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

DMS之啟示

也許是年齡漸長,偶而有思舊之幽情:比如緬懷丹拿珍寶DMS,即所謂「倫敦寶」。

一說到DMS便想到二手車,質量或不可靠。視乎如何保養而已:本身DMS一手時,其質量,已遠勝香港一手丹拿珍寶。倘能良好保養,自然不是問題:中巴用DMS明顯遠勝九巴,且九巴,一直不當DMS一回事。

按其實當年九巴理應多買些DMS:具體是,勝利二型買到第四百部(至G404),就收手,改購100輛DMS;之後訂兩軸奧林比安(BL)——約10.3米長,以針對過海線。好像說當年在英國,DMS從首都退役後,不少並未成功轉售,而白白被廢棄掉——資源浪費也。至於保養方面,參考中巴,DMS用至1995年,亦可。

近年每當郊遊,都聯想到倘郊區巴士線用DMS,實不俗選擇也。比如倘走石澳道、大潭道,性能方面少許改良,該非不可行;進西貢北潭涌則更合宜,蓋大網仔路、北潭路,整體不甚崎嶇,只是路窄彎多,惟以DMS長度,非難題也。

按其實最重要是車身設計,放諸今天,抄襲一番,非不合宜:車尾陷入部分,可加裝空調機,且丹拿珍寶本就是低地台,地板弄低一些,不難。引擎則採用大馬力那種——行走表現,不會差得太遠。

有一點筆者認為應考慮,那就是巴士公司車隊,須有一定比例短車:以香港之路面,窄位多,尤其郊區,更是九曲十三彎,十一米已未必勝任,何況十二米?就算是市區,短身雙層巴士,未必疏不到客——港島半山、大坑、寶馬山,到九龍之何文田、彩雲、樂華,不論如何,短車也。

具體作何辦?比如巴士公司車隊中,保留一成比例,為短車。短車剛落地時,主力走半山、大坑、何文田、牛池灣、荔景之類。至一定車齡,則改走郊區,包括大潭、赤柱、沙頭角、打鼓嶺、錦田、北潭涌。以巴士公司一千部計,一成一百左右;哪怕三、四千,三、四百輛,倒非大礙。

至於十二米長車,則照買,約車隊一半左右;之後三成11米,作靈活調配用。

丹拿珍寶DMS。(Gakei Lee圖片)

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

接駁線兩鐵自營

巴士線除不需太多,一些路線(指九龍、新界區),理應不必全由九巴經營。尤其在新界北,包括屯門、元朗、上水、大埔,接駁兩鐵之路線,根本由兩鐵經營,即可

比如由粉嶺火車站接駁至聯和墟、華明村,倘由東鐵營運,可提供免費轉乘。由九巴經營當然不行:收益分帳難解也。另71A亦實應由東鐵營運:派車不是問題,最多需額外兩、三部,在資源上,非重負也。

但凡接駁東、西鐵之路線,該一律由東、西鐵自營,且路線要直接,不能太繞。一如大埔之K12、K14、71A。

而九巴之區內線,亦應重新訂位:主力行走墟市之間,針對居民到附近購物。如何走?比如大埔,區內線可由富亨開出,經大埔中心、寶鄉橋入大埔墟,總站設於運頭塘村。又如上水,可由翠麗花園開,經天平入石湖墟,再入清河村、北區醫院。

上水至粉嶺更加毋須繞來繞去:比如設路線,直接往返聯和墟、石湖墟;華明至上水則乾走百和路,即可。

至於來往鄉郊則更加是:過往筆者提過沙頭角、打鼓嶺、文錦渡三線,大可轉為東鐵經營。此舉最大好處是,能提供免費轉駁,同時三線哪怕賠本,東鐵之龐大收益,可作補貼。當然,三線單層已可,以減低經營成本。

另元朗一些區內線,亦是:76K按其實是可分拆,大概可拆成上水至新田,和元朗至落馬洲。而倘可以,元朗至落馬洲一條,更可延至天水圍。54原則上亦可轉讓予西鐵:上村、錦田轉乘西鐵免費,方便也。

九巴方面可集中經營新界北至市區,同時脫掉包袱,成本減輕也。

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

路線毋濫惟須密車

整體說來香港,巴士線是不需太多:寧可少些路線,惟班次要頻密。對乘客而言,能盡快上車才要緊,多少路線選擇,無意義也。

以香港島而言,西環倘出中環般商業區,一條已足——比如10號線。倘西環需額外路線,過海到九龍較實際,且這些路線,亦毋須太多:出西九龍,一條線,取道彌敦道、長沙灣道;一條則東九龍,即觀塘、九龍灣一邊,而取道東隧或紅隧,則為另一問題也。

又如香港仔,倘取道薄扶林道,大概7號線已夠,頂多要4、91。黃竹坑一邊,7號線直達即可;而倘針對半山至港島南,提升93至每天全日服務,即可——加起4、7、91,共四線經薄扶林道。當然,此中過海線不計也。

九龍區僅說觀塘,秀茂坪、藍田、油塘三區,一條旺角,一條尖沙咀,一條觀塘街市。紅磡、土瓜灣,大概一、兩條已夠——一條秀茂坪,一條入藍田、油塘;長沙灣甚至一條已夠——其走法筆者建議過,經長沙灣道、南昌街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。

西九龍路線倘連接油尖旺至長沙灣,2、6已夠:彌敦道專線,根本毋須太多。而當年有6A,甚至是不必要。

新界比如荃灣,不計葵涌青衣,西九龍一條線服務整個荃灣,已夠,即由荃灣西約一直走至德士古道,以荃灣路進出,經長沙灣道、彌敦道直達尖沙咀(編號除用30X,亦可稱回30,原本30,則改稱30A之類);往觀塘亦是僅需一條(即40),取道龍翔道、觀塘道。倘要額外路線,大概土瓜灣、紅磡,算是空白一個。

大埔、粉嶺、上水,大概是油尖旺一條,觀塘一條,荃灣一條,其他不必;沙田亦雷同,惟因沙田住宅甚眾,不計馬鞍山,大概劃分四部分,即城河西、城河東、大圍、小瀝源,皆油尖旺一條,觀塘一條,荃灣一條;元朗最低限度荃灣一條,西九龍一條,即68M、68X、69M、69X那種;將軍澳則就如筆者所言,除觀塘,針對往返旺角、尖沙咀,才是優先,其他地區大可不理。

過海則當然往返中環、灣仔、銅鑼灣優先;港島南區則到九龍就夠;筲箕灣、柴灣亦是同樣——102、118外,606大可分拆,即一條筲箕灣,一條柴灣。

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

用車質量須有限度

在筆者看來,香港巴士線之用車,究其實毋須太出格:機械倒要講究,蓋因性能好,操作易,才能生出效率來。

舊時車型比如丹拿珍寶,其缺點可謂一目了然:除馬力不足,致命傷乃冷卻系統——由於設於引擎旁,系統往往降不了溫(後期改設車頭,才改善到問題)。而九巴之一批,還竟無「風油軚」,對司機,苦惱也。

規格固然需有要求,衡量標準在於,能否易於操作:能夠的話,提升效率,事半功倍也。

個人以為歷來最好,還是1990年代,配康明斯引擎之一批:利蘭奧林比安配此引擎者,稱「坦克蘭」,行走時,引擎聲彷如坦克,跑長途如屯門公路,一樂也。只是此後多年,後起者似見不到有一款,能與康明斯引擎比:大概是引擎性能之進步,於康明斯引擎後,難再進一步也。

1970年代至90年代,技術可以大躍進;經歷此階段後,再求進,難事也。始終實用性車輛講求實用,性能夠用即可,且維修還要便利,以節約維修費也。

至於其他比如電子系統,很多時是負累:電線、電路版太多,弄不好,易招祝融也;低地台巴士毋須靠電子系統升降車身,蓋因一塊斜版足矣。想像一下丹拿珍寶設闊門與斜版,一樣相同效果。

按其實至少在香港,商用車輛大抵很少花巧:包括小巴、的士、貨車,不但少電子裝備,引擎夠用已可。就算是私家車,香港人之選擇,當然是日式草餅車——簡陋是簡陋,合用才是王道。那些古靈精怪之功能,通常是「波子」、法拉利用——噱頭多於實際也。

總言之,質量、性能去到一個程度,足矣——質量過剩,無謂也。

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

說哪類車最合香港

現今之巴士筆者一直很少提及,主要是網站主題為「演義」,而寫史者,總得與現今保持距離。且倘不停更新資料,費時也——巴士線舊時服務資料,有興趣一覽,現今那些,通常少看可也。

而倘非談論不可,可以大膽直言,今日之香港巴士,走火入魔也:比如巴士長車太多,短車太少。按其實不論長短如何,終究雙層巴士,載客力會差太遠乎?過海線之類當然要用長車,惟郊區如何?沙頭角用長車,荒謬也;北潭涌用長車,荒謬也;石澳、大潭灣用長車,荒謬也。

按其實哪怕是市區線,亦非每一條,皆去到非長車不可之地步:比如接駁地鐵,3M、7M、16M等,用短車沒大礙;針對某一屋村者,如10、21,亦是短車已夠;非地鐵接駁線而路程短者,如8A、8P,皆短車已可也;哪怕路程長些少者,如8、11K、18,短車亦不是問題也。

嚴格說來在香港,巴士車長11米,乃最理想選擇:載客能力不差於12米,惟靈活性強,能適應狹窄路面。以新界而言,入西貢,11米該剛好;屯門巴士線倘僅到荃灣,11米已夠也,除非落到葵涌,12米才合用;另市區之2A、28,荃灣之32、33A、36A,沙田之86、86A,其客量,亦是11米已夠。

12米不是說不該有,而是看需要:過海線不談,新界出油尖旺者,可用也,如68X、69X、81、271;新界出觀塘者亦可,如38、40、74X、80、89;觀塘出油尖旺者如13X、16、215X,合宜也;城隧線亦沒問題,如47X、48X、73X。

倘30X由荃灣西約走遍整個荃灣,經荃灣路進出,12米才合宜;66X倘按筆者建議經屯門市中心、友愛才上高速,12米才合宜;72X倘一如81經深水步、旺角、油麻地,12米才合宜——當然前提是271經大老山隧道;95倘最低限度直達寶琳,12米合宜也。

甚至認為12米巴士之下層,除車輪蓋上部分,應盡是企位,以增強疏導效果;走線時該盡量走大路,且要直接,莫繞來繞去也。

倘巴士再長於12米,不合港情也。

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

編號紊亂之煩惱

參考連結:《青衣路線編號問題

按青衣巴士線編號混亂,不止在青衣發生:九巴很多路線編號,同樣一團亂。

即如市區而言,2A、2B、2C、2D等等嚴格上,皆不像是2號線分支:倘是分支,這些編號理應是來往蘇屋至旺角、深水步至旺角、旺角至尖沙咀之類。

也許這是歷史問題,只是放諸今日,整頓一下,非不可行。就如倘由黃大仙、慈雲山至長沙灣,大可用「201」此編號:2F可改稱201,2B則為201A,2D則為201B。2E因服務石硤尾,可乾脆叫「203」(舊有203已下馬多時,該不怕用),倘另設支線如石硤尾至旺角之類,則「203A」也。

另外那些2XXB、2XXC、2XXD之類,也是很大混淆:比如269C、296C,不但難認,難辨也。

是否編號不夠用,筆者甚懷疑,且涉及路線編排、資源分配:元朗至東九龍可用「65」,268C改稱65X,269C則叫65A,兩線相關支線,包括特別班次,乃謂之65B、65C、65D、65E之類。有一點甚奇怪是,多年來九巴倒不見用「65」此編號,哪怕於元朗、屯門開辦很多線。

296C因是來往將軍澳至旺角,大可叫95A,與95對應:95大可再深入些,直達寶琳。98C或也可改為95B,始終來往旺角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