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

12米巴士原則談

按其實在筆者看來,所謂12米巴士實不一定剛好12米:大約12.1米以至12.4米,亦可以。只是倘達12.5米或以上,則不能算作12米——以四捨五入之原則,確如是也。

另一方面倘12米巴士以三車門設計,倒未嘗不可:既然長達12米是為求清客,三車門在清客上,有效率得多也。竊以為過去某些12米下車門設於中間,是旨在識別是哪家公司——三車門為九巴,而下車門設中間者則非也。

三車門大巴——一般12米才會如此設計,以旨在清客也。([Boris Bus Image]圖片)

12米巴士下車門設於中間。(Alan Law圖片)

當然以香港之路況,巴士最長12.4米即已夠:於此一長度上,轉彎倒尚可,可是已頗勉強也。而且此等巴士亦理應盡量大直路走——究其實對長途線,繞來繞去亦不好,蓋因行車效率會大打折扣也。除非確真沒得選擇:對此,只能特事特辦也。

筆者有一想法,那就是需視乎哪些路線可採用12米大巴行走:舉例以港島區而言,大概僅港島北岸,且限於服務港島東也。倘路線網維持現狀,則有2X、8P、720、780、788、789。另2A、82亦可以:沿英皇道大直路走,且亦有相當客量也。西環一帶則不需要,蓋因客量普遍受西港島線打擊;港島南區則因有南港島線,且以線論線,全皆11米之材料——某些路線,更只能兩軸短車也。

超長車身巴士倘在港島,撇開過海線不論,大抵僅港島東往返中環、銅鑼灣者,才有實際需要,且因走東區走廊,整體路線呈大直路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隧巴線於東鐵過海線通車後,有101、102、106、112、116、118。而東過海線則毫無疑問601:其他舉例606以至608,擺明只宜用11米也。西隧方面則不論905、914以至970、970X、971,皆11米較合用——前兩者以客量論,而970、970X、971則屬港島南路線也。

倘按正常,一想到使用超長車身巴士,實必讓人不得不聯想到過海線101、102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九龍區則1A、6、26、27四條:6C本身受屯馬線所影響,地位已大不如前也;5號線倘延長至慈雲山以取代5C,為用12米之料子也。安達臣道發展區倘發展至一定程度,亦可使用12米大巴。至於城巴於啟德新區則止至目前,大抵客量平平:然倘701按筆者建議延至啟德新區,必宜用12米大巴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)

荃灣、葵涌則大抵僅38、40才適合用12米——倘按筆者想法改造後也;青衣則大概僅42A、42C:倘43按筆者之建議改走青衣北橋不再經葵涌,12米倒沒問題也。 (參考連結:《青衣荃葵線重定位》、《荃灣對外線整頓議》)

屯門區毫無疑問要有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;元朗連同天水圍倘按目前情況,則68M、250(268C)、254(269C)、268X;北區必定是77X(277E)、277X、278X、279X——就如此多也。(參考連結:《B1分拆之配合》)

大抵自1990年代起,屯門巴士線高載客量者,必不會不包括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──有條件使用超長巴士行走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大埔倘按筆者之想法改造,包括72X、73X、74X、271——72X因於271改走青沙公路後填補油麻地之空白,屆時足以用大車,而271則顧及接駁青沙公路轉車站也;馬鞍山則84X(89D)、87X(87D)、40X——那些諸如85M、85X、86C、89C之類,11米之料子也;至於沙田則經過按筆者所言之改造,有46X、47X、48X、49X、80、81、89、89X、287X——81以大埔公路金山段之實際路況,走12米非不宜也;89於改造後因多服務沙田圍、沙角一帶,客量總有提升之效果也;89X接收了原來83X之客源,正常該夠客也;287X則是基於針對整個沙田到尖沙咀,用長車才考慮也。 (參考連結:《整頓沙田觀塘線》、《馬鞍山路線大修整》、《大埔路線大修理》、《86系改造議》)

於使用超長巴士之前,沙田、大埔、馬鞍山巴士線,理應先作些重組──具體內容筆者早已有述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將軍澳路線包括將軍澳南,以目前整體客量看並基於有地鐵,毋須長車身巴士服務;東涌則因顧慮到機場之需求,另外作法也。至於筆者提議那些城巴新界線,大抵有751、769、778、779能用長車身巴士——其他諸如733、770、782之類,則宜於11米也。

至於新界之過海線倘按筆者所構思者,則有680、681、930、931、960、961、962X、968、969、974(307)、982(182),能採用長車身巴士也。 (參考連結: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)

於新界過海線中,一旦使用超長車身巴士,968實不得不包括在內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