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朋友問,何以筆者之前提出一系列新、城合併路線重整?從技術角度說,倘為求短期穩定不出亂子,不對路線網絡大刀闊斧,可以理解。然長期看,始終現有路線網絡究其實已不合時宜,尤其在鐵路網越來越密集下,不整頓不行也。新、城合併根本是個很好契機:藉此機會下手也。
舉例港島南區,倘取道薄扶林道到港島北岸,大概一線即夠:大致是往來中環至黃竹坑,經德輔道西、薄扶林道、石排灣道、香港仔海旁。頂多來一條往返鴨利洲:路線大致類近也。而止至目前儘管已有些許整頓,如此類型路線,依舊尚有不少:光鴨利洲,最少兩條也。
又如西環,倘取消5號線是出於受西港島線競爭影響,則保留5X為哪樁?尤其5X以其走線,有點不倫不類也:似特快不似特快,且整體說,根本不如18也。如此則把資源集中於18,豈不更實際哉?
自南港島線通車後,來往赤柱之乘客即已多了一類,那就是接駁南港島線——於海洋公園站轉乘也。如此情況下往返赤柱至中環,大概一條6號線(經黃泥涌峽)、一條6X(經香港仔隧道)即夠:毋須66、260或其他,以一條M線往返海洋公園站至赤柱取代也。尤其66,新、城分家時尚有保留之理由,合併後則不必顧慮也。
概言之就是說,港島區不需太多巴士線——不但港島,各區亦然。須知港島發展本就高度飽和,尚有商機能發掘乎?浪費也。
而在筆者看來,九龍、新界某些地區,尚是可以撥一部分予城巴——比如大埔、沙田、荃灣區,倘有一些城巴線在,會較為平衡些。大埔區,城巴線應主力途經白石角——白石角往返九龍,城巴為主力也。沙田、荃灣空間或甚有限,筆者認為火炭、深井兩區,該是城巴之主力——出九龍之路線,同樣城巴當道也。
換言之筆者之意思是,由荃灣、沙田、大埔、屯門以至元朗區、北區,都有一定城巴路線——不限於往港島也。而這正是筆者說弄平衡些之含義也。
另一方面城巴於新界,該主力出入市區——那些比如上水至大埔、元朗至上水之類,以及元朗至流浮山、上水至河上鄉一類型,做不做,沒所謂也。
至於九龍半島城巴倘專做西九龍新區、啟德新區,大致已夠覆蓋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