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

車型介紹~~都城嘉慕

都城嘉慕(Metro-Cammell Weymann)是繼丹拿、佳牌、利蘭、丹尼士後,另一家英國巴士製造商,總部在英國伯明罕。都城嘉慕是以製造巴士車身起家,後來涉足巴士底盤,為英國首間巴士底盤製造商兼造巴士車身。七十年代九巴和中巴,因應香港急速發展,不斷找尋更多新車,英國都城嘉慕,正是其中之一。

技術上都城巴士帶來很多創新意念。首先在底盤上,都城巴士引擎於底盤加裝水泵,能避免巴士在長時間行走後,引擎水箱過熱;另外都城巴士採用全氣墊懸掛系統,增強避震能力。車身方面,都城巴士採用自家車身,無論車內車外,皆用上纖維組件。

最先引進至香江之都城嘉慕巴士,乃此款9.7米型號。豪華車身配搭,專走赤柱路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圖中此部乃都城11米兩軸,全球僅40輛,皆賣予中巴。此車型由出牌起,多行走隧巴線,行到中巴專營權結束為止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最早接觸都城嘉慕者乃中巴。1978年中巴買進12部都城型9.7米 (MC) ,配單門設計、高背座椅,屬豪華巴士規格,行走赤柱260、262。同年都城車廠又研製出全球唯一一款兩軸11米都城 (MB) ,全數40部賣給中巴。此款則主要行走隧巴線,如104、105、111、113。1981年都城嘉慕更向中巴提供一部都城嘉慕12米三軸 (ML) ,為全港第一部三軸巴士。隨後中巴還多買入44部

自1981年起中巴先後買入數十輛都城嘉慕12米 (ML) 。早年全部都行走隧巴線,後期部份則行走普通港島路線,如香港仔的42等等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九巴方面,則要到1981年才打都城車系主意。起先九巴購買三部都城嘉慕12米 (3M) ,惟九巴並不欣賞,反而自1983年起,買進80部9.7米版本 (M) ,大部分配置標準吉拿引擎。都城9.7米因車身較短,行走範圍較廣,除隧巴線外,也有行走新界,像大埔、沙田、屯門、元朗等等。

九巴都城9.7米,主要行走新界,尤其是些長途路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至於三軸版本,則要到1986年九巴才採購。其時都城車廠向九巴推出11米都城嘉慕 (S3M) ,共254部。其中最新數十部,採用康明斯引擎,行走將軍澳寶琳道路線,如93A、93K、95、98A。餘者則配備吉拿引擎,行走如7、37、41M、44、68、68X、73X、74X、89等線。

九巴11米都城巴士,是於1986年起買入,共254部,行走範圍頗廣。圖中一部則是行走將軍澳93K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八十年代都城車系在香港巴士界佔了一席位。末期中巴再買進40部ML,以加強隧巴線服務。而九巴則於1989年另購入八輛 (M81-88) ,配康明斯引擎,用以行走途經荃錦公路之51。

除中巴和九巴,九廣鐵路也在1987年起,訂購39部都城嘉慕9.7米,以行走旗下接駁巴士線。此批巴士在服役期間,多行走屯門和元朗,以接駁輕鐵。

九廣鐵路於八十年代,購置39部都城嘉慕9.7米,行走旗下接駁路線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然當售出此批巴士時,都城車廠卻因財政問題突然清盤,並於1989年10月被財團Optare收購,結果再沒都城巴士出口到香港。而所有都城巴士,則在踏入廿一世紀後退下火線:中巴12米在過檔新巴後,於1999年賣往外地;11米和9.7米者,則被送到拆車場;九廣鐵路一批,皆於2004年左右下馬;至於九巴9.7米,則早在2002年被淘汰,而11米巴士,最終也於2007年全數退役

作於2006年

車型介紹~~丹尼士巨龍

丹尼士車系,在香港巴士史上所佔比重,不算太大,然普及程度,不遜於利蘭車系。

早在1982年,九巴購入三輛丹尼士巨龍12米樣版車,編號3N1-3N3,配亞歷山大車身。同年中巴又引進兩部丹尼士12米(DL1、DL2)。而有趣在於,中巴之丹尼士,皆一律稱「丹尼士禿鷹」(Dennis Condor),而九巴則正統些,稱「丹尼士巨龍」(Dennis Dragon),但實則兩者,機械、組件、車陣都是一樣。

1980代九巴購進近200部丹尼士巨龍12米 (3N) ,配置吉拿引擎、都普車身。此車一般負責疏導隧巴線客流,但也有走市區路線,如2、6、11等等。(圖片由Ned Basher提供)

及後中巴因地鐵通車減少投資,沒大購丹尼士巴士,反而九巴卻滿意巨龍車系,先向丹尼士購入188部12米。此批改用都普車身(Duple Metsec),三車門設計,採用吉拿引擎。因丹尼士巨龍12米 (3N) 載客量達150人,故常會在一些繁忙路線行走,如隧巴線101、102、112之類,以及部份市區或荃灣、沙田、大埔等路線。

九巴自1980年代末改買11米的丹尼士巨龍 (S3N) ,規格與12米版大同小異,行走九龍新界各區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丹尼士巨龍也是後置引擎設計,然引擎性能佳,一般陡斜路段,也能有效克服。起先全皆採用吉拿引擎,至九十年代,九巴再購買150部丹尼士巨龍11米,才改用馬力更強之康明斯引擎。而其都普車身更有修改,由八個車窗改為七個。其中五十部下層車尾,設有空調機裝置,可把整部空調機放入,惟九巴一直沒作如是辦。而此50部巴士,行內人稱之為「密龍」。

於1990年代,九巴新購丹尼士巨龍,除車身作出改良,皆採用康明斯引擎,行走一些像馬鞍山般之長途路線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至於中巴,則要到1989年才姍姍來遲購買,為12米三軸禿鷹,編號DL3-DL48。此45部巴士規格跟九巴3N一樣,但屬兩車門設計,一樣多見諸於隧巴線。同時也有走香港仔者,如42。1990年中巴再買入28部丹尼士禿鷹11米 (DM) ,專門針對港島路面,而行走路線,則分別有2A、8、23、38等等。

中巴的12米丹尼士禿鷹,規格與九巴之丹尼士巨龍12米無異,只是後者是三車門設計,前者不是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中巴的11米丹尼士禿鷹,車身長度相比12米更靈活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中巴丹尼士禿鷹,不論是11米或12米,皆在專營權結束後售予新巴。然12米版本只待於新巴一年,就告退役,而DM則較久,最後一部要到2002年8月18日才退役。至於九巴,截至2005年元旦,丹尼士12米已全數退役,而11米版本,則只剩下後期購置之康明斯引擎巴士。

作於2006年

車型介紹~~利蘭奧林比安

利蘭奧林比安(Leyland Olympian)車系,是利蘭歷來最成功之巴士車型,蓋因論銷量、論壽命、論性能、論速度,均遠超其他車款。奧林比安車系可分為幾款:9.7米、11米、12米三種。惟要數到最先發展者,則是10.3米兩軸。

早在1981年,九巴、中巴先後購入多部奧林比安巴士。九巴共購入三部BL1-BL3,而中巴則只購兩部,編號BR1-BR2。五部巴士皆配上ECW車身,在香港相當少見。

利蘭奧林比安10.3米九巴,配ECW車身。儘管車身較長,終其一生,除新車時代行走隧巴線112外,基本服務新界,比如沙田、大埔,以至元朗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及後奧林比安不受中巴青睞,然九巴卻情有獨鍾,先於1983年,購入123部利蘭奧林比安9.7米 (BL) ,配亞歷山大車身;又於同一時間,購入163部利蘭奧林比安12米 (3BL) ,三車門設計,以疏導乘客。兩款巴士起先多派往隧巴線服務,不久又行走九龍市區、荃灣、沙田等地。

1980代九巴購入123部利蘭奧林比安9.7米 (BL) 。早期通常行走隧巴線,隨後亦有行走像沙田、大埔等新界區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為能確保載客能力,同時又合符某些狹窄路面,利蘭在12米版本上,發展成11米奧林比安。九巴乃由1986年起,購置約四百部利蘭奧林比安11米 (S3BL) ,專門行走新界包括屯門、沙田、大埔等等

利蘭奧林比安12米 (3BL) 在1980年代,以其載客能力,乃九巴隧巴線之主力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利蘭奧林比安12米另一面。此車部份也會行走沙田、荃灣等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奧林比安有著後置引擎設計之先天優點,地台低之餘,引擎設計也來得先進。比如,12米版本之中軸,附設「輔助轉向」功能,能防止巴士轉向時,車身出現不必要扭曲;11米版本則車身較12米靈活之餘,轉向又甚容易;至於「風油太」和自動波,也是所有奧林比安巴士不會沒有者。早期奧林比安,車身組件設計不統一,單一個車頭,可以有不同樣子,維修會大大不便。故在11米面世後,車頭款式已經統一。

引擎方面,所有12米、9.7米版本,皆用吉拿引擎;而為配合九巴巴士線特質,部分11米奧林比安,配上性能極強之康明斯引擎,專門行走屯門、大埔、沙田之對外線。

最早期九巴利蘭奧林比安,基本沒通風口,然越到後期,新買之利蘭奧林比安,車頂皆設有通風口。而設置通風口,乃旨在提高車廂內空氣流通度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九十年代奧林比安巴士不斷改良,最終發展成一款別號「老虎頭」之車款。此版本馬力達250匹,性能上比前輩優良。九巴共購入50部「老虎頭」,而一向不重視奧林比安之中巴,也趨之若鶩,購買10部「老虎頭」。其時利蘭「奧林比安」生產線被富豪車廠收購。因廠商不同,中巴買進之「老虎頭」,乃利蘭出售「奧林比安」生產線前夕,最後出口香港之一批。

在服役之年代,利蘭奧林比安11米,有很多是於屯門區行走,其中部分還配上大馬力之康明斯引擎,以應付屯門公路較長之路程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九巴其中五十部利蘭奧林比安11米,如圖中這款,別號「老虎頭」,蓋因其配上大馬力之康明斯引擎,且比前輩優良。(圖片由Alan Law提供)

隨著巴士空調化成趨勢,而各奧林比安車系,又日漸老化,大部分奧林比安巴士已逐步退役,最先者為10.3米那三部,於1999年退役。配有亞歷山大車身者,則於踏入千禧年陸續退役。直到2004年,九巴車隊只剩下11米奧林比安和「老虎頭」。而中巴「老虎頭」則全數過檔新巴,並於2000年送出去英國

作於2006年

車型介紹~~勝利二型

勝利二型是一款專門為香港而設計的巴士。香港自1970年代起急速發展,巴士需要大量新車應付。然香港有不少陡斜路面,比如港島薄扶林道、獅子山隧道、大埔公路。早期丹拿CVG型車齡已不小,而丹拿珍寶,結構又太簡單,故此尋找新款前置引擎巴士,也就相當必要。

1976年,九巴從南非引入四架佳牌勝利J型巴士試用。然由於設計簡陋,佳牌勝利J型,沒被九巴採納。不過佳牌勝利J型之設計,被英國利蘭車廠起用,從而發展出一款新前置引擎巴士,也即是利蘭勝利二型。

經過利蘭介紹,九巴在1979-83年間,共購入540輛勝利二型。其時正值新界大規模開發,比如沙田、大埔,故不少勝利二型一落地,皆被派到新界,行走往返市區之路線。另也有一部分,行走隧巴線。

九巴自1980年起購進540部勝利二型。此車曾行遍港九新界大量路線,包括隧巴線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因引擎設於車頭,駕駛勝利二型時,通常是從司機位右邊爬上爬下,不同後置引擎巴士,司機只需從車廂走進司機位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勝利二型最大優點乃其優秀上斜能力,而引擎相對於丹拿CVG型、丹拿珍寶,也來得較先進。舉例勝利二型乃香港首款雙層巴士配備「風油太」和全自動波。有鑑於此,中巴也由1980年起買進170輛勝利二型,專門行走港島南區。

中巴也有近二百部勝利二型,以其善於攀斜之能耐,使中巴在派車上,帶來極大方便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與九巴不同,中巴勝利二型駕駛室車門,屬密閉式,開車時需先把車門打開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然而本身勝利二型載客量僅109人,單是企位也僅7個,相比舊款丹拿CVG型、丹拿珍寶可載123人,顯然遜色。而勝利二型引擎馬力儘管較早期車款先進,最大也僅180匹。自1990年代起,不論中巴或九巴,勝利二型之角色,已再不吃重,往往作後備車,或行走些客少之路線,如新界郊區。

九巴勝利二型早在1990年代末被淘汰,最後一部於1998年3月31日退役;而中巴的則一直行走到專營權結束,並全數過檔至新巴,至2000年,才結束其使命。

作於2006年

車型介紹~~丹拿珍寶

丹拿珍寶是香港巴士史中響噹噹的車款。丹拿珍寶正名是Daimler Fleetline,其最大特點是低地台,下層車廂不設梯級,引擎則放於車尾,也即是「後置引擎」。

關於雙層後置引擎巴士,實則是要到1950年代才出現。其時英國利蘭車廠,推出全球首款後置引擎巴士──利蘭亞特蘭大(Leyland Atlantean)。1970年代,英國政府以財務優惠,鼓勵當地巴士公司採用後置引擎巴士,令前置引擎巴士突然停產。此時遠在亞洲之香港,正值人口急增,此一轉變,頓時間,使香港巴士車型選擇上,大為減少。1972年,中巴毅然從英國購入一部丹拿珍寶作試驗。之後,中巴決定採購,於1970年代,訂購305部同款巴士;另訂購30部短身版本,專門行走山頂道、淺水灣道等窄路。

丹拿珍寶乃香港史上首款後置引擎雙層巴士,最先由中巴引進,曾一度是中巴標誌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短身丹拿珍寶車身比正規一批短,以針對像山頂道、淺水灣道等窄路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同時間九巴也於1974-79年間,購入數百部丹拿珍寶。於七十年代,丹拿珍寶一般是用來行走隧巴線。當時約九成隧巴線,都是用丹拿珍寶行走。

九巴也曾引入丹拿珍寶於自己車隊,但機械性能和車身設計皆不耐用,誠為缺點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丹拿珍寶開創了香港起用後置引擎巴士之先河。後置引擎設計優點,在於可使巴士地台設計得較低;而由於巴士引擎設於尾部,維修時也可方便更換引擎。當然受制於汽車技術發展,丹拿珍寶不少設計都相對落伍,例如引擎馬力僅150匹,引擎冷卻系統不濟等。

九巴後期丹拿珍寶,配上四方形之BACo車身,除外形突兀外,遇上下雨,車頂更容易積水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九巴的丹拿珍寶早在1995年前已全數退役。而中巴者,近七成在1998年前被淘汰,只有少部分過渡至新巴,再於1999年退下火線。

作於2006年

車型介紹~~丹尼士喝采型

在1970年代,中巴、九巴引入第一代後置引擎巴士──丹拿珍寶,惟其結構太簡單,不夠耐用。丹尼士車廠乃於1977年,向九巴提供四個貨車底盤,藉此改裝成巴士──喝采型(Dennis Jubilant)。四架丹尼士喝采型巴士,皆長9.4米,前置引擎車,配上九巴自行設計之車身,編號N1-N4,主要作試車之用。

配以亞歷山大車身的丹尼士喝采型,與勝利二型甚為相似,需從中觀察,才能分出兩者不同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其後九巴再引入360部丹尼士喝采型,全數長9.7米。惟此360部車,車身並非統一──N5-N213及N364採用亞歷山大(Alexander)車身,外觀跟勝利二型相似;而N214-363則採用都普(Duple Metsec)車身。丹尼士喝采型在服役初期,跟丹拿珍寶、勝利二型一樣,主力行走隧巴線,但全數行走東九龍,如101、108、113、116。不久丹尼士喝采型改行其他東九龍路線,尤以西貢的最多。

為區分勝利二型,九巴在後期一批丹尼士喝采型,改用了都普車身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至於對岸的中巴亦有丹尼士喝采型,惟只有30部,全皆行走柴灣,尤以來往柴灣道長命斜為主,包括8、82、83。

跟勝利二型一樣,喝采型最大優點,在於其強勁上斜能力,但在操作上,卻不及勝利二型。故一般車長,皆不會正面評價此車。由投入服務到退役,丹尼士喝采型基本只走東九龍,就算行走新界,一般都是些來往東九龍之路線。倘某區沒巴士線來往東九龍的話,喝采型便不會現身於該區。元朗是為例。

1997年勝利二型大量退役,部份喝采型被調派往新界,去取代勝利二型,然喝采型車齡也與勝利二型一樣高,1999年便全數退役。而中巴的那批,則於1998年被售予新巴,到1999年8月才脫離客運行列。

作於2006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