稱4號線為華富首條路線,實毫無疑問也。儘管華富乃於六十年代落成,4號線早於1920年代已開辦。時有一條路線連接中環至大學堂(即港大),途經上環、西營盤。至1933年6月11日中巴接手時,乃被改稱4號線。二次大戰時4號曾一度停駛,重光後變成為(中環←→瑪麗醫院),取道:干諾道中、干諾道西、德輔道西、薄扶林道
直至六十年代,此線仍只服務到薄扶林,未入香港仔。
香港仔自六十年代起急速開發,其中在薄扶林道香港仔盡頭,興建了華富村。當華富於1968年開始入伙時,僅得兩幢大廈落成,在人口不多下,中巴只是以「拉上補下」形式,於1968年10月3日,把4號線延長至華富村,位置在華富南。自此4號線,乃展開其風光時代。
七十年代華富已成大型屋村一個,人口共五萬多。故連接港島心臟地帶的4號線,客量越來越多,尤以早上時段,4號線華富總站常會「打蛇餅」。因之於1971年,中巴增設4號線「特別快車」,經多次演變,成為日後40(華富←→灣仔碼頭)。
|
4號線是華富村大線,舊時每逢早上時段,經常頂閘。圖乃七十年代4號線中環總站,時已用雙層巴士服務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其時4號線已用雙層巴士行走,因要途經薄扶林道,用車主要是佳牌阿拉伯五型 (LX) 。到1980年,還有勝利二型 (LV) 。
|
1983年泊在中環總站之4號線,為勝利二型,當時屬新車款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 |
而為進一步疏導客量,1980年5月1日中巴開辦44(華富南←→中環),路線與4號線一樣,於平日早上、中午、傍晚三個時段行走。無疑44純是輔助性質,長期只限日間服務,雖路線重疊,主要用作接駁其他巴士線,到銅鑼灣、北角等區。惟自1982年香港仔隧道通車後,取道薄扶林道開始顯得緩慢,中巴香港仔新線,首要都是途經香港仔隧道,結果1985年11月18日,中巴取消44,改由新線42(華富南←→北角碼頭,經香港仔隧道)取代。
|
踏入九十年代華富人口老化,4號線客量漸不再與七十年代相比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 |
踏入九十年代,華富村日漸老化,人口由高峰時五萬人,下降至三萬人,4號線儘管仍5分鐘一班,客量已遠遜七十年代。此時中巴大量路線被削予城巴,其中1995年有來往華富的40、40M。這使4號線一部分客源流失。至1998年9月1日由新巴接辦時,華富老化趨勢持續,4號線頻密班次,最終沒法維持。像2002年由原本5分鐘一班,調整至7分鐘一班,再由7分鐘一班,減至9分鐘一班。儘管已轉用空調巴士,所用者,也不過丹尼士禿鷹11米 (DA) 。
|
在新巴接手後,4號線即使空調化,也不過是次要車型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華富村第一條巴士線乃4號線。因華富落成早期,人口大增,4號線乃於1971年分拆出「特別快車」,沿途僅設幾個分站,加快行車時間。七十年代中環、西營盤一帶,已常塞車,4號線「特別快車」,乃於1972年5月1日改經半山區,變成「黃牌4號線」。此線以獨立路線身份服務,編號以黃底紅字表示,以與正式4號線識別。直到1975年1月1日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時,黃牌4號線就在當日,改稱40。
由於40乃由4號線特別班次演變而來,40總站,乃與4號線一樣是在華富(南)。至華富村規模擴大,1978年7月24日,40華富總站,乃由原來華富(南)遷往華富(北)。
|
早期40因是從4號線分拆出來,故總站是設於中環。(圖片由Ian N. Lynas提供) |
配合地鐵觀塘線通車,1980年5月1日中巴再改動40號線,把之延長至灣仔碼頭,不經中環;同日開辦地鐵接駁線40M(華富北←→金鐘地鐵站),途經半山和中環。
由於半山也和薄扶林道一樣斜路多多,40、40M用車跟4號線一樣,除了有佳牌阿拉伯五型 (LX) 外,還有勝利二型 (LV) 。
一向以來40、40M乘客,除了華富居民外,由於其途經半山,在半山上學之學生,也佔一定比重。中巴針對此點,乃於1980年5月1日開辦45(華富南←→羅便臣道),華富至半山一段,依40路線行走,惟在過羅便臣道後,以循環形式回到華富。因屬輔助性質,45長期都只於上、下課時段服務。而到了1997年3月1日,45還被城巴40P取代。
|
40原本用作疏導4號線客量,然經不斷進化,已與4號線全不相干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自1993年起中巴有大批路線被削予城巴,其中1995年被削減十四條線時,40、40M皆榜上有名。在1995年9月1日轉手予城巴當日,城巴有所改動:40M延長至灣仔碼頭,起迄點跟40一樣。因城巴資源所限,兩線一度採用12米空調巴士行走,然半山路面,始終狹窄多彎,結果1996年,城巴買進11米巴士,為40、40M主力車隊。
|
由於取道半山往返,40、40M用車有一定限制,城巴時代曾採用12米巴士,然到最後,還是轉用11米巴士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儘管華富人口老化,40、40M經營狀況,卻比4號線好,蓋因尚有一批在半山上學之學生支撐著。故成文之時,40、40M班次仍有8分鐘一班,尚算頻密。
港島第一條路線是哪條?1號線?2號線?還是3號線?
全部都錯!是7號線才對!7號線不但是港島第一條巴士線,也是全香港歷史最悠久之路線,服務差不多一個世紀。
7號線是於1921年由香港仔街坊汽車公司營辦,來往香港仔至上環,上環總站設於東邊街。此線乃香港第一條巴士線,惟沒路線編號;至1933年6月11日中巴接手,乃附上編號為7;後再於1935年4月1日延長至中環。當時7號線走線大致是:干諾道中、干諾道西、德輔道西、薄扶林道、石排灣道
二次大戰時7號線因戰亂而停駛;重光後,於1946年4月30日重開,路線與戰前一樣。
香港仔在六十年代急速開發,乃7號線黃金時期。其時香港仔已是工廠區一個,而華富村、田灣村、石排灣村等公屋,皆在此時入伙。人口大幅上升,使7號線班次不斷增加。至1970年,7號線已有2分鐘一班,在當時全香港巴士線中,可謂無出其右。然而,尚仍未滿足需求,故於1975年1月1日,中巴開辦70,與7號線一模一樣。
當時香港仔並無自己巴士總站(固有總站要到八十年代中才有),7號線總站,乃設於街邊。
|
1960年代中巴7號線途經中環,正向香港仔行走。早於六十年代7號線已相當旺場,當時班次曾達2分鐘一班車。(圖片摘自《香港巴士識別:古老篇》) |
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,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,同是來往中環之70,要改經香港仔隧道;而7號線,則延長入石排灣村。由於入石排灣村,需取道香港仔水塘道──一條斜度達一比五之斜路,早在八十年代,7號線除了佳牌阿拉伯五型 (LX) 外,已是勝利二型 (LV) 世界。
|
1983年泊在中環總站之7號線,為勝利二型,當時屬新車款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 |
九十年代香港仔人口增長放緩,其中田灣村更於1991年重建。曾是皇牌路線之7號線,自此有所褪色。於1992年(日期不詳),7號線更要中途繞置富花園,以補充客源。其時中巴有大量路線被削予城巴,1993年一次並未牽涉到7號線,但1995年卻榜上有名。
城巴接手時,基本是蕭規曹隨,然而7號線因需經香港仔水塘道,而城巴也不像中巴,擁有如佳牌阿拉伯五型 (LX) 和勝利二型 (LV) 般攀斜好手,城巴只用短身丹尼士巨龍 (7XX) 行走。1997年5月5日,配合開辦37A、37B,7號線不再繞經置富花園,惟末班車例外。
|
自1995年城巴接手7號線後,因需求大不如前,7號線之班次只有15分鐘一班。(圖片由Richard Stedall提供) |
與中巴時代不同,尤其是石排灣村,在城巴接手時已老化,7號線班次,已難與七十時代時相比較,為15分鐘一班。即使1998年田灣村重建完成,仍無濟於事,結果到2001年後,更要採用單層巴士服役。
香港仔來往中環,原先有7號線,但自六十年代起,香港仔人口大增後,客量早已飽和。即使1970年7號線有2分鐘一班,依然如故。
1975年1月1日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,中巴於當日開辦70(香港仔←→中環)。其時香港仔隧道未通車,70乃取道薄扶林道,與7號線一模一樣:干諾道中、干諾道西、德輔道西、薄扶林道、石排灣道
由於路線與7號線重疊,當過幾年地鐵觀塘線通車,中巴來了一次改動:在1980年2月12日,把70延長至金鐘地鐵站,改稱70M;同年5月1日,70M延長至香港仔山上石排灣村,進一步與7號線區別。
|
攝於1980年金鐘地鐵站,70被改稱70M,以標明接駁地鐵。其時70M除用佳牌阿拉伯五型,也有用勝利二型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,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。當日70M改稱回70,改經香港仔隧道,總站亦修改,搬至香港仔總站,而路線如下: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、香港仔隧道、堅拿道天橋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
而為填補70石排灣一段真空,7號線乃於70改道時,延長入石排灣村。
|
70以前是行走以斜路為主的薄扶林道,當1982年改經香港仔隧道後因不需經太多斜路,已經改由性能稍遜的丹拿珍寶行走。圖片攝於1983年,背景為香港仔,而其時70總站是擺街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 |
有問:何以刻意把7號線走上石排灣村,而不再讓70走?答案是方便車務調動:1970年代中巴大舉購置丹拿珍寶,惟丹拿珍寶上斜能力不足,而70倘不入石排灣,基本不用走斜路,大可起用丹拿珍寶掛帥;而7號線所走之薄扶林道,大體是山路,改動後7號線派用勝利二型,正好一次過克服薄扶林道、石排灣村兩條斜路。
是次改動使70成為香港仔主力幹線,因客量大,1986年1月3日中巴開辦70M(香港仔←→金鐘),繁忙時間行走,疏導乘客。1991年華富隔壁有華貴村入伙,中巴乃於1991年8月26日開辦全空調路線543(華貴←→灣仔碼頭),像40一樣經薄扶林道和半山,繞經中環。
|
1993年70於香港仔總站,仍用丹拿珍寶行走。此香港仔總站是於1985年啟用,是1980年代上旬填海後,興建之新總站,今仍在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在1993年中巴被削減二十六條線予城巴,70不幸被包括在內。中巴為搶回客源,遂先在1993年8月2日,把543改為(華貴←→中環),改經香港仔隧道,又在同年同月17日開辦43X,起訖點跟543一樣。43X、543大體除華貴一段外,路線跟70差不多,只是灣仔一段路較70緩慢。
43X、543是有一些乘客乘坐,主要是華貴居民,然在香港仔則無甚作用。主因是城巴一接手70已著手大搞,尤其以中巴「熱狗」收費水平作空調巴士收費參考(實則城巴甫一接手70,70收費已稍為調高,惟水平只比中巴普通巴士高少許)。而城巴隨後在港島,實行進取策略圍堵中巴,中巴在此時卻又越加馬虎,不論用車、班次,皆如是。在城巴步步進迫下,中巴乃於1996年4月14日,把543歸併於43X,令43X同時有普通及空調車行走,變得越來越退縮。
|
轉為城巴經營後,70轉用了空調巴士服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43X於1998年9月1日由新巴接辦。針對困局,新巴遂於2000年4月2日,把43X由中環縮短至金鐘,同時調低收費,試圖吸引乘客。惜客量仍低,尤其是城巴於2001年7月3日,把70M延長入華貴後,因路線變成跟43X差不多,使新巴也意興闌珊,漸放棄43X矣。
嚴格而言香港仔是包括黃竹坑。因鄰近香港仔,黃竹坑自開埠伊始已有人聚居。今日黃竹坑有一明渠,前身實是內灣,泊滿漁船,有大批水上人居住。至1960年代,香港仔開始開發,大量工廠興建於黃竹坑;對面黃竹坑村,也於1969年入伙。
配合此一發展,中巴乃於1969年1月18日開辦7B(黃竹坑←→中環),大致取道:黃竹坑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
從以上看來7B實為7號線延長版,分別在於7號線不入黃竹坑。因7B開辦時黃竹坑已有大量工廠,7B客量急增,那時已有雙層巴士服役。
7B在1975年1月1日中巴南區路線重組中,改名為71,路線大體不變。
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,中巴安排多條線改經,然71卻未被列入改道在內。反而是通車當日開辦75(黃竹坑←→中環),取道:黃竹坑道、香港仔隧道、摩理臣山道、天樂里、軒尼詩道(回程軒尼詩道、菲林明道、灣仔道)、金鐘道
中巴預料71原來乘客,多會改乘75,故在開辦75時,71中環總站亦稍為縮短,搬到上環急庇利街。
|
75是配合香港仔隧道通車而開辦。圖片攝於1983年,時用佳牌阿拉伯五型。儘管如此,丹拿珍寶、勝利二型,在當時也已用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自地鐵港島線通車以降,中巴因總體客量下跌超過一半而無心戀戰,連帶沒有地鐵連接之香港仔也受到牽連。結果71、75用車素質有所惡化,九十年代不過用日漸老化之丹拿珍寶 (LF) 和勝利二型 (LV) 。然而因地鐵未能競爭,班次、客量方面,71、75,尚處一定水平。
|
儘管地鐵港島線通車未影響到黃竹坑,75用車基本沒大變化,仍是丹拿珍寶之類。攝於1993年,75於黃竹坑之總站。背後乃黃竹坑村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1993年中巴二十六條線被削予城巴,75被列入被削減名單。中巴乃於1993年8月16日延長回中環,冀能從城巴手中搶回客源。然而城巴沒嚴陣以待,且因資源所限,一接手75,純粹派出「熱狗」巴士服務。直到稍為後期,才加入空調巴士,並逐步空調化。
71與城巴之競爭未掀出任何波瀾。兩年後,1995年中巴十四條線被削,71也轉到城巴旗下。
|
在城巴接手早期,因車隊資源限制,75曾使用過「熱狗」服務。直到城巴陸續有新車──全為空調巴士,至1996年元旦起,才宣告全空調化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畢竟71、75以前曾是大線,既被削予城巴,按道理城巴是有所得的。但此一推論卻不合符現實,蓋因香港製造業早於九十年代「日落西山」,黃竹坑工廠區人流不斷下降;與此同時黃竹坑村又開始老化。雙重打擊使71、75客量,也再不如中巴時代般龐大。
於2003年6月1日,75延至深灣,即海洋公園附近;然71則不變。
香港仔早期是靠薄扶林道連接對外,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車時,倘是來往中環,當然是沒問題。至1972年紅隧通車後,由於紅隧港島出入口位處銅鑼灣,銅鑼灣車流遂有增加。然由香港仔到銅鑼灣,倘取道薄扶林道,會比較迂迴。幸而1973年7月5日連接香港仔至黃泥涌峽之南風道通車,令開辦來往香港仔和銅鑼灣之巴士線,締造有利條件。
1975年8月4日中巴開辦72(香港仔←→銅鑼灣),途經: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、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
時中巴開辦72,乃旨在讓乘客到銅鑼灣,轉乘隧巴線。然隨著銅鑼灣在七十年代,發展成商業區,大量百貨公司進駐,使72客量在開辦以降,不斷上升。中巴乃於1980年12月15日開辦76(石排灣←→銅鑼灣),取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跑馬地藍塘道往返。
|
1976年西片《黑蛇》(音譯)裡拍攝到中巴72,正途經銅鑼灣。圖中者乃佳牌,為72最早期用車。(電影截圖) |
當香港仔隧道於1982年3月15日通車時,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,72被安排改經香港仔隧道,路線乃如下: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、香港仔隧道、摩理臣山道(回程堅拿道)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
而76也有改動,行走原有72的路線。
由於香港仔隧道北面出入口正是銅鑼灣,故1982年5月17日,中巴又開辦晨早線72A(黃竹坑←→銅鑼灣),取道香港仔隧道。
|
72在改經香港仔隧道時,因香港仔隧道只開早上到傍晚,晚間是仍走黃泥涌峽道、南風道。至1984年12月20日香港仔隧道服務時間延至午夜,才全日取道香港仔隧道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 |
此後來往香港仔至銅鑼灣乃越來越方便。儘管72客量已至大線水平,中巴一直都是採用丹拿珍寶 (LF) 和勝利二型 (LV) 等舊車服役。1991年華富隔鄰華貴村入伙,中巴乃於1991年4月22日延長72到華貴村,同時開辦繁忙時間特別線72B(香港仔←→銅鑼灣)輔助72。
|
自1982年改經香港仔隧道後,因不需經太多斜路,72乃改由性能稍遜之丹拿珍寶行走。圖片攝於1993年,旁邊為行走92之三軸巴士,相比之下,72用車是較遜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1993年中巴二十六條路線被削予城巴,72、72A、72B、76統統榜上有名。
城巴接手時,由於只有一年時間準備車隊,新車數目緊缺,故72、72A、72B,皆只用一些二手巴士行走,載客量也低。但為「新人事新作風」,接手第一天,已提升72A、72B至平日全日服務,並把76繞經黃竹坑村。此舉動原意是輔助72。至城巴增購新車,因不少是12米巨型巴士,72乃採用12米車疏導乘客,使72A、72B、76存在價值相應下降。於是城巴乃於1994年1月3日把72A擴展至每天全日服務,令72B再縮減為平日繁忙時間單向行走;同年2月7日不再讓76繞經黃竹坑。當72A亦在不久轉用新車後,城巴安排72B在1996年4月3日最後一天行走,翌天改由增加72、72A班次取代。
|
城巴時代72,基本是使用12米巴士服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此後很長時間都是以72客量最多,以班次計,長期都能維持在最密4分鐘一班。這是因為72在南區服務範圍較廣;72A主要受到黃竹坑村老化,以及製造業式微所影響,使其班次只維持在十多分鐘一班左右;至於76,則在城巴接手以來,更長期只有20-30分鐘一班,且因走線迂迴,1994年城巴就改派單層巴士服務,且一走很多年。倘說76是城巴眾多路線客量偏低,待遇最差者,實不為過也。
香港仔在官方上,是跟赤柱屬同一區──南區,蓋因兩者,皆位處港島南岸。由於地緣因素,來往香港仔至赤柱,很早就已有巴士線。之不過因赤柱人口長期不稠密,就僅一條如此路線,獨醉南岸。
早在1934年中巴剛入主港島時,已開辦7A(香港仔←→赤柱),大致途經: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、香島道、淺水灣道、赤柱峽道
二次大戰時7A曾因戰亂而停駛;重光後更因資源不足,7A要等到1948年12月1日才恢復,依戰前路線行走。由於赤柱本身不是旺區,即使隨後十多年間香港仔急速發展,也未變成像中環一樣,7A班次一直很疏落,要一小時才一班車,且維持逾廿年。
|
7A年代之73正駛入華富。本來7A僅到達香港仔,1972年才延伸至華富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儘管如此,73卻是香港仔區內線之前身。早於1960年7月1日,此線就設有特別班次,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。至1972年2月7日,配合華富人口增加,中巴把7A延至華富。其間7A,曾一度是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主力。而延長路線時,7A亦增設來往華富至淺水灣之班次,獨立行走。1975年1月1日中巴重組香港仔巴士線編號,7A乃改稱73,班次開始有15分鐘一班;而來往華富至淺水灣之班次,則為74。
|
73是來往香港仔至赤柱,但往返赤柱至香港仔之需求,本就不高,於1970年代,中巴只使用購自英國之二手巴士行走。倘是圖中佳牌阿拉伯五型,要到1980年左右才加入。(圖片由Ian N. Lynas提供) |
及後中巴在香港仔開辦一些區內線,如1974年8月已有78;1977年1月又有48。因已另有新線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,73、74之作用,亦相應降低,除非假日,才有較多乘客。74乃於1978年7月24日改為只於假日行走,且僅限夏季;及後中巴更於1985年7月28日取消74。
73一直到九十年代,客量稱不上高企,主因是73不過是來往香港仔至赤柱間。故73不但長期維持15分鐘一班,用車也較殘舊,最新者也不過丹拿珍寶 (LF) 。所以當1995年中巴十四條路線被削予城巴時,包括了73在內,有評論便斷章取義謂中巴只損失了虧本路線。筆者看法是:此十四條路線實非條條虧損,只是有73這條客量一直平平之路線在內,則是鐵一般事實。而倘不明就裡,如此斷章取義,稱削線只是為中巴脫掉賠本包袱,實非奇哉怪也。
|
1993年於赤柱總站之73,用車為丹拿珍寶。實則其時除丹拿珍寶外,考慮到客量不高,佳牌阿拉伯五型也用。(圖片由Ned Basher提供) |
不過城巴是一家有經營巴士經驗的公司,早就知道73此條路線,根本沒做大之空間。故在接手73早期,並未有全面空調化,純粹派一些舊車行走,至1996年7月4日時,才派出空調巴士取代。
|
1999年行走73號線之城巴。因73只是來往赤柱至香港仔,沒大搞空間,城巴接手後,73班次,也是不如何頻密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今日73大體跟舊時沒兩樣,只是已由華富村延長至數碼港(2002年4月3日起之事)──一個常被人譏諷的地方。但譏諷還譏諷,73卻並未一如數碼港遭受同樣對待,始終73受制地理局限,非戰之罪也。然每逢夏季,尚會有一些香港仔居民到深水灣、淺水灣游泳,加上赤柱、香港仔皆屬旅遊景點,一些自助遊旅客,亦會乘73飽覽兩地,對73也幫補不少。
香港衛星城市通常有一共通點,那就是人口較分散。香港仔也不例外──來往華富、石排灣、黃竹坑三區之間,都不能靠走路。故在七十年代,已有巴士線行走香港仔區內。
最早期就有73,蓋因73本是途經香港仔、黃竹坑,然73是直達赤柱,路線甚長,難成首選。1974年8月26日中巴乃開辦78(田灣←→黃竹坑),時稱18,不足半年,就於1975年1月1日改稱78。其時78路線如下: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
78乃來往香港仔至黃竹坑之間,總站僅設於香港仔田灣村,未到華富。1977年1月4日乃有48(華富←→黃竹坑)之開辦,取道:石排灣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
48、78乃旨在服務香港仔居民,到黃竹坑工廠上班。而當時華富、香港仔,皆被視為偏遠,而黃竹坑工廠區,則為最近上班點。事實上當年兩線一開辦,已有特別班次,專於工廠開工日行走,針對上班之居民。然不計特別班次,78僅15分鐘一班,48也不過10分鐘一班。
|
1980年中巴48途經香港仔,正往華富方向。舊時48本是針對於黃竹坑上班之華富居民,而對華富居民,於黃竹坑工廠上班,乃上上之選也。(圖片摘自《香港巴士識別:古老篇》) |
1986年中巴把兩線特別班次併入正常班次,於是78乃有10分鐘一班,48更有7分鐘一班。當然作為區內線,48、78乘客中,往返區內購物之居民,也佔很大比重。
1991年田灣村重建,同年新公屋華貴村入伙,78便於1991年1月5日分拆出兩條循環線──78A、78B,總站在黃竹坑,路線略為不同:78A先經田灣後經華貴,78B則先經華貴後經田灣。1992年5月10日,中巴把78A、78B合併回78,總站設在華貴村,同時大幅加密至6分鐘一班。
|
48在黃竹坑總站位置是有點特別。在中巴時代,日間是直達海洋公園,晚間才以黃竹坑村作總站。到1993年城巴接手,乃改為大部分班次,以黃竹坑村作總站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九十年代中巴遭受城巴侵襲,先後共四十條路線削給城巴,其中48正是於1993年9月1日轉由城巴經營。此時中巴開辦了兩條區內線:其一是在1994年2月5日開辦之338(置富花園←→香港仔),是因應置富花園,為增加其商場人流而開辦,只走週末、假日,30分鐘一班;其二是1995年9月1日開辦之79(華貴←→香港仔),路線跟78類同。惟兩線整體談不上成功,這是各有其因:338本身僅於假日行走,且一直只做商場宣傳工具,當1997年5月城巴開辦95C(置富←→鴨利洲)後,已不再需要338提供平日服務;而79則不過用來維持市場佔有率,但來往香港仔至華貴已有78,班次也很頻密,無需79協助。1998年9月1日78、338由新巴接手,而79則於新巴接手當日取消。而338因受制城巴95C,新巴接手後,形勢一直被動,最後於2001年12月16日下馬。
|
城巴接手48後,大概有見48屬區內線,路程短,48用車通常不固定,由單層、短身雙層,以至圖中12米巴士,也有用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隨著製造業「日落西山」,使黃竹坑上班人流下降,加以部分屋村老化,48、78早已變質不少,客源都是到香港仔購物之居民。兩線儘管營辦者不同,相對之下惡性競爭並不明顯。這大抵是48是針對華富,而78則是來往華貴,兩者服務對象不同之故。
47、77是一對相當有緣份之路線編號,事關兩線,皆是取道域多利道。
域多利道是一條與薄扶林道差不多平行之路,位處薄扶林道山腳下,以路窄彎多見稱。早在二次大戰前已有域多利道,但僅爛泥路一條,直到六十年代,港英政府為此路改造,才變成正式行車路。
77(香港仔←→西環)是於1974年12月9日開辦,一開線就取道域多利道,總站設於西環山市街,近堅尼地城。當時班次大約是半小時一班。1976年7月16日,延長至西營盤之正街,擴大服務範圍。
77曾於1977年1月4日改稱47;至1980年5月1日中巴重組路線,47分拆出47(華富北←→中環)、77(香港仔←→西環荷蘭街)兩線。自此域多利道,乃有兩條路線行走。
|
1980年中巴47正途經西環海旁,其時是貨物起卸區,尚未填海。圖中此款乃佳牌阿拉伯五型,乃當時47主力用車。(圖片由Mike Rhodes提供) |
域多利道一向以來,都狹窄又迂迴,且在港島北岸,又僅到西環,故很少人會利用此路,往返香港仔至市區。而47、77既是行走域多利道,又只到西環,客量之不高,誠理固宜然也。事實是即使班次最頻密之時,47、77,也僅15分鐘一班。至於兩線客源,則是來往域多利道一帶,特別是域多利道近摩星嶺,有一中華基督教墳場,每逢清明重陽,47、77客量會激增數倍。只是僅僅此兩段日子,客量才會多。
|
47本身與另一條已取消路線77有關聯,可是它取道人口偏低的域多利道,加以只到西環,因而客量平平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由開辦到九十年代,47、77一直是用佳牌阿拉伯五型,直到此車絕跡於中巴,才改派勝利二型擔綱。因兩線只到西環,本來不是問題,然自1993年、1995年中巴兩次有路線被削予城巴,與城巴相比下,難免顯得尷尬。而更可悲者,是來往香港仔至西環,本就需求不大;而延長至中環,又因兩線本身取道域多利道,難吸引乘客選乘。
在難以支撐下,到了1996年2月12日,中巴率先取消77;至1997年3月3日,中巴更把47取消。
不過此時城巴卻有意接手47,因之城巴在中巴取消47當日開辦47A(華富北←→金鐘),取道域多利道。數年後城巴於2002年6月10日重組47A,把之改稱M47(華富北←→中環香港站)。由於域多利道即使在今天始終人流偏低,城巴接手,實旨在擴大市場佔有率而已。
|
1998年城巴47A途經上環,往華富方向。城巴47A與中巴47一樣取道域多利道,所不同者,為47A是全空調服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最早期香港仔對外,純粹是靠薄扶林道往返。來往中環者,問題自不大,然倘來往銅鑼灣,以至北角、筲箕灣之類,就難搞得多矣。幸而於1973年7月5日有南風道通車,至1975年中巴開辦72,並獲得成功;於是翌年(1976年),也始有往港島東者。
1976年11月16日中巴開辦41(華富中←→北角碼頭),取道:石排灣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、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大坑道、怡景道、寶馬山、英皇道
從以上看41大致是跨越大坑山邊才到北角,而不經銅鑼灣。這除是基於當年道路網限制,尚因作如是走,能與72作些分別。然而始終路線太迂迴,長遠而言,41不適合作為來往香港仔至東區之主力。
於是中巴乃於1981年10月26日開辦38(置富花園←→北角碼頭),取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,同時繞經華富村。至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,38乃隨即改經香港仔隧道:石排灣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黃竹坑道、香港仔隧道、摩理臣山道(回程堅拿道)、怡和街、高士威道、英皇道
因38路線比41直接得多,改經香港仔隧道後,情形更為明顯,38客量很快飽和,中巴遂再於1985年11月18日開辦42(華富南←→北角碼頭),以輔助38。
42路線大體與38雷同,也是取道香港仔隧道,所不同者,是42開辦不久,已改派12米三軸大巴服務。只是其時42服務時間,只到晚上七時,七時以後,要由38繞經華富替代。
|
42是在香港仔隧道通車後才開辦,早在中巴時代,已派出三軸巴士行走,證明42甚獲中巴器重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 |
隨著中巴72被削予城巴,中巴為求自保,便以舒緩38客量作理由,於1993年8月18日開辦38A(置富花園←→天后),取道香港仔隧道往返銅鑼灣。儘管本身中巴大可利用38、42去和城巴抗衡,38A也曾成功搶得72客量。然而38A始終與38、42、72等線重疊,加上城巴於1998年4月27日開辦77(田灣←→筲箕灣),分散了往北角之客源,變成38、42也可應付銅鑼灣之需求,因此於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後,38A於該年9月1日下馬。
儘管如此,38、42仍有一定作為,而兩線在新巴於1998年9月1日接手後,更於1999年7月26日把42尾班車延長至午夜,同時38不再經華富。
|
42在中巴專營權結束後,改由新巴接手,提升至全空調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而另一邊廂,由於41自香港仔隧道通車後,已沒太多乘客,中巴遂於1997年3月3日放棄經營,同時改由城巴的41A(華富中←→北角碼頭)取代。
嚴格而言,置富花園不算是香港仔一部份,只是其巴士線,與香港仔息息相關,故乃特意把置富花園巴士線,加插於香港仔路線歷史中。
置富花園是薄扶林道一個私人屋苑,毗鄰華富村。其前身是牛奶公司一個牧場,早於二十世紀上旬已存在。隨著香港島不斷發展,七十年代牧場關閉,轉為私人屋苑,並於1978年落成。
配合置富花園落成,中巴於1978年11月1日開辦37(置富花園←→中環),取道: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
按當時資料,37開線時服務時間為每日日間,班次即使繁忙時間,為30分鐘一班;而非繁忙時段,則60分鐘才一班!隨著客量增加,中巴才加強服務,舉例1979年7月3日,37延長服務時間至午夜,最密6分鐘一班。用車方面,除了佳牌阿拉伯五型,於1980年,加入勝利二型。
|
37乃於置富落成時開辦,未直達香港仔,但與香港仔,尚有少許關連。如1997年開辦之37A、37B,就是以37作基礎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 |
以前中巴僅用37一條,行走置富花園,惟自1989年中巴大罷駛後,城巴大舉入侵,於1990年開辦非專利路線37R(置富花園←→金鐘,經香港仔隧道),以搶中巴生意。中巴乃於1990年7月16日開辦537(置富花園←→金鐘,經薄扶林道),以空調巴士掛帥。不過中巴此舉非但不能搶客,反而令37在1992年服務時間,縮減至平日繁忙時段。
|
至1993年,勝利二型依然是37主要用車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1993年城巴獲得26條中巴線,更加碼向中巴發炮,其中在1995年3月27日,把37R「專利化」改稱37M。因置富已有37M,當1995年城巴由中巴手上取得37時,城巴並沒強化37班次。
1997年5月5日城巴重組37、37M,改成兩條長途循環線--37A、37B,皆來往置富和中環。兩線在路線上剛好相反:37A先經香港仔隧道出中環,然後沿薄扶林道返回置富;37B則先經薄扶林道入中環,然後再取道香港仔隧道返回置富。1998年中巴專營權告終,537由城巴接手,城巴乃於1998年8月24日將537改名為37X,途經山道天橋,只走繁忙時間。
|
在城巴時代,37與城巴開辦之37M,改造成37A、37B兩條循環線。其中37B是先從薄扶林道往中環,再由中環沿香港仔隧道回置富;而37A路線剛好相反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此時城巴在置富已有37A、37B、37X,三線同時一樣來往中環。但以置富花園規模,實不需如此多路線。故城巴先在2001年7月3日,把37X改為單程由置富至金鐘,取消回程班次;後又於2003年4月14日,把37B平日早上班次取消,改由37X主力服務此段時間。
目前新巴有條46X,是由原有4X、43合併而成。儘管46X是於2001年5月20日開辦,然其前身,可追溯至廿多年前中巴79M。
話說在香港仔隧道通車時,中巴安排多條路線改經,其中包括70(70原是取道薄扶林道)。而為填補70於薄扶林之真空,1982年3月15日中巴乃開辦79M(田灣←→中環昃臣道),只在早上單向行走,取道:石排灣道、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
至1984年11月1日,79M提升至平日全日服務;1985年6月24日,又延至金鐘西。
由於自香港仔隧道通車後,取道薄扶林道往返市區,變得較繞,一般乘客都甚少選乘79M,故79M班次一向都不密,約15分鐘一班,且長期不走假日。1991年田灣村重建,中巴乃於1992年5月9日把79M總站改設在華貴村,改稱43,路線大抵不變。然而,依舊只走平日,假日停開。
|
香港仔隧道通車使途經薄扶林道變得迂迴,因而相關巴士線客量,也就平平無奇,如504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而在79M改稱43前,中巴於1990年9月14日開辦全空調路線504(華富←→灣仔碼頭),主要是對抗城巴非專利路線,也是只走平日全日,走線與43相若,惟灣仔方向是取道山道天橋。至1993年中巴被削減26條線,為配合543改經香港仔隧道,43乃於1993年8月2日改經半山,在半山一段路線,與40M相同。
田灣重建於1997年竣工,43乃於1998年5月25日重回田灣村。
|
圖片攝於1998年中巴專營晚期,43仍只用丹拿珍寶等舊車,如實反映43客量,長期不振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43、504皆由新巴接手,其中504於接手當日改稱4X,並改為只單向走平日早上;至於43,則路線不變。
然而利用薄扶林道進出市區,始終較慢,且沿線,城巴有很多路線競爭,4X、43除早上時間外,客量依然欠佳。新巴無可奈何,決定重整43,於2000年4月2日改經上環,不經半山,除全空調化外,又增設假日服務;同年10月28日,新巴推行接駁計劃,以灣仔碼頭作接駁點,接駁南區和東區巴士線,故4X、43乃於當日延至灣仔碼頭,方便實施此計劃。
|
新巴接手43後,為提振客量,除修訂路線,還增設多項轉乘,但始終吸引不了乘客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可是43、4X問題是其取道薄扶林道往返,即使接駁東區路線,亦不會有人如此轉乘,故新增客量,亦相當稀少。新巴遂於2001年5月20日決定把43、4X合併,成46X(田灣←→灣仔碼頭),同時繞經添馬艦一帶。哪知合併後依然如故,新巴乃大膽地在2003年3月1日,調低46X分段收費,並增設多個分段收費,可惜一樣失敗。最後新巴也意興闌珊,採放棄態度矣。
概言之,從79M開辦到整合成46X,其客量始終長期不振,究其因,乃取道薄扶林道,已變得迂迴也。
回到《笑臥南港》
作於2005年,於2006、2010年修正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