結果新巴也放棄83,只曾在1999年加入空調巴士而已。到了2000年5月6日,83還因此而下馬

83在客量大減後,於中巴時代,尚保持著服務,然新巴,卻營運了不足兩年,不當83一回事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82A、83A

82A(柴灣安業街←→側魚涌)是於1983年2月1日服務。同日還有83A(柴灣新廈街←→西灣河碼頭)之開辦。兩線皆取道:

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

82A、83A大抵是按8、82等線行走,只是分別到側魚涌、西灣河而已。

明顯地兩線是用來輔助柴灣主要路線,如8、80、82等。尤其是當時地鐵港島線尚未通車,開辦此兩線,是有實際需要。與此同時渡輪仍是過海交通支柱,83A乃特意直達西灣河碼頭,甚至連其班次,也按著渡輪航期配合開出。

然自1985年5月地鐵港島線通車後,柴灣巴士服務需求減少,作為次要角色之82A、83A,自然首當其衝。其中83A乃率先於1985年7月7日取消。而其後的82A,也好不到多少,用車大多只是小型倫敦珍寶 (XF) 。早於1989年,82A已開始把總站,搬至西灣河碼頭,至1990年2月1日,才正式公佈。

圖片攝於1992年,一部82A中巴正位處柴灣道近興華村。82A長期以來都是輔助角色,本是接駁渡輪,惟在地鐵和東隧通車後,武功盡廢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之不過西灣河碼頭乃接駁渡輪之碼頭。而渡輪也因過海隧道之通車(東隧、地鐵東過海線)而大受打擊。82A即使扮演接駁渡輪角色,也沒太大幫助。結果1994年2月14日,中巴取消82A

84 杏花村←→筲箕灣

84(柴灣←→筲箕灣)是於1978年4月20日投入服務,主力來往筲箕灣至柴灣,取道:

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

其時84柴灣總站設於柴灣東安業街,楊耀松大廈附近。

從路線看84是與8、80、81等線重疊,然而作用非無:尤在上、下課時間,84能有效疏導柴灣道「長命斜」學校之學生(近筲箕灣一段,有若干家中學)。

1981年中巴84取道筲箕灣道。其時84使用者乃佳牌阿拉伯五型。時未有耀東村,84純粹到筲箕灣而已。(圖片由Mike Rhodes提供)

為方便杏花村居民,84於1988年10月16日與88M合併,並延至杏花村;又於1990年4月1日配合小西灣村入伙,加經小西灣,再於1995年9月1日配合筲箕灣耀東村入伙,改為循環線,以杏花村作總站,繞經耀東。因小西灣、耀東入伙,來往筲箕灣和柴灣上學之學生遂增加,連帶84客量也因而增多。

84在中巴時代,乃一條客量頗高之巴士線。儘管與8、82等線重疊,主要作用是:疏導柴灣道長命斜一帶學校學生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告終,84由新巴接手。新巴曾於1999年5月17日把84全空調化,以單層巴士行走,惟繁忙時間疏導不到乘客,84又全線派回非空調巴士。此時84客量非常龐大,但新巴認為由杏花村往筲箕灣才有潛在需求,遂於2000年5月15日改為特快循環線,由杏花村經小西灣,直入東區走廊,直抵筲箕灣,不入柴灣道長命斜

不過,84客量之所以高企,主因是柴灣道「長命斜」有不少學校,全靠這些學校之學生,84才可在與其他柴灣路線重疊同時,有著龐大需求。但本身由杏花村往筲箕灣,大可乘城巴85或地鐵,結果更改路線後,令往柴灣道「長命斜」上學學生大為不便,最終新巴要開辦途經柴灣道長命斜之84S「補鑊」,然只於上課日兩邊開出寥寥兩班。至於84,則因流失龐大客源,淪為新巴虧蝕得最嚴重之路線。隨著非空調巴士退役,84也終於在2000年12月27日改為全空調,但因客量偏低,只是採用單層巴士而已。

84由新巴接手後,整體被廢武功,多數用單層巴士行走。且因改為不經柴灣道長命斜,而少了80%客量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在2001年9月23日,新巴安排84繞經愛秩序灣,望能改善84客量,但成效不顯著。

(筆者按:因返魂乏術,84終於在2005年1月9日下馬。)

85 小西灣←→北角碼頭

與柴灣其他路線相比,85是較特別,蓋因85開線時,並非屬柴灣路線。

1978年3月1日中巴開辦85(亞公岩道←→北角碼頭),總站設於筲箕灣亞公岩道,路線如下:

亞公岩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

85主力針對亞公岩鄰明華大廈居民。儘管當時85只到筲箕灣,但入明華大廈時,乃先經柴灣道長命斜才入,故而編號以柴灣的8字頭顯示,而非筲箕灣的2字頭。

1980年中巴85取道柴灣道長命斜。85實際僅到筲箕灣,以8字頭顯示,乃因85是取道柴灣道長命斜才入總站。(圖片由Ian N. Lynas提供)

明華大廈本身離筲箕灣很近,走5-10分鐘路便可,故乘85往返明華大廈者,一直不是很多,反而真正作用是輔助8、80、82等,算不上是大線。因之中巴派車,通常只有兩款,其一是佳牌阿拉伯五型,其二則為小型倫敦珍寶。

九十年代小西灣一帶開始發展,85遂於1990年4月1日延至小西灣村,途經杏花村。是項改動令85正式深入柴灣。儘管如此,在小西灣上下車者,數目一直不多,反而沿線杏花村的居民,才是主力客源。故而85有部分巴士,刻意披上杏花村商場廣告,以作宣傳之用。

85開辦時原本只到筲箕灣,至小西灣村落成後,才於1990年深入柴灣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95年9月1日中巴被削減14條線,85為其中之一。於是85乃改由城巴接辦,成為城巴首條來往港島東的港島路線。當時城巴已有118於柴灣,85得手標示著城巴正式踏進柴灣。不過因85本身只來往住宅區間,客量不算突出,故沒受城巴器重,甫接手只用非空調巴士行走,到城巴車隊全面空調化,85主要都是用10.6米雙層車,同時還用單層巴士。

於城巴接手85時,85為城巴首條來往柴灣之港島路線,但客量依舊不多,反而旁邊後期開辦之8X,才真正對中巴構成衝擊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81M、87、88

在地鐵幾條線相繼通車時,柴灣最受影響者,非興華村巴士線莫屬。這是因為在地鐵通車後,此等路線客量大減,即使重組,也扭轉不了厄運。

話說在地鐵觀塘線通車時(時觀塘線直達中環),中巴於1980年12月22日開辦81M(興華村←→金鐘地鐵站),大致途經:

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、告士打道、堅拿道天橋、摩利臣山道、軒尼詩道

1983年2月1日延長至中環(德忌利士街),並改經告士打道、夏愨道直達中環。81M主要作用是接駁地鐵,蓋因開線早期,地鐵港島線,仍處興建階段。

81M之開辦是旨在接駁地鐵,尤其是正值地鐵港島線未通車時,故甚有臨時味道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自1985年5月地鐵港島線通車,由於不需到金鐘、中環接駁地鐵,81M再沒接駁地鐵之作用,加上柴灣地鐵站鄰近興華村,81M班次不斷削減。不過奇怪的是,中巴在地鐵港島線通車後,竟在1988年開辦一條與地鐵完全重疊之路線87(杏花村←→中環,經柴灣道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)。但幾可肯定,當時87要20分鐘一班車,假日又停開,與班次頻密兼每天全日服務之地鐵比,當然只有捱打。

87自開辦以來一直相當失敗,蓋因開線時地鐵港島線早已通車,加以路線甚緩,頂多是取道告士打道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因客量差,1994年5月15日,中巴把81M、87合併,成新線88(興華村←→中環),取道:

柴灣道長命斜、永泰道、杏花村、東區走廊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、干諾道中

88最大特色是由興華村經小西灣,才入東區走廊,在筲箕灣落筲箕灣道,再沿英皇道、告士打道往返。當時88名義上是15-20分鐘一班,但中巴對88出車方法,是在差不多有渡輪到站時,便出一部車到中環港外線碼頭載客。就因這些額外班次,當年也有一些乘客特意乘坐。

88是中巴重整路線下之產物,然路線本身並不快速,不受新巴器重,直至取消一刻,甚至從未全空調化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然作如是辦在原則上並不適當,因這會搞亂正常班次。故新巴於1998年9月1日接手88時,便基於不符合「按時出車」做法,以正常班次行走。惟如此一來,88遂打回原形。加以88並非取道全段東區走廊,未夠快捷,相比780、788等線,有所不及,於是88乃於2000年5月2日下馬

88M、84M

在地鐵港島線未通車前,要接駁地鐵,要到金鐘、中環,這乃有81M開辦。惟在1985年5月地鐵港島線通車,情形乃非作如是看。故中巴乃於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通車當日,開辦88M(柴灣東←→柴灣地鐵站),柴灣東總站設於柴灣安業街,楊耀松大廈附近。其時88M只限平日行走,班次不很頻密。88M及後於1987年5月1日延至杏花村,加設假日服務,並在平日設立特別班次。

其後為善用資源,88M於1988年10月16日,與84合併,成新84(杏花村←→筲箕灣)。於是接駁地鐵功能,轉向了84。

不久小西灣村入伙,由於小西灣遠離地鐵站,中巴乃於1993年6月1日,從84分拆出84M(小西灣村←→柴灣地鐵站),只行走平日。隨著小西灣越來越多屋苑入伙,84M乃告於1994年10月16日增設假日服務,並加入空調巴士行走。
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84M由新巴接手。

開辦84M本身是接駁地鐵,然實際上,卻變成街坊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84M本身可接駁地鐵,故班次十分頻密,然由小西灣到市區心臟地帶,基本已有直接路線,諸如8、780、788;到城巴入侵柴灣後,更開辦118、8X,進一步搶走84M客源。於是乘84M接駁地鐵者,乃日見減少。反而由於84M能到達柴灣街市,客源變成是在柴灣街市購物的小西灣居民,變成不折不扣街坊線。

780 柴灣(東)←→中環

在七十年代來往柴灣,基本靠英皇道,然當時英皇道塞車,屬家常便飯,甚至需要開辦渡輪,接駁中環至柴灣。直到1984年東區走廊通車,儘管當時只建成銅鑼灣至太古城一段,但卻是向前了一大步。

配合此段東區走廊通車,1984年6月8日中巴開辦多條東區走廊線,其中一條為780(柴灣←→中環),總站分別為柴灣新廈街(即柴灣村,劉永生中學對出)和中環的永和街,路線則經:

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、東區走廊、維園道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

其時780只走平日繁忙時間,以及假日日間。1985年6月22日,中巴把780總站搬往柴灣東安業街,介乎楊耀松大廈附近。隨後東區走廊太古城至筲箕灣一段亦通車,780乃於1985年7月26日改經此段東區走廊,不再經筲箕灣道

數年後小西灣村入伙,780乃於1990年4月1日延長至小西灣

從路線看780確是直接快捷,然開線時正值地鐵港島線通車,加上及後柴灣部份公屋重建,中巴一直都沒延長780服務時間。不久小西灣人口越來越多,加上中巴在1993年失去26條線,中巴原本行走26條路線之巴士被騰空,於是中巴把這些巴士調往780,並於1994年8月17日提升至每日全日服務。而不止此也,中巴還派出車長12米的都城嘉慕 (ML) 和丹尼士禿鷹 (DL) 行走780,又有空調巴士擔綱。

780乃早期東區走廊特快線之一,但一直要等到小西灣發展,才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同時專以12米巴士擔綱,如圖中的都城嘉慕(ML)。(圖片由Alan Law提供)
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780由城巴接手,並轉為全空調。

城巴一接手780,基本是用丹尼士巨龍服務。而整個港島東,城巴都是用此車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自延至小西灣後,780一直是針對小西灣居民,然中巴策略向來是用「慢線」行走全日,而快線則只走繁忙時間。至城巴接手780,因城巴在1998年10月19日把快線788轉為每天全日服務,小西灣居民不再乘坐取道柴灣道「長命斜」之780,加上柴灣市中心一帶,始終以舊公屋為主,780班次亦沒有像中巴時代般頻密。

780於2001年7月22日,柴灣總站遷往藍灣半島;到2003年4月28日,中環總站遷往中環碼頭;2004年5月31日,城巴再縮短780至柴灣(東)。

781 興華村←→中環

781也是最早開辦的東區走廊特快路線之一,於1984年6月8日配合東區走廊第一期(銅鑼灣至太古城一段)通車而開辦,路線則經:

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、東區走廊、維園道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

時東區走廊只到太古城,781要先途經西灣河,才入東區走廊。至東區走廊第二期(太古城至筲箕灣一段)通車,781便於1986年4月21日,不再繞經西灣河、筲箕灣,而在筲箕灣直入東區走廊。781服務時間與780差不多,但只走平日繁忙時間,蓋因781本身在柴灣,只服務興華村一個,覆蓋面比780窄。

本身781是直達中環,故早上繁忙時間781也有不俗客量。但自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通車後,由於柴灣地鐵站正正在興華村隔鄰,781亦不免受到影響,長期只維持最密15分鐘一班。加上781在柴灣僅僅覆蓋興華村一個,781用車相當惡質,倘非丹拿珍寶,便是勝利二型

781跟780一樣乃早期東區走廊特快線之一,但不論服務範圍或服務水平,長期都遠不及780。(本網外購圖片)

新巴在1998年9月1日從中巴手上接辦781,有鑑於興華村人口已老化,781不論在班次或服務時間,皆沒甚麼變更,只有在1999年7月14日加入空調巴士行走。而所加入的,也不過短身巴士而已。

(筆者按:781經已在2004年5月31日下馬。)

8P、8X

一直以來柴灣是中巴的地盤,即使中巴26條線削予城巴,此格局依然不變。直到1995年中巴14條路線被削後,城巴獲得85,又有118開辦,正式標誌著城巴進軍柴灣。

後來城巴欲擴充市場佔有率,便於1996年4月22日開辦一條來往柴灣至銅鑼灣的特快線,這是8X(小西灣←→金鐘),取道:

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東區走廊、民康街、英皇道、怡和街、軒尼詩道

8X在當時可謂是大突破,蓋因在8X開辦前,巴士線來往柴灣至銅鑼灣,全部走英皇道,而8X則取道東區走廊往銅鑼灣。一開辦,一時間,不少8號線乘客改乘8X;而原本8X只是15分鐘一班,很快要不斷加密,達4分鐘一班!

8X是城巴首條能直達港島心臟地帶的路線,同時標誌著中巴不再是柴灣唯一巴士服務提供者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中巴眼見城巴直搗黃龍,決定以80還擊,把80修改至與8X相約,一樣是取道東區走廊,在北角民康街落英皇道。但由於80路線始終與8X有別,未竟全功。80在中巴專營權結束時落在城巴手中,結果80因與8X重疊,最終取消收場。

中巴專營權結束後,柴灣路線很多都由新巴接手,惟780、788兩條大線,卻落入城巴手上。於是新巴在1998年9月1日開辦一條全新路線8P(小西灣←→灣仔碼頭),在平日繁忙時間行走,路線則經:

永泰道、東區走廊、民康街、英皇道、怡和街、軒尼詩道

由於8P本身是在過小西灣後,便直接駛進東區走廊往銅鑼灣,新巴乃於同年10月19日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班次還加密至四分鐘一班。於是8X只剩下柴灣市中心一帶客源。

8P性質類似於788,但主力是針對來往灣仔、銅鑼灣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8P、8X是由兩間不同公司經營,但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在2001年7月22日小西灣總站遷往新入伙的藍灣半島。

788、789

本來在地鐵通車後,加以柴灣公屋相繼老化,中巴並沒放太多心思於柴灣路線上。然至1990年代,因小西灣之發展,中巴態度有變,具體例子為把8、82、780等延長至該處。至1993年中巴26條線被削,中巴更一於把焦點投向小西灣。

因之788(小西灣村←→中環)乃於1993年8月2日投入服務,屬繁忙時間路線。時值東區走廊筲箕灣至柴灣一段通車,788也順理成章取道此路,因之當時路線如下:

小西灣道、永泰道、東區走廊、維園道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

開辦時788僅走平日繁忙時間,單向行走(即早上往中環,傍晚回小西灣),隨著小西灣有更多屋村入伙,788乃於1997年2月17日,擴展至平日繁忙時間雙向行走。由於788本身取道東區走廊筲箕灣至柴灣一段,即是過小西灣後,即直上東區走廊到中環,因此不少小西灣居民,都愛乘788到中環上班。而中巴也很重視788,除加密班次外,還派出車長12米之都城嘉慕 (ML) 和丹尼士禿鷹 (DL) 應付,唯一沒做者,只是提升服務時間而已。

不同於其他東區走廊線,788屬較後期開辦。中巴時代788已常頂閘,故常用巨型巴士服務,如圖中丹尼士禿鷹。(圖片由Geoff Stainthorpe提供)
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788由城巴接辦,並改為全空調。城巴策略一向是只把資源放在高需求路線上,並認為788會比起路線類近之「慢線」780更有需求。在城巴此思維下,788乃於1998年10月19日轉為每天全日服務。與中巴一樣,城巴也派出12米大巴行走788,只是卻全屬空調巴士。一年後,城巴又於1999年7月5日,從788分拆出789(小西灣←→金鐘),在789行走時段,788往中環方向不停金鐘,直奔中環。

攝於2001年,背景為藍灣半島。而此部行走788之城巴,該本是走118,拍攝時客串中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本身789路線與788差不多,且覆蓋範圍較少,故客量遠不及788,純是輔助性質。而主線788則儘管不經金鐘,繁忙時間仍常頂閘。配合藍灣半島入伙,788、789也於2001年7月22日遷往藍灣半島作總站。

88(388)、89(389)

居於柴灣者都知柴灣後山再上乃墳場,稱哥連臣角,早在柴灣開發時已有。因地點較特別,一直都沒民居,之不過,也不妨礙巴士線出現於該處。 1964年5月2日中巴開辦22(柴灣徙置區←→哥連臣角),只在週末、假日行走,兩邊總站各開六班車。

22所行走者主要是墳場,故清明重陽時,客量常激增數倍。早在六十年代末,22已設有特別班次,但由筲箕灣開出至1973年清明節當日,此特別班次,乃「變身」成另一新線22A,與22在環翠村會合,攜手衝入山地,然後再沿大潭道,回到自己「地頭」。

1976年9月12日柴灣巴士線重組,22、22A分別改稱88、89,以「8字頭」,表示它們行走柴灣。

儘管開兩條線,然其歷史整體上,是不值一提。舉例22A,一直都是只走清明重陽,一年不逾十天;而即使22,服務時間亦有限:早在1969年3月14日,22已縮減至只於兩邊總站各開四班車,至1974年8月25日,再縮減至對開三班。而且哥連臣角路段,部分甚至僅單車徑般寬度,何況哥連臣角始終以墳場為主,從地理上,實難想像除清明重陽,哪有可能有大批乘客前往。莫非要那些躺在哥連臣角泥土下先人去乘坐?1978年88延至柴灣東工業區,但問題本質沒變,作用自然不大。

隨著1970年代港島專線小巴普及,當1982年2月有專線小巴線進入墳場時,88乃隨即取消。當然清明重陽時需求依舊在,兩個時段,中巴仍會派車行走89,接載掃墓客上山。只是平日時間,還是不提供服務。

圖乃哥連臣角墳場一角,近大潭道出口。從圖所見此段路,僅單車徑般寬度,故當清明重陽,中巴一般不派出長車身巴士掛帥388、389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89年4月2日中巴開辦388(哥連臣角←→柴灣地鐵站),一樣只走清明重陽,作用是接駁地鐵到墳場。同時中巴也把89改稱389。因路面限制,兩線主要以勝利二型行走。每年拜山時節,中巴勝利二型都會總動員,行走388、389。直到新巴接掌,388、389主角,也就變成短身低地台巴士。


回到《東區天涯》

作於2005年,於2008年、2010年修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