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

觀塘新界線作何變

參考連結:《荃灣對外線個別介紹》、《沙田巴士線個別介紹》、《大埔巴士線個別介紹》、《屯門巴士線個別介紹

按觀塘至新界之巴士線,究其實可很簡單:直走觀塘道即可。而且,數目亦毋須太濫也。

舉例往返荃灣之40,按其實早於七十年代,就應改走呈祥道、龍翔道。且走時,理應是由葵涌道直上呈祥道。或許當年用車是大難題,只是依筆者看,大可丹拿E、F型掛帥:丹拿珍寶除上斜問題,尚要是40倘走高速,沿途會少了流水客,用丹拿E、F型時,毋須顧慮流水客之問題。

38理應一早就繞經石梨貝,以針對該一帶往返東九龍:大概僅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,直入青山公路葵涌段。

另邊廂沙田之89,本應早早加經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入獅隧──當是擴大服務範圍也。同時89該改走全段觀塘道:按倘走牛頭角道,以其內街性質,行車速度,甚緩慢也;且其觀塘總站,亦應一直維持於裕民坊,蓋倘用月華街總站,不見得有多大便利。

而在大老山隧道通車時,89A實只需拆出80X、89X二條線──安排其中一條,中途繞入廣源83X則大可不必開辦,同時亦可不要89B──節省資源也。

大埔之74A當年是取道大涌橋路往返,惟這太繞路:正確該是走大埔公路沙田段、獅子山隧道公路入獅隧。當然一旦開辦74X,乃不需再有74A也。

屯門之62X多年來沒大寸進。然在筆者看來,倘當年62X路線拉長一點點,命運或會改寫:以舊時計,總站可設於山景,經石排頭路、震寰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豐景園、皇珠路入高速。同時根本不須直達油塘:總站到觀塘碼頭、觀塘裕民坊,或藍田地鐵站,已夠矣。

即是說新界出觀塘,倘只論一部分地區,葵涌、荃灣分別有38、40;沙田有80、80X、89、89X;大埔僅74X一條;屯門則62X也。這是以1990年代起計也。

以1992年左右計,大概新界至觀塘之巴士線走法,大致如圖:荃灣、葵涌靠38、40二條;62X走相當個屯門面積,才入高速直抵觀塘;74X與今天雷同;沙田至觀塘則僅需80、80X、89、89X四條,即可全面覆蓋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

屯門用車、服務範圍

參考連結:《屯門巴士線個別介紹

觀乎過去,屯門巴士線大概1980年為主軸:按當其時開辦60,理應是來往屯門至佐敦道碼頭,且是靠此一60,服務大半個屯門區出油尖旺。至於友愛、安定則靠改造50、52:50大幅縮短為(友愛←→荃灣碼頭),沿深井交匯處入屯門公路;52則搬總站至友愛,沿小欖交匯處入高速。

待至地鐵荃灣線通車,才來一條60M(友愛←→荃灣站),50、52繼續保留,分別改稱50M、52M;與此同時66分拆出66M(大興←→葵芳站),66自己則延至深水步碼頭。66M直到葵涌是考慮則服務範圍會較廣,尤其僅到荃灣地鐵站,客源乃窄得多也。

作如是辦是針對屯門不少區域尤其舊時,多僅能支撐一條線,而此線,則是往返荃灣、葵涌,藉接駁地鐵出港、九也。比如友愛,僅60M已可連接市區——亦可直落葵涌,總站大概荔景南。按今東涌線荔景站附近,本有個荔景南總站。擺在當年,有空間予60M也。又如當年倘蝴蝶灣以59M作主力出市區,會較好——應直落葵涌也;66M按理應以葵芳站作總站——僅到荃灣,未夠也;67M則兆康、新墟也。

當然59A、66倒非不該有:出長沙灣、深水步,當是輔助59M、66M。

而倘直接出九龍比如油尖旺,則單靠一條線走大半個屯門,當是針對全屯門區——日後可直接改曰60X,以示特快也。

另往九龍城、觀塘,當年亦可作如是辦:開一條到九龍城、一條觀塘,分別為61X、62X也。連同60X,三線總站大概設於山景,經大興、新墟、市中心、友愛入市區——覆蓋大半個屯門也。

那59X、66X、67X那些又如何?大概待至一段長時間,才開辦──其中59A、66直接改稱59X、66X,而非另闢,且延至旺角也。至於52X,則同樣待至日後直接新開也。

以1986年荃灣路通車後為準,大概60X(於荃灣路通車後,由60改稱60X)走大半個屯門到油尖旺;50、52則分別變成50M、52M,只走一半段屯門公路,當是服務青山公路沿線。至於59M、60M、66M、67M等M線,則於走全段屯門公路後,一律經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往返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

30、30X定線另議

參考連結:《荃灣對外線個別介紹

在1982年地鐵荃灣線通車時,30僅延至荃景圍,按其實是不夠:最起碼,該延至荃灣西約,即麗城花園一帶。惟如此,才覆蓋到整個荃灣也。而且直到現今,地鐵荃灣線,依然未有深入荃景圍、荃灣西約──巴士主力於此一邊發揮之餘,亦可兼顧荃灣東也。

另一方面,30延長當日改道不經荔景,是正著。據說是因當時荔景居民投訴使他們不便,才改回經荔景:於今回顧,頗為荒唐,蓋因荔景除本身有地鐵,45、46已夠應付。

倘再進一步想,開辦30X時,按其實,是可大膽一些:30X總站設於荃灣西約,大致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德士古道入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,直達佐敦道碼頭。而倘能,也可直落尖沙咀。與此同時取消30,蓋30X已扮演了30原來角色,且30較慢也。

也許會問倘30X作如是走,234X、238X又如何?按其實234X、238X,倘論本質,更像是住客專車,而一般住客專車,往往只到就近地鐵站,如此才夠客也。用普通雙層巴士走此兩線,未免流於浪費:以筆者所見,大部分時間,坐不足一半人也。

直至今天30X班次依然雙位數,大概與服務不夠廣,不無關係:在勝利二型臨退役時,30X尚續用勝利二型。而倘走遍整個荃灣——只是不經葵涌,三車門大巴,也可用矣。

於舊時,30X老早就應該走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德士古道入荃灣路,以出西九龍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

論72X、81作何走法

參考連結:《大埔巴士線個別介紹》、《沙田巴士線個別介紹

按當年新界東於70號線以外,尚有71(即81)、72等線出西九龍。然在筆者看來,倘觀乎70九龍一段走窩打老道、彌敦道(去程上海街)、佐敦道,則上水有此等線,大埔、沙田,亦理應有。

當然並非另闢新線:於東鐵電氣化不久,81是理應仿效70,改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。於沙田一段,總站搬至沙田第一城,大致改走大涌橋路、翠榕橋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沙燕橋、沙角街、大涌橋路、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——即是走大半個沙田也。當然,趁機從71改稱作81。

作如是辦是考慮到東鐵電氣化後,沙田出油尖旺,東鐵可一程直達:如此則原來87系路線,沒價值也。可是倘讓巴士繼續提供沙田出油尖旺服務,則此等線,理應走窩打老道、彌敦道一邊——離東鐵稍遠也。當然於有東鐵下,僅81一條,即可服務泰半個沙田也。

按其實87系開來是有些畫蛇添足:不但旺角之服務與東鐵重疊,深水步一邊,又與86系列重複。而倘深層次些說,甚至該早早有86B,以服務大圍;86針對城河西,而86A則城河東,第一城一邊也。而考慮道路網限制,86、86A、86B三線,皆取道大埔道金山段往返——反之81用獅隧,亦相應順路也。

大埔之情況亦雷同:72B、72X該是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,總站佐敦道碼頭;72則老早改到長沙灣,與86系歸同一類。而當72X開辦時,甚至可短時間大刀闊斧縮減72B,轉資源到72X:說直白些,一年後取消72B也。(題外話,74X同樣情況:一開辦74X,即爭取一年後取消74A,而非讓74A苟延殘喘也。)

與沙田一樣,大埔到旺角東鐵線同樣一程過,因之巴士走窩打老道、彌敦道,能有效避開東鐵也。

於當年佐敦道碼頭,為往返尖沙咀至新界之捷徑:地理上佐敦道再走落少許,即為尖沙咀。因之72X、81倘照70走,則可扮演到尖沙咀之角色也。

於舊時,72X、81理應仿效70,改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,當是提供出油尖區之服務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

青衣路線編號問題

參考連結:《青衣巴士線個別介紹

筆者認為九巴在青衣島有一大錯,那就是路線編號混亂。如何混亂?比如說,44A何以改稱43C?44B最後改叫42A,又何也?觀乎1970年代,青衣巴士線共三個編號,為42、43、44:42往東九龍,43往荃灣、葵涌,44則西九龍也。44分拆出一個分支44A,而兩者論性質,一樣也。

按其實44A該一直維持稱44A,蓋因44A跟44一樣到西九龍;44B亦同樣。倘將來青衣島需要額外路線往西九龍,則理應用44C、44D、44E⋯⋯諸如此類。其情形就好像43:43A、43B皆往返青衣至荃、葵,則43C亦理應一樣往返荃、葵,而非出九龍也。

42也是:42A、42B之類,該是往返東九龍。

另42其後改為不經觀塘,按其實也是大錯:往返觀塘工廠區之需求,相應大得多,即使僅服務青衣不夠客,大可不用全走高速,即取道全段荔枝角道,和界限街(回程太子道西)、太子道東、觀塘道往返。同時倘需求增加,要另闢新線,則以42A、42B、42C⋯⋯稱呼之。

2字頭路線也是作如是辦,即242往東九龍,243往荃、葵,244則往西九龍。

也許有問那些42M、43M、44M如何辦?按此等M線性質是接駁地鐵,惟多年來除43M,皆有名無實也。加上自東涌綫通車,青衣乘地鐵到青衣站即可,故那些M線原則上,實可改稱43C、43D、43E⋯⋯之類。

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

住屋問題真正核心(6)

說到公營房屋制度是住屋問題惡化元凶,另一體現在:租務市場受到壓抑,形成租金居高不下。

觀乎世界各地城市,城市居民找棲身之處,基本是靠租屋,尤其是鬼子佬,大致都是如此。包括美國以至歐洲即法、德、意、荷等,皆極少公營房屋,惟其住屋問題,反沒香港般嚴峻。倘按港人一套看,歐美各城市住屋問題,該比香港更不堪才是。換言之,事實不是港人般想法。

即是說一有公營房屋制度,住屋問題就會惡化:公營房屋制度,非但不是解決住屋問題之途徑,反而是住屋問題之癥結

原理是如此:一般租務市場,是某單位業主放租出去,而此一業主,往往是僅擁有一、兩個單位。換言之,市場上會有很多業主收租賺錢。放租業主既如此多又無數,則競爭激烈下,租金最低限度,會貼近租客經濟能力。有了公營房屋制度則不同,蓋因「民不與官鬥」,民間力量本不足以與官府競爭,於是放租之人會大幅減少。而當供應一少,租金自大漲也。

正常而言租金上漲時,是會鼓勵更多業主把樓盤放租出去——收租也。如此一來競爭一到,產生壓抑作用,租金水平自會趨於合理。政府力量,就是破壞此一機制,擾亂了其生態。

也許朋友會問,沒公營房屋制度,草根階層住哪裡?筆者認為倘真是沒公共房屋,草根階層要睡街邊,則歐、美、日等各大城市,其住屋問題,該比香港更惡劣才是。那事實是否如此?再看目前公屋租金水平,對於草根階層,是否真正實惠?倘另設額外津貼制度協助此等人群,公營房屋制度價值,又從何而來也?乾脆直接發錢,予草根階層交租才是——拿建公屋之錢資助草根階層,草根階層即使租不上豪宅,隨便租一私人單位,也綽綽有餘。

一言蔽之,香港房屋政策,極需破舊立新。

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

住屋問題真正核心(5)

一連幾篇論述住屋問題,既然公營房屋制度是住屋問題惡化元凶,那有什麼替代政策?

筆者以前說過,正是住屋津貼

其實此一政策一點不難落實,就好像學生學費津貼一樣,設一制度審核申請家庭之背景,符合資格,就可發放。資助形式是現金,過戶到申請人帳戶就可,因之簡單易懂,毋須多言。申請人可靠此筆錢交租,不管租金多高。

倘兩者作對比,租金津貼制度明顯遠勝建公屋,蓋因建公屋需要覓地,建好後還需花錢、花資源管理屋村,既浪費公帑,又無助解決住屋需要,因要考慮到那些公屋,都是在「山卡啦」。直接貼錢予租戶,則沒此一煩惱,而且解決住屋效率,相對優勝得多。住戶收到錢,要住哪就可住哪。

現在公候輪侯時間,竟弄到如此長,解決辦法絕非多建公屋,皆因新建公屋已淪為遠水,不能救近火也。這些未上樓人士不是無瓦遮頭,只是要捱貴租而已。如此,則設租金津貼,這些人士就可直接受惠,尤其是對草根階層,明顯實際得多:倘要他們等上樓等到「頸都長埋」,大家會作何想?

既然如此簡單,少浪費公帑之餘,又能真正讓有需要之人受惠,社會上有識之士,竟無一想出此辦法,反而力主大建居屋——只可說,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