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

藉中巴析香港巴士(3)

說完顏成坤,接著就說到顏成坤的子女。

顏成坤的三個子女是長女顏潔齡、次子顏傑強,和三子顏亨利。三個子女裡以顏傑強露面較多,蓋因關於顏家的訪問,都是顏傑強接受較多。而最少的則是顏亨利,差不多什麼背景,外間皆一無所知。

但不管如何,歷來對顏家三姐弟的評價,是遠不及顏成坤本人。主要的重點是:顏家三姐弟嫌巴士服務是雞肋,無利可圖,寧花心思於地產,也不願致力提升巴士服務水平。其中他們就曾言經營中巴是「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」;而顏傑強也說,全家人經營的是「邋遢生意」。在一次訪問裡,他提到自己幾十年前在美國底特律車廠的經歷:當看見車廠那骯髒的工作環境時,就已對汽車工業感到厭惡。有趣的是,在中巴專利生涯完結後,顏傑強本人,就自行在英國搞了太空科技生意。至於具體做什麼,則什麼也沒提。

說顏家三姐弟沒心經營中巴是事實,但他們抱這種看法,則非全無道理。

事實無論做什麼生意,倘是以窮人作對象,通常回報也不會高多少。舉例說搞巴士,因為巴士的乘客都不是有錢的人,因此巴士票價的釐定,便會有一大麻煩:定得太高,乘客沒能力賣帳,而定得太低,盈利回報則又不會吸引到哪。在如此情形下要作個平衡,自然是選擇訂低票價,而回報則是在節省資源時賺回。一個最好的證明是,中巴不經常大購新車。看上去,確是給人保守的感覺。

但保守也不一定是負面的說法。有時太過進取,往往會因而妄顧實際局限倒行逆施。如此得出來的結果,也自然適得其反。

老子《道德經》第七十五章有一句話曰:「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,是以饑;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」意思是什麼?就是說,民眾之所以受飢荒,皆因在上者抽稅過多,所以才使民眾挨餓;民眾之所以難以管治,皆因在上者太過有為,太過進取,結果民眾才難於治理。把此觀點套用在中巴身上,也是合理的:倘不斷把巴士服務水平抬高,總會多了些成本來,而多出來的成本,又從何來也?於是乎票價就要不斷被提高。倘票價高到一般乘客無力負擔之地步,又是不是造福了廣大乘客?新巴是為例。

在很多時候做事,不是一定要進取才好,而是要視乎實際環境而定,尤其是一定要先清楚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,才作出舉動。這就好比河裡的一塊大石頭,一定要水流大時才能被推動。想用小小水流就可推起大石?當然不切實際也。

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

藉中巴析香港巴士(2)

要評價顏成坤和中巴,就必須從顏之生平和其所在的時代背景談起。

關於顏早年之生平有兩種講法,其一是稱顏本來是米商之子──謂之二世祖也;其二則指顏本是人力車伕一名,後來用一生積蓄創立了中巴。筆者不清楚來源,但幾可肯定較為可信的說法為後者。這從顏之個人作風可見一斑:第一有故事說,顏成坤嫌吃一塊蘋果批花兩元也貴,而這不像是一個二世祖所為;其二是顏穿的衣服也是修修補補就算;其三則是顏在經營上一直都是以「慳家」見稱。倘與新巴比較會較為明顯──恕筆者直言吧,新巴那種大花筒經營方式,感覺好像是由一位富家公子掌舵。

但凡人都是時代之產物,是那個環境就出到那樣的人。你出身富貴,自小錦衣玉食,當然認為大花筒的品味生活是天經地義,於是乎對於知慳識儉之文化,自然不屑一顧,更不用說體會人間之疾苦。但倘出身貧困,想法則大不同也。

從時代背景來考慮,顏成坤的經營手法,也非不合情理。而顏成坤創立中巴時,並非香港經濟起飛之年代,而且還有數十年時間,香港都是處於一個艱難之時期。做生意這東西,當然是要視乎對方的需要,來將貨就價了。就正如筆者常提及的,總沒理由向沒錢的茂叔、順嫂推銷名貴紅酒吧。認為中巴吝嗇又小氣,其實是沒明白時代之背景。

一個例子是,以前中巴巴士是設有頭等和二等艙,而前者規格又比後者高檔。但在後期尤其是車隊雙層化過程中,已沒有了頭等、二等之分,改為統一長條型座位。乘客會否因為沒有了頭等服務而不坐巴士?當然不是,大家都依然坐。

對於中巴服務水平的問題,實需要從時代背景作個通盤思考。至少我們需要解釋這些問題:為什麼新巴接手中巴路線,提升了服務水平,客量還反而比中巴差?為什麼新巴大花筒買新車,回報率卻不及中巴?為什麼中巴積下的資產富可敵國,而新巴則寥寥無幾?

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

藉中巴析香港巴士

三月撰文《熱狗絕跡之悲劇》,指出現在香港巴士服務越來越與乘客經濟能力脫節。事隔多時,對此仍是憤憤不平。或曰:倘不追求優質,社會如何進步?

這是一個頗幼稚的想法。追求進步當然要建基於實際的經濟條件。你生活捉襟見肘,還會去追求享受品味乎?你經濟狀況沒改善沒提升,還談什麼進步哉?品味生活,從來都是富裕一族的專利,決非人一生下來就必定享有的權利。以巴士作例子,過去中巴的服務水平確是很低層次,尤其是車隊一直都是以佳牌、丹拿珍寶等陳舊型號為主。這不是中巴的問題,而是乘巴士的乘客都是經濟能力不足的人。將貨就價很多時候都是合乎實際──你沒錢自然沒能力談品味。倘使用豪華車型服務,還切中乘客需要與否?從中巴路線由新巴接手後,就可明瞭。

以前筆者曾有一次乘4號線由中環上車,一直到蒲飛路下車為止,全車都只有筆者一個乘客;另有一次乘15B由山頂下山,全車連筆者在內,居然也不過三、四個乘客左右;一些服務鴨利洲路線諸如91、94,一車能載兩成人已高客量。其他路線除隧巴線外,不少營運狀況都很類似。聽來甚為誇張,但新巴客量差到常空車遊街,則千真萬確也。倘拿中巴時代比較則更明顯,蓋因這些路線在中巴晚期,客量再差也載到兩、三成人流。

由此可見,客量高低與服務水平關係不大。不是越高檔就越成功,而是要如何盡量切合乘客的需要。這正如你向一個人推銷紅酒,也要考慮對方經濟背景和生活習慣。紅酒這東西,當然是賣給大律師、大經理之類的人了,豈能賣予如茂叔、順嫂等升斗小民?

顏成坤是一個懂得世情的人,他知道他所服務的,都是一個個茂叔、順嫂、豬肉榮,難怪他一直都以「慳家」手法經營中巴。他不大買新車,而是通過改造單層巴士,成功實現車隊雙層化;又為佳牌巴士進行翻新,延長使用年限;同時又大購二手的小型倫敦珍寶,且一用便十多年。顏是用最低成本的資源,去服務廣大草根一族。

可能是筆者硬頸吧,筆者始終都是懷念過去香港的巴士。現在的儘管服務水平是高了不少,總覺得有走火入魔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