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
荃灣區內線個別介紹

31、31A、35、235

由荃灣來往北葵涌的巴士線,乃荃灣區內線中最早發展者。早在1962年10月1日已有第一條區內線16B(葵涌←→荃灣),大致取道荃灣至葵涌一段青山公路,葵涌總站設在今日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交界,屬北葵涌範圍。16B開辦後翌年,於1963年6月24日延長至深井1966年5月25日開辦16D(北葵涌←→荃灣),路線與16B一樣,但只到荃灣西約(麗城花園現址)。

16B、16D皆在六七暴動時停駛,暴動後16B、16D皆沒有重開,卻反而被在1967年11月18日開辦的31(石梨←→荃灣碼頭)、31A(石梨←→深井)取代,路線與之前16B、16D大同小異。其中31大致途經:

和宜合道、梨木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德士古道、沙咀道

而31A則服務每日日間,途經:

和宜合道、梨木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

隨著北葵涌發展,九巴又於1969年1月16日開辦35(石蔭←→荃灣碼頭),取道:

梨木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德士古道、沙咀道

而因應35開辦,31、31A亦由當日起,改經和宜合道(西行)、青山公路葵涌段、青山公路荃灣段,即是不經梨木道。自此來往北葵涌至荃灣的巴士線,便越來越發達。必需一提的是,31、31A開線時之總站,是稱「北葵涌」;而為更具體標明總站位置,於1971年9月1日,北葵涌總站才正名作「石梨」。

在1970年代,由荃灣至北葵涌皆屬工廠區,同時有大量公屋落成,不少北葵涌居民都會來往荃灣市中心,故31、35當時客量也相當高。因應北葵涌交通設計改動,31、31A先於1977年3月15日,荃灣方向改回經梨木道;後於1980年6月30日,31、31A、35荃灣方向,皆改用昌榮路進出,不再經梨木道。

31是來往北葵涌前往荃灣,亦是荃灣較早開辦的區內線之一(於1967年開辦)。因屬區內線,31最早期是採用單層巴士服務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自八十年代末石梨、石蔭人口老化,31、35客量遂受影響;而工廠區亦因製造業衰微而少了人流往來。同時小巴亦大舉進襲北葵涌,也影響31、35客路。結果31、35只好於1991年8月4日一同合併,並改為循環線,才能止住客路流失。新31路線如下:

大河道、沙咀道、德士古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青山公路葵涌段、石排街、大白田街、梨木道、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德士古道、沙咀道、大河道

31在1980年代起才轉用雙層巴士,但此後因北葵涌人口老化,用車長期也頗陳舊,一般以丹拿珍寶、勝利二型為主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北葵涌新公屋安蔭村於1994年落成,為應付新增居民,九巴於1994年11月27日開辦235(安蔭←→荃灣)。改道同時31亦安排繞經安蔭,與235組成聯合班次來往荃灣至北葵涌。於是31這條老牌路線亦再次起飛,雖然以235有較多乘客,但31仍能分一杯羹。在2001年6月11日,31改為全空調,與235進一步相互輝映。

於1990年代末,31開始轉用兩軸後置引擎巴士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至於行走石梨至深井的31A,雖是行走深井,但大部份時間都只到荃灣西約,而31A更在1984年9月23日九巴路線重組中,被新線34B取代

在西鐵通車時,31總站於2003年12月搬往西鐵荃灣西站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34、34A、37M

34也是荃灣區最早開辦之區內線之一,是於1964年4月1日配合大窩口村、葵涌村落成,而投入服務。起先34總站分別設於中葵涌(葵涌村近葵興村,大窩口道路邊)及荃灣市中心的曹公街,大致途經:

大窩口道、德士古道、沙咀道

1968年12月1日延至荃灣西約(今麗城花園)。

1972年葵盛興建好東村,34乃先於1972年9月1日延至葵盛東;至葵盛西村亦告入伙,34乃於1977年1月30日延至葵盛中。然不久,34於1978年8月16日改為循環線,以荃灣為總站,到葵盛繞一圈後,沿舊路返回荃灣。

34開線時是適逢大窩口村、葵涌村落成,再加以後來之葵盛,沿線公屋多多。大量居民都會習慣性到荃灣市中心購物,使34需求很快飽和。故早於1972年9月1日延至葵盛東當日,34乃分拆出34A(葵盛東←→荃灣碼頭),路線跟34雷同。

34於六、七十年代,主要是使用亞比安單層服務,且用到退役為止。而剛巧,其他荃灣區內線亦是亞比安之天下。(圖片由Mega Anorak提供)

配合地鐵通車,1980年5月1日開辦37M(葵盛中←→旺角地鐵站),屬跨區線,走法近似於37;至1982年5月16日地鐵荃灣線通車,37M乃縮短至葵興地鐵站。37M本身客量不俗,但37M乃先由葵盛中總站沿小路,前往葵盛東村,但這只能容許短身巴士行走。為方便引入車身較長巴士,乃於1989年4月3日改為循環線,總站定於葵興,在葵盛外圍繞一個大圈,才回到葵興。

34是到1980年代末才有雙層巴士服務,主要是丹拿珍寶、勝利二型等車型,從原來大線退下來後騰出。(本網外購圖片)

自八十年代起因有地鐵、小巴加入競爭,對34構成很大影響,加上後期先後有大窩口村、葵盛東村重建,34客量也就越來越差。儘管九巴於1988年1月10日安排34、34A合併,並加經荃灣碼頭,幫助也不大。到1992年10月5日,配合灣景花園入伙,34總站改為葵盛東,繼續是循環線,繞經灣景花園後返回舊路。

於八、九十年代,34大抵是使用丹拿珍寶勝利二型服務。隨著此兩車車齡日高逐漸退役,九巴又不願對34作大量投入,結果於1997年7月14日,34全線轉用單層空調巴士,頂多加上短身空調巴士行走;同日34又由原本循環運作,改回兩邊總站,其中葵盛總站再次搬回葵盛中。

自九十年代起34客量受制地鐵、小巴競爭,一度低迷,且一直元氣未復。從34使用單層空調巴士行走看,當知其狀況如何也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至於37M由開辦至今,都是方便葵盛居民往地鐵站乘搭地鐵,客量一直未受影響,不過空調巴士要到2004年6月20日才加入。

36、36M

在葵涌近城隧出口,有一個梨木樹村,乃老牌屋村,1970年落成。儘管此屋村位處葵涌,在行政劃分上,被視為荃灣區。

而當梨木樹村落成之時,九巴於1971年1月15日開辦36(梨木樹←→荃灣碼頭),乃梨木樹首條巴士線,路線如下:

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國瑞路、德士古道、沙咀道、大河道

36最大特色是其進入國瑞路往來,與31、35走青山公路,有些許不同。

配合地鐵觀塘線通車,九巴在1979年12月31日開辦36M(梨木樹←→石硤尾地鐵站),當時屬對外線;至1982年5月16日地鐵荃灣線通車,36M縮短至葵芳地鐵站,變成區內線。36M不但是接駁地鐵至梨木樹,同時還方便梨木樹居民,在區內上學和購物。

36由於只針對梨木樹一個屋村,在客源較窄下,客量不算標青。圖為1983年荃灣碼頭,36使用亞比安單層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長期以來36、36M兩線,基本就僅服務梨木樹村,故客源較窄。以36為例,即使取道國瑞路,但該處人口甚少,實無濟於事;36M則除梨木樹一段路,基本走葵涌道,屬地鐵沿線。因之梨木樹巴士線用車,最早期是亞比安單層;八十年代轉用勝利二型。至九十年代梨木樹村局部重建,在人口減少下,36、36M更見打擊。

於九十年代,36一直僅用勝利二型,到此車退役為止。使用勝利二型好處是,能切中國瑞路狹小之路段。(圖片由Donald MacRae提供)

不過,36M早在1999年12月26日,已加入空調巴士行走;至2000年6月11日,改為全空調:由全「熱狗」加入「冷馬」再變成全空調,前後時間,不足半年。而36,則要遲至2003年11月23日才有空調巴士,但很快,就有低地台巴士掛帥。

在西鐵通車之際,36總站乃設於荃灣西站。也就在此時,才有空調巴士加入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31M、235M

來往荃灣之北葵涌路線,歷史相當悠久,然來往北葵涌至南葵涌者,則要等到地鐵荃灣線車後,才開始發展。

最早一條連接南葵涌至北葵涌者,首推31M(石梨←→葵芳地鐵站),乃配合地鐵荃灣線通車,而於1982年5月16日開辦,路線如下:

大隴街、和宜合道、昌榮路(回程梨木道)、葵涌道

起先31M總站設於石梨,即跟31B同一總站。及後石梨村有一些新樓宇建成,31M乃於1985年5月30日,延至石梨村新區之梨貝街,深入石梨村內街;同時石梨方向,也改為經昌榮路進入和宜合道,不用梨木道。

名義上31M屬接駁性質,然像此等地鐵接駁線,單靠地鐵轉乘客,實不足夠。故31M實際上很多乘客,純粹是到南葵涌,當然是上班、上學,和購物,逾廿年來,依然如故。與此同時北葵涌也有工業區,故來往工業區者,也有一定比例。

31M自開辦至今都客量高企,但因途經狹窄道路,一直只用短車,如早期有勝利二型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只是自延至梨貝街後,由於梨貝街一帶街道,甚為狹小,31M基本不用大車行走:最早期有丹拿珍寶,後來用勝利二型,同時也有都城嘉慕9.7米 (M) 。即使到1999年7月5日改為全空調後,用車亦是短車。

2002年石梨梨貝街總站。從圖所見總站面積甚狹,故乃31M一直不用大型巴士行走之主因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至於石蔭一帶,要到九十年代安蔭村落成,才於1994年3月11日開辦235M(安蔭←→葵芳鐵路站),作用與31M一樣,路線如下:

梨木道、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

開辦以來235M路線改動不多,大致取道昌榮路、葵涌道往返,故也是針對到南葵涌之居民。開線時本為10分鐘一班;不足半年,已有5分鐘一班,且一直如故。

與31M不同,235M本是全空調服務,甚至僅用單層巴士;因客量多,才改用雙層巴士,主要是11米一批。

32、32A

嚴格而言,32(荃灣碼頭←→城門水塘)是荃灣區最早出現之區內線,然純屬鄉郊線,並非市內路線。

城門水塘一帶本是河谷,介乎荃灣至沙田之山脈間,曾有不少村落。於1920年代,河谷被港英政府改造,成城門水塘,然附近一帶,尚有一些村民居住。

1962年6月16日九巴開辦32,主要針對居於城門水塘之村民。由於屬鄉村路線,32一直以來,都僅20-40分鐘一班車,取道:

沙咀道、德士古道、城門道

其中城門道一段路線,是直插進城門水塘。而當時城門道,是由荃灣市中心直入城門水塘,不同現在(今城門道近荃灣一段已封閉,成山路,剩下城門水塘一段,出口在梨木樹)。

32在1973年7月16日九巴路線重整中,分拆出32A(荃灣碼頭←→老圍)。而32A所前往者,乃老圍──圓玄學院所在,路線大致與32差不多,不同的是在城門道走到半路,就沿別的路入老圍。

然而不論是32、32A,皆是不好經營,蓋因32、32A皆途經城門道,而城門道好些路段,一直僅單車徑般闊度。這令九巴,只能使用單層亞比安巴士(指較舊一批亞比安),行走32、32A。七十年代末這些亞比安巴士,因老化相繼退役,問題乃越來越嚴重。且城門水塘一帶,以各村人口加起來,也不足以開辦兩條巴士線。當七十年代末城門道對出象山村、石圍角村相繼落成,1979年1月15日開辦32B(荃灣碼頭←→象山),32、32A更形尷尬。

早在六十年代九巴開辦32,來往城門水塘。因沿線以鄉村為主,客量一直平平。八十年代更轉作假日線32R,然最終只服務到1987年。(圖片由Gavin Lau提供)

在1982年5月6日,當全新專線小巴路線進入老圍、城門水塘時,32A乃隨即取消,同時32取消平日服務,改稱32R。由於用車仍是亞比安巴士,當1987年亞比安巴士全面退役時,九巴乃於該年4月1日取消32R,再沒路線駛進城門水塘。

32B、32M

城門水塘一帶,嚴格說來,尚包括象山、石圍角,而除32、32A,尚有32B。

於七十年代末,城門道一帶,開始興建兩個公屋──象山村、石圍角村。而第一個入伙者乃象山。九巴於是在1979年1月1日,增開32A特別班次,專門針對象山村;不足一月,於1979年1月15日,此特別班次乃變成常規路線,為32B(荃灣碼頭←→象山)。其時32B屬循環線,總站設於荃灣碼頭,路線如下:

大河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城門道、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

作如是走,一來石圍角村尚未入伙,二來當時往象山,須取道城門道近荃灣一段,而此段路,始終狹小。不久石圍角村入伙,32B乃於1980年7月20日改為兩邊總站,兩邊方向皆經石圍角,即是經:

大河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城門道、石圍角路、象鼻山路

32B本乃針對象山、石圍角居民前往荃灣,然象山本身僅五千人口,而人口有二萬多人之石圍角,又毗鄰荃灣市中心,加上32B開辦時,已有小巴行走類似路線,故32B客量並不標青。

1988年7月1日因城隧建造工程,石圍角、象山一帶路面,要進行大改造,32B改為於象山開出後,直走象鼻山路,不入石圍角。是次改動令32B石圍角客源大量流失,紅綠小巴乃「加大力度」搶這些乘客。儘管32B於1989年12月29日恢復繞經石圍角,原有客源已未能挽回;32B遂於1990年8月1日改經大河道天橋,把路線拉直。可是仍徒勞無功,令32B一直都減少班次,結果32B最終淪為一條廢線。

1993年行走32M之都城巴士在葵芳之總站。由於象山、石圍角一帶,象山人口較少,而較多人口的石圍角村,又鄰近地鐵站,長期以來32B、32M都不特別旺場。(本網外購圖片)

32M(象山←→葵芳地鐵站)是於1988年8月1日投入服務。此條路線特別之處,乃是先經大窩口才往葵涌,故倘乘32M接駁地鐵,在大窩口站下車便可。與32B一樣,32M主要是針對人口不太多的象山,加以還有小巴搶客,客量乃一直只是一般。

39A、39M

在荃灣地鐵站盡頭有一區域,曰「荃景圍」,又名柴灣角,屬荃灣西約一部分,然位處山腳。山腳下於六十年代,發展成工業區;而山腳部分,則自八十年代起,興建大量私人屋苑。

地理上荃景圍是接近地鐵站,然仍有一段距離。故九巴已很早在此區開辦區內線。今儘管有39A、39M兩條,惟皆是由一個「母體」分拆出來。

1981年10月4日,九巴開辦循環線39B(柴灣角←→荃灣碼頭),屬循環線,大致是由柴灣角直入荃灣市中心,路線甚短:

荃景圍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荃景圍

至地鐵荃灣線通車,39B乃於1982年5月16日改稱39M,中途繞經荃灣地鐵站;與此同時39M總站,改設於荃灣碼頭。

因整體車程較短,一開線,九巴乃派出二手丹拿珍寶(類似中巴XF)行走39M;後來也有用一手丹拿珍寶

當柴灣角越來越多屋苑落成,九巴於1984年2月6日來一次重組──39M縮短至荃灣地鐵站,並開辦39A(柴灣角←→荃灣碼頭)。39A路線如下:

荃景圍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

原先兩線總站稱呼是「柴灣角」,至1989年2月27日,改稱為「荃威花園」。

無疑39A、39M兩線,多少有重疊之處,惟作用不同:39M主要是接駁地鐵,而39A則是接駁渡輪來往中環。本來分拆兩線是起到作用,然隨著地鐵東涌線通車,渡輪航線取消,而荃灣碼頭,又因興建西鐵站而拆卸,39A、39M互相重疊之本質,乃益加明顯也。

39M在開辦早期,是以荃灣碼頭作總站,至39A開辦,乃縮短至荃灣地鐵站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39M是於2003年2月15日加入空調巴士行走;不足一年,於2003年11月23日全空調化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34M、238M

昔日荃灣乃一工業區,惟自九十年代起,香港製造業式微,不少工廠空置,部份更改建成私人住宅。舉例荃灣海濱花園,前身乃荃灣德士古油庫,後來油庫清拆,變成今日海濱花園。

於是九巴於1988年8月30日開辦238M(海濱花園←→荃灣地鐵站),時已是全空調服務。當時未有雙層空調巴士,238M是用廿四座豐田小巴行走;至1990年左右,乃有單層空調巴士,同時亦見有雙層空調。

連接海濱花園之238M,一開辦就是全空調。在開辦早期,因空調車數目不多,九巴甚至要租用旅遊巴士應急,派行238M。而圖中則是利蘭奧林比安空調,是樣板車,當時亦被派往238M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與此同時荃灣西約部分工廠,也一併清拆,重建成灣景花園。1989年1月23日九巴又開辦34M(灣景花園←→荃灣地鐵站),但時非全空調,使用丹拿珍寶勝利二型行走。到1997年8月1日,轉為全空調,使用單層巴士服務。

毫無疑問34M、238M二線,皆典型接駁線,蓋兩線基本沒繞太多路:34M取道青山公路荃灣段,直入荃灣地鐵站;238M則僅經荃灣市中心。由於灣景花園、海濱花園,離地鐵站甚遠,特別在繁忙時間,兩線經常頂閘。然因兩線路程都相當短,故由開辦至今,路線幾乎沒改動。

31A、34B、234A、234B

深井乃青山公路沿線之一條村,儘管與荃灣有一段距離,在行政劃分上,乃荃灣一部份。本身深井跟荃灣,是有密切聯繫,故於六十年代,已有巴士線連接深井至荃灣。

早在1963年6月24日,九巴曾把一條來往北葵涌至荃灣的路線──16B,延長至深井,六七暴動後改由31A(石梨←→深井)取代。其時路線大約如下:

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葵涌段、德士古道、沙咀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

說是到深井,實則31A大部份時間,都只到荃灣西約,而到深井,是於早上繁忙時段才走。由此反映當時來往深井之需求,一直都不大。

攝於1982年,31A單層巴士駛經荃灣西約。其時31A名義上說到深井,實則僅限部分時段行走。(圖片由Mega Anorak提供)

隨著1980年代新界西新發展,舊有路線相繼重組,31A乃於1984年9月23日下馬,由新線34B(荃灣碼頭←→深井)取代。34B深井總站是設於馬灣碼頭,路線則經:

青山公路汀九段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

與31A不同,34B是每天全日服務,然因深井乃鄉村一個,其需求之少,使34B,一直僅15-20分鐘一班。直到九十年代,34B是採用勝利二型行走,屬鄉郊巴士典型。

34B與原先31A不同之處是前者只到荃灣,好處在於路線折返速度會相應快,且用車毋須太多。(本網外購圖片)

於九十年代中期,深井開始興建一些私人屋苑,計有浪翠園、豪景花園,九巴乃於1993年1月3日開辦234A(荃灣碼頭←→浪翠園),取道屯門公路深井至荃灣一段,全空調服務。當時234A除有單層巴士外,已有雙層空調服務。到1995年6月4日,34B亦延長至浪翠園。

234A乃來往深井的巴士線,取道屯門公路往返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由於深井不斷有新住宅落成,客量大增,九巴再一次重組路線,於1996年1月6日把34B改稱為234B,與234A組成4-8分鐘聯合班次。然因來往荃灣及深井,始終以234A直接,乘客一般都會坐234A多於234B。於是乎到後期,234A全線雙層,而234B,則大多用單層。

45A(46A)、46B

荃灣區之發展於七十年代末伸延到荔景,因而荃灣區內線,也有來往荔景者。

第一條連接荃灣的荔景路線1976年5月16日九巴開辦45A(荃灣碼頭←→荔景),大致途經:

大河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、荔景山路

其時45A是以循環線形式行走,過荔景山路後,於葵涌道交匯處下葵涌道返回荃灣。其後麗瑤村落成,1978年3月6日,45A總站設定在麗瑤村,改以雙向線形式行走。為統一路線編號,45A在1980年2月3日改稱為46A

1980年6月1日開辦46B(柴灣角←→荔景山),也是取道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,總部設於荔景荔崗街。自此荔景來往荃灣,乃多了另一條路線,然維持不太久,46B於1981年10月4日下馬

第一條往返荔景至荃灣者為46A,早期已使用雙層巴士服務,比如丹拿珍寶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

荔景整體較特別,蓋因屬山頭,而此山頭,除公屋外,屋苑數目不多,而公屋除荔景村外,也只有麗瑤、祖堯。在很長一段時間,荔景發展速度甚緩,故在地鐵荃灣線通車後,46A客量,乃急轉直下。同時間亦有很多綠色小巴線開辦,來往荃灣至荔景。在人口不足下,還加上地鐵、小巴,46A遂於1984年10月28日加經大窩口道,即入大窩口村、葵涌村,盡量避開競爭,惟效用有限。

1991年10月3日九巴重組路線,30大幅縮短至長沙灣,於是荔景至荃灣,已有30替代。46A乃變得多餘。46A最終在1994年3月21日下馬,由30代替46A。

來往荔景至荃灣本有46A,惟地鐵通車後客量日低,至1991年30縮短路線,更導致46A下馬,由30完全取代。圖為1991年46A荔景總站。(本網外購圖片)

此後往返荔景至荃灣,巴士線基本有30,但來往荔景至荃灣、葵涌,本身乘地鐵也可以,倘不乘地鐵,大可乘綠色小巴,路線亦有幾條。而更重要是,荔景直到今日,仍與十多、廿多年前,變化不大。在人口沒增長下,30取消之傳聞,誠不絕於耳也!


回到《荃成風雨(2)》

作於2004年,2010年修訂

1 則留言:

  1. 其實238M之前是叫38M的,但為甚麼38M開辦一年後就轉為238M,但38A仍是38A,就問九巴吧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