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

細論新巴十周年(2)

談到新巴過去十年的表現教人失望,當然不是盲目針對。有數字反映出來:2003年末新巴有100條路線,但六成都是虧損。而該年投訴數字也有反映──新巴投訴率是三家巴士公司中最高。九巴和城巴投訴數字都有下跌,唯獨新巴上升。那時開業僅五年,卻已有如此結果。倘九巴投訴數字最高,尚可謂是因為九巴規模太大,管理不易。但新巴規模比城巴還小,投訴率最高,那就難以自圓其說了。

新巴的挫敗過去幾年都有人討論。筆者以為最重要原因,是新巴缺乏經營公共交通的經驗。缺乏經驗的結果,是不能掌握乘客的真正訴求。乘客並非要求巴士一定要新款,也不一定介意是否有空調。在乘客的角度,巴士只是一種交通工具,方便他們上班,方便他們上學,方便他們購物。是否高檔,其實不是重點。倘做到經濟、快捷、有效率,就經已足夠。

但新巴過去十年的作風,只反映出新巴未能真正明白乘客的標準。例如對路線作包裝宣傳,就是多餘的舉動。要告知新路線的開辦,像中巴般貼街招,或在報紙發通告,已達到效果,何必搞這麼多「花臣」?甚麼「捷徑王」、「伸路線」,這些口號對乘客都是空洞的,無謂的,多餘的。城巴蠶食中巴市場時並不是如此。他們以效率作重點,開辦的新線如8X、118、681等等,都是以快捷作重點搶中巴客,沒有甚麼口號配合。

不能掌握乘客的要求,也可從路線的改動看到。如前文談過的84,就是一個敗筆。84的客源主要是在柴灣上學的學生,改為不經柴灣,這是「乘客第一」嗎?23B客源是集中在軒尼詩道,改經告士打道後,又是「乘客第一」嗎?到進軍將軍澳後又是這樣的舉動,雖然將軍澳是新發展區,潛力無限,但亂改一團,就即使有潛力也白白浪費了。

經濟、快捷、有效率,中巴、城巴已做到,新巴始終未行。

作於2008年下旬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