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
源於西隅~~元朗巴士線演義(1)


開埠時之香港,新界主要以鄉郊為主。儘管此等鄉村規模,不能與市區比較,當時居於此等鄉村者,倒有一定數目。而最早出現於新界之巴士線,在二次大戰前已出現,多集中在元朗。



話說在1920年代,有家名為「中美運輸」之公司,開辦一條巴士線,連接元朗至旺角至巴士專營權實施於1933年6月11日,此線乃由九巴接手。按當時資料,此線在九巴接手時,被正名9號線,並延至佐敦道碼頭,於新界一段路,完全取道青山公路;在九龍則途經大埔道、彌敦道。

二次大戰時9號線曾一度因戰亂而停駛。至戰後因資源短缺,九巴僅先開辦四條線應急,其中一條為3號線(元朗←→尖沙咀),變相恢復9號線服務,而路線也與9號線一樣。至1947年10月7日,3號線縮短至佐敦道碼頭,編號改作16號

舊時元朗是鄉村主導,市中心主要針對附近鄉村之需要。而以當時道路網計,由元朗出九龍,只能用青山公路,經屯門、荃灣、葵涌,全程需花3小時。1950年代駐港英軍在錦田設營,開闢了一條軍用道路──荃錦公路。至1961年荃錦公路改為民用,九巴乃於該年6月24日開辦了26(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),經荃錦公路進出。26號線比16號線少花半小時,惟仍相當緩慢。

六十年代元朗大馬路。其時元朗各巴士線,一般是用單層巴士。而雙層巴士之使用,則是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後之事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1967年西片《Hell to Macao》以香港作故事背景,其中就影到16號,使用亞比安單層。其時16為行走元朗至九龍之間,非現今一條。(電影截圖)



16、26,在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時分別改稱50、51。此時元朗市中心發展漸趨活躍,大樓越建越高(在此前,頂多四、五層高而已),巴士線開拓空間大增,故自七十年代末,元朗巴士線,乃進入重組時期。

早在1973年7月16日當日,九巴已把51縮短至大角咀碼頭;同日又開辦53(元朗←→青山灣)。

1978年5月8日屯門公路通車,九巴開辦68(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,經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),為重要里程碑。隨著新界道路網開始發達,元朗巴士線改動日繁,舉例1979年元朗總站被分作元朗(東)、元朗(西),前者有68作總站,而後者則有51為終點。

七十年代50泊於元朗東總站,用車為丹拿CVG型。此元朗東總站於1970年代末建成,位處鳳翔路旁,至輕鐵通車,元朗東總站於1990年,改用今輕鐵總站一個。而此站,則變成僅專線小巴使用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到1982年地鐵荃灣線通車,九巴於1982年5月16日開辦68M(元朗西←→荃灣地鐵站,經屯門公路);當日還修改路線,先把50縮短至葵芳地鐵站,改稱50M;又在同日把51改稱51M,縮短至荃灣地鐵站

1983年荃灣地鐵站巴士站,一部丹拿珍寶行走68M。其時68M大體是取道青山公路元朗段、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隨後由元朗來往市區因已有68、68M,於是51M乃於1983年4月17日再縮短至錦田,又於1984年12月16日遷往荃灣碼頭,編號改回51。到1984年9月23日,九巴再一次重組路線,取消50M,以53延至荃灣碼頭取代。即是說,68、68M為主力也。

1983年張國榮主演之電影《鼓手》,中段述及張國榮隨人到青山醫院,先由港島乘船到佐敦,於佐敦道碼頭乘68。其時68用車,主要是勝利二型。(電影截圖)

此後一段時間元朗巴士線發展,動作不多,除於1986年10月19日開辦68A(朗屏←→深水步碼頭)外,至1987年1月5日開辦68X(元朗東←→佐敦道碼頭,經屯門公路、荃灣路)之後,已大致完成。

由於離市區有相當距離,元朗市中心人口儘管有增長,向來相當緩慢,單從元朗市中心狹小之面積看,已見一斑。加以元朗發展本身有數十年,且樓宇,一直向著元朗大馬路(青山公路元朗段)集中,對外交通需求,用68、68M、68X此三線應付,已不成問題也。

於1978年開辦之68,原本到佐敦道碼頭;68X開辦當日,就搬往附近廣東道,稱佐敦道(廣東道);到1995年4月9日,再縮短至深水步碼頭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68系列路線於八、九十年代,通常用都城嘉慕11米行走。圖中此部比較特別,蓋因出廠時,是以空調巴士身份服務,然用不久,乃隨即拆除空調機,改裝成「熱狗」也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68X自開辦以來,已取代68主力角色,蓋68X本質是68特快版。圖片攝於1997年1月,一部都城嘉慕11米行走68X,正途經美孚往元朗。而開辦以來,都城嘉慕11米,一直為68X主力車隊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早於1990年12月1日68X已加入空調巴士行走,為九巴最早有空調服務路線之一。圖為丹尼士空調巴士行走68X,到達九龍總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
1998年5月26日三號幹線通車,乃元朗巴士線在自八十年代後,另一重大重組。當日68、68A取消,68M、68X則改經三號幹線,並全空調化。為填補68M、68X不經屯門之真空,當日乃有63M(元朗東←→青衣地鐵站,經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)、63X(天慈←→佐敦道碼頭)之開辦,作替補。一個月後九巴再作些少改動,於1998年6月14日重開68A,但變成(朗屏←→葵興地鐵站)

在1998年5月68X改經三號幹線時,為填補不經屯門之真空,九巴開辦了63X作替補。由於68X改經時已轉為全空調,63X一部分用車,實是從68X等線騰空出來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於三號幹線通車改道時,68M曾一度延長至葵涌,惟因延長效果不佳,僅一個月又縮短回。延長時因總站空間難尋,設於葵盛圍,今專線小巴總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毋庸置疑,三號幹線通車,能有效縮短元朗至市區之距離:倘駕車往中環取道三號幹線,不過花半小時。惟元朗市中心面積狹小,人口集中,搞作相對較少。值得敘述者為2001年1月7日開辦263M(富泰←→青衣機鐵站),由屯門經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,入三號幹線出市區。此線主要是接駁性質,於三號幹線轉車站,接駁68M、68X等。

之不過乘坐263M者寥寥,尤其是當時263M在市區僅到青衣,一個以住宅為主之區域。所以2002年4月21日九巴改組63M、263M,由263M改經荃灣入青衣,而63M則改為在屯門公路直入青衣。同時間68A還繞經葵芳,以代替63M在葵涌一段。

於改經三號幹線當日,68X已全空調化,其後又很快採用低地台巴士行走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然此實際作用有限。至2003年12月西鐵通車,對元朗巴士線構成一定衝擊。元朗市中心因人口集中,「一線走天下」,整體仍較穩定。惟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者,則影響較明顯。本身此一帶人口既少且疏,在一部分乘客流向西鐵後,雪上加霜。於是乎,乃有63M於2004年2月23日取消,由68A延至青衣機鐵站取代



元朗巴士線演變已有近一個世紀,但「太陽底下無新事」,一般大規模改動,都是在周遭環境受變化下,才有大規模改動,大規模擴張,大規模重組。


作於2005年,2010年修訂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