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

中環總站之變遷

早在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時,英國人最先落腳的是中環。當時中環連同西環、灣仔,為「維多利亞城」一部分。其時交通技術不夠發達,渡輪是連接中環至對外的主力。中環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起開始填海,而碼頭之位置,就是在干諾道中一帶,當時是海旁。

在1900年,在今日干諾道中與畢打街交界,就有卜公碼頭啟用。此碼頭又名「皇家碼頭」。在1920年代,已有一些巴士線,總站設於卜公碼頭。至1933年6月中巴接手港島所有路線,中巴把大部分路線的中環總站,遷往卜公碼頭。

1930年代中環碼頭。一部中巴巴士正停泊在碼頭一旁。此巴士是行走來往中環至跑馬地的1號線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1934年,港英政府在今日香港站的位置,建成油麻地碼頭(此碼頭之命名是基於,油麻地小輪為最大使用者)。於是原來卜公碼頭的巴士線,便搬往油麻地碼頭。而卜公碼頭,則變成了分站(至於卜公碼頭,則是於1965年遷拆)。到二戰後,油麻地碼頭於1946年4月,正名為統一碼頭。在隨後二十多年間,大部份來往中環的路線,都以此站為總站。由此不勝負荷。

就在1960年代末,港英政府在統一碼頭總站旁,今日交易廣場現址填海,並於此地興建全新巴士總站。1972年9月11日,新總站啟用,中巴乃把統一碼頭的巴士線搬到此站。中巴一般簡單稱此站為「中環」,但同時又製作「中環總站」之路線牌。而統一碼頭,則繼續使用,且與中環總站接近。

1983年統一碼頭總站,位處今日交易廣場現址。港島南區一些路線都是用此總站,如4、6、7、70等等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因為商業之發展,於1980年代,此中環總站地皮被拿出來拍賣,興建了交易廣場。就在1985年起,一部分中環總站路線搬往交易廣場作總站,如6、12、15等等。而原來中環總站,在隨後時間,規模不斷縮小,且越來越多路線,遷往交易廣場。至1990年代,統一碼頭被港外線碼頭取代,中環總站餘下的路線,乃搬往港外線碼頭總站。而此中環總站,則建成了國際金融中心一期。

1993年中環交易廣場總站一景。自1985年起,12中環總站是設於交易廣場,到1995年才搬往港外線碼頭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73年新界路線編號重整

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,新界路線增設地區字頭。大體九巴安排一共四組數字,分別為30-49、50-69、70-89、90-99。30至49代表荃灣、葵涌和青衣;50-69代表屯門、元朗;70-99代表上水、大埔和沙田;而90-99則是西貢區。當日新界巴士線編號更改詳情如下:

戰前九龍巴士線
編號起訖點新編號編號起訖點新編號
16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5022彩虹←→西貢92
16A荃灣←→佐敦道碼頭3023元朗←→大埔墟74
16B北葵涌←→佐敦道碼頭36B24元朗←→流浮山55
17元朗←→上水7625大埔墟←→大尾督75
18元朗←→上水7726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51
18A元朗←→上村5428西貢←→大網仔93
19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7029上水←→打鼓嶺79
20上水←→沙頭角7830九龍城←→調景嶺90

重整編號當日,某些路線也有更改:

  1. 19A (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)分拆成三條新線,為71(沙田←→佐敦道碼頭)、72(大埔墟←→大角咀碼頭)、73(上水←→大埔墟)。
  2. 26在改稱51當日,縮短至大角咀碼頭。
  3. 16在改稱50當日,分拆出52(屯門新墟←→荃灣碼頭)、53(屯門←→元朗)。
  4. 16B在改稱36B當日,延長至梨木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