筲箕灣自1904年起始有電車,連接出中環。而到1920年代,電車公司為輔助電車,還開辦一條來往中環至太古船塢(即太古城現址)之巴士線。此線沒編號,大體是沿著電車路進出,未深入筲箕灣。至1933年6月11日中巴入主港島接手,依然如是,只是編上號碼為2。
2號線在二次大戰期間一直停駛,至重光後,因資源缺乏,中巴集中資源於沒電車之區,故2號線要於1947年3月16日才重開。時值大量移民湧入,港島人口暴增,像筲箕灣山腳,已有大量木屋區。為應付新增需求,2號線乃於1949年11月12日延至筲箕灣。
2號線自五十年代起已成大線,主因是由筲箕灣至北角再到灣仔,皆人口稠密。中巴除多次延長2號線尾班車,還於1951年加開特別班次,來往中環至北角,且是以獨立路線身份,全日服務。惟因引起混淆,不到一年,特別班次乃告取消。
1971年筲箕灣一景,泊滿漁船部分,乃今愛秩序灣公屋群所在。右上角則是柴灣道。(香港年報圖片) |
因需求大,1962年中巴派出港島首輛雙層巴士──丹尼士Roline,為2號線掛牌車。不久中巴引進佳牌阿拉伯型雙層巴士,部分亦投放於2號線。1968年2號線增設「特別快車」,有限度停站;後於1973年11月1日演變成另一條巴士線:20(筲箕灣←→中環),經英皇道、維園道、海傍大道(即告士打道)、夏愨道。1974年1月7日,中巴還開辦多一條20A(側魚涌←→中環),經英皇道、維園道、海傍大道往中環。
1974年2號線途經太古船塢。(圖片摘自《Hong Kong Buses V.1》) |
七十年代末太古船塢拆卸,改建成家傳戶曉私人屋苑──太古城,中巴於1978年5月1日開辦21(中環←→太古城),也是取道告士打道。不久中巴欲把路編號來得更有系統,20A乃於1980年6月8日改稱22。
在1970年代,筲箕灣巴士線,大體都是擺街。圖中20總站位置是在愛秩序街、南安街一帶,而2號線當時總站,亦是差不多位置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經過數十年發展,筲箕灣人口已具規模。而地鐵港島線以至東區走廊,也是在七十年代興建。地鐵於八十年代逐步通車,中巴開辦三線接駁地鐵──20M(筲箕灣←→金鐘,1980年2月12日開辦)、21M(太古城←→中環昃臣道,1982年6月16日)、22M(側魚涌←→金鐘,1980年2月12日開辦)。三線乃地鐵港島線未通車下之產物。
1980年地鐵先開通觀塘線,中巴開辦20M接駁筲箕灣至金鐘地鐵站。而地鐵港島線要到1985年才通車。(圖片由Mike Rhodes提供) |
至東區走廊於1984年6月8日通車,中巴還以20、21、22三線作藍本,開辦三條東區走廊路線──720(筲箕灣←→中環)、721(太古城←→中環)、722(側魚涌←→中環),皆取道東區走廊,不經英皇道。
地鐵港島線於1985年5月31日通車,對筲箕灣巴士線有著深遠影響,蓋因地鐵通車,使一些筲箕灣巴士線客量下跌。最先影響者為20M、21M、22M,於地鐵通車那年取消。之後不但是2、20、21、22,就連720、721、722,客量也大減。這從隨後時間都只採用丹拿珍寶等舊款巴士行走,可見一班。而722,更於1993年8月2日下馬。
筲箕灣巴士線,要到1994年耀東村落成時,才現曙光。1994年5月2日中巴開辦2A(耀東←→灣仔碼頭)、2M(耀東←→筲箕灣),服務耀東村;1995年1月16日,22延至耀東村;同年9月4日,中巴重開722,並延至耀東村。與此同時中巴也重整一些路線,如1997年5月1日取消22,安排20繞經耀東取代。
自1980年代起筲箕灣巴士線都是集中在同一總站,即圖中位置。它位處筲箕灣地鐵站附近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 |
中巴專營權於1998年9月1日結束,由新巴取代中巴位置。此後對筲箕灣巴士線,乃變動頻繁之時。如21,乃先於新巴入主當日轉作M21(太古城←→香港站),把中環總站搬往機鐵香港站。當日新巴還取消721,以720繞經太古城代替。
至1999年3月29日新巴重組筲箕灣巴士線,取消20,720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;1999年7月2日,新巴更開辦2X(筲箕灣←→灣仔碼頭),以特快途徑來往筲箕灣至灣仔。再過數年愛秩序灣有新公屋落成,新巴再有改動,如720分拆出輔助線720A;M21與722於2001年6月3日合併,成新線M722,經東區走廊往返;2X、720、720A筲箕灣總站於2001年3月4日,改到愛秩序灣。
於中巴時代,2號線一直是沒空調巴士行走;至新巴時代,乃一次過全空調化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通過諸項改動,筲箕灣巴士線亦發展完成,巴士線有快(如720、M722)亦有慢(如2、2A)。因筲箕灣是住宅區一個,乘坐筲箕灣巴士線者,以筲箕灣居民居多,惟仍有作為。特別是經過幾次重組,把一些客量欠佳之線重整,筲箕灣巴士線,已告重現活力。
作於2005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