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

屯門用車側重面

綜觀過去屯門巴士線之演變,三車門大巴鮮見用。這是不難理解:很多屯門巴士線以其覆蓋面,短車身巴士即夠用。其例子之一為60M:尤其開線早期,擺明勝利二型已可,蓋因僅針對友愛、安定二村——一般當一個屋村般看也。

66系假定走石排頭路、鳴琴路、青雲路、皇珠路,同樣勝利二型夠載:僅需經大興、山景二村也。同樣57M亦如是:其覆蓋範圍,還僅限山景一村也。

於黃金海岸、青山灣一帶,52M(或日後61M)、52X靠著勝利二型應付,已游刃有餘——沿線人口不密集也。新款巴士?要到勝利二型退役時,才換也!

倘比較下去,真能使用三車門大巴之屯門巴士線,大概僅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:四線最大特點是其所覆蓋者,是不止一、兩個屋苑,而是有好幾個且人口整體夠稠密也。58M、58X是針對屯門西北——不止一個良景,而是包括很多個屋村、屋苑也;59M、59X則不止蝴蝶村、美樂花園,有很多個屋苑也。

67M、67X或亦類似:可是在筆者看來,哪怕後來多一個富泰和一個嶺大,新增客源幅度並不算高。而長期以來,井財街一段青山公路巴士線中,獨67M用三軸——67X更僅是用勝利二型之材料也。當然於勝利二型退役後,則另一回事也。

總之是客源、客量之局限:一般頂多用11米巴士也。這大抵是人口分佈之問題:倘不容許覆蓋更大客源,出於成本效益,用車自不以載客量為優先考慮也。

很多屯門巴士線以其覆蓋面,頂多僅需用11米巴士:一如圖中1980-90年代大興村,勝利二型以外,就利蘭奧林比安11米也。(Paul Haywood圖片)

今天之情形究其實亦雷同,尤其是出於屯門之發展自1990年代後已告成型也。依舊是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線,才有資格使用長車身巴士服務——或67M亦可以,惟67X不至於也。另57M、66M、66X,則明顯是用11米之材料——以其實際需求,毋須追求載客量也。

按其實屯門巴士線因走屯門公路,用車該側重於性能那方面:主要是屯門公路以其路面,較考究巴士之性能。比如於1990年代即有11米巴士,配備康明斯引擎——適合行屯門公路也。而且越長途越該如此:60X、61X、62X為例子也。勝利二型原則上在此方面,不合格也:只是考慮到客量遜一籌,才沒什麼所謂也。

只是現在高性能雙層巴士從何找?恐這才是問題也!

又或者,以屯門公路之路面,使用大馬力引擎巴士行走屯門巴士線——只是現今高性能雙層巴士能從何處找,才是大問題也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廣用11米議

在筆者看來市區路線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:準確說,以11米合宜也

比如,2A哪怕再多客,只能是用11米之料子;又如13X亦是:本質上僅針對秀茂坪一隅,客源受限也。還有像2F、8、11C、13D、21、24、28,諸如此類:於過去是長期用兩軸行走,比如「黑金剛」,甚至丹拿珍寶也。

此間一個重要關鍵在於,這些路線基本上並非流水線性質,且有強烈針對性——即以13X而言,其是專服務秀茂坪居民,且僅到尖沙咀也。又如24,純粹針對啟德一邊,且只到旺角而已。這些路線尚不至於缺乏客源,可是亦未算標青——長車身巴士放在這些路線,大材小用也。

按其實從過去之經驗可看出,哪怕客量有多高,11米雙層亦有疏導能力——而且對比下,11米轉彎具靈活性也。

市區路線比如1、2A、2F、9、13X、18、21之類,因有強烈針對性,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——以11米合宜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按其實新界路線之情況亦是:比如荃灣區出西九龍諸如32、33A、36A、37、45,極其量11米,蓋其定位較仔細也;沙田之86系一看亦是11米就夠,因專往來深水步、長沙灣也;屯門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——通常限某一小片區甚或一村一線,以其需求,11米夠載也。而一些區內線則更加是:71K、80K、81K這些哪怕使用雙層巴士,皆11米已可也。

港島區而言,尤其港島南區,大抵所有路線都是11米夠載: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也。比如服務華富、置富、利東、海怡半島,巴士線根本是一村一線也。何況港島南區整體路面,是不適合更長巴士行走——置富是為例也。

凡此是指現狀方面:倘巴士線按筆者之構想一一改造,大概較宜用11米者,計有:1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2A(延至秀茂坪後)、7、9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13X、18(延至九龍城碼頭後)、21(延至尖沙咀後)、24(延至樂華村後)、28、32、33X(即33A)、36A、37、45(縮短至何文田後)、52X(改用小欖交匯處後)、53M(即68A)、53X、57M、66M、66X、67X、75X、85、86、86A、86B(即87B)、201、205⋯⋯只列舉一部分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、《黃大仙旺角線重整》、《6C改造與其他》)

如此多?都是客量與客源特質所決定——包括市區路線,一旦按筆者構想改動後,針對性會更強,比如1、7、9、21、33X、52X;另一方面單層巴士才合用之路線,倘真用到雙層巴士,11米就夠——客量上並非高得很誇張也。

港島則更加是:就如42倘按筆者建議改走薄扶林道,因只針對華富一個屋村,11米夠清客也。又如40,不論保持現狀還是按筆者所言,改走置富至中環經香港仔隧道,都是只宜11米也。再如鴨利洲,自從有南港島線,巴士線皆11米已夠用也。

事實上以香港之情況看,市區路窄彎多,而郊區亦是:在未能把道路一一擴闊前,專用11米巴士遷就一下,才實際也。

通常香港島大多路段都出於歷史原因,比較狹窄,且使用11米巴士,於清客方面,亦有一定能耐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

單層巴士用諸市區

通常之看法是雙層巴士之載客能力勝於單層,必然乎?倘調查一下當會發現,長車身單層巴士一般可載約80人:雙層好些例子是,100人才多一點也。且哪怕多,最多亦鮮見有逾140人者:雙層巴士,難比單層多載一倍也。

以香港之情形說,究其實亦非每一條線都需用到雙層巴士,哪怕市區路線亦然:一個很好例證為203C,路程不太長且路線屬次要性質,其客量亦不足以用雙層也。又如8A、8P,以其行車里數之短,使用單層,不為過也。

按其實九龍市區尚有不少,是比較適合用單層巴士服務:比如2E,整體而言多是流水客乘坐,而他們亦沒理由,非坐上層不可也。又如12,明顯偏向流水線性質也。尚有一些接駁地鐵性質之路線,同樣單層較合用:舉例有3M、7M、13M、16M、29M、216M也。

個人以為尚有其他九龍市區路線屬於單層之料子:2、2D、5A、5D、5M、6F、10、11、11B、11D、11K、14B、23、23M、26M、28B、208、211。而倘按筆者之構思一一改造,則合適者計有:2、3M、5M、7M、10、11、11K、12、13M、16M、14B、23、28M、205、208、209、211、216M也。 (參考連結:《觀塘路線大修整》)

不少市區巴士線尤其短途線,究其實是應該採用單層巴士服務:很多路線事實上本就回報缺乏,還客量平平,有繼續浪費之需要乎?(Bobby Liu圖片)

港島方面筆者以為有這些:1、2、5B、10、11、12、26、43M、48、78、81、98、595(於未按筆者構思改造前也)。

或許朋友會問,何以如此多巴士線建議使用單層巴士服務?此間應當指出一點,那就是不少市區巴士線,究其實是有點雞肋味道:說原因不一而足,可是在回報不佳之下使用大型雙層巴士服務,不合成本效益也尤其倘是流水線,乘客一般不坐上層:乘到半路即下車也。由此疑問即在於:繼續使用雙層,尚有必要乎?

事實上路線越短途越如是:比如接駁地鐵性質之巴士線,單層可也。

當然所指之單層是長車身那種:長車身才有80人載客量也。這些單層新車落地時,主力走市區:至一定年齡後,可主力走新界,比如入沙頭角、打鼓嶺、文錦渡、錦田、大尾篤、北潭涌之類,以及一些街坊線諸如34M、36、37M、39M、70K、71K、80K、81K、82K、83K、238M、273、273A、282、283、284等等也。

又或者,當採購單層巴士時,像圖中嶼巴那種車身之單層巴士,兩門,車身稍高,有一定長度,會較切中香港市區之實況也。(Gakei Lee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