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

細論新巴十周年(10)

港島的中巴之所以不再像七十年代般大加投資,原因是在於港島始終細小,經過七十年代急速拓展後,到九十年代,已再沒有餘地作進一步開發。因而地鐵港島線通車,中巴客量就減少了逾半。至城巴入侵,中巴餘下一半客量又被城巴吸走。即使今日中巴繼續經營,也只會淪落得難以想像的地步。事實上,新巴接手的中巴路線,大多都是雞肋。這是新巴不斷重組路線,又削線又削班的原因。因為新巴的舉動,本質是站在消極方面,因之不能擴大新巴的版圖,也不能創出像中巴、城巴般的驕人成績。

而港島另一邊也是一樣。由於舊時以九龍人口較多,因之九巴的雙層巴士,大多行走九龍市區,很少行走新界。因為地鐵的通車,市區的客量減少,至九十年代後,九巴就減少了九龍市區的資源;反觀新界的新市鎮的發展,卻為九巴提供了實質的拓展空間。因之新界的巴士線,班次不但越來越密,九巴還派出大量新巴士行走新界區。

但九七年後情形又有變化。新界的新市鎮相繼有鐵路通車,而這些新市鎮人口又開始飽和,有些甚至老化。新區越來越少,又有鐵路的競爭,九巴的處境,也就難免像當年中巴一樣,沒空間加大投資,拓展路線網絡。這就是九巴前董事長批評鐵路政策打擊巴士生存空間的原因。

但鐵路的擴充在一個城市的發展史中,是無可避免的。任何大城市都需要鐵路,負載成千上萬的通勤人流。巴士的載客量無論如何大也會有限度。在城市剛發展早期尚沒有問題,但城市一發展到一個幅度,就不能單單靠巴士,而需要拓展鐵路網絡解決交通問題。英國的倫敦,美國的紐約,以至跟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,都是逃不過這一發展規律。

倘大家認同這點,大家就有理由相信,未來香港的巴士,將很難像九七前那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。

這是歷史的規律。

作於2008年下旬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