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朋友問,何以之前一連幾篇,皆說巴士線舊時該作何變?一個原因在於用車:話說早於1980年代,中巴曾有計劃,以一些12米巴士,行走東區走廊線。只是計劃落實時,已是1994年後之事:780、788也。
九巴情形亦雷同:早於1980年代中,已有三車門大巴服務新界路線──多限荃灣、沙田。遠一些像屯門,則一直未嘗用──大概是各線客量,未至於出動巨型巴士也。
對九巴而言,倘按780、788般辦,以12米巴士行走新界線,路線走法,誠關鍵也。就如72X、81倘皆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,則屆時其客量,該足以用12米──且重要是,72X是走整個大埔,81則走泰半個沙田也。
30因受地鐵競爭,頂多勝利二型掛帥;反而30X在提升服務時間後,倘按筆者方法走,12米也可──屆時約1991年左右,隧巴線因加入空調巴士,騰出一些12米,則部分,可走30X也。
除西九龍,部分觀塘線按其實,也可早早用12米:40倘一早改走龍翔道,可派丹尼士12米;89一旦延至火炭,則可用奧林比安12米;甚至74X同樣可以──以其客量之高,派12米行走,沒問題也。
那屯門、元朗?68、68X當年按其實,也可用三車門,蓋服務範圍夠廣也。68M因僅到荃灣,11米已夠;屯門則很多線11米已夠載,未至於三車門不可。
|
使用三車門大巴之新界線。([Boris Bus Image]圖片) |
當然以當年計,九巴三車門大巴並不佔大多數。筆者之看法是:各線車隊總有一部分巴士走全日,餘者繁忙時間才出動。本來用12米者38、42、48(即後來48X)、80、89A(後期80X、89X),乃僅需部分使用12米──繁忙時間才出動者,用勝利二型也(後期轉11米);走全日者,12米也。而騰出之12米,則撥入30X、40、68/68X、72X、74X、81、89──一樣三車門走全日,繁忙時間勝利二型(後期一樣11米)。
另部分市區線如2、6B、9、11、36A,按其實11米三軸倒夠用。如是者原來三車門大巴,可調往40、81、89等。
尚有一個想法是在購買11米巴士時,訂單換一小部分,為12米大巴——數目約40部,已夠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