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

說城巴四十載

今年是城巴40週年,似乎城巴認為值得慶賀,故動作倒不少。當然一家機構能生存幾十年,不能說不難得,重要是看過去日子,成就有多大也。

那如何看?一言以蔽之,能壯大起來,自身作為是其次,主因是城巴所服務者,港島也。

簡單講城巴本身那一套,定位高檔,非普羅大眾那種。而高檔服務只有在針對高級住宅區,或中環那種商業區,才有意思——付得起錢者,不難尋。工廠區如荃灣、觀塘者,則不行矣,蓋工廠區上班者,經濟條件較差,高檔服務對他們,不實際也。

哪怕在中巴時代,中巴儘管用丹拿珍寶,其車身之質量,竟遠勝九巴也:九巴珍寶幾乎全數甩皮甩骨,如何修也沒用。幸好工廠區工人沒多大要求,才沒相干也。

然倘城巴當年主力針對九龍、新界,失敗下場,當可期也——非高級地區也;而以香港情形,高級地段通常位處港島,諸如半山、赤柱、淺水灣,或太古城、杏花村這些。而港島正是城巴主力針對之市場,故能突圍也

挑選港島作重心究其實,是必然之結果:城巴本身是中巴人所組成,熟悉中巴,而做生意,理應是不熟不做,尤其是倘知道港島居民究竟有何要求,更有利也。

這些條件新巴或其他,皆不具備,故城巴成功之道,複製不了也。

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說城巴四十載(2)

倘說城巴定位高檔,按理只有服務高級地段,如半山、赤柱之類,才有意思。換言之,當削中巴路線予城巴時,究竟削哪些線,值得商榷。

以鴨利洲為例,按其實削予城巴者,理應是590、592、595,皆海怡半島也;其次為置富花園,即37、38;香港仔中心因屬私人屋苑,70、72B亦可削予城巴。鴨利洲村、利東、華富、石排灣等公屋,考慮居民經濟條件,中巴之服務,實惠些。而工廠區如黃竹坑,城巴服務不合宜。

這是針對1993年削線時看:其時港島東路線幾乎沒被削,惟實質該有。比如可削太古城路線,即21、721;另杏花邨也可削予城巴,即85、87;同時寶馬山之25M,也可交予城巴。

半山、跑馬地、赤柱、淺水灣之路線,削予城巴,沒異議,可以不談。

港島東削予城巴之路線,在過檔城巴後,可作如此重組:87可改用東區走廊,由杏花邨開,經柴灣上長命斜,然後沿筲箕灣道到西灣河,才上東區走廊;721延至西灣河碼頭,經太古城、側魚涌才上東區走廊;85可延至銅鑼灣,總站大概於摩頓台;21則延至西環,改走軒尼詩道,變成港島北流水線。

南區的話則595延至置富,按今95C走;72B、592皆可延至北角碼頭;37M照開,惟直達中環,同時37延至香港仔。

作如是辦乃旨在能確保讓中巴有些競爭,同時又不與中巴線重疊:比如87,改走東區走廊時,倘沿長命斜直入,則與780重疊也。當然接手時,城巴大可自訂路線編號,並更改號碼;同時削線時僅限1993年,1995年那次則不用也。

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

說城巴四十載(3)

而倘深一層看,昔日中巴遭到詬病,實是一大荒謬:通常之理據是車隊陳舊。巴士陳舊真的很糟糕乎?城巴起先也是用二手車——DMS也,未見其一敗塗地。

車隊陳舊按其實不是問題——對乘客,有車坐就可,且班次才是關鍵。中巴在班次上非無作過工夫:以10號線為例,於中巴晚年,尚能3分鐘一班車,儘管行走者皆老爺車,只有專營權結束前一個月,才加入12米大巴。又如780、788,中巴一見客多,亦常積極加車疏導。用殘車加班有問題乎?有車上就是!

故謂中巴、城巴孰優孰劣,非一面倒:中巴勝在作風實際,不會太多花巧,比如12米大巴,中巴用,主要集中於過海線,蓋因需求龐大也。城巴則是有理沒理皆照塞:某些線比如南區,實際未至於需用12米,城巴也派。以港島路面之狹,短車是最合適;倘走山頂,巴士高度,甚至要矮一些。

另一方面又舉12米大巴作例:中巴為求實用,基本下層盡皆企位,只有於車輪、車末位置,才設座位。城巴則不然:以丹尼士作例,企位空間究其實,甚有限也。

倘從圖片看,中巴12米大巴車廂設計,擺明旨在清客;城巴則顯然不從實用著眼。(Alan Law圖片)

空調巴士中巴似不積極引進,平心而論,有否空調對升斗小民,無關宏旨,何況港島巴士線不計過海,一般幾公里車程。流水線如10號,坐幾個站就可,哪怕熱,也是熱一會而已。

當然港島高級住宅區多,豪華巴士多些,倒沒所謂,哪怕車長車短皆然。中巴之悲劇在於其服務港島,致使其低端服務,易被放大。倘在九龍、新界,居住環境龍蛇混雜,中巴低端服務,倒是切合需要:如慈雲山、秀茂坪之類,中巴在該處,投訴聲音,該不很多;倘是城巴情形相反,蓋因大家會投訴票價太貴,不合需要也。

總言之,很多事情,陰差陽錯也。

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

說城巴四十載(4)

過去筆者一直主張巴士服務水平,不能太高,而城巴之一套,顯然不是好開端:僅服務高級住宅區,尚沒什麼,其他地區,則不行矣。

根本關鍵是乘巴士之人,通常經濟能力沒那麼好:中巴那種比較合宜。也許朋友認為中巴服務水平較差,然服務差與否,端視乎服務對象如何看。對茂叔、順嫂、斌仔他們,城巴那種,太奢侈矣;陳積或不介意,惟普通打工一族,受得了大負擔乎?

從地區而言,即使是半山,其巴士線乘客,主要學生居多:學生們經濟能力很強乎?豪華巴士對諸他們,又有何意思也?

按其實即使是賣東西,其道理是一樣:賣米之雜貨店通常賣泰國米,或東南亞,蓋因平價也。那日本米?太貴矣,尤其對升斗小民,經常吃,不實際也。哪怕是陳積,除非有老板請在先,否則荷包要緊也。

日常生活離不開一個道理:看菜吃飯,量體裁衣。城巴打敗中巴好像順理成章,然而背後之代價,正是多年來,幾乎無人看出:巴士服務水平,與乘客經濟能力,脫節也。而此等代價,今後還要付出也。

從另一角度看,香港人對巴士服務經常嫌三嫌四,按其實也需反思:沒錢就應接受現實,總不能跟自己過不去。要馬匹好,安能要馬匹不吃草?正因香港人想法不切實際,巴士票價越來越高,越來越弄得像五星級酒店般——乘客真的得益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