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城巴新界線新構想

對於城巴在新界,現有路線究其實存有不少問題:體現在路線覆蓋面,遠為不足也。如此一來在整頓時,難免是大工程:到底作何整頓?非三言兩語也。

比如個人以為城巴新界路線該一律以「7」字頭來顯示,與九巴作個區別:比如曰「778」、「779」、「750」、「755」之類也。又某些路線定線上擺明是不合理:比如皇后山,最少該是走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進出粉嶺公路,亦即經粉嶺市也;屯門則改為一條出荃灣,一條出旺角之類,與九巴者類似也。另亦順道為城巴加插一些新路線:主要是在大埔、沙田、荃灣尚有些許空間,讓城巴覆蓋一下,並因此與原有路線相得益彰也。

新界東

按城巴於新界有粉嶺北、馬鞍山十四鄉兩部分──十四鄉筆者於《十四鄉路線大整頓》已有述;而粉嶺北方面,目前二線分別正名778、779,路線方面修改如下:

*778(皇后山←→觀塘裕民坊):九龍總站搬往觀塘裕民坊,走法亦大幅調整,為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作如此改動是有見一來,原來路線覆蓋「山卡拉」,客源缺乏,而尤其九龍一段走法,又甚無效率,故改為類同於九巴之走法也。

*779(皇后山←→維港灣):亦同樣大幅度調整走法,改為走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西街、荔枝角道、大南西街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青山道、青沙公路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此改動是旨在同時針對聯和墟一帶往返長沙灣、深水步:倘先入長沙灣、深水步才到旺角,合理之安排也;祥華、粉嶺站一邊則有天橋到百和路乘270B,可以忽略也。

778、779路線圖:與目前走法不同,如779是先經長沙灣才到旺角,而778則是直走觀塘道落觀塘,而非像目前般,先經觀塘到九龍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按倘778、779取道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進出粉嶺公路,好處是方便與過境線B7系列作轉乘:位置大約在馬會道之分站,即可也。


於改造成778、779之時可趁機開闢城巴大埔、沙田線,前者專針對白石角,後者則火炭。大埔線主要是針對白石角──止至目前該區整體,彷如一張白紙也;而沙田則集中於火炭──火炭素來缺乏巴士網絡,乃趁該區有點改造,來個方便方便也。相關路線共四條,如下:

1)782(穗禾苑←→長沙灣):經穗禾路、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、深旺道、海輝道),總站在甘泉街。

按782是在修整779時順道分拆出來──於青沙公路轉車站設轉乘,當是快速接駁至旺角也;另同時提供穗禾苑、火炭至旺角之特快線──尤其穗禾苑,對外線倘針對到旺角,會實際得多也。

2)783(駿洋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這是當從778中分拆出來──路線多少與九巴88X重疊,因之順便取消88X也。

3)770(教育學院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露輝路、汀角路、南運路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科學園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同樣當從778中分拆出來──好像九巴亦有類似路線途經白石角,乃順道取消之也。

4)771(教育學院←→九龍站):經露輝路、汀角路、南運路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科學園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。這是全新開辦之路線:於青沙公路轉車站設轉乘,以接駁782也。

按此四線於筆者構思中是另有深意:皆是用來接駁香園圍口岸專線(B8之分拆於《路線分拆議》已有述),以藉此開拓客源也。

770、771路線圖:從圖中所見是途經白石角,於大埔僅到工業村一帶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782、782路線圖:大體集中服務火炭,並順道途經沙田站,當是針對到沙田市中心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
新界西

按城巴於新界西倘撇開機場、東涌,就僅限屯門:個人以為倘僅針對Novo Land一帶,恐僅安排兩線即夠──一條出荃灣、葵涌,一條出長沙灣、深水步、旺角也。尖沙咀之服務不需要有:倘安排城巴於屯門碼頭一帶開線往返尖沙咀,並於屯門公路轉車站接駁,即可也。

換言之具體作法是,目前西九龍之一條分拆,成750、751;又分拆出一條730,當是為深井一帶而設也。同時另開750M,當是針對屯門至荃灣之需求也。至於東九龍,屯門一條改曰755;又開辦733──顧慮到需求或沒那麼大,乃只走繁忙時間也。

1)750(Novo Land←→維港灣):經欣寶路、興貴街、震寰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西洋菜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大角咀道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按開設750是旨在與九巴看齊──類似於58X、59X、66X、67X之情形;而為求與B3X接駁,750乃特意繞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往返,以開拓額外客源也。

2)750M(Novo Land←→美孚):經欣寶路、興貴街、震寰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、葵涌道。

直達美孚是基於城巴在葵涌南設站之迫切性不大──不像九巴般作法也;而為求與B3X接駁,750M亦一樣繞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,開拓額外客源也。

3)751(屯門碼頭←→紅磡站):經湖翠路、龍門路、青雲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西九龍站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(回程梳士巴利道、彌敦道、眾坊街、上海街、佐敦道、西九龍快速公路)。

設一條如此路線是出於屯門碼頭一帶止至目前,往返尖沙咀算是留有空白──那些259B、259C之類,彷彿有等於無也。因之於開辦751之同時,取消九巴之259B、259C;而為求與B3X接駁,751同樣繞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,開拓額外客源也。

4)730(豪景花園←→九龍站):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。於繁忙時間設支線730P,起迄點一樣,由深井交匯處入屯門公路──當是特快班次也。

個人以為九巴之52X長遠而言是應該分拆:概言之是52X改用小欖交匯處進出,並另闢新線針對深井也。在此前提下剛好留有空白予城巴──乃有730也。而另外筆者之想法是730同時覆蓋荃灣西約一帶:由此234X亦可取消之也。

5) 755(Novo Land←→觀塘裕民坊):繼續只走繁忙時間也。

6) 733(豪景花園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青山公路、深井交匯處、屯門公路、荃灣路、呈祥道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。同樣此線只走繁忙時間──於荃灣本有九巴之40,乃毋須途經也。

城巴新界西路線圖:其中設有730,專針對青龍頭、深井一帶出西九龍;另又整頓出750、750M、751三條──三線皆途經屯門市中心,以便接駁過境線B3X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城巴九龍線整合談

按以目前城巴於九龍市區(不計將軍澳),大抵可定位於兩端──一是西九龍新區,另一則啟德也。如此一來兩邊可相互併合:筆者之意思是,舉例可延長701至啟德,變成一邊服務西九龍新區,一邊啟德,中途經過旺角。又不論是西九龍新區或啟德,目前以先針對往返油尖旺為佳──主要在資源方面考慮,且先把現有服務範圍做好,才能進一步說未來也。

西九龍新區

1) 701大延長:把701大幅延長至啟業,來回程加經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、世運道、協調道(回程協調道、太子道東)、承啟道、L3路、宏照道。這是旨在保證701兩邊方向皆有客源──中途途經旺角也。

2) 701A修改為(海麗村←→旺角):續以循環線形式,只是按701原來走法也。這是在701大幅延長後,拿701A作為填補原來701之服務空白:儘管701延長後依然能扮演接駁西鐵之角色,可是延長後車程不免加長,會使相關角色打折扣也。

3) 開辦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:經興華街西、通州街、西九龍走廊、太子道西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西九龍走廊、荔枝角道、月輪街、深旺道、深盛路、興華街西)、梳士巴利道。

按開辦703之好處是能真正服務到西九龍新區居民到油尖旺:除能直達尖沙咀亦途經旺角,且一樣取道西九龍走廊,具特快性質也。

4) 702總站改設於又一城:按走法大致不變,只是由又一城開出,於西九龍新區折返──換言之,依舊循環線形式也。這是針對海麗本身缺乏太多空間容納巴士線──本已有701、914也;與此同時又一城則剛好相反──站位多,使用之巴士線稀少也。

701新走法:大幅延長至啟德,變成一邊服務啟德,另一邊西九龍新區也。另又炮製出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:旨在專針對西九四小龍一帶,特快往返油尖旺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啟德

在筆者看來啟德巴士線之問題,一在編號──該以「7」字頭作顯示,而非跟九巴雷同也;而且路線網似不成系統,流於散亂──理應把之一一取消,代之以以下各線,分別針對啟德站一帶住宅區,以及郵輪碼頭一帶(當然亦是往返油尖旺):

1) 701延長至啟業:如上述。

2) 開辦711(啟業←→西九龍站):經宏照道、L3路、承啟道、協調道、太子道東(回程太子道東、世運道、協調道)、亞皆老街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(回程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)。

按此線是針對啟德居民往返尖沙咀同時,避開土瓜灣、紅磡──多少途經紅隧口,塞車黑點也;另一方面紅磡、土瓜灣往返啟德因有九巴5D,且與屯馬線重疊,城巴大可放棄不理此方面客源也。

3) 炮製出718(郵輪碼頭←→九龍站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土瓜灣道、馬頭圍道、蕪湖街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(回程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)。

按此718是有明顯針對性:往返郵輪碼頭、舊跑道一帶至土瓜灣、紅磡、尖沙咀以至九龍站一帶,服務範圍相應夠大,且有保證也。西九龍文化區則因缺乏巴士總站空間,暫可忽略不理也。

4) 炮製出719(郵輪碼頭←→維港灣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宋王台道(回程木廠街)、馬頭涌道、九龍城迴旋處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九龍城迴旋處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類似於718:所不同者是往返旺角也。

5) 炮製出718M(郵輪碼頭←→啟德站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沐安街。

此條M線是旨在接駁郵輪碼頭、舊跑道一帶至啟德站:於未來或有相關鐵路線落成,然那是屆時之事,暫可不理會也。

啟德新區巴士線圖:先開設711往返啟德至尖沙咀,取道窩打老道、彌敦道;又另設718、719二條線:旨在針對郵輪碼頭一帶往返油尖旺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港島線改造之綱要

按正常港島北岸巴士線能修整者都已修整──舉例10、11、15、18,皆看不出有何需要改造之餘地也。只有一小部分尚有改造空間──比如中巴所謂「港島斜路路線」,亦即半山區一帶,可以是整頓之目標。就如來往西半山至中環,單靠改造12,使之成為主力,即夠也。

1)12大幅延長路線:變成(港澳碼頭←→蒲飛路),經干諾道中、紅棉路、皇后大道中、德己立街、威靈頓街、擺花街、荷李活道、亞畢諾道、堅道、般咸道、薄扶林道;回程則薄扶林道、般咸道天橋、般咸道、柏道、羅便臣道、花園道,之後經皇后大道中、畢打街、干諾道中。

這是旨在把西半山至中環之服務,定性由12一力承擔──儘管半山至中環早已有登山電梯,因巴士線就僅此一條,實際上算獨市也。

2)5B改稱5:路線不變。這主要是旨在去掉那「B」字,蓋此「B」,沒代表什麼意思也。

3)取消5X:主要是基於此線受西港島線嚴重打擊,且難以轉型也。

4)25A改稱25M:代表接駁會展站也。

5) 41A縮短路線:大抵縮短至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,不入南區──為此安排一新編號,日「16」也。這是基於以南區巴士線網絡,早就沒需要41A──除非大坑至北角,蓋因這大體沒太多路線替代也。

12之改造:概言之就是直入蒲飛路,並且延至上環,總站在港澳碼頭;另又改造41A為16,路線差不多,只是不再入港島南──考慮到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缺乏總站空間,16最好以循環線形式,於此交界折返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港島南區方面,個人認為香港仔區之地區編號,倘僅4、7,已經夠也;赤柱、淺水灣則繼續6字。亦即是說,鴨利洲路線亦應以4、7來顯示,而非9也。由於已有南港島線,一些路線變得多餘,一經重組,編號該不會不夠用也。

1)4、90B、91合併:成新4(鴨利洲村←→中環碼頭),經鴨利洲道、鴨利洲橋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,干諾道中。黃竹坑之服務則由4聯同48、78設轉乘取代也。

2)7號線改造:改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皇后大道東往返;由此76則取消可也。

3)4X、42合併:按華富連接港島主要商業區,靠一條即夠,因之4X、42乃合併成新42(華富南←→灣仔北),走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夏愨道、告士打道,總站設於會展新翼。

4)43M、71合併:成新71(深灣←→香港站),經黃竹坑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域多利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。

4、7路線改造:4延至鴨利洲,繼續取道薄扶林道──主要旨在把4定性為唯一往返香港仔區至中環,取道薄扶林道之路線;7則是旨在取代76,取道南風道;黃泥涌峽道往返──倘能,亦可安排與10設轉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5)37A、37B、40、40M一一合併,成新40(置富花園←→交易廣場),除經石排灣道,按90走;70則不變。40改走香港仔隧道是旨在對應70——一樣類似走法也。

6)38、72、72A大改造:38改稱41,路線不變;72延至北角碼頭;72A修改路線,變成循環線,出北岸後經天樂里、灣仔道、菲林明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,沿禮頓道轉入香港仔隧道;77則延長至數碼港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也。

按筆者之構思是不計77,41(即38)、72聯手連接香港仔至銅鑼灣、北角;72A改線則旨在重新定位,變成唯一連接黃竹坑至對外──南港島線不經灣仔、銅鑼灣,由72A扮演如此角色,合宜也。

40、70等路線改造:40走法類同於37A、37B,只是毋須途經薄扶林道;38改編號41,路線不變;70照舊;72則延至北角碼頭。這是旨在讓香港仔隧道路線,40、70相輔相成,而41、72亦同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7)鴨利洲一帶路線可作如此重組:98延至石排灣,改曰43A94A取消91A、95C、595一一合併,成43(置富花園←→鴨利洲利南道),按95C走。對外線方面93、93A分別改稱4A、4B,以對應4;99改稱44,以對應77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;取消9790改稱45,延至鴨利洲利南道;592改稱46

因南港島線關係,重組後鴨利洲巴士線,都是面向整個鴨利洲,即45往中環,44往北角、側魚涌。就連銅鑼灣靠46已夠:繞經利東即可也。

8)赤柱方面6、6X不變;260改稱60X;14改稱61;73改稱62;66則取消可也。


港島東之路線重組,其一可先來個定義:限於柴灣、筲箕灣。其二是在此基礎上,可藉2X、8P、8X為重心:倘能,盡量走東區走廊也。而東區走廊因屬高速,其編號實不該7字頭——頂多於尾部加X算數也。

1)柴灣方面:780改稱80788改為80X789則併入8P,成新8P(藍灣半島←→金鐘東)——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,按8P原來路線走,爾後則經維園道、告士打道,最後抵達金鐘;回程則取道金鐘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、高士威道、興發街入東區走廊,餘段則不變也。

按80、80X之分別在於80X本來就比80快——80X取道永泰道,80則走柴灣道長命斜也。而新8P於改造後,該於銅鑼灣景隆街分站設站,當是針對往返銅鑼灣——回程走怡和街其理亦是此也。

2)8X改回以金鐘東為總站: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則改走東區走廊、永興街、英皇道、高士威道(回程高士威道、興發街、東區走廊)、怡和街、軒尼詩道。

個人以為跑馬地一邊對來往港島東,不是很大需求:以一條專針對往返銅鑼灣之路線說,跑馬地路又窄又陡斜彎位不少,沒必要自製煩惱也。

城巴柴灣路線:780變身成80,788改曰80X——意指80之特快版也;789被併入8P,使8P成為超特快往返銅鑼灣至小西灣;至於8X則定性為往返柴灣至銅鑼灣,同樣特快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3)筲箕灣方面:720改稱20X,路線不變;2X改為由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——一如720般走,並把總站延至金鐘東;722則大概可變成2P,繁忙時間才走也。

2號線縮短為(耀東←→中環交易廣場)——以代替722也;2A則縮短至側魚涌總站——本身純粹流水線也。

城巴筲箕灣路線改造圖:2X改沿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;而720則改稱20X,路線不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4)82X改造:筆者想到一個走法,那就是改為於太古進出東區走廊。而具體走法則是:小西灣道、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東區走廊、太古灣道、太榮路(回程太裕路)、太古城道、康山道、英皇道,以北角碼頭為終點站。

按筆者之想法是旨在讓82X兩方向皆取道東區走廊——真正特快也。與此同時當是有效服務柴灣居民往返側魚涌——大概可取代82也。

5)81大改造:成81X(勵德村←→藍灣半島),勵德村至北角一段,按81走,爾後則走東區走廊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柴灣道、小西灣道。

6)82M延至興華村:當是填補於81改造後留下之空白也。

7)縮短82:為(藍灣半島←→嘉亨灣):當是解決於改造81、82X後,筲箕灣、西灣河一帶之真空也。

8)往歌連臣角之特別線388、389,因屬柴灣線,乃分別改稱80S、81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