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仔巴士線演義一般排除不了鴨利洲,蓋因鴨利洲乃香港仔一部分,其發展,與香港仔息息相關。
鴨利洲早在開埠時已有人居住,惟其時未有道路連接,要在香港仔乘街渡才能到達。至1980年鴨利洲大橋通車,鴨利洲始告有巴士駛入。
大橋通車時正值鴨利洲村入伙,中巴乃於1980年5月1日開辦95(鴨利洲←→石排灣),連接至對岸之香港仔。過一個月,1980年6月20日又有90M(鴨利洲←→金鐘)之開辦,當時取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出金鐘。至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車,90M隨即改經;1982年11月16日中巴除把90M延長至中環外,還開辦91(鴨利洲←→西營盤)、92(鴨利洲←→銅鑼灣);到1985年4月1日再開辦學校線93(鴨利洲←→羅便臣道)。
1983年鴨利洲,一部丹拿珍寶行走90M,正途經鴨利洲大橋。90M也即後來90。圖中背景為鴨利洲村,其時利東村、海怡半島,仍未興建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八十年代香港仔發展重心集中在鴨利洲,既是鴨利洲巴士線擴充期,也是香港仔巴士線發展之延續。1986年9月14日,中巴開辦91A(鴨利洲←→華富村);1987年2月9日有90M改作90。同年利東村落成,中巴於當年4月開辦三條巴士線──96(利東←→銅鑼灣)、97(利東←→中環)、98(利東←→香港仔);1989年11月16日再開辦94(利東←→西營盤)。
1993年鴨利洲村巴士總站,泊在最外出者乃90。90與92一樣,中巴時代是備受器重的港島路線之一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其時因地鐵港島線已通車,中巴整體客量流失整整一半,中巴乃因而無心戀戰。然其時正值鴨利洲急速發展期,其巴士線客量,尚有可觀增長。而港島大部分地方,已不像鴨利洲般,有大量發展空間。因之90、92、96、97這些對外線採用12米大巴,算是中巴進取舉動。
不過在1989年11月,中巴發生大罷駛,港島交通大亂。此事造就了一家新興巴士公司崛起──城巴。這對日後港島巴士線發展,有著深遠影響。
利東村巴士總站。利東村巴士線在中巴時代,曾採用過巨型的三軸巴士行走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早在中巴大罷駛以降,城巴已在鴨利洲開辦一些非專營路線服務。由於城巴本身在港島駐過腳,熟悉中巴,中巴為求反擊,也嚴陣以待,先後開辦97A(利東←→黃竹坑,1989年7月3日開辦)、93A(利東←→羅便臣道,1991年9月2日開辦)、95A(香港仔←→鴨利洲利南道,1991年3月30日開辦)。1992年3月1日鴨利洲大型屋苑──海怡半島入伙,中巴在開辦新線時,還特意開辦全空調路線,為590(海怡半島←→中環)、592(海怡半島←→銅鑼灣)、595(海怡半島←→香港仔)。
中巴面對的考驗,在1993年中巴路線被削時才正式來臨。其時鴨利洲多條路線削予城巴,其中都是客量極高的路線──90、92、96、97、98。少了如此多大線,對中巴打擊極大。1993年9月中巴遂把原本只到西營盤的91、94延長至中環。這主要是針對90、97落入城巴手中。針對98被削,中巴於1993年10月25日開辦94A(利東←→華富村)。針對城巴的措施及後仍未停止,表表者乃有1994年11月5日開辦95B(海怡半島←→黃竹坑)、99(海怡半島←→北角碼頭)。當時中巴更計劃開辦隧巴線172(海怡半島←→旺角火車站),維持市場佔有率。
97於1993年9月1日變成城巴之一分子。中巴曾把94稍作修改應付,但終告失敗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只是城巴也非善類。以其熟悉中巴的特點,很快已有措施回應。舉例1994年6月乃有隧巴線171(海怡半島←→旺角火車站)搶先開辦。同時又開辦一些新線擴充市場,如90A(鴨利洲大街←→中環,1994年8月15日開辦)、90B(海怡半島←→金鐘,1994年12月19日開辦)。其中90B更是把中巴打絕的典型例子,蓋因這條90B,乃按著中巴91路線行走。
自1993年起城巴開辦了多條路線搶中巴客。其中95C正正是搶佔中巴95客流而來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1995年中巴再多十四條線被削,這進一步促使城巴攻陷中巴市場。被削路線中有99、592,皆使中巴再沒有巴士線,來往鴨利洲至銅鑼灣;1997年5月5日城巴開辦95C(鴨利洲←→置富花園),更搶盡了來往香港仔至鴨利洲的客路,剩下595才有較多客量。在中巴專營權晚期,中巴就只剩下來往中環的才有擴充空間,故1996年12月16日乃開辦94X(利東←→中環)。這線雖然是對外線,但以循環線行走,由鴨利洲往中環時會經薄扶林道,而回程則取道香港仔隧道。
1998年9月中巴專營權結束,餘下路線皆由新巴接辦。這時可謂大局已定,蓋因經過城巴數年間之擴充,中巴在專營權晚期,實已奄奄一息。大部份賺錢線落入城巴手中,中巴手上剩下的「肥肉」,實已所餘無幾。當新巴接手這些路線時,其所面對的,乃市場佔有率不足,僅三成左右。而接手之鴨利洲路線,不是有城巴競爭,就是根本沒有了需求。尤其是來往的工廠區,像黃竹坑等等,在九十年代,已日製造業衰微而少了人流。
新巴接手的鴨利洲路線裡,595是少數真正多客的路線之一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面對四面楚歌,新巴不得不大力改動路線,以扭轉劣勢:1999年5月17日,新巴把94X與94合併,增設94特快班次取道山道天橋;1999年10月10日,新巴把590分拆成M590(海怡半島←→機鐵香港站)和590A(海怡半島←→金鐘),以兩條大同小異的路線,增加市場佔有率;91A在早上增加特別班次;91和94大幅調低分段收費,95A更於2002年12月16日與95合併。
但正如之前所言,港島地理環境已定了局,新巴的舉動實際也不過表現出,新巴在港島可作的東西已越來越少。鴨利洲在踏入廿一世紀後已經成型,急速發展的時機成了過去。所以在眾多鴨利洲巴士線當中,客量偏低的,以新巴所佔的多。一些像91、91A、94、95的路線,平均都只有廿多個乘客;而巴士載客量過半的路線,也以城巴居多。
整個鴨利洲巴士線發展歷時雖短,但不脫一個大原則:急速發展早期客量有上升動力,至成型後已變化不大。
作於2005年,於2006年修正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