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

蒼山如海~~大埔巴士線演義

大埔對外線相比起上水、粉嶺,情形要好得多,蓋因大埔早在七十年代新界東開發時已開發;加以人口集中,造就對外巴士線比起上水、粉嶺,更易擴張。儘管大埔也是九廣東鐵沿線,巴士線網絡,一直頗具規模。



談到此,不得不承認,大埔在開埠早期,實未有直接路線。一直到六十年代,巴士線主要是靠上水之19、19A解決。直到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巴士線編號時,大埔才有正式路線駛至九龍。

1960年代之大埔,位置大約是大埔公路近汀角路交界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第一條來往大埔至九龍者乃72(大埔墟←→大角咀碼頭),乃九巴重組新界路線時,從19A分拆出來,由大埔至九龍一段,皆經大埔公路,跟現今差不多。時大埔以大埔墟人口較稠密,故72也順理成章以此作總站。

七十年代正值大埔新市鎮開發,故而新路線也在不久一一產生。舉例1980年配合大埔工業村落成,九巴於1980年9月22日開辦72A(大圍火車站←→大埔工業村),連接大埔至沙田。與此同時大埔有新公屋落成,首個乃大元村。於是又有72M(大元村←→旺角地鐵站,1980年11月5日開辦)74A(大元村←→觀塘碼頭,1982年10月18日開辦)之開辦。其中72M在1983年9月4日延長至大角咀碼頭,改稱作72B。到大元村隔鄰大埔中心入伙,72B、74A總站於1985年2月15日遷往大埔中心


早期道路網未完善,大埔對外線,主要還是靠馬料水一段大埔公路往返,而沙田一段路,更繞入沙田區內,相當緩慢。其時大埔越來越多屋苑入伙,如廣福村,巴士線客量有可觀增長。

1981年大埔墟,位置為72之總站,當時是擺街。至於搬至太和,則是1991年後之事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

此時九廣東鐵已電氣化完成,對72、72A、72B、74A,尚未有太大影響。至1985年9月吐露港公路通車,同時還有公路設計之沙田路,連接入獅隧。於是1985年9月26日乃有兩條特快線開辦,為72X(大埔中心←→大角咀碼頭)、74X(大埔中心←→觀塘碼頭)

大體兩線皆取道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子山隧道進出。由於行車時間較72、72B、74A為短,乘客反應良好,故一年後又有兩條特快線開辦:75X(富善←→九龍城碼頭,1986年2月28日開辦)73X(富善←→荃灣碼頭,1987年4月7日開辦),也是取道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隧進出。

1988年成龍主演《警察故事續集》首段有吐露港公路之鏡頭,拍到丹尼士巨龍11米。大埔對外線在八十年代中,已採用三軸巴士行走,一般都是11米。從影片細看,此丹尼士巴士,應是行走72X。(電影截圖)

特快線之開辦對大埔巴士線,有一定影響,蓋因舊有路線,諸如72、72A、72B、74A,皆相對較緩慢,與72X、73X、74X、75X比較,相形見絀。故72、72A、72B、74A客量,在往後時間,江河日下,班次亦有所刪減。從用車也反映此趨勢:於八十年代末,慢線主要用勝利二型行走,而快線則用三軸巴士,包括利蘭奧林比安11米 (S3BL) 、丹尼士巨龍11米 (S3N) 、都城嘉慕11米 (S3M) 。

1990年代上旬大埔中心總站,正泊著74X巴士。前面一部乃空調車,後面則是都城嘉慕11米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而在各慢線當中,以72B影響最嚴重,蓋因72B本身除與東鐵重疊,又與同類型之72、72X重疊,故其班次削減幅度也較大,到1990年,已是三十分鐘一班。其間具代表性改動,乃74A於1990年2月10日搬總站至太和;72B於1990年8月10日取消;以及同日72延長至太和村。



上述現象,無非都反映出,大埔對外線,已由特快線作主導。而1992年6月1日另一條特快線271(富亨←→尖沙咀)之開辦,就更印證此點。此線原只走繁忙時間,至開辦後一年(1993年11月5日),就轉為每天全日行走。究其原因,與路線快捷不無關係。

此後大埔發展已成型,對外巴士線演義,打從自吐露港公路通車後,趨勢已現明顯:舊有路線地位,由特快線取代。路線改動還有,但與大埔發展關係不大:

  • 1990年4月20日城門隧道通車,73X乃改經城門隧道,不再經獅隧。
  • 1991年6月27日大老山隧道通車,74X、75X乃改經大老山隧道,不經獅隧。74X在過大老山隧道後直入觀塘,75X則在過大老山隧道後,經黃大仙入九龍城。

大埔對外線個別介紹

作於2004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