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城巴新界線新構想

對於城巴在新界,現有路線究其實存有不少問題:體現在路線覆蓋面,遠為不足也。如此一來在整頓時,難免是大工程:到底作何整頓?非三言兩語也。

比如個人以為城巴新界路線該一律以「7」字頭來顯示,與九巴作個區別:比如曰「778」、「779」、「750」、「755」之類也。又某些路線定線上擺明是不合理:比如皇后山,最少該是走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進出粉嶺公路,亦即經粉嶺市也;屯門則改為一條出荃灣,一條出旺角之類,與九巴者類似也。另亦順道為城巴加插一些新路線:主要是在大埔、沙田、荃灣尚有些許空間,讓城巴覆蓋一下,並因此與原有路線相得益彰也。

新界東

按城巴於新界有粉嶺北、馬鞍山十四鄉兩部分──十四鄉筆者於《十四鄉路線大整頓》已有述;而粉嶺北方面,目前二線分別正名778、779,路線方面修改如下:

*778(皇后山←→觀塘裕民坊):九龍總站搬往觀塘裕民坊,走法亦大幅調整,為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作如此改動是有見一來,原來路線覆蓋「山卡拉」,客源缺乏,而尤其九龍一段走法,又甚無效率,故改為類同於九巴之走法也。

*779(皇后山←→維港灣):亦同樣大幅度調整走法,改為走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西街、荔枝角道、大南西街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青山道、青沙公路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此改動是旨在同時針對聯和墟一帶往返長沙灣、深水步:倘先入長沙灣、深水步才到旺角,合理之安排也;祥華、粉嶺站一邊則有天橋到百和路乘270B,可以忽略也。

778、779路線圖:與目前走法不同,如779是先經長沙灣才到旺角,而778則是直走觀塘道落觀塘,而非像目前般,先經觀塘到九龍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按倘778、779取道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進出粉嶺公路,好處是方便與過境線B7系列作轉乘:位置大約在馬會道之分站,即可也。


於改造成778、779之時可趁機開闢城巴大埔、沙田線,前者專針對白石角,後者則火炭。大埔線主要是針對白石角──止至目前該區整體,彷如一張白紙也;而沙田則集中於火炭──火炭素來缺乏巴士網絡,乃趁該區有點改造,來個方便方便也。相關路線共四條,如下:

1)782(穗禾苑←→長沙灣):經穗禾路、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、深旺道、海輝道),總站在甘泉街。

按782是在修整779時順道分拆出來──於青沙公路轉車站設轉乘,當是快速接駁至旺角也;另同時提供穗禾苑、火炭至旺角之特快線──尤其穗禾苑,對外線倘針對到旺角,會實際得多也。

2)783(駿洋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這是當從778中分拆出來──路線多少與九巴88X重疊,因之順便取消88X也。

3)770(教育學院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露輝路、汀角路、南運路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科學園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同樣當從778中分拆出來──好像九巴亦有類似路線途經白石角,乃順道取消之也。

4)771(教育學院←→九龍站):經露輝路、汀角路、南運路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科學園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。這是全新開辦之路線:於青沙公路轉車站設轉乘,以接駁782也。

按此四線於筆者構思中是另有深意:皆是用來接駁香園圍口岸專線(B8之分拆於《路線分拆議》已有述),以藉此開拓客源也。

770、771路線圖:從圖中所見是途經白石角,於大埔僅到工業村一帶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782、782路線圖:大體集中服務火炭,並順道途經沙田站,當是針對到沙田市中心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
新界西

按城巴於新界西倘撇開機場、東涌,就僅限屯門:個人以為倘僅針對Novo Land一帶,恐僅安排兩線即夠──一條出荃灣、葵涌,一條出長沙灣、深水步、旺角也。尖沙咀之服務不需要有:倘安排城巴於屯門碼頭一帶開線往返尖沙咀,並於屯門公路轉車站接駁,即可也。

換言之具體作法是,目前西九龍之一條分拆,成750、751;又分拆出一條730,當是為深井一帶而設也。同時另開750M,當是針對屯門至荃灣之需求也。至於東九龍,屯門一條改曰755;又開辦733──顧慮到需求或沒那麼大,乃只走繁忙時間也。

1)750(Novo Land←→維港灣):經欣寶路、興貴街、震寰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按開設750是旨在與九巴看齊──類似於58X、59X、66X、67X之情形;而為求與B3X接駁,750乃特意繞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往返,以開拓額外客源也。

2)750M(Novo Land←→美孚):經欣寶路、興貴街、震寰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、葵涌道。

直達美孚是基於城巴在葵涌南設站之迫切性不大──不像九巴般作法也;而為求與B3X接駁,750M亦一樣繞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,開拓額外客源也。

3)751(屯門碼頭←→紅磡站):經湖翠路、龍門路、青雲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西九龍站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(回程梳士巴利道、彌敦道、眾坊街、上海街、佐敦道、西九龍快速公路)。

設一條如此路線是出於屯門碼頭一帶止至目前,往返尖沙咀算是留有空白──那些259B、259C之類,彷彿有等於無也。因之於開辦751之同時,取消九巴之259B、259C;而為求與B3X接駁,751同樣繞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,開拓額外客源也。

4)730(豪景花園←→九龍站):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。於繁忙時間設支線730P,起迄點一樣,由深井交匯處入屯門公路──當是特快班次也。

個人以為九巴之52X長遠而言是應該分拆:概言之是52X改用小欖交匯處進出,並另闢新線針對深井也。在此前提下剛好留有空白予城巴──乃有730也。而另外筆者之想法是730同時覆蓋荃灣西約一帶:由此234X亦可取消之也。

5) 755(Novo Land←→觀塘裕民坊):繼續只走繁忙時間也。

6) 733(豪景花園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青山公路、深井交匯處、屯門公路、荃灣路、呈祥道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。同樣此線只走繁忙時間──於荃灣本有九巴之40,乃毋須途經也。

城巴新界西路線圖:其中設有730,專針對青龍頭、深井一帶出西九龍;另又整頓出750、750M、751三條──三線皆途經屯門市中心,以便接駁過境線B3X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城巴九龍線整合談

按以目前城巴於九龍市區(不計將軍澳),大抵可定位於兩端──一是西九龍新區,另一則啟德也。如此一來兩邊可相互併合:筆者之意思是,舉例可延長701至啟德,變成一邊服務西九龍新區,一邊啟德,中途經過旺角。又不論是西九龍新區或啟德,目前以先針對往返油尖旺為佳──主要在資源方面考慮,且先把現有服務範圍做好,才能進一步說未來也。

西九龍新區

1) 701大延長:把701大幅延長至啟業,來回程加經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、世運道、協調道(回程協調道、太子道東)、承啟道、L3路、宏照道。這是旨在保證701兩邊方向皆有客源──中途途經旺角也。

2) 701A修改為(海麗村←→旺角):續以循環線形式,只是按701原來走法也。這是在701大幅延長後,拿701A作為填補原來701之服務空白:儘管701延長後依然能扮演接駁西鐵之角色,可是延長後車程不免加長,會使相關角色打折扣也。

3) 開辦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:經興華街西、通州街、西九龍走廊、太子道西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西九龍走廊、荔枝角道、月輪街、深旺道、深盛路、興華街西)、梳士巴利道。

按開辦703之好處是能真正服務到西九龍新區居民到油尖旺:除能直達尖沙咀亦途經旺角,且一樣取道西九龍走廊,具特快性質也。

4) 702總站改設於又一城:按走法大致不變,只是由又一城開出,於西九龍新區折返──換言之,依舊循環線形式也。這是針對海麗本身缺乏太多空間容納巴士線──本已有701、914也;與此同時又一城則剛好相反──站位多,使用之巴士線稀少也。

701新走法:大幅延長至啟德,變成一邊服務啟德,另一邊西九龍新區也。另又炮製出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:旨在專針對西九四小龍一帶,特快往返油尖旺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啟德

在筆者看來啟德巴士線之問題,一在編號──該以「7」字頭作顯示,而非跟九巴雷同也;而且路線網似不成系統,流於散亂──理應把之一一取消,代之以以下各線,分別針對啟德站一帶住宅區,以及郵輪碼頭一帶(當然亦是往返油尖旺):

1) 701延長至啟業:如上述。

2) 開辦711(啟業←→西九龍站):經宏照道、L3路、承啟道、協調道、太子道東(回程太子道東、世運道、協調道)、亞皆老街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(回程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)。

按此線是針對啟德居民往返尖沙咀同時,避開土瓜灣、紅磡──多少途經紅隧口,塞車黑點也;另一方面紅磡、土瓜灣往返啟德因有九巴5D,且與屯馬線重疊,城巴大可放棄不理此方面客源也。

3) 炮製出718(郵輪碼頭←→九龍站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土瓜灣道、馬頭圍道、蕪湖街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(回程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)。

按此718是有明顯針對性:往返郵輪碼頭、舊跑道一帶至土瓜灣、紅磡、尖沙咀以至九龍站一帶,服務範圍相應夠大,且有保證也。西九龍文化區則因缺乏巴士總站空間,暫可忽略不理也。

4) 炮製出719(郵輪碼頭←→維港灣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宋王台道(回程木廠街)、馬頭涌道、九龍城迴旋處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九龍城迴旋處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類似於718:所不同者是往返旺角也。

5) 炮製出718M(郵輪碼頭←→啟德站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沐安街。

此條M線是旨在接駁郵輪碼頭、舊跑道一帶至啟德站:於未來或有相關鐵路線落成,然那是屆時之事,暫可不理會也。

啟德新區巴士線圖:先開設711往返啟德至尖沙咀,取道窩打老道、彌敦道;又另設718、719二條線:旨在針對郵輪碼頭一帶往返油尖旺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港島線改造之綱要

按正常港島北岸巴士線能修整者都已修整──舉例10、11、15、18,皆看不出有何需要改造之餘地也。只有一小部分尚有改造空間──比如中巴所謂「港島斜路路線」,亦即半山區一帶,可以是整頓之目標。就如來往西半山至中環,單靠改造12,使之成為主力,即夠也。

1)12大幅延長路線:變成(港澳碼頭←→蒲飛路),經干諾道中、紅棉路、皇后大道中、德己立街、威靈頓街、擺花街、荷李活道、亞畢諾道、堅道、般咸道、薄扶林道;回程則薄扶林道、般咸道天橋、般咸道、柏道、羅便臣道、花園道,之後經皇后大道中、畢打街、干諾道中。

這是旨在把西半山至中環之服務,定性由12一力承擔──儘管半山至中環早已有登山電梯,因巴士線就僅此一條,實際上算獨市也。

2)5B改稱5:路線不變。這主要是旨在去掉那「B」字,蓋此「B」,沒代表什麼意思也。

3)取消5X:主要是基於此線受西港島線嚴重打擊,且難以轉型也。

4)25A改稱25M:代表接駁會展站也。

5) 41A縮短路線:大抵縮短至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,不入南區──為此安排一新編號,日「16」也。這是基於以南區巴士線網絡,早就沒需要41A──除非大坑至北角,蓋因這大體沒太多路線替代也。

12之改造:概言之就是直入蒲飛路,並且延至上環,總站在港澳碼頭;另又改造41A為16,路線差不多,只是不再入港島南──考慮到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缺乏總站空間,16最好以循環線形式,於此交界折返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港島南區方面,個人認為香港仔區之地區編號,倘僅4、7,已經夠也;赤柱、淺水灣則繼續6字。亦即是說,鴨利洲路線亦應以4、7來顯示,而非9也。由於已有南港島線,一些路線變得多餘,一經重組,編號該不會不夠用也。

1)4、90B、91合併:成新4(鴨利洲村←→中環碼頭),經鴨利洲道、鴨利洲橋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,干諾道中。黃竹坑之服務則由4聯同48、78設轉乘取代也。

2)7號線改造:改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皇后大道東往返;由此76則取消可也。

3)4X、42合併:按華富連接港島主要商業區,靠一條即夠,因之4X、42乃合併成新42(華富南←→灣仔北),走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夏愨道、告士打道,總站設於會展新翼。

4)43M、71合併:成新71(深灣←→香港站),經黃竹坑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域多利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。

4、7路線改造:4延至鴨利洲,繼續取道薄扶林道──主要旨在把4定性為唯一往返香港仔區至中環,取道薄扶林道之路線;7則是旨在取代76,取道南風道;黃泥涌峽道往返──倘能,亦可安排與10設轉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5)37A、37B、40、40M一一合併,成新40(置富花園←→交易廣場),除經石排灣道,按90走;70則不變。40改走香港仔隧道是旨在對應70——一樣類似走法也。

6)38、72、72A大改造:38改稱41,路線不變;72延至北角碼頭;72A修改路線,變成循環線,出北岸後經天樂里、灣仔道、菲林明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,沿禮頓道轉入香港仔隧道;77則延長至數碼港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也。

按筆者之構思是不計77,41(即38)、72聯手連接香港仔至銅鑼灣、北角;72A改線則旨在重新定位,變成唯一連接黃竹坑至對外──南港島線不經灣仔、銅鑼灣,由72A扮演如此角色,合宜也。

40、70等路線改造:40走法類同於37A、37B,只是毋須途經薄扶林道;38改編號41,路線不變;70照舊;72則延至北角碼頭。這是旨在讓香港仔隧道路線,40、70相輔相成,而41、72亦同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7)鴨利洲一帶路線可作如此重組:98延至石排灣,改曰43A94A取消91A、95C、595一一合併,成43(置富花園←→鴨利洲利南道),按95C走。對外線方面93、93A分別改稱4A、4B,以對應4;99改稱44,以對應77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;取消9790改稱45,延至鴨利洲利南道;592改稱46

因南港島線關係,重組後鴨利洲巴士線,都是面向整個鴨利洲,即45往中環,44往北角、側魚涌。就連銅鑼灣靠46已夠:繞經利東即可也。

8)赤柱方面6、6X不變;260改稱60X;14改稱61;73改稱62;66則取消可也。


港島東之路線重組,其一可先來個定義:限於柴灣、筲箕灣。其二是在此基礎上,可藉2X、8P、8X為重心:倘能,盡量走東區走廊也。而東區走廊因屬高速,其編號實不該7字頭——頂多於尾部加X算數也。

1)柴灣方面:780改稱80788改為80X789則併入8P,成新8P(藍灣半島←→金鐘東)——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,按8P原來路線走,爾後則經維園道、告士打道,最後抵達金鐘;回程則取道金鐘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、高士威道、興發街入東區走廊,餘段則不變也。

按80、80X之分別在於80X本來就比80快——80X取道永泰道,80則走柴灣道長命斜也。而新8P於改造後,該於銅鑼灣景隆街分站設站,當是針對往返銅鑼灣——回程走怡和街其理亦是此也。

2)8X改回以金鐘東為總站: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則改走東區走廊、永興街、英皇道、高士威道(回程高士威道、興發街、東區走廊)、怡和街、軒尼詩道。

個人以為跑馬地一邊對來往港島東,不是很大需求:以一條專針對往返銅鑼灣之路線說,跑馬地路又窄又陡斜彎位不少,沒必要自製煩惱也。

城巴柴灣路線:780變身成80,788改曰80X——意指80之特快版也;789被併入8P,使8P成為超特快往返銅鑼灣至小西灣;至於8X則定性為往返柴灣至銅鑼灣,同樣特快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3)筲箕灣方面:720改稱20X,路線不變;2X改為由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——一如720般走,並把總站延至金鐘東;722則大概可變成2P,繁忙時間才走也。

2號線縮短為(耀東←→中環交易廣場)——以代替722也;2A則縮短至側魚涌總站——本身純粹流水線也。

城巴筲箕灣路線改造圖:2X改沿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;而720則改稱20X,路線不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4)82X改造:筆者想到一個走法,那就是改為於太古進出東區走廊。而具體走法則是:小西灣道、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東區走廊、太古灣道、太榮路(回程太裕路)、太古城道、康山道、英皇道,以北角碼頭為終點站。

按筆者之想法是旨在讓82X兩方向皆取道東區走廊——真正特快也。與此同時當是有效服務柴灣居民往返側魚涌——大概可取代82也。

5)81大改造:成81X(勵德村←→藍灣半島),勵德村至北角一段,按81走,爾後則走東區走廊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柴灣道、小西灣道。

6)82M延至興華村:當是填補於81改造後留下之空白也。

7)縮短82:為(藍灣半島←→嘉亨灣):當是解決於改造81、82X後,筲箕灣、西灣河一帶之真空也。

8)往歌連臣角之特別線388、389,因屬柴灣線,乃分別改稱80S、81S。

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

新界過海線用車議

自屯馬線以至東鐵過海段通車以來,對新界之過海線衝擊似不小:尤其新界東,彷彿少大半人乘坐也。

倘舉具體例子,182:繁忙時間單一班車就筆者所見者是,約坐五分一人,以外時段更差也。且拿沙田出九龍之路線比,當知其尷尬:像81、89,亦是筆者所見,繁忙時間最高可載足四分三人,其餘時段尚有好些班次40人左右乘坐,不算糟也。

大埔、上水亦差不多:其中307之情形倘與72X、74X、271比,後三者,整體尚多307一半客;而978倘拿277X對照,強烈對比也。至於非繁忙時間兩線更不用說——說門可羅雀,不為過也。

而新界過海線倘舉不受影響者,似僅968——繁忙時段頂閘尚會;屯門、荃灣則尚見可坐一半人——指繁忙時間也。當然對比新界東已好得多——原則上藉屯馬線轉乘東鐵過海線,並不太麻煩也。

在筆者看來受衝擊實不可免,適應問題而已:意思是,長遠需改變經營模式,即是由過去以大車、頻密班次服務,改為固定班次,以稍短巴士行走也。應當指出像182、307、978之類,其班次實已有減少——如此一來,列出繁忙時間具體班次,讓乘客容易預算,為較合理安排也。

當然每天全日服務依舊可以繼續:重點是列出具體班次,頻密與否,沒相干也。

另筆者尚想到可引進一些大馬力巴士行走這些路線:大約車長11米,類似於舊時「老虎頭」、「坦克蘭」之類;又或者,近於城巴「大食鬼」,只是雙門版本也。不用豪華巴士形式:蓋因這些過海線主要針對上班族,不太具經濟能力也。當然能否找到合適車型引進,是另一問題也。

只有一條線可以例外,繼續用大車、維持頻繁班次——指者968也。

按新界過海線有一很大特點是針對性較強:比如在港島上班者。而一般而言,新界居民外出到九龍會比港島頻繁:過海始終予人感覺,不便也。從性質講新界過海線用車方面,毋須講求清客能力:保證有位坐大抵已夠也。

在此等構思下新界過海線亦理應須重整:如182改為982並改用西隧,經中環、灣仔到銅鑼灣——同時間取消170;307改為974,同樣轉走西隧,經中環、灣仔到銅鑼灣也。至於978則不需改線——本就途經西隧,已夠快也。具體改動內容筆者已成文有述: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、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。

當然此想法暫時以九巴才較可行:城巴方面則考慮到自身專服務港島,大車續用也。

新界過海線諸如182、307、978,因應其路線性質,究其實較宜於採用大馬力巴士行走:11米,類似於舊時「老虎頭」之類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
又或者近似於城巴「大食鬼」:不需要豪華巴士形式,而且雙門較佳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
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

西九龍站接駁重整

忽發奇想,西九龍站接駁巴士服務,是該由兩鐵經營:指者是W字頭也。不難理解:由兩鐵經營好處是能提供免費接駁也。由九巴、城巴辦則辦不到也——另外機構經營也。

而且西九龍站接駁巴士大概兩條即夠:一條為W2,往返觀塘、九龍灣也;另一則是W1——另闢新線,循環線形式往返旺角也。至於W3則取消——從新界東乘東鐵線於紅磡轉乘屯馬線,於柯士甸站下車也。倘必要,延長270B落西九龍站亦未嘗不可也。

另西九文化區找九巴8號線延長之:為唯一直達西九文化區巴士線也。

1)開辦W1(西九龍站←→旺角):經佐敦道、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海泓道。換言之是先入彌敦道到旺角,再由旺角經大角咀落回總站也。彌敦道入佐敦道方向因已有多條九巴線——比如60X、81、95,乃忽略不理也。

2)W2改道:因應有中九龍幹線用,W2乃隨即改道──西九龍站開出,即直入中九龍幹線;而觀塘、九龍灣一段則不變也。

3)8號線延長:概言之就是由九龍站延伸入西九文化區,餘段則不變也。找8號線服務西九文化區是旨在8號線有些許接駁性質:可往返彌敦道,儘管不包括旺角一段也。

按目前西九文化區有一條W4,可是與專線小巴重疊:於延長8號線時取消W4也。

4)取消W3:把270B延長至西九龍站,來回程加經海泓道。這是基於W3客量就筆者所見,長期稀少:在東鐵線方便轉乘屯馬線下,根本毋須W3也。

個人認為當W1、W2改由兩鐵經營,角色不應僅限於接駁高鐵:柯士甸站亦可免費轉乘也。至於九龍站則因與柯士甸站有點距離,可以不用提供免費轉乘也。

西九龍站接駁線圖:安排兩條W1、W2,分別針對往返旺角、觀塘。而為增加客源,兩線理應在接駁高鐵以外,亦接駁柯士甸站,當是填補屯馬線之局限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

整理馬鞍山巴士線

於馬鐵線變成屯馬線後,如何整頓馬鞍山巴士線?由於馬鞍山西出九龍屯馬線已夠方便,原則上可不保留馬鞍山西邊之一批──指81C、85K、89C,由東邊之86K、87D、89D額外承擔也。然倘要保留亦未嘗不可:大概改一改路,加快行車速度,以留住客源也。與此同時路線編號亦可趁機獨立成系:就如馬鞍山至觀塘者,曰「84」;而馬鞍山至油尖旺則「87」也。然這主要限於「D」字尾以後:「C」者則網開一面也。

1)89D改曰84X:這是為馬鞍山至觀塘之路線另立系列──以「84」代表之也。與此同時路線亦稍作改動:過恆康街後,改為由馬鞍山路直入大老山公路,不經亞公角街──亞公角街一段由89C獨力解決也。

2)87C、87D合併成87X(烏溪沙站←→紅磡站):路線改為走西沙路、恆康街、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沙瀝公路、獅隧公路、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太子道西、汝州街、界限街、窩打老道)、梳士巴利道。 [註1]

按馬鞍山至油尖旺當另立系列,乾脆以「87」為代表;與此同時為求做到特快,亦同樣不經亞公角街──此段靠81C已夠也;而在筆者看來重組後87X上不上錦英苑亦沒所謂:總站或在烏溪沙站,又或利安,皆沒問題也。

3) 84M取消:只保留85M也。這是基於屯馬線已可接駁鑽石山站,巴士只留下一條85M,即夠矣。

4)86C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:形式在改走大涌橋路、獅隧公路、大埔公路金山段、大埔道,之後則走元州街、興華街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通州西街、青山道、大埔道)。至於餘段,不變也。

按86C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往返主要是考慮到往返沙田區至深水步、長沙灣,大埔公路金山段方便些。而不管獅隧或大老山隧道,皆嫌較繞路也。至於沙田城河東一段路則受制於道路網限制,不得不保留走法也。

5)86K改用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往返:當是特快往返馬鞍山至沙田市中心也。亞公角街一段則保留85K即夠也。 [註2]

6)81C改造:改由第一城直入沙田路,即改走大涌橋路、沙田路、獅子山隧道;與此同時總站搬往九龍站:改經彌敦道、佐敦道、雅翔道(回程柯士甸道西、廣東道、佐敦道、彌敦道),不再入尖沙咀也。 [註3]

這是旨在把路線特快化,類似87D之情形──只是顧及到亞公角街一段,才定性為以第一城入沙田路也。

7) 85K、85X、87K、89C不變:暫看不出有何需要改動也。

馬鞍山路線新走法:89D被改為84X,路線變化不大;87C、87D合併成87X,回程特意改走亞皆老街;至於86C則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往返,並改用青山道、元州街,取其簡單直接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81C、89C路線圖:81C改為由沙田第一城進出沙田路,類似87D走法;而89C則原封不動──想不到有什麼好改動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在筆者看來87X馬鞍山方向可改走亞皆老街,而非界限街:具體走法是過彌敦道後,走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、窩打老道。

2. 86K倘要特快亦可有另一走法,那就是由恆康街經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澤祥街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沙田鄉事會路,最後到沙田站,反之亦然。

3. 81C究其實亦可改走大老山隧道:其走法則是經石門交匯處、大涌橋路、小瀝源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。這亦是旨在覆蓋第一城──類同於走獅隧時之作法也。


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

沙田區內線改造說

針對屯馬線通車後沙田區內線,忽發奇想,可作一些改造:舉例82K可定性為方便大圍、沙田居民到圍方購物──屆時不用像以前般定位不明,缺乏客源也。又來往沙田威爾斯醫院已有第一城站,基於行車效率,80K大概只到沙田市中心即夠:藉其他沙田區內線,以接駁至沙田各屋村、屋苑也。另因應有一些新屋苑出現,倘靠改造一些路線,亦可有效服務這些新居民:就如81K可改為來往駿洋村至水泉澳,續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1)80K縮短為(愉翠苑←→沙田市中心):大圍一段服務不要也。這是把80K定位為專門往返沙田威爾斯醫院:屆時可與其他諸如81K、83K、283、284之類設轉乘也。

2) 取消88K:284延長至顯徑,加經沙田市中心、獅隧公路、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、田心街、富健街、顯徑街、車公廟路。

按延長284以後或票價會上調:屆時設雙向分段收費,沙田市中心至濱景花園一段,按原來水平收,當是作個補償也。

2)81K、285、288合併:成新81K(駿洋村←→水泉澳),走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獅子山隧道公路、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水泉坳街。這是把81K改造成新角色:一邊專針對水泉澳以至沙角、博康,另一則除火炭尚包括駿洋村,皆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3)82K改到水泉澳:具體是經美田路、車公廟路、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水泉坳街、博泉街,總站在水泉澳北。

作如是辦是基於大圍站現今有上蓋曰圍方,為新購物點:如此一來乃讓82K變成接駁附近屋村、屋苑到圍方購物──一邊本有美林,另一則正常說,最遠到水泉澳也。

4)83K、282合併:成新83K(黃泥頭←→新田圍),黃泥頭至沙田市中心一段,按83K走;而沙田市中心至新田圍一段,則按282走也。這是當成一條兩邊方向接駁路線:一邊小瀝源,另一則新田圍,皆途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5)283延至穗禾苑:加經源禾路、火炭路、穗禾路。這是基於當81K按如上述般改造,以282填補原來穗禾苑之空白也。

用車編排上83K、282合併後,車隊一併共用,毋須增加亦毋須減少;81K與285、288合併後,保留81K全線車隊,省回285、288兩條;284延長後使用88K車隊,而原來284車隊則調入283,當是加密283班次也;而80K縮短後原則上亦可毋須用太多車,乃把一小部分調往82K也。

沙田區內線改造圖:其中很明顯83K、283、284一一被延長──兩邊方向屋苑,途經沙田市中心也;81K則被改造──通過285、288被併入而成;80K則縮短,單純往來至沙田市中心;而82K則搬總站至水泉澳,以便接駁而圍方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將軍澳巴士線整頓

隨著中九龍幹線通車,對將軍澳而言,可作如此安排:找795X一條去改造,定性為往返將軍澳至荔枝角、深水步。如此一來其他將軍澳巴士線,亦順應重新定位:如95、793、795該定位作往返將軍澳至旺角;將軍澳南至尖沙咀,則98D、790、796P也。又將軍澳至觀塘理應全數九巴經營──方便接駁觀塘巴士線也;城巴則除將軍澳北,旺角、尖沙咀、土瓜灣、荔枝角、新蒲崗,諸如此類也。

於是乎將軍澳巴士線改動如下:

1)城巴

1)795系列重組:藉中九龍幹線之便,先把795X改造成(調景嶺站←→長沙灣甘泉街),經翠嶺路、寶邑路、昭信路、寶寧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康路、將軍澳隧道公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中九龍幹線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欽州街、長沙灣道;而795則改造成(日出康城←→蘇屋),經康城路、環保大道、駿日街、駿宏街、環保大道、將軍澳跨海橋、將藍公路、茶果嶺道、觀塘繞道、啟德隧道、東九龍走廊、加士居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保安道、長發街(回程廣利道、東京街)。[註1]

按對795X,這是旨在把之改造成大半個將軍澳往返深水步、長沙灣、荔枝角──於走線上盡量走大直路,少繞圈也。而795則是定位為日出康城一邊往返旺角:倘用中九龍幹線整體不方便,才改用啟德隧道也。

2)793改造:改為(清水灣半島←→九龍站),走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佐敦道。 [註2]

作如是辦是因應795X改造後,793只有往來旺角較有意思,乃改造成如此走法也。而在793重定位同時,取消九巴296C

3) 790、796P重組:先把796P改造成793X(將軍澳站←→尖沙咀東),直走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入將軍澳隧道;又把790縮至日出康城,並改為先繞經將軍澳工業村,才入將軍澳跨海橋。

按縮短790是把790定位為專服務日出康城、將軍澳工業村至尖沙咀——路程上會快一些也;同時順便把796P服務常規化──793X名義上是793特快版,專服務將軍澳南至尖沙咀也。而為配合此一重組,取消九巴296D[註3]

793改造和其衍生:先把793改為到九龍站,不再入深水步——296C可以不要;又把796P改造成793X,並提升服務時間,以取代296D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790、795改造:兩線改造後最大特點是,由日出康城開出,先經將軍澳工業村入將軍澳跨海橋,直出市區也。改造後好處是能吸納一些將軍澳工業村客作補充,而且單單針對日出康城,會嫌客源不夠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改造797:因應793改造後不再入九龍灣,由797填補相關一段空白──其形式是確定以日出康城為總站,去程經環保大道、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,餘段不變;回程則由餘段經將軍澳道、將軍澳隧道、寶順路、景嶺路、翠嶺路、寶邑路、環保大道也。

5)792M加經寶琳:形式是把總站改設於將軍澳站,經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寶康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路、清水灣道。即是說,由將軍澳南先經寶琳,再經坑口入西貢也。

2)九巴

1)98D搬總站至寶琳:並改曰98X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將軍澳隧道。本身98D已是特快線性質,故乾脆換以「X」作尾也。

2)297併入93K:變成新93K(翠林←→紅磡站)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九龍灣、啟德隧道(回程太子道東、觀塘繞道)。

這是旨在把93K定性為往返將軍澳至土瓜灣、紅磡:按其實早該如此,尤其當土瓜灣、紅磡地鐵已可往返旺角後,93K旺角一段,根本毫無意思也。

3)95修訂路線:改為(康盛花園←→九龍站)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寶寧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往返。而因應95大改造和795X重定位,已沒98C之空間——98C只有取消可也。

93K、95、98D改造圖:大體是先由翠林、寶琳一邊開出,經坑口後入將軍澳隧道;於九龍一段究其實不太變動,蓋因真正關鍵該在將軍澳一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將軍澳至觀塘線重組:先把93A延至坑口北,觀塘總站縮短至觀塘裕民坊;之後95M改用將軍澳隧道往返,經寶琳北路、寶琳、寶康路、將軍澳隧道往返;98A改為由坑口直入將軍澳隧道,當成專針對往來坑口至觀塘。另296A改曰98B——按本有98B一線,惟既然98A改用將軍澳隧道,故提議取消之,並順便把「98B」編號套諸296A也。

凡上各點主要在於把將軍澳至觀塘之路線聚焦得仔細些:舉例93A變成專針對到寶琳路、聯合醫院;95M為服務翠林、寶琳過隧道:於此接駁其他線也。98A、296A分別專到坑口、將軍澳南一邊也。


按筆者之構思是於將軍澳隧道轉車站,倘是九巴,以95M、98A、296A(98B)作工具——93K接駁到紅磡、土瓜灣;95到旺角;98X則尖沙咀也。城巴方面於轉車站,793旺角,793X尖沙咀,795X荔枝角、深水步;而796X則紅磡、土瓜灣也。93A、790、795因不用將軍澳隧道,另當別論也。


註:

1. 根據中九龍幹線設計,是有一條隧道連接中九龍幹線至將藍公路,屆時795乃使用此路,而不用茶果嶺道也。

2. 究其實793亦可繞經尖沙咀:作法是由藉彌敦道直落梳士巴利道,再取道九龍公園徑入九龍站。如此一來796P,乃可繼續維持原本服務時間,以作輔助性質也。

3. 一旦793繞經尖沙咀,793X提不提升服務時間究其實沒甚所謂──當然,前者為大前提也。


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

6C改造和其衍生

1)203C改造:改稱204,並延至澤安村,來回程取道南昌街、窩仔街(回程窩仔街、偉智街)、大坑東道,後按原來路線走也。

個人認為又一城本身對巴士服務需求有限:一般走到九龍塘站,不會花太多時間也。由此把203C改為專針對石硤尾,相應合理一些:比如,方便石硤尾居民到旺角也。

2)6C改為(九龍城碼頭←→西九龍中心):經土瓜灣道、馬頭角道(回程木廠街)、馬頭涌道、九龍城迴旋處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欽州街(回程欽州街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青山道、大埔道、南昌街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。

按筆者之構想是參考紅色小巴之作法:來往土瓜灣至旺角,小巴一般作如是走也。而且土瓜灣相應接鄰九龍城:倘九龍城至旺角只直走亞皆老街、太子道西即可,土瓜灣沒理由不能也。而直入西九龍中心除順道方便到深水步,尚是便於另一邊設總站:以穩定行車班次也。

3)2、6F合併:成新2(蘇屋←→九龍城碼頭),蘇屋至彌敦道一段,按2走;彌敦道至土瓜灣一段則跟6F也。

於土瓜灣亦有鐵路下,巴士當然沒必要作如是走:主要是流水線性質,比如油麻地至深水步——指荔枝角道一帶;又或,土瓜灣、紅磡至油麻地——彌敦道一邊也。

1、2、7等改造圖:其中2是沿用原來6C、6F走法,而6C則是類似紅色小巴般走,惟直達深水步;至於1、7則皆是服務橫頭磡,只是一條到旺角,一條到尖沙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2E分拆:成209(海達←→九龍城碼頭)、210(白田←→大角咀)。209走深旺道、聚魚道、大角咀道、餘段按2E走;210則以循環線形式,走南昌街、通州街、大角咀道、奧運站、大角咀道、通州街、南昌街。

作如是分拆主要是出於倘在白田、深水步一邊坐,通常最遠到大角咀,鮮會到紅磡、土瓜灣;而從紅磡、土瓜灣坐則通常到佐敦——到大角咀者已不多,深水步更跡近零也。用車方面則2E車隊全過檔209,而210則靠縮短208時,騰出一些用車解決——208縮短下面有述也。

5)12A改動:改稱212,改為在過荔枝角道後、直走至通州街、興華街西、深盛路、深旺道(回程深旺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)。這是旨在專針對西九龍新區,亦即海麗、海達、昇悅居一帶——倘大直路走荔枝角道至此區域,會較目前走法少繞路也。

6)18、45改造:先把45縮短至何文田,總站在愛民,不入紅磡、土瓜灣;又把18改造成(紅磡紅鸞道←→維港灣),經紅鸞道、紅樂道、紅荔道、紅磡南道、機利士南路、蕪湖街、馬頭圍道(回程馬頭圍道、德民街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紅鸞道)、佛光街、培正道、窩打老道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這是旨在把角色對調:何文田至旺角之服務改由45兼顧,而18則直落紅磡也。與此同時18改為到維港灣,則是基於西九龍新區到旺角本就有701系列,毋須另有18架床疊屋也。

7)8P、12合併:成新12(海逸豪園←→維港灣),經大環道東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、渡船街、欣翔道、海泓道、奧運站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按12縮短至維港灣是旨在於8P、12合併後,適當縮短路線,以加快返車時間也。

8)8A大改造:改為過暢運道後,經柯士甸道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、柯士甸道,循環形式回到黃埔也。

這是用來取代原有專線小巴路線:主要針對柯士甸道沿線。而由於柯士甸道路面較窄,改道後續用單層服務也。

12、18等改造圖:大體12、18是針對維港灣一帶,儘管維港灣有奧運站在;209則是2E之進化,只是改為到西九龍新區;212則是12A順道改造時改名也;至於8A則是旨在取代原有綠色小巴路線──該小巴線似沒營辦商接手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9)1、7大整頓:先把1縮短至旺角,以循環線形式行走,而具體則是在過太子道西以後,經彌敦道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太子道西、通菜街、界限街,按原來路線返回竹園;7則是直接延至竹園,以填補1號線於尖沙咀之空白也。

這是涉及角色重訂:1乃改為專門針對往返橫頭磡至旺角;另改以7,專門往返橫頭磡至尖沙咀,蓋因倘途經旺角,正常會多花時間,不及取道全段窩打老道呈斜角線也。

10)重組2B、2F:先把2F改造成201(慈雲山北←→長沙灣),經慈雲山道、蒲崗村道、鳳德道、黃大仙道、馬仔坑道、竹園道、龍翔道(回程龍翔道、馬仔坑道)、南昌街,餘段不變;2B則改造成201A(黃大仙←→長沙灣),經東頭村道、鳳舞街、富美街、聯合道、歌和老街、南昌街,餘段不變。

筆者之構想是把黃大仙區至長沙灣、荔枝角,定為201系:重要者是尚要途經九龍塘,或龍翔道往返也。

11)208縮短:為(樂富←→廣播道),以循環線形式,經聯合道、廣播道、聯合道往返也。

按縮短208是基於廣播道一帶高級住宅區為主:又或者。走落聯合道坐7號線亦可。由此則毋須讓208維持原來服務也。

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

路線分拆議

在筆者看來有一些路線是理應盡早分拆,或分開營運——或以其需求,或走線,或其他,諸如此類也。應當指出所涉及者主要還是過境路線——尚有一些例外,究其實不算多。筆者認為這不重要:只要需求大得足以分拆,即可也。

1)68X、268X:個人以為兩線在性質上是難以一併處理,蓋因268X性質是元朗特快至油尖旺;而68X則因有西鐵,真正焦點實是在洪水橋——類似於天水圍之265B、屯門碼頭之59X、良景之58X、大興之66X也。

換言之68X、268X兩線車隊,乃不該共用也。由此分拆之形式是:68X路線不變,而268X則縮短至元朗——總站可在元朗西、西鐵朗屏站或其他,九龍則延至尖東麼地道。

筆者以為68X、268X之情形,是需連同268B一同整頓:主要在268B原則上與西鐵重疊太過,頂多只能於平日早上開出幾班車服務,而且,用後備車已可也。原本268B使用四部掛牌,乃調往68X;而目前68X、268X共用34部巴士,20部走268X,68X則接收餘下14部也。

按倘論客量明顯268X是遠多於68X,因之268X理應比68X多獲分一些也。

2)277X分拆:從性質看277X儘管只經粉嶺,卻是連上水亦服務在內,只是靠70K之類接駁也。然而現在之北區事實已有條件做到粉嶺一條,上水一條:277E理應不是277X之分支,而該改曰77X——另一新系列也。且目前277X用車大約共50部左右:277X全線總站到總站,於全面走高速下,60分鐘左右即完成也。假定5分鐘一班,277X最少可用24部:30部做到5分鐘一班,綽綽有餘也。餘下20部則全數過檔至77X:班次多少,沒相干也。

3)B1系列:對於B1,竊以為最低限度該是一條走元朗,一條天水圍。元朗之一條續稱曰B1——天水圍則B1X,不經元朗市也。且倘能,B1之餘亦理應有B1A:只走青山公路經新田、米埔、牛潭尾,當是針對往返這些地區至關口也。

於實際操作上於北上高峰期,主力加密B1班次:B1X、B1A主要還是輔助性質,類似深圳灣口岸之B3系列,資源皆集中在B3X,其他僅走假日,班次亦沒那麼頻密也。

4)B8系列:沙田、大埔至蓮塘口岸理應分開兩條線行走也。倘是沙田一條,大概另闢編號曰B12,不但不經大埔,於沙田一段,中途加插經沙燕橋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燕橋,當是加經新城市廣場也;大埔則續稱B8,或直入白石角——以總站空間看,大概僅大學站也。

5)B9系列:個人認為應該一條元朗,一條屯門:元朗一條另起編號曰B13,走之路線與目前B9雷同,僅不到屯門;屯門之服務則繼續B9,不入元朗直走高速也。

B1分拆圖:其中B1A明顯是走下路,即青山公路一段也;而天水圍之B1X則大體可走到天水圍市中心──當然不入天水圍北,沒那麼全面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B9分拆圖:元朗一條曰B13;而B9則定性走屯門市中心,由總站直入高速公路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

北區接駁巴士議

當看回東鐵線接駁巴士線歷史,反而北區一直都未曾有相關路線:不是九巴經營就是小巴路線,且似是東、西鐵成立巴士部時,故意被忽略也。

然在筆者看來此等路線究其實理應有:哪怕現在才來落實,未為晚也。當然這是有兩類型路線:一是走區內屋苑社區,類似70K那種;二是鄉郊路線。倘是鄉郊,基於北區好些小巴服務是深入村內,不太適合常規巴士行走,於是盡量保留這些小巴線——反而毋須深入村內者則可由東鐵接手,如55K;而接駁巴士則毋須太多。而屋苑社區則或與現有九巴路線重疊:於是九巴相關路線,亦理應整頓一下也。

換言之,是不會太大規模也。

1)接手綠色小巴55K:形式是取消之,改開辦K21(粉嶺站←→沙頭角),全走沙頭角公路。與此同時改造78K:於過沙頭角公路後,改走馬適路、馬會道、龍琛路、上水站、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粉錦公路、保健路,總站在太平。

按一直以來沙頭角巴士、小巴並行,一大問題在於服務重疊——皆是來往上水也。然事實上沙頭角公路一帶,理應一條粉嶺,一條上水,如此分家也。於是整頓時,乃順道作出分家安排也。

2)開辦K22(嘉福←→華明):大概取道百和路往返也。這可謂是取代273:只是筆者本來之想法是把278K、273合併——形成278K延長去華明、百和路一邊也。

3)開辦聯和墟至粉嶺站路線:曰K23,取道沙頭角公路往返。

以前提過278K可延長至華明以擴大服務範圍,就一於作如是辦;另往返聯和墟至粉嶺站之小巴亦可不要——屆時有正式接駁巴士線時,沒存在價值也。

4)接手九巴73K:形式亦是取消之,改開辦K24(上水←→文錦渡),經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文錦渡路。

按倘可以,亦可於清明、重陽之時,開一條九巴路線特別線性質——主要是基於往返文錦渡一帶,似以清明、重陽較多,且以東、西鐵接駁巴士車隊規模,未必有足夠資源應付也。

5)開辦K25(上水←→北區醫院):經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保健路。

按此走法並非只接駁上水站至北區醫院:比如太平、清河村一帶倘以K25接駁,取道粉錦公路、寶石湖路,亦未至於繞路也。

另應當指出以上這些路線原則上,是需要配合整頓九巴之北區區內線,而具體作法則參考:《北區區內線對稱化》。

北區接駁巴士線路線圖:如圖中所示,最長者明顯是K21,直入沙頭角;而最短者為K23、K25──此中後者,究其實開辦與否沒所謂,蓋因太平本有天橋直達上水站,只是考慮到出入醫院或有坐輪椅者,才有K25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城隧、青沙兩面用

參考連結:《86系改造議》、《大埔路線大修理

按筆者有個看法是,倘要青沙公路巴士線客量有所促進,安排一條線經青沙公路來往葵涌、荃灣,應會有些幫助:城門隧道最大問題是西邊出入口是在荃灣、葵涌交界——有些難以兼顧也。倘以筆者之想法整頓一下青沙公路巴士線,配合一條出葵涌、荃灣者作接駁,該能帶來更多客源也。至於城隧路線屆時則集中於往返荃灣:同樣靠一、兩條線往返葵涌作接駁用也。

那具體作何辦?或找43X開刀進行改造:把之改走青沙公路也。這是基於與40X比較,43X作為往返馬鞍山之角色較次:改造後,既不影響原來馬鞍山居民,亦同時當是接駁青沙公路至馬鞍山也。

1)49X縮短至荃灣,不再入青衣:具體做法是把總站搬往葵涌村,經大窩口路、德士古道、楊屋道,餘段不變也。

按青衣之服務大可靠249X解決,概言之就是,把49X青衣之服務推向249X也。而在249X之時保留49X青衣一段路,是沒什麼意思:尤其是49X是先經荃灣才入青衣,且客源一向多在荃灣也。

2)249X修改路線:搬總至沙田圍,並改走沙田圍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市中心、沙田鄉事會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青葵公路、青衣南橋、青衣路、青康路、涌美路、青衣鄉事會路、楓樹窩路、青敬路。

如此修正算是把249X變成走泰半個青衣:旨在乾脆靠一條線,連接沙田至青衣也。而於修訂之時,249X車隊理應與49X分開:前者10-12部已夠,後者則用20部車也。

3)47X改道:改為(秦石←→美孚),沙田至城門隧道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荔景山路、美荔道。

按此中要旨在靠一條線接駁城隧路線至葵涌:一來大多城隧巴士線是走荃灣,如48X、49X、73X、278X;二來選定47X是看中秦石、沙角一帶屋村整體老化,沙田一邊客源壓力不大,正好提供空間於城隧轉車

站,接載往返葵涌之客源也。

4)46X改造:變成(顯徑←→葵盛東),沙田至城門隧道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走和宜合道、三棟屋路、二陂圳路、石圍角路、德士古道、荃錦交匯處、大河道、楊屋道、葵福路、盛福街、葵盛圍。

有問何以不靠46X扮演接駁至葵涌之角色?主要是基於46X光服務大圍,而大圍至荃灣區本身就有一定需求:形成再接駁城隧轉車站至葵涌,力有不逮也。另一方面當找47X充當接駁葵涌之角色,其在葵盛之空白乃由46X填補也。

城門隧道沙田至荃灣線改造圖:如圖中所顯示,靠一條47X接駁城隧轉車站至葵涌,蓋因47X於沙田之服務皆人口老化之屋村,有空間應付轉車站龐大需求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5)40X大改造:改曰240(烏溪沙站←→荃灣站),烏溪沙至城門隧道一段不變,之後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葵義路、興芳路、葵福路、楊屋道、大河道。

6)43X大改造:改曰246,兩邊總站不變,馬鞍山至火炭一段不變,之後經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葵涌道、青山公路、大河道。

7)48X不變:暫看不見有改造之需要也。

40X、43X改造圖:在筆者構想裡兩線是分別改曰240、246,惟為求清楚顯示具體改線,暫不表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

中九龍幹線上班線

當中九龍幹線通車,從駕車角度說,來往觀塘、九龍灣,無疑以中九龍幹線最方便——由九龍灣進入幹線,一直走,為西隧九龍出入口也。可是對於巴士線卻有一缺點:黃大仙、新蒲崗一段乃不會途經也。而據過往經驗,新界西到東九龍僅到觀塘,客量反而不多:到黃大仙接駁其他線入西貢,需求反而大一些也。

由此看來向那些繁忙時間路線下手應會更佳——沿西九龍快速公路入中九龍幹線,經九龍灣、觀塘,即可也。路線依舊只走繁忙時間,蓋因支線性質:主體線則續走呈祥道、龍翔道,且維持每天全日服務也。

1)40P改造:變成(麗城花園←→油塘),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聯仁街、馬頭壩道、德士古道、迴旋處、荃灣路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、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。

此走法大抵是走整個荃灣,然不經葵涌:好處是特快也。而且原則上編號「40P」,最好是走法別離主線40太遠:石圍角、石梨貝一邊理應「38P」也。

2)38P改造:為填補40P改造後遺下之空白,乃改造38P作填補,為(石圍角←→觀塘碼頭),經二陂圳路、三棟屋路、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、呈祥道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按38、38P理應專門針對北葵涌——亦即石圍角、梨木樹、石梨貝也;倘葵盛、葵涌村則另找其他路線服務:舉例40A也。與此同時考慮到青山公路葵涌段未能直接連接西九龍快速,38P乃續用呈祥道、龍翔道也。

3)40A、40B改造:先把40A延長至葵盛東,成(葵盛東←→平田),經葵盛圍、大窩口道、禾塘咀街、禾葵里、葵涌道、昌榮路迴旋處、葵涌道(回程葵涌道、青山公路、健全街、大窩口道)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、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、啟田道;40B則搬總站至葵盛西,並改走盛福街、葵福路入荔景山路:餘段則呈祥道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、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、啟田道。

4)開辦42P(長亨←→觀塘碼頭):青衣一段按42C走,後走青衣北橋、荃灣路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38P、40A、40P等路線圖:大抵除38P因道路網限制取道呈祥道、龍翔道,主要用中九龍幹線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5)屯門路線大重整:先把所有相關路線一律編號為62系,然後以62X為核心,來一堆62A(寶田←→觀塘碼頭)、62B(屯門碼頭←→觀塘碼頭)、62C(兆康←→觀塘碼頭)、62D(屯門市中心←→觀塘碼頭)。62A走鳴琴路、田景路、青田路、震寰路、石排頭路、鳴琴路、青雲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62B走龍門路、湖翠路、湖景路、海皇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62C走青山公路新墟段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62D則走屯興路、青山公路置樂段、青山公路青山灣段、小欖交匯處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把這些繁忙時間一律收編為62系是旨在使路線更見系統:62系代表往返屯門至觀塘。而因只走繁忙時間,四線服務範圍乃仿效58M、59M、67M等M線走法;觀塘一段則亦專走九龍灣、觀塘工業區內街也。

6)268P改稱250P:之前提過268C理應改編為250系代表來往元朗至觀塘,故乃順道改名,九龍一段改走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並同時縮短至元朗西也。

另一方面為求方便,亦順道重整新界東一邊路線網──同樣不需走全日,只走繁忙時間即夠:

1)74B(富蝶←→觀塘碼頭):概言之是延長74B至富蝶,經頌雅路、大埔中心、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(回程觀塘道、龍翔道、大老山隧道)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2)改造80P為(秦石←→觀塘碼頭):走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換言之雷同於80X也。

按作如是辦是基於自從有屯馬線以後,原則上已毋須80P輔助80,故乃為80P轉型:當是取代80X 之服務也。

3)改造89B為(禾輋←→觀塘碼頭):並只走繁忙時間,取道源禾路、沙燕橋、大涌橋路、小瀝源路、銀城街、沙田圍路、廣源村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原則上89B大致已沒實際價值,然倘要保留,把之改造成繁忙時間路線,專針對第一城一邊到九龍灣、觀塘工業區,實未嘗不可也。

4) X89D改稱84P:89D理應改稱84X,因之X89D則改曰84P,並把總站定於烏溪沙站即可。

倘新界東,沙田一條大可靠造89B:大體按89X走;而80P則是單純針對沙角一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

屯門過海線修整

屯門過海路線在筆者看來,可有個更系統化安排:倘九巴,960、961最好來個分工,前者中環、灣仔,後者則銅鑼灣;而城巴則可多考慮接駁B3系列,前往深圳灣口岸。這是基於路線自身環境和特點,而度身訂造:像城巴,既然於屯門專門負責來往深圳灣口岸過境,則其過海線,理應設相關轉乘也;九巴則本來就有很多屯門至市區巴士線,則960、961分工,乃有便於制定轉乘安排也。

1)960不變:旨在針對中環、灣仔一段。

2)961大改造:先縮短至屯門站——不再入山景一邊,港島一段則延至北角碼頭,改經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告士打道、高士威道、英皇道(回程英皇道、興發街、維園道、告士打道、干諾道中、干諾道西)。這是考慮到由西隧走銅鑼灣、北角,理應走較快路段也。

按961之走線多少有與960重複之意味:從客量說,一直不如960也。另一方面961屯門一段路集中在市中心、友愛一帶會較佳:工廠區、山景一邊,對961幫補不大也。

3)952縮短至會展站:餘段則不變也。

4)962系改革:先962路線大改造,改經龍門路、湖翠路、湖景路、海皇路、海榮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門市中心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(回程屯門公路、屯門市中心、屯門鄉事會路),餘段不變;962X改經龍門路、湖翠路、湖景路、海皇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;而962A則改為屯門市中心開出,經屯門鄉事會路、海珠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,餘段不變也。

以962系之情況是:毋須途經置樂花園一帶。這是因為本身置樂已有952系:哪怕用小欖交匯處進出高速,不會太緩慢也。而倘962直入屯門市中心,才能真正接駁B3X——B3系中唯一每天全日服務者也。

而按筆者之作法是讓平日早上繁忙時間,由962X、962A提供服務;餘下時段包括假日全日,962提供服務也。962A是旨在填補961延至北角後,往返中環角色之空白;而置樂一邊則靠952系已可也。

5)955加經青山公路新墟段:沿屯興路出入屯門公路。此線暫時尚可只走繁忙時間:用來接駁B3,尚有962系也。

屯門過海線新走線圖:其中有960、961分家,前者到中環、灣仔,後者則銅鑼灣、北角;另962則改為用屯興路出入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

馬鞍山線編排商榷

於成文之時忽見有87C之開辦:走線類似87D,然為後者特快版:大體是走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沙瀝公路、獅隧公路、獅隧也。問題是開辦此特快線之同時,留著87D是為什麼?何不直接改87D走高速?另初步87C服務時間亦很有限:以馬鞍山之情形,又走油尖旺,特快版倘每天全日服務,亦非不合效益也。

依筆者看該乾脆只靠87C一條線,每天全日服務:同時不要87D也。而87C 亦不該有個「C」:單純曰「87」,又或「87X」,尤其後者,代表特快全走高速也。另外根本老早就該有此特快版路線:最遲屯馬線全線貫通時,改動就要落實也。

說起來倘回顧馬鞍山巴士線演義,不難發現在路線編排上,是有商榷之處:比如最低限度,一部分使用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往返,而少部分則亞公角街也。而哪些用前者,哪些後者?舉例40X、87D、89D於馬鞍山覆蓋面較實在,使用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較佳;反之43X、81C、89C較適合針對亞公角街一帶,蓋因其在馬鞍山僅針對馬鞍山西邊也。

另一方面馬鞍山巴士線既是到馬鞍山,理應盡量走高速以節省行車時間:比如倘入獅隧,理應取道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沙瀝公路、獅隧公路、獅隧;倘大老山隧道,則是該走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也。甚至只到沙田市中心亦是:例如可走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澤祥街、大埔公路沙田段,最後到沙田站也。

此間一個重要因由是亞公角街沿線依舊人口有限,屋苑又缺乏:頂多有醫院在也。哪怕止至目前,依舊如是:山邊地方,平地空間有限也。於可見將來亞公角街一帶需求,不會有何突破也。

以前馬鞍山落成屋村、屋苑不多,途經沙田或無可厚非:可是早於1990年代末起,人口已具一定規模,且能獨立去看也。改用特快路經走老早就該推行——最遲2000年左右也。推行之時頂多保留85K:以85K往返馬鞍山至沙田,該不會很緩慢也。

而除走法,編號亦是有討論空間:比如87D、89D不該作如是叫,而是另找編號,分別代表馬鞍山至油尖旺、馬鞍山至觀塘也。而找哪些編號?舉例84——提議代表馬鞍山至觀塘:如此則89D可改曰84,89C則為84A也。所涉號碼毋須太多:那些屬於85、86系者,因重要性整體較遜,毋須更換號碼也。

而倘擺在現今,則89D依舊可改曰84——89C則84A也。當然亦可曰「84X」——於走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也。至於87D、81C之類則乾脆改曰87、87A——馬鞍山至油尖旺,以87為代表也。當然改編號時亦應順道改道——如走沙瀝公路者也。

按過去九巴之想法大概是視馬鞍山為沙田新市鎮一部分:然原則上馬鞚該獨立去看待,就像青衣般,與荃灣、葵涌區分開也。青衣巴士線編號有41、42、43、44作代表——倘馬鞍山,則84、87是也。

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

大埔接駁線小工程

對於大埔之東鐵接駁線:第一,個人認為該由東鐵親自營運——一如西鐵接駁線也。第二則是服務範圍有擴大之空間,哪怕只看大埔——比如,止至目前尚未有接駁至大埔工業村者。又如,71A不應是九巴線:由另一家去經營,難以提供有效接駁也。再或,把接駁服務深入至大埔新娘潭、鹿頸一帶,亦未嘗不可也。

另一方面某些路線亦是需要來些改動:整體而言,不算太大工程也。

1)K12延至太和:屆時一邊接駁大埔墟站,另一邊則太和站也。

2)K17延至富亨:由頌雅路直走南運路落大埔墟站也。這是旨在取代九巴71A之角色:同時大埔墟站至那打素醫院,亦有免費接駁至東鐵也。

3)K18延至富善:經南運路、廣福村、南運路入大埔墟站,反之亦然。由於富善、廣福皆已有相當村齡,乃把兩者接駁東鐵服務,二合為一也。

4)K14改為(大埔墟站←→大埔工業村):經南運路、汀角路、大貴街往返也。

由於大埔中心本已有K12接駁,K14乃改為到大埔工業村,以填補接駁東鐵服務之空白;而與此同時新K14是雙向形式運作:大埔工業村總站該有站位空間也。

5)開辦K15(大埔墟站←→鹿頸):經南運路、汀角路、新娘潭路。

按設計出此路線是基於欲炮製出一條東鐵接駁線,往返船灣淡水湖一邊——算是郊遊線也。當然這會與九巴75K和綠色小巴線重疊:所不同者是K15要深入新娘潭以至鹿頸——接駁至大埔也。而新娘潭路以其路況,以單層行走較宜也。

K12、K14、K17、K18新走法圖:概言之就是擴大些許版圖,比如把K14改造,變成往返大埔工業村至大埔墟站;K17延至富亨,K18填補富善一邊之真空;至於K12則順道延至太和,當是兩邊接駁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

西鐵巴士線變動議

對於西鐵接駁巴士線,有個看法,那就是部分路線是有簡化之空間:比如接駁西鐵至龍鼓灘,理應只走杯渡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才是;又或者接駁至流浮山,只需到天水圍站即可也。另外亦可大膽一些擴闊服務範圍:舉例可把K74延至錦上路路站;又或者,安排路線服務元朗之東頭工業區也。

然總體而言,毋須過於太大動作:尚有不少路線是沒改動之需要也。

屯門

1)K52簡化路線:由屯門站開出,僅走杯渡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,直往龍鼓灘;反之亦然。

如此簡化路線主要是出於倘按筆者所言者走,行車時間相應有所縮短:接駁西鐵時快一些也。倘到屯門碼頭一帶於龍門路沿線上下車即可;而外出購物,則屯門站、屯門新墟一帶,選擇更多也。

2)K51縮短至屯門站:由屯門站開出,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青山公路;反之亦然。這是旨在把K51重定位:專針對接駁西鐵到青山灣、黃金海岸一帶也。

3)K53延長至富泰:富泰至屯門站一段,按原來K51走,餘段則不變也。

嚴格說來K53是比較適合成為屯門之區內線:一邊置樂、青山灣、黃金海岸,另一邊則是富泰、嶺大、屯門新墟也。而掃管笏嚴格說來已算是住宅區:不同大欖涌,依舊野外之地也。

4)K54、K58不變:暫時沒改動之需要也。

K51、K52、K53新走法圖:大抵是找K53扮演屯門東區內線角色,K51則單純接駁西鐵至大欖涌、黃金海岸;K52則從圖中看,走法比現時簡單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元朗、天水圍

1)K68分拆出K67(元朗站←→元朗工業村):K67由元朗站開出,循環線形式,經元朗安樂路、宏樂街、福喜街、元朗工業村、福喜街、宏樂街、朗業街、元朗站。

K68則在過朗屏站後,改經朗業街、寶業街、德業街(回程德業街、康業街、寶業街),總站為德業街也。

2)K74延至錦上路站:於過青山公路博愛醫院段後、直走錦田公路、錦田繞道、東匯路往返。與此同時於K74元朗一段路,理應改走元朗安樂路(回程則朗業街)。

延至錦上路站是基於在凹頭一帶倘接駁西鐵,錦上路站遠比元朗站合適:且一旦延長,乃順道使錦田一帶,有西鐵接駁巴士服務也。至於元朗一段改道則是基於元朗大馬路一帶,較為車多,又是輕鐵服務範圍,毋須讓K74重疊也。

3)K65縮短至天水圍站:不再入元朗市也。與此同時開辦九巴路線53K(元朗形點←→流浮山):路線與原來K65雷同也。

作如是辦是藉換一條九巴線,用來接駁各元朗巴士線至流浮山:倘接駁西鐵靠天水圍站即可也。

4)K66、K73、K76不變:亦缺乏改動之理由也。

K68分拆出K67:作法是元朗工業村一邊,另開K67,而K68則改到東頭工業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

北區走法之新聯想

當梳理粉嶺、上水巴士線演變,究其實是有一走法理應走得通:大概是待至1988年後新運路啟用,由舊上水總站開出,直入新運路、粉嶺站、沙頭角公路、聯和墟、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,然後入高速可也。舊上水總站位處今新運里,早已消失不見也。

如此一來光是由總站直入新運路到粉嶺,估計較比原來走線,少一半時間也——原來走法則是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沙頭角公路、聯和墟、沙頭角公路、新運路、馬會道,得花不止半小時也。同時應當指出當年聯和墟總站位處沙頭角公路旁:經聯和墟時,光繞入此總站即夠也。

按當年粉嶺、上水之巴士線最大問題是太繞——單指北區一段路也。不能否認北區人口分散太過為主因:光聯和墟遠離粉嶺火車站,已夠嗆也。可是哪怕定線問題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,日後再要繞經華明村,亦抵消掉效果——與聯和墟雷同,華明村亦遠離粉嶺火車站也。

本質上粉嶺、上水之巴士線缺陷是先天性:人口分佈格局如此也。而且倘要重建整個北區,大工程也。

惟當然參考價值不是沒有:從效率角度看,上述聯想究其實是從276線啟發出來,蓋因276於上水一段於過上水廣場總站後,即沿新運路直入高速入元朗,沒分站也;相反方向則於高速入上水後,僅上水火車站一站,接著總站也。作如是走好處在於簡單直接:有效率得多也。尤其是276本身以其客源,只需針對上水:上水石湖墟僅火車站旁,夠集中也。

舊時北區人口不算太多又不集中,倘按276般走是不實際──隨著北區不斷發展,則另一回事也。

個人以為276背後理念套諸粉嶺並不合適(要兼顧聯和墟、華明村一邊),惟上水則可以:比如倘上水至觀塘,理應取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,反之亦然。此走法上水一段,僅上水廣場總站作一站,以便上下客,之後分站皆市區也。

其他市區線亦可如此類推:舉例入獅子山隧道,則是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子山隧道,反之亦然也。

上水至荃灣原則上倒可以走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城門隧道(反之亦然):然在筆者看來亦可使用三號幹線——具體是取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新田公路、三號幹線、屯門公路(反之亦然)。而兩者比較,以後者在行車時間上稍佔優——直覺上已如此也。

再具體說北區巴士線該作何辦,筆者早已有述:《76K整頓與其他

北區舊時走法談:大抵由上水總站直入新運路到粉嶺也。究其實套諸今天非不可以,只是與過去不同者是:粉嶺人口已有相當數目,且分布比較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

將軍澳、旺角、95

按其實過去倘來往將軍澳至旺角,理應靠95——當然是指北將軍澳,且最少到寶琳也。倘一村一線是匯聚不到足夠客流,除非只到觀塘——到觀塘,主要是接駁地鐵或其他巴士線也。

換言之就是95於將軍澳不止僅到翠林,還要最少落到寶琳——最理想是到坑口北也。其中以寶琳作總站,具體是經:

寶寧路、寶琳北路、寶琳路、秀茂坪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)、佐敦道

另尚有另一走法選擇:由康盛花園開出,經寶琳路、寶琳北路、坑口,入將軍澳隧道也。而不論走寶琳路還是將軍澳隧道,95九龍一段是走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往返——類似98C般也。具體則是走:

寶琳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)、佐敦道

當然95不論作何走法,倘定位至此,肯定毋須有98C——避免架床疊屋也。

而筆者亦不否認屆時會牽一髮而動全身:93K只到紅磡火車站就夠;98D因本身特快,亦理應曰98X也。至於將軍澳到觀塘:93A往寶琳,95M往翠林,98A到坑口,原則上沒關係也。

以95一條作為往返將軍澳至旺角之主力,好處是定位清晰——「95」者,代表將軍澳至旺角也。其他尤其93K,擺明名不副實:倘是真正往返旺角,正確是不該經紅磡、土瓜灣,而是取道亞皆老街才是也。而98C則是於95之餘額外開辦:性質上多有重疊也。

至於將軍澳南巴士線則是另外說法:始終將軍澳南,與將軍澳北有點距離也。

哪怕放諸今天,95延長至寶琳、坑口亦未嘗不可:比如大可把95總站設於康盛花園,經寶琳路、寶琳北路、坑口,入將軍澳隧道也。而93K則只只到紅磡站,已夠也。而將軍澳至長沙灣則大概找795系解決即可:具體作何辦,筆者已有說也。

95假想走法:大抵除用寶琳路,亦大可改用將軍澳隧道,而形式則是由康盛花園經翠林、寶琳、坑口入將軍澳隧道、觀塘繞道往返也。放諸今日亦可作如是辦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

市區路線簡化說

按其實倘擺在幾十年前——指地鐵觀塘線、荃灣線通車不久一段時間,以9號線為例,理應僅到旺角即止,且該定性為專服務牛池灣:亦即是由新清水灣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出入。有問旺角總站在哪?或大角咀碼頭——由亞皆老街走,大體呈真線也。而一旦作如是改動,則9號線用丹拿珍寶已可也。

10號線根本上只到黃大仙即夠:入到牛池灣大致上不必也。

另1號線亦該於同時期,僅到旺角即止:即是由彌敦道先轉入旺角道、洗衣街,然後按原來路線折返,循環線模式也。而尖沙咀之服務則靠7號線:原則上1、7二線理應一併以竹園為總站,且一旦1號線作如是改,1、7已有效分工也。

以前西九龍有6、6A相互重疊:究其實可安排6A改為到大角咀不經旺角,而路線則按31B九龍一段路走也。如此一來油尖旺一段主力靠6號線:而6A,則用丹拿珍寶可也。

尚有2號線亦理應到旺角即作罷:尖沙咀之服務乾脆靠6號也。

或許朋友會問:以上種種作何以說?主要是出於很多路線,究其實可簡化一些:尤其市區路線,流水一點不是不行,就是毋須太過也。即以9號線為例:根本只需走新清水灣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就足夠,彌敦道一段反而不必要——此段路靠6號線提供也。而2號線情況亦同樣:本身2、6大體重疊,尤其旺角以南,靠6號線可也。

至於說10只到黃大仙,則是基於倘作為往來牛池灣至旺角,流於緩慢,惟倘由黃大仙至旺角,尚不算什麼也。而且牛池灣至旺角,用9號線服務即可:按上述修訂路線,即能發揮功效也。

現今固然有異於舊時,可是亦有類似操作空間:比如1、7可以按上述般分家,即同樣以竹園為總站,惟一條針對往旺角,一條到尖沙咀也。9號線同樣如上述,定性為往返牛池灣至旺角,毋須再南至尖沙咀也;10則縮短至黃大仙,不再入牛池灣也。而2亦可大膽縮短為往返蘇屋至旺角:乾脆把一部分客源流至6號線也。

尚有比如45情況亦差不多:縮短至何文田不入土瓜灣,屆時路線性質大換骨也。

按其實哪怕在舊時,1、7以及9、10,理應需明確分工:1專門到旺角,7則到尖沙咀;9專服務牛池灣,10則黃大仙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

12米巴士原則談

按其實在筆者看來,所謂12米巴士實不一定剛好12米:大約12.1米以至12.4米,亦可以。只是倘達12.5米或以上,則不能算作12米——以四捨五入之原則,確如是也。

另一方面倘12米巴士以三車門設計,倒未嘗不可:既然長達12米是為求清客,三車門在清客上,有效率得多也。竊以為過去某些12米下車門設於中間,是旨在識別是哪家公司——三車門為九巴,而下車門設中間者則非也。

三車門大巴——一般12米才會如此設計,以旨在清客也。([Boris Bus Image]圖片)

12米巴士下車門設於中間。(Alan Law圖片)

當然以香港之路況,巴士最長12.4米即已夠:於此一長度上,轉彎倒尚可,可是已頗勉強也。而且此等巴士亦理應盡量大直路走——究其實對長途線,繞來繞去亦不好,蓋因行車效率會大打折扣也。除非確真沒得選擇:對此,只能特事特辦也。

筆者有一想法,那就是需視乎哪些路線可採用12米大巴行走:舉例以港島區而言,大概僅港島北岸,且限於服務港島東也。倘路線網維持現狀,則有2X、8P、720、780、788、789。另2A、82亦可以:沿英皇道大直路走,且亦有相當客量也。西環一帶則不需要,蓋因客量普遍受西港島線打擊;港島南區則因有南港島線,且以線論線,全皆11米之材料——某些路線,更只能兩軸短車也。

超長車身巴士倘在港島,撇開過海線不論,大抵僅港島東往返中環、銅鑼灣者,才有實際需要,且因走東區走廊,整體路線呈大直路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隧巴線於東鐵過海線通車後,有101、102、106、112、116、118。而東過海線則毫無疑問601:其他舉例606以至608,擺明只宜用11米也。西隧方面則不論905、914以至970、970X、971,皆11米較合用——前兩者以客量論,而970、970X、971則屬港島南路線也。

倘按正常,一想到使用超長車身巴士,實必讓人不得不聯想到過海線101、102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九龍區則1A、6、26、27四條:6C本身受屯馬線所影響,地位已大不如前也;5號線倘延長至慈雲山以取代5C,為用12米之料子也。安達臣道發展區倘發展至一定程度,亦可使用12米大巴。至於城巴於啟德新區則止至目前,大抵客量平平:然倘701按筆者建議延至啟德新區,必宜用12米大巴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)

荃灣、葵涌則大抵僅38、40才適合用12米——倘按筆者想法改造後也;青衣則大概僅42A、42C:倘43按筆者之建議改走青衣北橋不再經葵涌,12米倒沒問題也。 (參考連結:《青衣荃葵線重定位》、《荃灣對外線整頓議》)

屯門區毫無疑問要有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;元朗連同天水圍倘按目前情況,則68M、250(268C)、254(269C)、268X;北區必定是77X(277E)、277X、278X、279X——就如此多也。(參考連結:《B1分拆之配合》)

大抵自1990年代起,屯門巴士線高載客量者,必不會不包括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──於各屯門巴士線中,有條件使用超長巴士行走者,此四線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大埔倘按筆者之想法改造,包括72X、73X、74X、271——72X因於271改走青沙公路後填補油麻地之空白,屆時足以用大車,而271則顧及接駁青沙公路轉車站也;馬鞍山則84X(89D)、87X(87D)、40X——那些諸如85M、85X、86C、89C之類,11米之料子也;至於沙田則經過按筆者所言之改造,有46X、47X、48X、49X、80、81、89、89X、287X——81以大埔公路金山段之實際路況,走12米非不宜也;89於改造後因多服務沙田圍、沙角一帶,客量總有提升之效果也;89X接收了原來83X之客源,正常該夠客也;287X則是基於針對整個沙田到尖沙咀,用長車才考慮也。 (參考連結:《整頓沙田觀塘線》、《馬鞍山路線大修整》、《大埔路線大修理》、《86系改造議》)

於使用超長巴士之前,沙田、大埔、馬鞍山巴士線,理應先作些重組──具體內容筆者早已有述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將軍澳路線包括將軍澳南,以目前整體客量看並基於有地鐵,毋須長車身巴士服務;東涌則因顧慮到機場之需求,另外作法也。至於筆者提議那些城巴新界線,大抵有751、769、778、779能用長車身巴士——其他諸如733、770、782之類,則宜於11米也。

至於新界之過海線倘按筆者所構思者,則有680、681、930、931、960、961、962X、968、969、974(307)、982(182),能採用長車身巴士也。 (參考連結: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)

於新界過海線中,一旦使用超長車身巴士,968實不得不包括在內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

屯門用車側重面

綜觀過去屯門巴士線之演變,三車門大巴鮮見用。這是不難理解:很多屯門巴士線以其覆蓋面,短車身巴士即夠用。其例子之一為60M:尤其開線早期,擺明勝利二型已可,蓋因僅針對友愛、安定二村——一般當一個屋村般看也。

66系假定走石排頭路、鳴琴路、青雲路、皇珠路,同樣勝利二型夠載:僅需經大興、山景二村也。同樣57M亦如是:其覆蓋範圍,還僅限山景一村也。

於黃金海岸、青山灣一帶,52M(或日後61M)、52X靠著勝利二型應付,已游刃有餘——沿線人口不密集也。新款巴士?要到勝利二型退役時,才換也!

倘比較下去,真能使用三車門大巴之屯門巴士線,大概僅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:四線最大特點是其所覆蓋者,是不止一、兩個屋苑,而是有好幾個且人口整體夠稠密也。58M、58X是針對屯門西北——不止一個良景,而是包括很多個屋村、屋苑也;59M、59X則不止蝴蝶村、美樂花園,有很多個屋苑也。

67M、67X或亦類似:可是在筆者看來,哪怕後來多一個富泰和一個嶺大,新增客源幅度並不算高。而長期以來,井財街一段青山公路巴士線中,獨67M用三軸——67X更僅是用勝利二型之材料也。當然於勝利二型退役後,則另一回事也。

總之是客源、客量之局限:一般頂多用11米巴士也。這大抵是人口分佈之問題:倘不容許覆蓋更大客源,出於成本效益,用車自不以載客量為優先考慮也。

很多屯門巴士線以其覆蓋面,頂多僅需用11米巴士:一如圖中1980-90年代大興村,勝利二型以外,就利蘭奧林比安11米也。(Paul Haywood圖片)

今天之情形究其實亦雷同,尤其是出於屯門之發展自1990年代後已告成型也。依舊是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線,才有資格使用長車身巴士服務——或67M亦可以,惟67X不至於也。另57M、66M、66X,則明顯是用11米之材料——以其實際需求,毋須追求載客量也。

按其實屯門巴士線因走屯門公路,用車該側重於性能那方面:主要是屯門公路以其路面,較考究巴士之性能。比如於1990年代即有11米巴士,配備康明斯引擎——適合行屯門公路也。而且越長途越該如此:60X、61X、62X為例子也。勝利二型原則上在此方面,不合格也:只是考慮到客量遜一籌,才沒什麼所謂也。

只是現在高性能雙層巴士從何找?恐這才是問題也!

又或者,以屯門公路之路面,使用大馬力引擎巴士行走屯門巴士線——只是現今高性能雙層巴士能從何處找,才是大問題也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廣用11米議

在筆者看來市區路線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:準確說,以11米合宜也

比如,2A哪怕再多客,只能是用11米之料子;又如13X亦是:本質上僅針對秀茂坪一隅,客源受限也。還有像2F、8、11C、13D、21、24、28,諸如此類:於過去是長期用兩軸行走,比如「黑金剛」,甚至丹拿珍寶也。

此間一個重要關鍵在於,這些路線基本上並非流水線性質,且有強烈針對性——即以13X而言,其是專服務秀茂坪居民,且僅到尖沙咀也。又如24,純粹針對啟德一邊,且只到旺角而已。這些路線尚不至於缺乏客源,可是亦未算標青——長車身巴士放在這些路線,大材小用也。

按其實從過去之經驗可看出,哪怕客量有多高,11米雙層亦有疏導能力——而且對比下,11米轉彎具靈活性也。

市區路線比如1、2A、2F、9、13X、18、21之類,因有強烈針對性,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——以11米合宜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按其實新界路線之情況亦是:比如荃灣區出西九龍諸如32、33A、36A、37、45,極其量11米,蓋其定位較仔細也;沙田之86系一看亦是11米就夠,因專往來深水步、長沙灣也;屯門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——通常限某一小片區甚或一村一線,以其需求,11米夠載也。而一些區內線則更加是:71K、80K、81K這些哪怕使用雙層巴士,皆11米已可也。

港島區而言,尤其港島南區,大抵所有路線都是11米夠載: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也。比如服務華富、置富、利東、海怡半島,巴士線根本是一村一線也。何況港島南區整體路面,是不適合更長巴士行走——置富是為例也。

凡此是指現狀方面:倘巴士線按筆者之構想一一改造,大概較宜用11米者,計有:1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2A(延至秀茂坪後)、7、9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13X、18(延至九龍城碼頭後)、21(延至尖沙咀後)、24(延至樂華村後)、28、32、33X(即33A)、36A、37、45(縮短至何文田後)、52X(改用小欖交匯處後)、53M(即68A)、53X、57M、66M、66X、67X、75X、85、86、86A、86B(即87B)、201、205⋯⋯只列舉一部分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、《黃大仙旺角線重整》、《6C改造與其他》)

如此多?都是客量與客源特質所決定——包括市區路線,一旦按筆者構想改動後,針對性會更強,比如1、7、9、21、33X、52X;另一方面單層巴士才合用之路線,倘真用到雙層巴士,11米就夠——客量上並非高得很誇張也。

港島則更加是:就如42倘按筆者建議改走薄扶林道,因只針對華富一個屋村,11米夠清客也。又如40,不論保持現狀還是按筆者所言,改走置富至中環經香港仔隧道,都是只宜11米也。再如鴨利洲,自從有南港島線,巴士線皆11米已夠用也。

事實上以香港之情況看,市區路窄彎多,而郊區亦是:在未能把道路一一擴闊前,專用11米巴士遷就一下,才實際也。

通常香港島大多路段都出於歷史原因,比較狹窄,且使用11米巴士,於清客方面,亦有一定能耐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

單層巴士用諸市區

通常之看法是雙層巴士之載客能力勝於單層,必然乎?倘調查一下當會發現,長車身單層巴士一般可載約80人:雙層好些例子是,100人才多一點也。且哪怕多,最多亦鮮見有逾140人者:雙層巴士,難比單層多載一倍也。

以香港之情形說,究其實亦非每一條線都需用到雙層巴士,哪怕市區路線亦然:一個很好例證為203C,路程不太長且路線屬次要性質,其客量亦不足以用雙層也。又如8A、8P,以其行車里數之短,使用單層,不為過也。

按其實九龍市區尚有不少,是比較適合用單層巴士服務:比如2E,整體而言多是流水客乘坐,而他們亦沒理由,非坐上層不可也。又如12,明顯偏向流水線性質也。尚有一些接駁地鐵性質之路線,同樣單層較合用:舉例有3M、7M、13M、16M、29M、216M也。

個人以為尚有其他九龍市區路線屬於單層之料子:2、2D、5A、5D、5M、6F、10、11、11B、11D、11K、14B、23、23M、26M、28B、208、211。而倘按筆者之構思一一改造,則合適者計有:2、3M、5M、7M、10、11、11K、12、13M、16M、14B、23、28M、205、208、209、211、216M也。 (參考連結:《觀塘路線大修整》)

不少市區巴士線尤其短途線,究其實是應該採用單層巴士服務:很多路線事實上本就回報缺乏,還客量平平,有繼續浪費之需要乎?(Bobby Liu圖片)

港島方面筆者以為有這些:1、2、5B、10、11、12、26、43M、48、78、81、98、595(於未按筆者構思改造前也)。

或許朋友會問,何以如此多巴士線建議使用單層巴士服務?此間應當指出一點,那就是不少市區巴士線,究其實是有點雞肋味道:說原因不一而足,可是在回報不佳之下使用大型雙層巴士服務,不合成本效益也尤其倘是流水線,乘客一般不坐上層:乘到半路即下車也。由此疑問即在於:繼續使用雙層,尚有必要乎?

事實上路線越短途越如是:比如接駁地鐵性質之巴士線,單層可也。

當然所指之單層是長車身那種:長車身才有80人載客量也。這些單層新車落地時,主力走市區:至一定年齡後,可主力走新界,比如入沙頭角、打鼓嶺、文錦渡、錦田、大尾篤、北潭涌之類,以及一些街坊線諸如34M、36、37M、39M、70K、71K、80K、81K、82K、83K、238M、273、273A、282、283、284等等也。

又或者,當採購單層巴士時,像圖中嶼巴那種車身之單層巴士,兩門,車身稍高,有一定長度,會較切中香港市區之實況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

機場快線入屯門

按北環線之設計除錦上路至古洞一段,尚有一規劃是再穿越隧道經荃灣、葵涌直落九龍塘:毫無疑問需開鑿極長山洞作隧道用,成本昂貴得多也。而倘不建此段,則靠錦上路作轉車站,恐有擁擠之問題也:尤其在有北部都會區此一前提下也。

對此筆者想到一點:按其實解決之道就是屯門一段鐵路,有直出市區之選擇也。而一個較廉作法是與機場快線連接:由屯門南站跨海延伸,至機場博覽館站。屆時成另類新線:具體是由洪水橋站開出,最後直達香港站。其途經車站如下:

洪水橋、兆康、屯門、屯門16區、屯門南、博覽館、機場、東薈城、欣澳、青衣、達美、九龍、香港

此中達美站位處貨櫃碼頭一段達美路,毗鄰美孚站,於機場快綫基礎上建站,與美孚站轉乘西鐵線、荃灣線,性質好比香港站與中環站之連接。另外東涌亦設有東薈城站——當是溝通一下東涌也。

換言之就是真正之屯門線——屆時由機場快線改名也。而屯馬線則改叫「洪馬線」:總站為洪水橋,再非屯門站也。

作如是辦工程大體是涉及興建海底隧道:於水底裝嵌隧道部件,一如東鐵過海線也。與此同時於屯門、機場兩邊填一些海興建人工島,以作緩衝:情況有如港珠澳大橋也。與此同時加添少許分站:除東薈城、達美,欣澳站亦該改建,以使機場線、東涌線能相互轉乘也。

如此一來綜合起來,總比開闢特長隧道較便宜:直覺上確如是也。尤其是藉本有之鐵路路線稍加聯繫,乃能藉較少成本,大大促進屯門至市區之交通也。而且這是一個分流效果:當屯門一帶之客流因新線改變方向,則原來屯馬線必被騰出一部分空間,予北環線居民轉乘出市區也。

至於列車方面,車頭、車尾才頭等艙——當作服務機場乘客也。而中間則為普通車卡——一如東涌線,或其他線路那種車廂也。這是參考深圳地鐵11號線:因通深圳機場,乃亦車頭、車尾頭等艙也。

好像說本來有擬議建深圳灣鐵路,經洪水橋、屯門、迪士尼入港島:這同樣成本太高也。如此則除深圳灣跨海一段,大抵亦不需要:且止至目前,此鐵路十劃未有一撇也。

機場快線改造成屯門線:大致是於原來西鐵線、機場快線之基礎上,加添一條跨海段,海底隧道形式也。留意圖中有「葵泰」、「海輝」二站:此兩站分別位處一號碼頭旁,和南昌公園最南一片地,可以選擇不加建。只是有此兩站好處在於,可分別往返葵涌、深水步、大角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