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以為沙田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就是屋苑的分佈。沙田主要以公屋為主,但這些公屋在興建時,都極盡浪費空間──核心在於,各屋村皆是幾棟大廈,圍繞著一個商場,而公園的數量,也是多而無當。這樣的例子有博康村、顯徑村、新田圍村、廣源村等等。而香港的私人屋苑,則大體基於一個模式:大廈基部是商場,幾層高,對上是住宅大廈,而大廈與商場中間,則通常是公園。這種模式好處是能夠以最少土地空間,提升了整體居住環境。道理不言而喻,不再贅。
然而說香港公屋佔據的空間大,並不是沙田公屋所獨有。其他地區公共屋村皆如是──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,各屋村和其他屋村之間,距離也偏大。這只要看大圍可見一斑:那些新田圍村、新翠村、顯徑村、美林村等等的公屋,在整個大圍形成一個十字,而十字間各屋村都有一段距離。此又乃空間之浪費也。但私人屋苑絕不是這樣:各屋苑與其他屋苑之間,都是密集在一起。
在這裡就牽涉到一個重要的一點:何以香港的市區心臟,都是大廈密密麻麻?這是因為,要創造更多空間容納更多的人口和人流。而人口擠迫也有一個好處,是能夠減少出行的時間,從而節省通勤的費用。試想,人口和商業活動距離縮短了,那通勤的費用,也豈有不減少之理?
開埠初期的維多利亞城就是。所謂「維多利亞城」,即是指由西環、中環到灣仔的一帶。開埠早期中環已是商業中心,但是舊時交通不便,而且通勤成本也是問題,即算整個港島,不少都被作偏遠。例如筲箕灣,舊時人謂「英雄被困筲箕灣,不知何日到中環」。在如此局限下,迫在西環、灣仔一帶是最合理選擇。大家看到由西環到灣仔都是密密麻麻,是有其道理在。
再說回私人屋苑的設計,也是同樣道理。一個商場作基底,然後在商場上建樓,好處是節省了城市的空間。筆者推斷一個公屋屋村,實已佔用了最少兩、三個私人屋苑的面積。再推而論之,同樣的屋村面積,容納幾個私人屋苑,可容納的人口可以多好幾倍。
另外建一個火炭工業區也是不太合理:火炭是九廣鐵路沿線,應發展成一個商業區才是──筆者想不到何以不可以。而且沙田離市區倒不算遠,九龍區工廠都足以滿足到沙田居民的就業需要;加上火炭商業區,真的說不得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