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

港島高原~~山頂巴士線演義

何謂「港島高原」?山頂是也。從地形看港島最高山脈乃山頂,為554米,且一向是香港旅遊景點。遊客到香港遊覽,上山頂乃指定節目。

倘在此問一問題:如何去山頂?想必人人皆答曰:「山頂纜車」。沒錯,上山頂搭纜車,此想法根深蒂固;之不過除纜車,巴士也可──為之15(中環←→山頂)。



此條15號線是於1960年7月1日由中巴開辦,取道灣仔皇后大道東、司徒拔道上山頂。其具體路線如下:

金鐘道、皇后大道東、司徒拔道、山頂道

15本為四十分鐘一班,因乘客量多,於1963年9月1日,乃改為30-40分鐘一班;到1965年,改為20-40分鐘一班。因山頂居民基本非富則貴,通常不會乘巴士,15號線乘客,多是上山頂之遊客。七十年代旅遊業起飛,香港旅客大增,山頂貴為全球知名景點,故即使有纜車,15號線,一樣有大量乘客乘坐。

1960年代山頂巴士總站,位處今凌霄閣。昔日山頂總站整體較為簡單。圖中巴士正是走15,時只用單層。(圖片來源:香港討論區)

當時中巴曾有舉動吸納山頂居民客源,比如於1974年10月14日,中巴特意安排15在平日日間,繞經山頂僑福道、文輝道,以方便山頂居民,惟徒勞無功。此後15一直沒大變化,只有於1972年9月11日中環總站設在天星碼頭,以及1987年2月9日遷往交易廣場總站

話雖如此,中巴很重視15,特別是山頂屬重要旅遊點。故早於1972年5月,中巴已派出雙層巴士行走15。隨後為應付節日時需求,中巴設特別專線,針對上山頂人流,先於1977年9月27日開辦15A(北角碼頭←→山頂),又在1980年9月23日開辦15M(金鐘←→山頂),皆於中秋、重陽,接送山頂遊客下山

1983年同一位置──山頂巴士總站。一部LS巴士正停在山頂。背面乃老襯亭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

然當採用雙層巴士於15時,卻往往使中巴困擾,原因不但是山頂道路狹窄彎多,還因駛上山頂時,要穿越一條行車天橋──渣甸橋*。此橋高度低,離山頂道僅四米高(一般雙層巴士高約4.4米)。故中巴在用車上須多花心思,派出車型不但車身要短(少於11米),也不能高於4米。15曾派出車款按先後引進次序,如下:

曾行走15之巴士
車型巴士公司備註
佳牌阿拉伯型中巴由單層巴士改建成雙層,高度特意建到4米,編號LS,主力行走山頂。
丹拿珍寶(SF)中巴中巴於七十年代共買進三十部,高度僅四米,且屬短身版本。
丹拿珍寶(LF)中巴實則差不多所有丹拿珍寶都僅4米高,只是車身較長(約10.6米),故只有於節日時,才行走山頂。
丹尼士統治者(SD)中巴1981年買進,高度少於四米。但服役年期不長,到1996年已退下火線。
丹尼士三叉戟(33XX)新巴1990年買入,全長10.3米,高度4.17米,屬低地台版本。

短身丹拿珍寶 (SF) 因僅4米高,中巴時代專門來往山頂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
15、15A、15M於1998年9月1日,全由新巴接辦。由於山頂巴士線客量甚高,對於是巴士業新丁之新巴而言,當然要大幹一番。惟於接手之時,新巴車隊大部份皆由中巴轉手過來,除SF外,並無合適雙層車型行走山頂。新巴起先乃只把僅有SF集中於15;而15M,更於1998年重陽後再不行走。

之不過此時SF車齡有廿多年,退役已是板上釘,且15始終都需雙層巴士應付。故新巴乃購入六十部矮身丹尼士三叉戟 (33XX) ,部分派往15,為首批行走山頂之空調雙層巴士。

為應付需求,新巴特意起用矮身丹尼士三叉戟行走15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

山頂巴士線長期以來,除15外,實尚有另一條──15B(銅鑼灣←→山頂)。

15B是於1974年9月20日開辦,與15一樣,取道司徒拔道上山頂。原先15B只服務中秋、重陽,不折不扣節日線也;至1978年,擴展至逢假日都行走,一直到1998年9月1日由新巴接辦,依然不變。

與15一樣,15B也受到渣甸橋高度影響,長期以矮身巴士掛帥,比如SF。直至新巴接辦,過了好一段日子,才轉用丹尼士三叉戟 (33XX) 行走15B。

儘管15B也與15一樣來往山頂,其需求卻遠不及15。筆者曾乘坐過15B下山,發覺此線客量只屬一般──其時一部車全線只有三、四人乘坐,包括筆者在內。故即使是新巴,依然只安排服務假日,且部分派車,還是單層巴士。

*「渣甸橋」正名是「加列山道橋」,建於1912年,是香港第一條行車天橋,屬歷史建築,受法例所限,不許清拆重建。

作於2005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