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

說新巴終成過去式(3)

從新巴之遭遇帶出一個問題,那就是巴士線需不需要如此多?以新巴說,按其實不少都賠本:比如20、83、88、43、43X、91A、94、95......諸如此類。賠本線倘提振客量倒不易:舉例83之類,橫看豎看,潛在客源不可見也。亦有一些城巴已有路線針對:從另外角度看,反映類似服務,潛在客源已是極限也。

當然倘取消這些路線,對新巴尷尬得多:屆時新巴經營之路線,少得可憐也。可是從營運角度,養著這些線尤其長遠計,不可持續也。如何整頓是一回事,前提是成本效益也。

而倘擴而大之,問題不該只看港島:整個香港都是。

舉例九龍市區路線究其實,是有不少重疊:慈雲山出旺角,一條夠也,哪需3C以外來一條203E?慈雲山至觀塘3D即夠:15A此種較宜僅走繁忙時間,當是輔助3D。而3D亦可上藍田:一邊有慈雲山居民,另一方向則有藍田客也。(見《黃大仙旺角線重整》)

荃灣出市區倘不計葵涌,哪需30X、234X、238X三條?集中一條夠也。另荃灣出觀塘連葵涌,靠40已夠:可安排葵涌道直入呈祥道。而38則繞上和宜合道,當是服務石梨貝出觀塘:毋須另開新線,徒然浪費而已。(見《30X以外之整頓》)

沙田情況亦是:就如沙田至觀塘,不計火炭,橫看豎看僅需四線:80、80X、89、89X。而此中80X總站搬上水泉澳,繞經沙角;秦石、新翠則89途經——僅加經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,時間不會耗太多也。(見《沙田觀塘四線足矣》)

元朗因早已有西鐵去荃灣,68M大可延至洪水橋:一來尋額外客源,另一方面,毋須另闢額外路線針對。另大可不用268B:藉268X延至尖沙咀,即能替代也。(見《B1分拆之配合》)

甚至因有東鐵線過海,隧巴亦不需太多:比如取消104。又或者,把101改為到啟德新區,當是服務新區居民到中環,而毋須另闢新線也。與此同時為針對安達臣道發展區,或找111延上去:111有新角色也;至於坪石、彩福,或找113延長也。(見《局部隧巴線整頓》)

筆者一直認為西九龍站毋須弄什麼W1、W2、W3:比如到觀塘,找14X設總站於西九龍站即可;而W3,則把270B延至西九龍站代替也。14X、270B皆非客量標青一類,找兩線應付西九龍站客源,綽綽有餘也。(見《高鐵三線替代品》)

換句話說,根本是資源問題:資源非無限,關鍵是如何安排而已。

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

說新巴終成過去式(2)

有謂「蓋棺論定」,今新巴再過一年即會作古,因之把此詞套諸於新巴,合宜也。

過去筆者常說新巴缺乏經營能力,何也?當然環境因素是不能忽略:比如港島發展高度飽和,缺乏新發展區域,然發展空間多一些之九龍、新界,新巴同樣一團糟,那就已非單單外在環境問題,如此簡單。

比如將軍澳南,哪怕有地鐵因素,始終是新區,巴士總有空間分到些餅。然最惡劣之時,新巴將軍澳南路線,可以差得班班車都門可羅雀。換轉是九巴、城巴,再壞倒未至於如此也。定線該是原因之一:比如倘走到調景嶺一段,新巴會繞入彩明街彩明苑一段死胡同。有如此必要乎?直走景嶺路即可,頂多走入調景嶺站巴士總站——一旦作如是辦,繞入此死胡同實多餘也。繞來繞去,乃新巴將軍澳南專線大缺點也。

又如新巴將軍澳南一開線,即設有$1轉乘扣減:大概是欲仿效九巴,然此中問題在,九巴之扣減為$3.5,且涉大批路線。新巴路線夠九巴多?乃作用有限也。如是者設此扣減,無謂也。

按理將軍澳往返機場該是新巴包辦,然考慮到以上,好材料也必被糟蹋:屆時或者被弄到不倫不類,倒說不定。

當然亦可作如是說:「不知者不罪」。而此間有一點是過往較少說,那就是不同行業,總有其經營邏輯:搞巴士是不同於搞服裝。服裝可以多花款,巴士線能乎?服裝可以個性化,有獨特風格,巴士線能乎?服裝可以走高檔,一如Chanel之類,巴士線能乎?把服裝之一套加諸於巴士業,水土不服,最起碼也:服務人群有異也。乘客不會因這些花款,就會乘此條線:有需要自會坐,沒需要,打死亦不會也。

銀行服務一般面向富有人群,因之能高檔。巴士則不能矣:坐者多經濟能力較差,而有錢者,不會坐也。

甚至搞巴士亦不同於搞小巴、的士:小巴、的士涉及之客量少,容易搞點到點,巴士線點到點,要確保有龐大客量,難乎其難也。蓋因倘一旦不夠客,成本分攤於每一乘客時,金額可很驚人也。巴士乘客有多少,能有如此負擔能力?思之甚恐也。

按舊時中巴服務水平看來較差,根源在於將貨就價:經濟實惠才是重點。正因太多人對巴士服務盲加指責,結果就像後來,巴士服務越來越切不中乘客需要,且要付高昂車資:適得其反也。

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

說新巴終成過去式

新巴、城巴正式宣告合併,算是一個了結,亦是合理作法:事實是看不到繼續分開,會有什麼好處也。

或問何以合併後是城巴而非新巴?大概是新巴此一招牌,相應形象平平,不像城巴經營老到,且又服務幾十年,比較深入民心:至少從品牌效果看,的確如是也。很易理解而已:新巴極其量廿多年,而城巴少說四十多年。儘管四十多年亦不算什麼,城巴欲把自己標榜為老字號,非沒說服力也:未有專利線前,靠海洋公園專線發跡也。

故倘兩者相互競爭,按其實不太公平:新丁能與老手比乎?城巴與中巴鬥則有得說:彼此本來互相熟悉,且亦清楚乘客需要。或說中巴晚年越做越灰,至少與城巴比,尚可稱為選擇:中巴「熱狗」與城巴空調也。

甚至很多路線不計過海,新巴是不如城巴:最好賺頭者大多落在城巴手中,而新巴那些雞肋,要改動以提振客量,大不易也。何況尚要考慮新巴,一貫經營能力較差:倘一改線改到客量流失,得不償失,奇怪事也。

難以改善營運之路線有哪些:比如83——柴灣至西灣河倘非接駁渡輪,沒意思也,且渡輪早已式微也;又如21、721——太古城至中環與地鐵平行,先天不良,且太古城居民經濟條件好也。再如88、781這些,僅服務一個舊屋村,要有作為,難於登天也。

按新巴最致命弱點在於一接手是,乃新成立公司,缺乏營運經驗,導致倘與對手競爭,不易有效應對也:以將軍澳南路線計,路線編排與九巴比,差天共地也。當一開壞頭,要扭轉形象,難乎其難也:品牌形象受損也。

當然事過境遷,環境早已有異:倘引進另外競爭,作法之一是找九巴,接手少量港島路線:路線編號曰「HK1」、「HK2」、「HK3」、「HK4」之類。關於削哪幾條港島線,筆者之前已有述——參見《九巴港島路線》。

引進其他新公司亦可以,然最好批新界路線——配合新界北商業區也。(見《新界北巴士線編排》)

至於新、城合併後路線如何重組,參見:《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1)》、《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2)》、《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3)》、《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4)》、《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5)》、《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6)》。

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

黃大仙旺角線重整

倘深入思考,於地鐵觀塘線通車時,九巴黃大仙路線按理應即時整頓。作何辦?

舉例不應開設3E,而是3、3C合併成3(慈雲山北←→佐敦道碼頭),走彩虹道、太子道東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佐敦道;找1號線經樂富填補3C空白;10縮短至黃大仙,以取代6B;9則延至彩雲

作如是辦是基於黃大仙已有地鐵,巴士線網絡毋須層層疊疊:沒地鐵時或需不止一、兩條線應付,有地鐵則另一回事。像3號線,後期不過以鑽石山地鐵站作總站,如何開拓客源?與此同時弄條3E,豈非架床疊屋?又3C對慈雲山居民,相應較繞,取道彩虹道、太子道東往返才較實在;而樂富一邊,1號線已可也。

其時尚有九龍城寨,出旺角者,10號線能提供,儘管稍為繞路;牛池灣一帶按其實9已夠,何況有地鐵彩虹站。

倘作如是辦,早就毋須用太多巴士:粗略看,可省掉3C、6B二線。又或者,可主力丹尼士喝采,如9、10。1、3三軸已可,尤其慈雲山,遠離地鐵,按理用三軸沒不妥,且必要時,可支援116也。

今天當然有異於舊時,惟一樣可作類似重整:1號線改經樂富直入聯合道3C、203E合併成新3(慈雲山北←→中港碼頭),經斧山道、彩虹道,後按203E走;10縮短至黃大仙9則改為往深水步,總站在西九龍中心,經新清水灣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荔枝角道、欽州街(回程欽州街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)。尖沙咀之服務則藉改造21成(彩福←→尖沙咀碼頭)取代,沿紅磡繞道入梳士巴利道。

如此最少可省回一條線車隊——指203E(3使用3C車隊),且有明確分工:慈雲山至旺角靠新3號線;樂富至旺角有1號線途經;10主力針對黃大仙下村、九龍城;而牛池灣則9、21——9到旺角、深水步,21則土瓜灣、紅磡、尖沙咀也。

嚴格說來慈雲山往返旺角之巴士線,根本僅需一條,且路線直接些走,即可應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
2022年4月22日 星期五

短途自動化鐵路議

倘香港今天興建鐵路網,按其實不需太大規模:該建者多已建也。惟在筆者看來,亦可炮製一些短途鐵路線,接駁性質:好處是協助一些舊線物盡其用,擴大客源。另一方面,工程規模不會過大,合符成本效益也。

按筆者之構思是,這些路線皆是無人駕駛,一如南港島線。且四卡列車服務,已夠用也。

1)沙田-荔景線:由大圍站開出,經隧道穿越金山,直達荔景。此線一來是接駁東鐵線、馬鞍山線到荃灣、葵涌,同時又接駁東涌線到機場。故此乃僅二站:

大圍、荔景

2)大學-大水坑線:由大學開出,跨過城門河口直達大水坑站。此線是旨在接駁東鐵線與屯馬線,且有別於大圍站:大圍站是到市區,而此線則北上也。同樣亦僅二站:

大學、大水坑

3)油塘-宋皇台線:由油塘開出,經觀塘碼頭,直跨舊啟德機場現址。炮製如此路線是作為屯馬線、將軍澳線之輔助:倘屯馬線,可經宋皇台轉乘到觀塘;而倘將軍澳線,則可接駁往尖沙咀、荃灣也。此線車站會較多,約五個,具體如下:

油塘、觀塘碼頭、兒童醫院、展貿、宋皇台

4)奧運-旺角東線:另外接駁渠道,接駁荃灣線、東涌線、東鐵線,一樣無人駕駛列車。具體車站亦即:

奧運、油麻地、旺角東

四條短途無人駕駛鐵路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

機場快線之改造

之前提過機場快線可改造成屯門線,而具體作法是,讓東涌線、屯門線梅花間竹般開。至於青衣至港島一段機場快線,為免浪費路軌空間,可改造成青衣線:由青衣開至香港站也

此青衣線是有其作用:或者屯門、東涌一邊客量太多,哪怕梅花間竹開出,至青衣時,依舊難以照顧青衣居民。為此則青衣線,就有其輔助效果也。

當然機場快線青衣至香港一段,現時僅青衣、九龍、香港三站。筆者聯想到可另闢一些獨立新站,同時荔景繼續設站,以便接駁荃灣、觀塘、港島三線——皆舊線也。

1)達美站:位處葵涌達美路,即約六號貨櫃碼頭附近,能有效服務碼頭員工上班。此段特點是與東涌線一併途經,且成平行線。因之設達美站時,可與東涌線相互轉乘。

2)海麗站:位處海麗村對出,當是針對海麗村與泓景台等屋苑。

3)海輝站:位處海輝路附近,故名「海輝」。其具體位置大概在南昌公園。

按設此三站是考慮到南昌、奧運二站,不見有足夠空間設站位。因之另鋪新站,藉機覆蓋一些空白。荔景則有,故能網開一面設站也。

具體站位如下:

青衣、荔景、達美、海麗、海輝、九龍、香港

倘能夠,與擬定中之北港島線連為一體會較好:所謂北港島線是指將軍澳線延至中環一段。一旦接駁,則青衣線可直達將軍澳,服務範圍更廣也。

地圖中黃色三個點由上至下,分別為達美、海麗、海輝三個車站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

藉東涌線入屯門

去年筆者提過屯門可興建一條鐵路直通機場。忽發奇想,或可順水推舟,把現有東涌線、機場快線改造,順道打造屯門線也。

具體作法是先分流東涌、青衣客:辦法是把機場快線市區一段改造,成青衣線,由香港站,僅到青衣。另興建隧道,連接屯門至博覽館站:一路順著東涌線落香港站。屆時東涌線、屯門線可梅花間竹般開出:共用同一路軌,一如將軍澳線。

倘由東涌至青馬大橋大段加鋪路軌,不是不可以,就筆者所見,青馬大橋路軌空間,較難另闢路軌,暫時毋須考慮也。

屯門線一段倘由屯門站開出,沿線車站大概是:

屯門、博覽館、機場、東涌、東涌東、欣澳、青衣、荔景、南昌、奧運、九龍、香港

大抵屯門至博覽館一段為跨海,乃興建海底隧道,連接至機場快線入東涌線。此一段大概需佔用市鎮公園、友愛村,因之友愛村某些大廈,乃需拆卸。東涌站則連接原來東涌線東涌站。由於是佔用機場快線,則屯門線列車之安排,乃一如東鐵:設頭等車廂,專予機場客。而車站登機安排,則可維持不變也。

至於青衣至香港一段機場快線,則改成青衣線,並且於荔景、南昌、奧運加站——嚴格說來三者皆有露天空間,有條件加建月台也。

按作以上如是辦,好處是可以善用機場快線之資源:就筆者所見快線客量一直平平。把如此服務縮減為頭等車廂,基本效果雷同也。

地圖中跨海鐵路屯門之一段,亦可僅走屯門西面,設建生、山景、龍門三個車站(由上至下)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