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

藉中巴析香港巴士(4)

中巴有一點最為人抨擊之地方就是車隊殘舊。批評者認為中巴不積極引進新車,淘汰舊車,是不思進取之表現。然而只要想深一層,作如是攻擊者,才是最該受到批評。

筆者一直不認為中巴巴士可以用「殘舊」來形容。所謂「殘舊」照字面意思是又殘破又古舊。然而嚴格上中巴的巴士,只是舊些罷了,談不上是殘破。唯一的例外則是早期配金屬部件 (Metal Section) 車身的丹拿珍寶,惟其數目在九十年代中,已買少見少;另外有配類似車身的佳牌阿拉伯型,但在八十年代後,皆已全線拆毀。

而倘細心觀察,則會發現中巴在買車作風上頗考慮長遠。舉例在七十年代中巴買入丹拿珍寶時,特意選用了亞歷山大型號 (Walter Alexander) 的車身,即勝利二型那款。而其後中巴還為一部分佳牌阿拉伯舊車換上此種車身。於是連同勝利二型,中巴車隊幾乎全數都是亞歷山大一員。使用此車身有一個好處,那就是車身是纖維部件,因之不但使巴士重量大為降低,耐用性也較強,能夠使用一段極長的時間。即使到過檔新巴時,配此車身的巴士,仍看不到有破落跡象,最多只是舊而已。

然而就算是舊,舊又有何不好?雖舊但耐用,難道是不可接受?是否一定要最新款才合理?而最新款,又是否一定最有素質?

換言之,一味批評中巴車隊舊,某程度是忽略了「實用性」此一問題。舊的東西不耐用,固然值得唾棄;但舊得來卻耐用,淘汰了,會有個問題是:新東西的素質,是否真的勝過舊的?萬一不是,其代價就大矣。

同時盲目抨擊車隊舊,也有意無意地輕視了成本的問題。舊車殘破了難再用下去,換新車倒還有意義;然而當舊車還是耐用時就汰換之,除非新車耐用性比舊車更強,否則就是浪費了。與此同時客量和收益也很重要:高客量收益高之路線,如隧巴線,大用新車尚為合理;但情況相反的路線,採用最新車型,合符成本效益乎?新巴就是反其道而行,才落得一個慘澹的下場。

筆者覺得不分青紅皂白,盲目更換新車是不對的,蓋因這種手法跟成本效益,誠背道而馳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