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

何氏文田~~何文田巴士線演義

2006年曾發生一段有趣新聞,謂有人在何文田某地盤發現地下有人骨。經過鑑定,原來是戰前墳場搬遷時遺下之人體殘肢。後翻閱記錄,才發現向來以高級住宅區見稱之何文田,在戰前,實是墳場!

這段新聞確頗使人驚訝,事實上以往何文田一帶,巴士線大體紀錄不多。直到二次大戰後,何文田巴士線,只有途經窩打老道之巴士線,才可算數。因戰前是墳場,到五十年代墳場搬走轉為豪宅區,何文田都未正式有巴士線連接。



1960年代何文田一景,位置介乎紅磡和何文田之間。而圖中之公屋乃山谷道村,1960年代落成。(政府新聞處圖片)

最先出現於何文田之巴士線乃7B(樂富←→紅磡碼頭)。此7B實是於1964年12月1日開辦,其時大致是途經公主道往返,算屬何文田範圍。至1970年(具體日期不詳),才改經何文田佛光街。

何文田向來是高級住宅居多,因其土地用途,至1970年代何文田另有公屋落成,即何文田村、愛民村,巴士服務才有實質需求。7B改道,實只是配合需求第一步,更大發展反而在數年後。1974年8月16日九巴開辦8(愛民←→紅磡碼頭),作用是接駁渡輪。至1975年上旬又開辦20(愛民←→佐敦道碼頭),連接何文田至油麻地。

1975年何文田村,一部亞比安單層正在轉彎。留意左下角小巴對開有一個巴士車坑,正是何文田村總站,面積甚小,容納不了大型巴士停泊。(政府新聞處圖片)

此時何文田巴士線正處於發展期,計有1975年8月1日開辦18(愛民←→大角咀碼頭)連接旺角;1975年10月1日開辦17(愛民←→觀塘裕民坊)連接東九龍;到1976年3月1日還有45(荔景←→九龍城碼頭)之開辦,途經何文田往長沙灣。

在何文田有公屋落成時,曾有一條20號線開辦,至1983年與8號線合併。圖為停於佐敦道碼頭之20巴士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及後時間也有路線改動。如1976年7月1日有8號線延至尖沙咀碼頭1982年7月24日有17總站遷往觀塘月華街;1983年9月28日有8號線與20合併,成為新8號線(佐敦道碼頭←→尖沙咀碼頭),來程、回程皆途經何文田。



說到底何文田以高級住宅居多,只有何文田村、愛民村等公屋才是例外,因之7B、8、17、18、45等線,客源主要是公屋居民。本身何文田也是學校區,有些還是名校,上學時間也有不少學生乘坐此等路線。故從整體來說,何文田巴士線,尚有一定客量。

從用車也反映何文田巴士線之客量:於1970年代,本用單層亞比安服務,至1970年代末,始有雙層巴士行走。因何文田是在山上,佛光街更是一段大斜路,故8、17、18等等,都是採用勝利二型丹尼士喝采型。當然也有其他車款,如一些後置引擎設計之兩軸巴士,也是主力。



何文田巴士線客量變化,大體跟其他地區有相同之處,惟也有不同:所謂不同,是指何文田本身是高級住宅區。以一個豪宅區而言,巴士服務,固然難立足,然全因何文田有公屋和學校,7B、8、17等等,才有客源。

而相同之處也不用說,公屋之特點是租屋給住客。而此類住宅通常最易老化。而何文田村和愛民,正正在九十年代進入此階段。其中何文田村更於稍後時間重建,自使8、17等線,失去一大客源。於九十年代末,何文田巴士線,仍採用勝利二型、丹尼士喝采型。或有問:學生客?但此類客源一般屬較穩定一類,除非一區學校數目大增,否則難成客量增長動力。以前是公屋居民加學生客,後只得學生客。跟過去相比,當然較遜色。

因何文田路較斜,九巴長期以來,都是用勝利二型、丹尼士喝采型服務何文田。而迄九十年代末,此二車,仍有走諸如8、17等線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於是隨後時間,何文田巴士線也就踏入衰落期。各路線中有些班次較疏,如18,甚至一度達20分鐘一班車。直至2000年何文田村重建完成,情況才再沒惡化。

作於2006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