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
荃成風雨~~荃灣對外線演義

新界巴士線最早出現於元朗,然元朗離市區甚遠,而新界西區最早開發者,乃荃灣,蓋荃灣較接近九龍。

「荃灣」之定義有狹義、廣義界定。狹義界定,乃指由麗城花園至大窩口一帶;而廣義者,則包括葵涌。

荃灣巴士線歷史乃始於四十年代,至七十年代開始踏入高峰期。




荃灣第一條巴士線乃16A(荃灣←→佐敦道碼頭),於1948年12月11日開辦,大致取道荃灣至九龍一段青山公路。開辦時荃灣純粹鄉郊,客量不高。至五十年代起荃灣有工廠興建,客量始大增,16A遂由1960年12月起派出雙層巴士服務。

1960年代之荃灣。此圖位置大約是青山公路近荃灣地鐵站一段。其時荃灣不少地方尚待開發,但開始有一些工廠在此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六十年代荃灣開始發展成工廠區,同時間多個公屋落成,最早者為大窩口村、葵涌村,九巴遂於1963年9月1日開辦33(荃灣碼頭←→深水步碼頭),取道荃灣至葵涌一段青山公路;五年後南葵涌開發,葵涌主幹道──葵涌道亦於1968年10月30日建成,33遂於當日改經葵涌道,同時繞經大窩口村、葵涌村。



此後荃灣正值急速發展期,對外巴士線需求大增,不少路線也因此興起,出現新線如下:

荃灣的發展與荃灣對外線之關係
年份新發展區域新開辦路線路線改動
1963-1967大窩口村
葵涌村
・33(荃灣碼頭←→深水步碼頭)
1967-1970石梨村・葵興村 ・葵芳村・33A(北葵涌←→深水步碼頭)
・31B(北葵涌←→佐敦道碼頭)
其間16A停駛了三年。
1968年10月31B改稱16B,33A則改稱31B。
1970-1971石蔭村
梨木樹村
・16A(荃灣碼頭←→佐敦道碼頭)
・35A(石蔭←→深水步碼頭)

36A(梨木樹←→深水步碼頭)
・33A
(梨木樹←→深水步碼頭)
1970年7月16A重開,總站設在荃灣碼頭,經葵涌道進出。
1972-1973葵盛村・37(葵盛←→大角咀碼頭)
・33B(葵興←→深水步碼頭)
・33C
(葵芳←→深水步碼頭)
1973年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,16A被改稱作30;16B則變成36B,延長至梨木樹。
1974-1979 ・33M(荃灣碼頭←→旺角地鐵站)
・36M(梨木樹←→石硤尾地鐵站)

・37M(葵盛←→旺角地鐵站)
 
1981-1982石圍角村 象山村・32M(石圍角←→旺角地鐵站)1982年5月地荃灣線通車,32M改稱32並延至大角咀碼頭;同日33M與33A、33B、33C合併成新線33A(荃灣碼頭←→大角咀碼頭)

大體自七十年代末起,荃灣巴士線大致已定型。一般對外線不計地鐵接駁線,在七十年代,都有可觀客量。當時各線已轉用雙層巴士,一般是丹拿CVG型、丹拿珍寶,後來又有勝利二型。

攝於1983年左右,33A巴士泊於荃灣碼頭總站。其時荃灣碼頭總站位置,乃今荃灣大會堂旁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1979年12月地鐵局部通車,九巴開辦32M、33M、36M、37M,以接駁地鐵。至1982年5月地鐵荃灣線通車,由於可從荃灣直接乘地鐵,三條接駁線作出改動──36M縮短至葵芳地鐵站;37M縮短至葵興地鐵站;33M則與33A、33B、33C一同合併,成為新線33A(荃灣碼頭←→大角咀碼頭);32M則改稱32,延長至大角咀碼頭。



無疑以荃灣密集之人口,巴士線客量,尚不至於受地鐵巨大影響。但自八十年代末,有兩個因素直接影響荃灣巴士線:其一是荃灣、葵涌各公屋相繼老化;其二是製造業式微影響各工廠區人流。由於不少路線客量受影響,九巴自1989年起開辦多條特快線,計有30X(荃威花園←→黃埔花園,1989年2月27日開辦)、234X(荃灣西約←→尖沙咀,1990年11月4日開辦)、238X(海濱花園←→中港碼頭,1990年2月18日開辦),專門行走遠離地鐵之區域。

而因應地區老化引致客量下降,荃灣區巴士線有所重組,如1991年6月6日乃有33歸併於33A;1991年10月3日又有30大幅縮短至長沙灣;1996年5月19日來往北葵涌的35A,在一夜間延長至尖沙咀;1998年4月1日,31B也延長至大角咀奧運站。

荃灣巴士線在1990年代,客量有所下降,故往往只用殘舊巴士服務。比如33A,就用丹拿珍寶至退役為止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

從荃灣巴士線演義看到,荃灣巴士線客量受地區發展影響甚深。七十年代時因急速發展,對外線幾乎條條爆滿,至九十年代受公屋老化等因素影響,客量大降,荃灣巴士線終要多次重整。一直到千禧年後各公屋重建完畢,部份舊屋村巴士線,才開始有回客源。


荃灣對外線個別介紹

作於2004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