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城巴九龍線整合談

按以目前城巴於九龍市區(不計將軍澳),大抵可定位於兩端──一是西九龍新區,另一則啟德也。如此一來兩邊可相互併合:筆者之意思是,舉例可延長701至啟德,變成一邊服務西九龍新區,一邊啟德,中途經過旺角。又不論是西九龍新區或啟德,目前以先針對往返油尖旺為佳──主要在資源方面考慮,且先把現有服務範圍做好,才能進一步說未來也。

西九龍新區

1) 701大延長:把701大幅延長至啟業,來回程加經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、世運道、協調道(回程協調道、太子道東)、承啟道、L3路、宏照道。這是旨在保證701兩邊方向皆有客源──中途途經旺角也。

2) 701A修改為(海麗村←→旺角):續以循環線形式,只是按701原來走法也。這是在701大幅延長後,拿701A作為填補原來701之服務空白:儘管701延長後依然能扮演接駁西鐵之角色,可是延長後車程不免加長,會使相關角色打折扣也。

3) 開辦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:經興華街西、通州街、西九龍走廊、太子道西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西九龍走廊、荔枝角道、月輪街、深旺道、深盛路、興華街西)、梳士巴利道。

按開辦703之好處是能真正服務到西九龍新區居民到油尖旺:除能直達尖沙咀亦途經旺角,且一樣取道西九龍走廊,具特快性質也。

4) 702總站改設於又一城:按走法大致不變,只是由又一城開出,於西九龍新區折返──換言之,依舊循環線形式也。這是針對海麗本身缺乏太多空間容納巴士線──本已有701、914也;與此同時又一城則剛好相反──站位多,使用之巴士線稀少也。

701新走法:大幅延長至啟德,變成一邊服務啟德,另一邊西九龍新區也。另又炮製出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:旨在專針對西九四小龍一帶,特快往返油尖旺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啟德

在筆者看來啟德巴士線之問題,一在編號──該以「7」字頭作顯示,而非跟九巴雷同也;而且路線網似不成系統,流於散亂──理應把之一一取消,代之以以下各線,分別針對啟德站一帶住宅區,以及郵輪碼頭一帶(當然亦是往返油尖旺):

1) 701延長至啟業:如上述。

2) 開辦711(啟業←→西九龍站):經宏照道、L3路、承啟道、協調道、太子道東(回程太子道東、世運道、協調道)、亞皆老街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(回程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)。

按此線是針對啟德居民往返尖沙咀同時,避開土瓜灣、紅磡──多少途經紅隧口,塞車黑點也;另一方面紅磡、土瓜灣往返啟德因有九巴5D,且與屯馬線重疊,城巴大可放棄不理此方面客源也。

3) 炮製出718(郵輪碼頭←→九龍站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土瓜灣道、馬頭圍道、蕪湖街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(回程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)。

按此718是有明顯針對性:往返郵輪碼頭、舊跑道一帶至土瓜灣、紅磡、尖沙咀以至九龍站一帶,服務範圍相應夠大,且有保證也。西九龍文化區則因缺乏巴士總站空間,暫可忽略不理也。

4) 炮製出719(郵輪碼頭←→維港灣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宋王台道(回程木廠街)、馬頭涌道、九龍城迴旋處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(回程櫻桃街、晏架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九龍城迴旋處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類似於718:所不同者是往返旺角也。

5) 炮製出718M(郵輪碼頭←→啟德站):經承豐道、承啟道、沐安街。

此條M線是旨在接駁郵輪碼頭、舊跑道一帶至啟德站:於未來或有相關鐵路線落成,然那是屆時之事,暫可不理會也。

啟德新區巴士線圖:先開設711往返啟德至尖沙咀,取道窩打老道、彌敦道;又另設718、719二條線:旨在針對郵輪碼頭一帶往返油尖旺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

港島線改造之綱要

按正常港島北岸巴士線能修整者都已修整──舉例10、11、15、18,皆看不出有何需要改造之餘地也。只有一小部分尚有改造空間──比如中巴所謂「港島斜路路線」,亦即半山區一帶,可以是整頓之目標。就如來往西半山至中環,單靠改造12,使之成為主力,即夠也。

1)12大幅延長路線:變成(港澳碼頭←→蒲飛路),經干諾道中、紅棉路、皇后大道中、德己立街、威靈頓街、擺花街、荷李活道、亞畢諾道、堅道、般咸道、薄扶林道;回程則薄扶林道、般咸道天橋、般咸道、柏道、羅便臣道、花園道,之後經皇后大道中、畢打街、干諾道中。

這是旨在把西半山至中環之服務,定性由12一力承擔──儘管半山至中環早已有登山電梯,因巴士線就僅此一條,實際上算獨市也。

2)5B改稱5:路線不變。這主要是旨在去掉那「B」字,蓋此「B」,沒代表什麼意思也。

3)取消5X:主要是基於此線受西港島線嚴重打擊,且難以轉型也。

4)25A改稱25M:代表接駁會展站也。

5) 41A縮短路線:大抵縮短至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,不入南區──為此安排一新編號,日「16」也。這是基於以南區巴士線網絡,早就沒需要41A──除非大坑至北角,蓋因這大體沒太多路線替代也。

12之改造:概言之就是直入蒲飛路,並且延至上環,總站在港澳碼頭;另又改造41A為16,路線差不多,只是不再入港島南──考慮到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缺乏總站空間,16最好以循環線形式,於此交界折返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港島南區方面,個人認為香港仔區之地區編號,倘僅4、7,已經夠也;赤柱、淺水灣則繼續6字。亦即是說,鴨利洲路線亦應以4、7來顯示,而非9也。由於已有南港島線,一些路線變得多餘,一經重組,編號該不會不夠用也。

1)4、90B、91合併:成新4(鴨利洲村←→中環碼頭),經鴨利洲道、鴨利洲橋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,干諾道中。黃竹坑之服務則由4聯同48、78設轉乘取代也。

2)7號線改造:改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皇后大道東往返;由此76則取消可也。

3)4X、42合併:按華富連接港島主要商業區,靠一條即夠,因之4X、42乃合併成新42(華富南←→灣仔北),走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夏愨道、告士打道,總站設於會展新翼。

4)43M、71合併:成新71(深灣←→香港站),經黃竹坑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域多利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。

4、7路線改造:4延至鴨利洲,繼續取道薄扶林道──主要旨在把4定性為唯一往返香港仔區至中環,取道薄扶林道之路線;7則是旨在取代76,取道南風道;黃泥涌峽道往返──倘能,亦可安排與10設轉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5)37A、37B、40、40M一一合併,成新40(置富花園←→交易廣場),除經石排灣道,按90走;70則不變。40改走香港仔隧道是旨在對應70——一樣類似走法也。

6)38、72、72A大改造:38改稱41,路線不變;72延至北角碼頭;72A修改路線,變成循環線,出北岸後經天樂里、灣仔道、菲林明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,沿禮頓道轉入香港仔隧道;77則延長至數碼港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也。

按筆者之構思是不計77,41(即38)、72聯手連接香港仔至銅鑼灣、北角;72A改線則旨在重新定位,變成唯一連接黃竹坑至對外──南港島線不經灣仔、銅鑼灣,由72A扮演如此角色,合宜也。

40、70等路線改造:40走法類同於37A、37B,只是毋須途經薄扶林道;38改編號41,路線不變;70照舊;72則延至北角碼頭。這是旨在讓香港仔隧道路線,40、70相輔相成,而41、72亦同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7)鴨利洲一帶路線可作如此重組:98延至石排灣,改曰43A94A取消91A、95C、595一一合併,成43(置富花園←→鴨利洲利南道),按95C走。對外線方面93、93A分別改稱4A、4B,以對應4;99改稱44,以對應77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;取消9790改稱45,延至鴨利洲利南道;592改稱46

因南港島線關係,重組後鴨利洲巴士線,都是面向整個鴨利洲,即45往中環,44往北角、側魚涌。就連銅鑼灣靠46已夠:繞經利東即可也。

8)赤柱方面6、6X不變;260改稱60X;14改稱61;73改稱62;66則取消可也。


港島東之路線重組,其一可先來個定義:限於柴灣、筲箕灣。其二是在此基礎上,可藉2X、8P、8X為重心:倘能,盡量走東區走廊也。而東區走廊因屬高速,其編號實不該7字頭——頂多於尾部加X算數也。

1)柴灣方面:780改稱80788改為80X789則併入8P,成新8P(藍灣半島←→金鐘東)——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,按8P原來路線走,爾後則經維園道、告士打道,最後抵達金鐘;回程則取道金鐘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、高士威道、興發街入東區走廊,餘段則不變也。

按80、80X之分別在於80X本來就比80快——80X取道永泰道,80則走柴灣道長命斜也。而新8P於改造後,該於銅鑼灣景隆街分站設站,當是針對往返銅鑼灣——回程走怡和街其理亦是此也。

2)8X改回以金鐘東為總站: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則改走東區走廊、永興街、英皇道、高士威道(回程高士威道、興發街、東區走廊)、怡和街、軒尼詩道。

個人以為跑馬地一邊對來往港島東,不是很大需求:以一條專針對往返銅鑼灣之路線說,跑馬地路又窄又陡斜彎位不少,沒必要自製煩惱也。

城巴柴灣路線:780變身成80,788改曰80X——意指80之特快版也;789被併入8P,使8P成為超特快往返銅鑼灣至小西灣;至於8X則定性為往返柴灣至銅鑼灣,同樣特快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3)筲箕灣方面:720改稱20X,路線不變;2X改為由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——一如720般走,並把總站延至金鐘東;722則大概可變成2P,繁忙時間才走也。

2號線縮短為(耀東←→中環交易廣場)——以代替722也;2A則縮短至側魚涌總站——本身純粹流水線也。

城巴筲箕灣路線改造圖:2X改沿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;而720則改稱20X,路線不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4)82X改造:筆者想到一個走法,那就是改為於太古進出東區走廊。而具體走法則是:小西灣道、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東區走廊、太古灣道、太榮路(回程太裕路)、太古城道、康山道、英皇道,以北角碼頭為終點站。

按筆者之想法是旨在讓82X兩方向皆取道東區走廊——真正特快也。與此同時當是有效服務柴灣居民往返側魚涌——大概可取代82也。

5)81大改造:成81X(勵德村←→藍灣半島),勵德村至北角一段,按81走,爾後則走東區走廊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柴灣道、小西灣道。

6)82M延至興華村:當是填補於81改造後留下之空白也。

7)縮短82:為(藍灣半島←→嘉亨灣):當是解決於改造81、82X後,筲箕灣、西灣河一帶之真空也。

8)往歌連臣角之特別線388、389,因屬柴灣線,乃分別改稱80S、81S。

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

新界過海線用車議

自屯馬線以至東鐵過海段通車以來,對新界之過海線衝擊似不小:尤其新界東,彷彿少大半人乘坐也。

倘舉具體例子,182:繁忙時間單一班車就筆者所見者是,約坐五分一人,以外時段更差也。且拿沙田出九龍之路線比,當知其尷尬:像81、89,亦是筆者所見,繁忙時間最高可載足四分三人,其餘時段尚有好些班次40人左右乘坐,不算糟也。

大埔、上水亦差不多:其中307之情形倘與72X、74X、271比,後三者,整體尚多307一半客;而978倘拿277X對照,強烈對比也。至於非繁忙時間兩線更不用說——說門可羅雀,不為過也。

而新界過海線倘舉不受影響者,似僅968——繁忙時段頂閘尚會;屯門、荃灣則尚見可坐一半人——指繁忙時間也。當然對比新界東已好得多——原則上藉屯馬線轉乘東鐵過海線,並不太麻煩也。

在筆者看來受衝擊實不可免,適應問題而已:意思是,長遠需改變經營模式,即是由過去以大車、頻密班次服務,改為固定班次,以稍短巴士行走也。應當指出像182、307、978之類,其班次實已有減少——如此一來,列出繁忙時間具體班次,讓乘客容易預算,為較合理安排也。

當然每天全日服務依舊可以繼續:重點是列出具體班次,頻密與否,沒相干也。

另筆者尚想到可引進一些大馬力巴士行走這些路線:大約車長11米,類似於舊時「老虎頭」、「坦克蘭」之類;又或者,近於城巴「大食鬼」,只是雙門版本也。不用豪華巴士形式:蓋因這些過海線主要針對上班族,不太具經濟能力也。當然能否找到合適車型引進,是另一問題也。

只有一條線可以例外,繼續用大車、維持頻繁班次——指者968也。

按新界過海線有一很大特點是針對性較強:比如在港島上班者。而一般而言,新界居民外出到九龍會比港島頻繁:過海始終予人感覺,不便也。從性質講新界過海線用車方面,毋須講求清客能力:保證有位坐大抵已夠也。

在此等構思下新界過海線亦理應須重整:如182改為982並改用西隧,經中環、灣仔到銅鑼灣——同時間取消170;307改為974,同樣轉走西隧,經中環、灣仔到銅鑼灣也。至於978則不需改線——本就途經西隧,已夠快也。具體改動內容筆者已成文有述: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、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。

當然此想法暫時以九巴才較可行:城巴方面則考慮到自身專服務港島,大車續用也。

新界過海線諸如182、307、978,因應其路線性質,究其實較宜於採用大馬力巴士行走:11米,類似於舊時「老虎頭」之類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
又或者近似於城巴「大食鬼」:不需要豪華巴士形式,而且雙門較佳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
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

西九龍站接駁重整

忽發奇想,西九龍站接駁巴士服務,是該由兩鐵經營:指者是W字頭也。不難理解:由兩鐵經營好處是能提供免費接駁也。由九巴、城巴辦則辦不到也——另外機構經營也。

而且西九龍站接駁巴士大概兩條即夠:一條為W2,往返觀塘、九龍灣也;另一則是W1——另闢新線,循環線形式往返旺角也。至於W3則取消——從新界東乘東鐵線於紅磡轉乘屯馬線,於柯士甸站下車也。倘必要,延長270B落西九龍站亦未嘗不可也。

另西九文化區找九巴8號線延長之:為唯一直達西九文化區巴士線也。

1)開辦W1(西九龍站←→旺角):經佐敦道、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海泓道。換言之是先入彌敦道到旺角,再由旺角經大角咀落回總站也。彌敦道入佐敦道方向因已有多條九巴線——比如60X、81、95,乃忽略不理也。

2)W2改道:因應有中九龍幹線用,W2乃隨即改道──西九龍站開出,即直入中九龍幹線;而觀塘、九龍灣一段則不變也。

3)8號線延長:概言之就是由九龍站延伸入西九文化區,餘段則不變也。找8號線服務西九文化區是旨在8號線有些許接駁性質:可往返彌敦道,儘管不包括旺角一段也。

按目前西九文化區有一條W4,可是與專線小巴重疊:於延長8號線時取消W4也。

4)取消W3:把270B延長至西九龍站,來回程加經海泓道。這是基於W3客量就筆者所見,長期稀少:在東鐵線方便轉乘屯馬線下,根本毋須W3也。

個人認為當W1、W2改由兩鐵經營,角色不應僅限於接駁高鐵:柯士甸站亦可免費轉乘也。至於九龍站則因與柯士甸站有點距離,可以不用提供免費轉乘也。

西九龍站接駁線圖:安排兩條W1、W2,分別針對往返旺角、觀塘。而為增加客源,兩線理應在接駁高鐵以外,亦接駁柯士甸站,當是填補屯馬線之局限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

整理馬鞍山巴士線

於馬鐵線變成屯馬線後,如何整頓馬鞍山巴士線?由於馬鞍山西出九龍屯馬線已夠方便,原則上可不保留馬鞍山西邊之一批──指81C、85K、89C,由東邊之86K、87D、89D額外承擔也。然倘要保留亦未嘗不可:大概改一改路,加快行車速度,以留住客源也。與此同時路線編號亦可趁機獨立成系:就如馬鞍山至觀塘者,曰「84」;而馬鞍山至油尖旺則「87」也。然這主要限於「D」字尾以後:「C」者則網開一面也。

1)89D改曰84X:這是為馬鞍山至觀塘之路線另立系列──以「84」代表之也。與此同時路線亦稍作改動:過恆康街後,改為由馬鞍山路直入大老山公路,不經亞公角街──亞公角街一段由89C獨力解決也。

2)87C、87D合併成87X(烏溪沙站←→紅磡站):路線改為走西沙路、恆康街、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沙瀝公路、獅隧公路、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太子道西、汝州街、界限街、窩打老道)、梳士巴利道。 [註1]

按馬鞍山至油尖旺當另立系列,乾脆以「87」為代表;與此同時為求做到特快,亦同樣不經亞公角街──此段靠81C已夠也;而在筆者看來重組後87X上不上錦英苑亦沒所謂:總站或在烏溪沙站,又或利安,皆沒問題也。

3) 84M取消:只保留85M也。這是基於屯馬線已可接駁鑽石山站,巴士只留下一條85M,即夠矣。

4)86C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:形式在改走大涌橋路、獅隧公路、大埔公路金山段、大埔道,之後則走元州街、興華街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通州西街、青山道、大埔道)。至於餘段,不變也。

按86C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往返主要是考慮到往返沙田區至深水步、長沙灣,大埔公路金山段方便些。而不管獅隧或大老山隧道,皆嫌較繞路也。至於沙田城河東一段路則受制於道路網限制,不得不保留走法也。

5)86K改用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往返:當是特快往返馬鞍山至沙田市中心也。亞公角街一段則保留85K即夠也。 [註2]

6)81C改造:改由第一城直入沙田路,即改走大涌橋路、沙田路、獅子山隧道;與此同時總站搬往九龍站:改經彌敦道、佐敦道、雅翔道(回程柯士甸道西、廣東道、佐敦道、彌敦道),不再入尖沙咀也。 [註3]

這是旨在把路線特快化,類似87D之情形──只是顧及到亞公角街一段,才定性為以第一城入沙田路也。

7) 85K、85X、87K、89C不變:暫看不出有何需要改動也。

馬鞍山路線新走法:89D被改為84X,路線變化不大;87C、87D合併成87X,回程特意改走亞皆老街;至於86C則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往返,並改用青山道、元州街,取其簡單直接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81C、89C路線圖:81C改為由沙田第一城進出沙田路,類似87D走法;而89C則原封不動──想不到有什麼好改動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在筆者看來87X馬鞍山方向可改走亞皆老街,而非界限街:具體走法是過彌敦道後,走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、窩打老道。

2. 86K倘要特快亦可有另一走法,那就是由恆康街經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澤祥街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沙田鄉事會路,最後到沙田站,反之亦然。

3. 81C究其實亦可改走大老山隧道:其走法則是經石門交匯處、大涌橋路、小瀝源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。這亦是旨在覆蓋第一城──類同於走獅隧時之作法也。


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

沙田區內線改造說

針對屯馬線通車後沙田區內線,忽發奇想,可作一些改造:舉例82K可定性為方便大圍、沙田居民到圍方購物──屆時不用像以前般定位不明,缺乏客源也。又來往沙田威爾斯醫院已有第一城站,基於行車效率,80K大概只到沙田市中心即夠:藉其他沙田區內線,以接駁至沙田各屋村、屋苑也。另因應有一些新屋苑出現,倘靠改造一些路線,亦可有效服務這些新居民:就如81K可改為來往駿洋村至水泉澳,續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1)80K縮短為(愉翠苑←→沙田市中心):大圍一段服務不要也。這是把80K定位為專門往返沙田威爾斯醫院:屆時可與其他諸如81K、83K、283、284之類設轉乘也。

2) 取消88K:284延長至顯徑,加經沙田市中心、獅隧公路、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、田心街、富健街、顯徑街、車公廟路。

按延長284以後或票價會上調:屆時設雙向分段收費,沙田市中心至濱景花園一段,按原來水平收,當是作個補償也。

2)81K、285、288合併:成新81K(駿洋村←→水泉澳),走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獅子山隧道公路、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水泉坳街。這是把81K改造成新角色:一邊專針對水泉澳以至沙角、博康,另一則除火炭尚包括駿洋村,皆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3)82K改到水泉澳:具體是經美田路、車公廟路、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水泉坳街、博泉街,總站在水泉澳北。

作如是辦是基於大圍站現今有上蓋曰圍方,為新購物點:如此一來乃讓82K變成接駁附近屋村、屋苑到圍方購物──一邊本有美林,另一則正常說,最遠到水泉澳也。

4)83K、282合併:成新83K(黃泥頭←→新田圍),黃泥頭至沙田市中心一段,按83K走;而沙田市中心至新田圍一段,則按282走也。這是當成一條兩邊方向接駁路線:一邊小瀝源,另一則新田圍,皆途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5)283延至穗禾苑:加經源禾路、火炭路、穗禾路。這是基於當81K按如上述般改造,以282填補原來穗禾苑之空白也。

用車編排上83K、282合併後,車隊一併共用,毋須增加亦毋須減少;81K與285、288合併後,保留81K全線車隊,省回285、288兩條;284延長後使用88K車隊,而原來284車隊則調入283,當是加密283班次也;而80K縮短後原則上亦可毋須用太多車,乃把一小部分調往82K也。

沙田區內線改造圖:其中很明顯83K、283、284一一被延長──兩邊方向屋苑,途經沙田市中心也;81K則被改造──通過285、288被併入而成;80K則縮短,單純往來至沙田市中心;而82K則搬總站至水泉澳,以便接駁而圍方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將軍澳巴士線整頓

隨著中九龍幹線通車,對將軍澳而言,可作如此安排:找795X一條去改造,定性為往返將軍澳至荔枝角、深水步。如此一來其他將軍澳巴士線,亦順應重新定位:如95、793、795該定位作往返將軍澳至旺角;將軍澳南至尖沙咀,則98D、790、796P也。又將軍澳至觀塘理應全數九巴經營──方便接駁觀塘巴士線也;城巴則除將軍澳北,旺角、尖沙咀、土瓜灣、荔枝角、新蒲崗,諸如此類也。

於是乎將軍澳巴士線改動如下:

1)城巴

1)795系列重組:藉中九龍幹線之便,先把795X改造成(調景嶺站←→長沙灣甘泉街),經翠嶺路、寶邑路、昭信路、寶寧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康路、將軍澳隧道公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中九龍幹線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欽州街、長沙灣道;而795則改造成(日出康城←→蘇屋),經康城路、環保大道、駿日街、駿宏街、環保大道、將軍澳跨海橋、將藍公路、茶果嶺道、觀塘繞道、啟德隧道、東九龍走廊、加士居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保安道、長發街(回程廣利道、東京街)。[註1]

按對795X,這是旨在把之改造成大半個將軍澳往返深水步、長沙灣、荔枝角──於走線上盡量走大直路,少繞圈也。而795則是定位為日出康城一邊往返旺角:倘用中九龍幹線整體不方便,才改用啟德隧道也。

2)793改造:改為(清水灣半島←→九龍站),走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佐敦道。 [註2]

作如是辦是因應795X改造後,793只有往來旺角較有意思,乃改造成如此走法也。而在793重定位同時,取消九巴296C

3) 790、796P重組:先把796P改造成793X(將軍澳站←→尖沙咀東),直走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入將軍澳隧道;又把790縮至日出康城,並改為先繞經將軍澳工業村,才入將軍澳跨海橋。

按縮短790是把790定位為專服務日出康城、將軍澳工業村至尖沙咀——路程上會快一些也;同時順便把796P服務常規化──793X名義上是793特快版,專服務將軍澳南至尖沙咀也。而為配合此一重組,取消九巴296D[註3]

793改造和其衍生:先把793改為到九龍站,不再入深水步——296C可以不要;又把796P改造成793X,並提升服務時間,以取代296D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790、795改造:兩線改造後最大特點是,由日出康城開出,先經將軍澳工業村入將軍澳跨海橋,直出市區也。改造後好處是能吸納一些將軍澳工業村客作補充,而且單單針對日出康城,會嫌客源不夠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改造797:因應793改造後不再入九龍灣,由797填補相關一段空白──其形式是確定以日出康城為總站,去程經環保大道、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,餘段不變;回程則由餘段經將軍澳道、將軍澳隧道、寶順路、景嶺路、翠嶺路、寶邑路、環保大道也。

5)792M加經寶琳:形式是把總站改設於將軍澳站,經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寶康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路、清水灣道。即是說,由將軍澳南先經寶琳,再經坑口入西貢也。

2)九巴

1)98D搬總站至寶琳:並改曰98X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將軍澳隧道。本身98D已是特快線性質,故乾脆換以「X」作尾也。

2)297併入93K:變成新93K(翠林←→紅磡站)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九龍灣、啟德隧道(回程太子道東、觀塘繞道)。

這是旨在把93K定性為往返將軍澳至土瓜灣、紅磡:按其實早該如此,尤其當土瓜灣、紅磡地鐵已可往返旺角後,93K旺角一段,根本毫無意思也。

3)95修訂路線:改為(康盛花園←→九龍站)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寶寧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往返。而因應95大改造和795X重定位,已沒98C之空間——98C只有取消可也。

93K、95、98D改造圖:大體是先由翠林、寶琳一邊開出,經坑口後入將軍澳隧道;於九龍一段究其實不太變動,蓋因真正關鍵該在將軍澳一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將軍澳至觀塘線重組:先把93A延至坑口北,觀塘總站縮短至觀塘裕民坊;之後95M改用將軍澳隧道往返,經寶琳北路、寶琳、寶康路、將軍澳隧道往返;98A改為由坑口直入將軍澳隧道,當成專針對往來坑口至觀塘。另296A改曰98B——按本有98B一線,惟既然98A改用將軍澳隧道,故提議取消之,並順便把「98B」編號套諸296A也。

凡上各點主要在於把將軍澳至觀塘之路線聚焦得仔細些:舉例93A變成專針對到寶琳路、聯合醫院;95M為服務翠林、寶琳過隧道:於此接駁其他線也。98A、296A分別專到坑口、將軍澳南一邊也。


按筆者之構思是於將軍澳隧道轉車站,倘是九巴,以95M、98A、296A(98B)作工具——93K接駁到紅磡、土瓜灣;95到旺角;98X則尖沙咀也。城巴方面於轉車站,793旺角,793X尖沙咀,795X荔枝角、深水步;而796X則紅磡、土瓜灣也。93A、790、795因不用將軍澳隧道,另當別論也。


註:

1. 根據中九龍幹線設計,是有一條隧道連接中九龍幹線至將藍公路,屆時795乃使用此路,而不用茶果嶺道也。

2. 究其實793亦可繞經尖沙咀:作法是由藉彌敦道直落梳士巴利道,再取道九龍公園徑入九龍站。如此一來796P,乃可繼續維持原本服務時間,以作輔助性質也。

3. 一旦793繞經尖沙咀,793X提不提升服務時間究其實沒甚所謂──當然,前者為大前提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