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

藉中巴析香港巴士(6)

一連撰了多篇中巴的文章,想必讀者也清楚筆者的重點之一,就是中巴本身在經營上,是有很多正確,而又切合實際的地方。而這些切合實際的地方,使中巴能以廉宜的票價,來服務經濟能力沒那麼好的人。尤其是當比較現在香港巴士的時候,就會發現多幾家像中巴的公司,才是乘客之福。

在此筆者總結中巴做得正確的地方:

1) 用最少成本滿足乘客需要:指的是中巴盡量不大購新車的作風。例如六、七十年代中巴把一些單層佳牌巴士改造成雙層,以實現車隊雙層化;又例如八十年代初中巴引進大量倫敦寶,而這些車都是購自倫敦的二手巴士。在乘客流量大幅增加的當時,中巴就用了較低成本的方法,來應付龐大需求。

2) 用車注重耐用性:車隊耐用的好處是可以不用頻密地更換新車,也不用消耗大量資源在維修保養方面。例如中巴大部分巴士都是採用早期的亞歷山大車身,屬纖維組件,對比再早期那些鐵皮車身耐用多了;又例如在購買丹拿珍寶時,中巴還注重性能要求,使用了配風油軚的底盤。反觀九巴的珍寶,則因沒風油軚裝備,又只是鐵皮車身,品質誠差得太遠也。

3) 注重效率:中巴是率先採用一人控制,摒除售票員制度的公司,九巴則顯然後知後覺矣;另外中巴又懂得統一車隊機械和零件以方便維修,這點也是九巴所及不上之處。

4) 貼近乘客之實情:中巴制定票價一直都盡量貼近乘客經濟能力,不會盲目高檔。這點也比其他巴士公司高明──後者皆只知提高服務檔次,彷彿以為草根階層會有能力買馬爹利、法拉利、Ipad似的。

5) 鬆散管理作風:一聽到此大家都會不同意,但老子也有云: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者,是以難治。有時候那些所謂先進的管理,都是一些脫離現實的空中樓閣,也往往與最基本的成本概念有所矛盾。

6) 不以票價為主要收入來源:中巴巧妙地利用房地產等其他收益,以支援中巴這種低票價的服務。其他例如新巴,就是因為缺少此基礎,票價才高得不切實際,也導致其後新巴客量偏低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