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

說城巴四十載

今年是城巴40週年,似乎城巴認為值得慶賀,故動作倒不少。當然一家機構能生存幾十年,不能說不難得,重要是看過去日子,成就有多大也。

那如何看?一言以蔽之,能壯大起來,自身作為是其次,主因是城巴所服務者,港島也。

簡單講城巴本身那一套,定位高檔,非普羅大眾那種。而高檔服務只有在針對高級住宅區,或中環那種商業區,才有意思——付得起錢者,不難尋。工廠區如荃灣、觀塘者,則不行矣,蓋工廠區上班者,經濟條件較差,高檔服務對他們,不實際也。

哪怕在中巴時代,中巴儘管用丹拿珍寶,其車身之質量,竟遠勝九巴也:九巴珍寶幾乎全數甩皮甩骨,如何修也沒用。幸好工廠區工人沒多大要求,才沒相干也。

然倘城巴當年主力針對九龍、新界,失敗下場,當可期也——非高級地區也;而以香港情形,高級地段通常位處港島,諸如半山、赤柱、淺水灣,或太古城、杏花村這些。而港島正是城巴主力針對之市場,故能突圍也

挑選港島作重心究其實,是必然之結果:城巴本身是中巴人所組成,熟悉中巴,而做生意,理應是不熟不做,尤其是倘知道港島居民究竟有何要求,更有利也。

這些條件新巴或其他,皆不具備,故城巴成功之道,複製不了也。

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說城巴四十載(2)

倘說城巴定位高檔,按理只有服務高級地段,如半山、赤柱之類,才有意思。換言之,當削中巴路線予城巴時,究竟削哪些線,值得商榷。

以鴨利洲為例,按其實削予城巴者,理應是590、592、595,皆海怡半島也;其次為置富花園,即37、38;香港仔中心因屬私人屋苑,70、72B亦可削予城巴。鴨利洲村、利東、華富、石排灣等公屋,考慮居民經濟條件,中巴之服務,實惠些。而工廠區如黃竹坑,城巴服務不合宜。

這是針對1993年削線時看:其時港島東路線幾乎沒被削,惟實質該有。比如可削太古城路線,即21、721;另杏花邨也可削予城巴,即85、87;同時寶馬山之25M,也可交予城巴。

半山、跑馬地、赤柱、淺水灣之路線,削予城巴,沒異議,可以不談。

港島東削予城巴之路線,在過檔城巴後,可作如此重組:87可改用東區走廊,由杏花邨開,經柴灣上長命斜,然後沿筲箕灣道到西灣河,才上東區走廊;721延至西灣河碼頭,經太古城、側魚涌才上東區走廊;85可延至銅鑼灣,總站大概於摩頓台;21則延至西環,改走軒尼詩道,變成港島北流水線。

南區的話則595延至置富,按今95C走;72B、592皆可延至北角碼頭;37M照開,惟直達中環,同時37延至香港仔。

作如是辦乃旨在能確保讓中巴有些競爭,同時又不與中巴線重疊:比如87,改走東區走廊時,倘沿長命斜直入,則與780重疊也。當然接手時,城巴大可自訂路線編號,並更改號碼;同時削線時僅限1993年,1995年那次則不用也。

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

說城巴四十載(3)

而倘深一層看,昔日中巴遭到詬病,實是一大荒謬:通常之理據是車隊陳舊。巴士陳舊真的很糟糕乎?城巴起先也是用二手車——DMS也,未見其一敗塗地。

車隊陳舊按其實不是問題——對乘客,有車坐就可,且班次才是關鍵。中巴在班次上非無作過工夫:以10號線為例,於中巴晚年,尚能3分鐘一班車,儘管行走者皆老爺車,只有專營權結束前一個月,才加入12米大巴。又如780、788,中巴一見客多,亦常積極加車疏導。用殘車加班有問題乎?有車上就是!

故謂中巴、城巴孰優孰劣,非一面倒:中巴勝在作風實際,不會太多花巧,比如12米大巴,中巴用,主要集中於過海線,蓋因需求龐大也。城巴則是有理沒理皆照塞:某些線比如南區,實際未至於需用12米,城巴也派。以港島路面之狹,短車是最合適;倘走山頂,巴士高度,甚至要矮一些。

另一方面又舉12米大巴作例:中巴為求實用,基本下層盡皆企位,只有於車輪、車末位置,才設座位。城巴則不然:以丹尼士作例,企位空間究其實,甚有限也。

倘從圖片看,中巴12米大巴車廂設計,擺明旨在清客;城巴則顯然不從實用著眼。(Alan Law圖片)

空調巴士中巴似不積極引進,平心而論,有否空調對升斗小民,無關宏旨,何況港島巴士線不計過海,一般幾公里車程。流水線如10號,坐幾個站就可,哪怕熱,也是熱一會而已。

當然港島高級住宅區多,豪華巴士多些,倒沒所謂,哪怕車長車短皆然。中巴之悲劇在於其服務港島,致使其低端服務,易被放大。倘在九龍、新界,居住環境龍蛇混雜,中巴低端服務,倒是切合需要:如慈雲山、秀茂坪之類,中巴在該處,投訴聲音,該不很多;倘是城巴情形相反,蓋因大家會投訴票價太貴,不合需要也。

總言之,很多事情,陰差陽錯也。

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

說城巴四十載(4)

過去筆者一直主張巴士服務水平,不能太高,而城巴之一套,顯然不是好開端:僅服務高級住宅區,尚沒什麼,其他地區,則不行矣。

根本關鍵是乘巴士之人,通常經濟能力沒那麼好:中巴那種比較合宜。也許朋友認為中巴服務水平較差,然服務差與否,端視乎服務對象如何看。對茂叔、順嫂、斌仔他們,城巴那種,太奢侈矣;陳積或不介意,惟普通打工一族,受得了大負擔乎?

從地區而言,即使是半山,其巴士線乘客,主要學生居多:學生們經濟能力很強乎?豪華巴士對諸他們,又有何意思也?

按其實即使是賣東西,其道理是一樣:賣米之雜貨店通常賣泰國米,或東南亞,蓋因平價也。那日本米?太貴矣,尤其對升斗小民,經常吃,不實際也。哪怕是陳積,除非有老板請在先,否則荷包要緊也。

日常生活離不開一個道理:看菜吃飯,量體裁衣。城巴打敗中巴好像順理成章,然而背後之代價,正是多年來,幾乎無人看出:巴士服務水平,與乘客經濟能力,脫節也。而此等代價,今後還要付出也。

從另一角度看,香港人對巴士服務經常嫌三嫌四,按其實也需反思:沒錢就應接受現實,總不能跟自己過不去。要馬匹好,安能要馬匹不吃草?正因香港人想法不切實際,巴士票價越來越高,越來越弄得像五星級酒店般——乘客真的得益乎?

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

兩軸車長度之議

在舊時三車門大巴引進時,尚有一些兩軸短車加入九巴。惟這些短車按其實,尚有商榷之處:以BL而言,原本首三部樣板車,是10.3米長,到量產版本時,實不應9.5米,而是與樣板一樣長度,即10.3米。

車身需長少許是因相比之下,載客量會稍高——當然比不上三軸,惟總比9.5、9.7米好。尤其是走過海線,疏導客流,為首要也——一些諸如103、108、113、170,既走窄路,又不能不疏客,10.3米就剛好也。其他像市區線如1、15、16,10.3米,亦合用也。

昔日兩巴丹拿珍寶,不計倫敦寶,皆10.3米也;倘一樣用兩軸取代丹拿珍寶,10.3米長,才合宜也。

而倘與中巴比,中巴引進新車時,兩軸都城巴士長11米,顯然是實際考慮。

與此同時除需車長少許,當年九巴理應在購置第五百部勝利二型(G504)後,就收手,轉買10.3米BL:筆者之盤算是,1983年先40部BL,之後兩年共100部。與此同時都城嘉慕9.7米不應僅80輛,而是100輛;至於兩軸丹尼士9.4米,則維持40部。

首40輛BL全數派往隧巴線,包括103、108、113、170,後100輛除過海,也可走1、15、16等市區線,或青衣島。而都城嘉慕9.7米、丹尼士兩軸,因毋須過海,大可走新界,如36A、37、40、68、68M、72、72B、74A、80、81、89、89A、89B。

當然一旦11米三軸引進後,這些兩軸巴士大可撤退,改走其他路線也。

兩軸短車之一,利蘭奧林比安9.5米。(Geoff Stainthorpe圖片)

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

三車門與空調巴

之前說到三車門與路線整頓,按這是指非空調之時代。倘是空調巴士又如何?

在筆者看來,按其實12米空調巴士,也應是三車門。其原因很簡單:使用12米本是為疏導客流,按道理長車身巴士,其設計,理應切合此一需要。

然而觀乎以前,在低地台未引進前,12米空調巴,下車門是偏靠車頭。如此一來疏客效率,必然打了折頭,蓋因倘乘客站在車末,下車時,要多走一些才到車門。倘是三車門站在車末,相應離車門較近。

12米空調巴士,非低地台版。([中華巴士紀念館]圖片)

當然朋友會說,中巴12米巴士,也不是三車門。惟即使非三車門,中巴設計,是下車門設於車中間。如此一來站在車末,走到下車門,也不需走太多。

而九巴之12米,實質也待到低地台車代,才開始設車門於車中間。

那與筆者評論之路線演變,又有何關係也?比如倘30X、40、81、89,是按筆者所說走法,則九十年代中時,也已可用三車門空調巴;72X、74X因本就用12米,大可不理;68M、68X在其時尚未用,然其空調用車,實應採12米三車門。

至於101、102之類過海線,則更應該用也。

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

早年用車聯想

有朋友問,何以之前一連幾篇,皆說巴士線舊時該作何變?一個原因在於用車:話說早於1980年代,中巴曾有計劃,以一些12米巴士,行走東區走廊線。只是計劃落實時,已是1994年後之事:780、788也。

九巴情形亦雷同:早於1980年代中,已有三車門大巴服務新界路線──多限荃灣、沙田。遠一些像屯門,則一直未嘗用──大概是各線客量,未至於出動巨型巴士也。

對九巴而言,倘按780、788般辦,以12米巴士行走新界線,路線走法,誠關鍵也。就如72X、81倘皆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,則屆時其客量,該足以用12米──且重要是,72X是走整個大埔,81則走泰半個沙田也。

30因受地鐵競爭,頂多勝利二型掛帥;反而30X在提升服務時間後,倘按筆者方法走,12米也可──屆時約1991年左右,隧巴線因加入空調巴士,騰出一些12米,則部分,可走30X也。

除西九龍,部分觀塘線按其實,也可早早用12米:40倘一早改走龍翔道,可派丹尼士12米;89一旦延至火炭,則可用奧林比安12米;甚至74X同樣可以──以其客量之高,派12米行走,沒問題也。

那屯門、元朗?68、68X當年按其實,也可用三車門,蓋服務範圍夠廣也。68M因僅到荃灣,11米已夠;屯門則很多線11米已夠載,未至於三車門不可。

使用三車門大巴之新界線。([Boris Bus Image]圖片)

當然以當年計,九巴三車門大巴並不佔大多數。筆者之看法是:各線車隊總有一部分巴士走全日,餘者繁忙時間才出動。本來用12米者38、42、48(即後來48X)、80、89A(後期80X、89X),乃僅需部分使用12米──繁忙時間才出動者,用勝利二型也(後期轉11米);走全日者,12米也。而騰出之12米,則撥入30X、40、68/68X、72X、74X、81、89──一樣三車門走全日,繁忙時間勝利二型(後期一樣11米)。

另部分市區線如2、6B、9、11、36A,按其實11米三軸倒夠用。如是者原來三車門大巴,可調往40、81、89等。

尚有一個想法是在購買11米巴士時,訂單換一小部分,為12米大巴——數目約40部,已夠也。

2019年8月29日 星期四

觀塘新界線作何變

參考連結:《荃灣對外線個別介紹》、《沙田巴士線個別介紹》、《大埔巴士線個別介紹》、《屯門巴士線個別介紹

按觀塘至新界之巴士線,究其實可很簡單:直走觀塘道即可。而且,數目亦毋須太濫也。

舉例往返荃灣之40,按其實早於七十年代,就應改走呈祥道、龍翔道。且走時,理應是由葵涌道直上呈祥道。或許當年用車是大難題,只是依筆者看,大可丹拿E、F型掛帥:丹拿珍寶除上斜問題,尚要是40倘走高速,沿途會少了流水客,用丹拿E、F型時,毋須顧慮流水客之問題。

38理應一早就繞經石梨貝,以針對該一帶往返東九龍:大概僅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,直入青山公路葵涌段。

另邊廂沙田之89,本應早早加經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入獅隧──當是擴大服務範圍也。同時89該改走全段觀塘道:按倘走牛頭角道,以其內街性質,行車速度,甚緩慢也;且其觀塘總站,亦應一直維持於裕民坊,蓋倘用月華街總站,不見得有多大便利。

而在大老山隧道通車時,89A實只需拆出80X、89X二條線──安排其中一條,中途繞入廣源83X則大可不必開辦,同時亦可不要89B──節省資源也。

大埔之74A當年是取道大涌橋路往返,惟這太繞路:正確該是走大埔公路沙田段、獅子山隧道公路入獅隧。當然一旦開辦74X,乃不需再有74A也。

屯門之62X多年來沒大寸進。然在筆者看來,倘當年62X路線拉長一點點,命運或會改寫:以舊時計,總站可設於山景,經石排頭路、震寰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豐景園、皇珠路入高速。同時根本不須直達油塘:總站到觀塘碼頭、觀塘裕民坊,或藍田地鐵站,已夠矣。

即是說新界出觀塘,倘只論一部分地區,葵涌、荃灣分別有38、40;沙田有80、80X、89、89X;大埔僅74X一條;屯門則62X也。這是以1990年代起計也。

以1992年左右計,大概新界至觀塘之巴士線走法,大致如圖:荃灣、葵涌靠38、40二條;62X走相當個屯門面積,才入高速直抵觀塘;74X與今天雷同;沙田至觀塘則僅需80、80X、89、89X四條,即可全面覆蓋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

屯門用車、服務範圍

參考連結:《屯門巴士線個別介紹

觀乎過去,屯門巴士線大概1980年為主軸:按當其時開辦60,理應是來往屯門至佐敦道碼頭,且是靠此一60,服務大半個屯門區出油尖旺。至於友愛、安定則靠改造50、52:50大幅縮短為(友愛←→荃灣碼頭),沿深井交匯處入屯門公路;52則搬總站至友愛,沿小欖交匯處入高速。

待至地鐵荃灣線通車,才來一條60M(友愛←→荃灣站),50、52繼續保留,分別改稱50M、52M;與此同時66分拆出66M(大興←→葵芳站),66自己則延至深水步碼頭。66M直到葵涌是考慮則服務範圍會較廣,尤其僅到荃灣地鐵站,客源乃窄得多也。

作如是辦是針對屯門不少區域尤其舊時,多僅能支撐一條線,而此線,則是往返荃灣、葵涌,藉接駁地鐵出港、九也。比如友愛,僅60M已可連接市區——亦可直落葵涌,總站大概荔景南。按今東涌線荔景站附近,本有個荔景南總站。擺在當年,有空間予60M也。又如當年倘蝴蝶灣以59M作主力出市區,會較好——應直落葵涌也;66M按理應以葵芳站作總站——僅到荃灣,未夠也;67M則兆康、新墟也。

當然59A、66倒非不該有:出長沙灣、深水步,當是輔助59M、66M。

而倘直接出九龍比如油尖旺,則單靠一條線走大半個屯門,當是針對全屯門區——日後可直接改曰60X,以示特快也。

另往九龍城、觀塘,當年亦可作如是辦:開一條到九龍城、一條觀塘,分別為61X、62X也。連同60X,三線總站大概設於山景,經大興、新墟、市中心、友愛入市區——覆蓋大半個屯門也。

那59X、66X、67X那些又如何?大概待至一段長時間,才開辦──其中59A、66直接改稱59X、66X,而非另闢,且延至旺角也。至於52X,則同樣待至日後直接新開也。

以1986年荃灣路通車後為準,大概60X(於荃灣路通車後,由60改稱60X)走大半個屯門到油尖旺;50、52則分別變成50M、52M,只走一半段屯門公路,當是服務青山公路沿線。至於59M、60M、66M、67M等M線,則於走全段屯門公路後,一律經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往返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

30、30X定線另議

參考連結:《荃灣對外線個別介紹

在1982年地鐵荃灣線通車時,30僅延至荃景圍,按其實是不夠:最起碼,該延至荃灣西約,即麗城花園一帶。惟如此,才覆蓋到整個荃灣也。而且直到現今,地鐵荃灣線,依然未有深入荃景圍、荃灣西約──巴士主力於此一邊發揮之餘,亦可兼顧荃灣東也。

另一方面,30延長當日改道不經荔景,是正著。據說是因當時荔景居民投訴使他們不便,才改回經荔景:於今回顧,頗為荒唐,蓋因荔景除本身有地鐵,45、46已夠應付。

倘再進一步想,開辦30X時,按其實,是可大膽一些:30X總站設於荃灣西約,大致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德士古道入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,直達佐敦道碼頭。而倘能,也可直落尖沙咀。與此同時取消30,蓋30X已扮演了30原來角色,且30較慢也。

也許會問倘30X作如是走,234X、238X又如何?按其實234X、238X,倘論本質,更像是住客專車,而一般住客專車,往往只到就近地鐵站,如此才夠客也。用普通雙層巴士走此兩線,未免流於浪費:以筆者所見,大部分時間,坐不足一半人也。

直至今天30X班次依然雙位數,大概與服務不夠廣,不無關係:在勝利二型臨退役時,30X尚續用勝利二型。而倘走遍整個荃灣——只是不經葵涌,三車門大巴,也可用矣。

於舊時,30X老早就應該走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德士古道入荃灣路,以出西九龍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7月18日 星期四

論72X、81作何走法

參考連結:《大埔巴士線個別介紹》、《沙田巴士線個別介紹

按當年新界東於70號線以外,尚有71(即81)、72等線出西九龍。然在筆者看來,倘觀乎70九龍一段走窩打老道、彌敦道(去程上海街)、佐敦道,則上水有此等線,大埔、沙田,亦理應有。

當然並非另闢新線:於東鐵電氣化不久,81是理應仿效70,改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。於沙田一段,總站搬至沙田第一城,大致改走大涌橋路、翠榕橋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沙燕橋、沙角街、大涌橋路、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——即是走大半個沙田也。當然,趁機從71改稱作81。

作如是辦是考慮到東鐵電氣化後,沙田出油尖旺,東鐵可一程直達:如此則原來87系路線,沒價值也。可是倘讓巴士繼續提供沙田出油尖旺服務,則此等線,理應走窩打老道、彌敦道一邊——離東鐵稍遠也。當然於有東鐵下,僅81一條,即可服務泰半個沙田也。

按其實87系開來是有些畫蛇添足:不但旺角之服務與東鐵重疊,深水步一邊,又與86系列重複。而倘深層次些說,甚至該早早有86B,以服務大圍;86針對城河西,而86A則城河東,第一城一邊也。而考慮道路網限制,86、86A、86B三線,皆取道大埔道金山段往返——反之81用獅隧,亦相應順路也。

大埔之情況亦雷同:72B、72X該是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,總站佐敦道碼頭;72則老早改到長沙灣,與86系歸同一類。而當72X開辦時,甚至可短時間大刀闊斧縮減72B,轉資源到72X:說直白些,一年後取消72B也。(題外話,74X同樣情況:一開辦74X,即爭取一年後取消74A,而非讓74A苟延殘喘也。)

與沙田一樣,大埔到旺角東鐵線同樣一程過,因之巴士走窩打老道、彌敦道,能有效避開東鐵也。

於當年佐敦道碼頭,為往返尖沙咀至新界之捷徑:地理上佐敦道再走落少許,即為尖沙咀。因之72X、81倘照70走,則可扮演到尖沙咀之角色也。

於舊時,72X、81理應仿效70,改走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,當是提供出油尖區之服務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

青衣路線編號問題

參考連結:《青衣巴士線個別介紹

筆者認為九巴在青衣島有一大錯,那就是路線編號混亂。如何混亂?比如說,44A何以改稱43C?44B最後改叫42A,又何也?觀乎1970年代,青衣巴士線共三個編號,為42、43、44:42往東九龍,43往荃灣、葵涌,44則西九龍也。44分拆出一個分支44A,而兩者論性質,一樣也。

按其實44A該一直維持稱44A,蓋因44A跟44一樣到西九龍;44B亦同樣。倘將來青衣島需要額外路線往西九龍,則理應用44C、44D、44E⋯⋯諸如此類。其情形就好像43:43A、43B皆往返青衣至荃、葵,則43C亦理應一樣往返荃、葵,而非出九龍也。

42也是:42A、42B之類,該是往返東九龍。

另42其後改為不經觀塘,按其實也是大錯:往返觀塘工廠區之需求,相應大得多,即使僅服務青衣不夠客,大可不用全走高速,即取道全段荔枝角道,和界限街(回程太子道西)、太子道東、觀塘道往返。同時倘需求增加,要另闢新線,則以42A、42B、42C⋯⋯稱呼之。

2字頭路線也是作如是辦,即242往東九龍,243往荃、葵,244則往西九龍。

也許有問那些42M、43M、44M如何辦?按此等M線性質是接駁地鐵,惟多年來除43M,皆有名無實也。加上自東涌綫通車,青衣乘地鐵到青衣站即可,故那些M線原則上,實可改稱43C、43D、43E⋯⋯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