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

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6)

按新、城合併後之城巴,亦可經營一些新界路線,而這些路線事前筆者已有述。

*730(豪景花園←→維港灣):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黃竹街、長沙灣道)。
*733(豪景花園←→藍田北):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荃灣路、呈祥道、龍翔道,入九龍灣(或可改用中九龍幹線)。
*746(駿洋村←→豪景花園):經火炭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沙田站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葵涌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青山公路油柑頭段。
*782(駿洋村←→維港灣):經火炭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沙田站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、大南西街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青山公路蝴蝶谷段、青沙公路)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黃竹街、長沙灣道)。
*783(駿洋村←→藍田北):經火炭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。開辦同時取消九巴88X,89X則延至油塘作替補。

參考連結:《開城巴荃灣沙田線

另筆者又追加四條線:屯門一條,大埔兩條,以及荃灣至大埔線。

1)754(屯門碼頭←→紅磡站):經湖翠路、龍門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深旺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深旺道)。

754主要是針對屯門南到尖沙咀,因之開辦時,取消九巴259B、259C。而經旺角主要是考慮不與260X重疊(不計屯門一段路),且因僅服務屯門南,客源相應較狹。倘能,754,或與962X、B3整合總站資源。

2)771(教育學院←→維港灣):經汀角路、完善路、大埔太和路、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青山公路蝴蝶谷段、青沙公路)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黃竹街、長沙灣道)。

按771特別之處是特意繞經科學園──不單純服務大埔也。而且同時繞經長沙灣、深水步:因之72大可取消也。

3)770(教育學院←→藍田站):經汀角路、完善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。

與九巴74X不同,774乃特意繞經科學園;同時大埔一段不入大埔墟。

4)772(教育學院←→荃灣西站):取道汀角路、完善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沙田站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葵涌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。

與73X不同,是772特意繞經科學園,並且走青沙公路也。

城巴新界路線圖,分別針對深井、火炭、科學園:出西九龍之路線,一律維港灣總站,而東九龍則主要到觀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

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5)

按新、城合併後城巴於東、西九龍皆有線。而這些路線,部分可乘機修改。

*西九龍

與新巴將軍澳線一樣,西九龍新區路線,一樣落入城巴手中。而西九龍新區路線,可作如是修訂:

1)701A分拆出703(海盈村←→紅磡站),過西九龍走廊後,經太子道西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)、梳士巴利道。703是方便西九四小龍一邊到尖沙咀,且因經彌敦道,當是城巴彌敦道專線。

分拆時701A改走701之路線,以扮演接駁西鐵線至旺角之角色。

2)開辦705(海盈村←→藍田北),經興華街西、深旺道、深盛路、興華街、大南西街、長沙灣道、青山道、呈祥道(回程呈祥道、蝴蝶谷道、荔枝角道、興華街西)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、啟田道。705是旨在到觀塘:對西九龍新區,該不會沒需求,且地鐵不便也。

3) 701延至啟德新區,過洗衣街後,加經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、觀塘道、偉業街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承啟道(反之亦然)。701屆時除服務西九龍新區,亦服務啟德新區到旺角。於延長701同時,修改九巴24:搬總站至郵輪碼頭,經啟德橋、承昌道、祥業街、宏照道、啟祥道、偉業街、觀塘道往旺角,總站設於維港灣。

4)702則不變。

*東九龍

筆者以為城巴於啟德一帶之路線,該統一用7字頭顯示,以與九巴路線區別。倘用雙位數編號,很易與九巴線混淆也。而且啟德新區之路線,很多定得不太合理。或者簡單些,推倒重來,取消原來一批路線,改換以下兩條。

1)711(啟德沐安街←→安達村):經沐安街、啟成街、啟華街、宏光道、宏照道、常怡道、常怡道天橋、牛頭角道、物華街(回程裕民坊)、協和街、秀茂坪道、寶琳路、安秀道。

毫無疑問713是針對啟德新區往返觀塘,且同時亦可接駁安達臣道新區下觀塘。為此可設置分段收費,以應付如此客源。

2)712(啟業←→西九龍站):經宏照道、宏光道、啟華街、啟成街、承啟道、協調道、太子道東(回程太子道東、四美街、六合街、七寶街、啟新道、協調道)、太子道西、窩打老道、彌敦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。

711是旨在針對啟德一帶往返尖沙咀,並避開紅隧口;而開辦711同時,取消九巴224X。

城巴九龍路線圖:以701來往啟德至西九龍新區,橫跨東、西九龍;又炮製路線直達觀塘、尖沙咀。其中703,乃當作城巴彌敦道專線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2月1日 星期二

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4)

當新、城合併後,新巴於將軍澳之路線,屆時將一一轉到城巴。個人以為新巴大多數將軍澳路線,都是可以保留,惟很多有重訂之必要。

與此同時一些九巴路線,亦理應稍作修訂——主要是稍為擴大服務範圍。

1)792M改為繞經整個將軍澳:總站設於將軍澳站,經寶邑路、翠嶺路、調景嶺站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寶康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寧路,然後沿坑口道上清水灣道入西貢。

2)796C改稱795,延至將軍澳工業村,加經環保大道,將軍澳南一段則拉直路線:即經環保大道、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,上將軍澳隧道。改造成795同時296C稍作修改,加經將軍澳站,才入將軍澳隧道。

按796C作如是改實旨在擴大服務範圍,至將軍澳工業村,而這多少會增加一些客;與此同時拉直路線,亦有助吸納新增客源,蓋因感覺不再繞也。至於296C繞少許原理亦同樣:主要是定位服務將軍澳站一帶,如此則客源不會太窄也。

3)796P改曰793,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路線則不變:同時取消九巴296D。

4)796X改稱796:按796X說是X線,實際不算特快,刪去X字較宜。倘來個特快版時,就姑且曰796X。

5)797修訂路線:按797自開辦以來客量一直尷尬,故有必要改動路線。具體作法是797觀塘一段改走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;將軍澳一段則不入工業村,到康城就算,並加經寶邑路、翠嶺路、調景嶺站、景嶺路、寶順路,才上將軍澳隧道。改動時797改為雙向線,總站設於新蒲崗舊總站。

如此改造797是欲從中添加一些客源,尤其在797不夠客流之情形下;另亦應於觀塘設分段,吸納一些觀塘客。與此同時,亦安排296A加經將軍澳站:與296C雷同也。

6)797M延至寶琳,一樣循環線形式,經寶琳北路、寶康路、寶順路、景嶺路、調景嶺站、翠嶺路、寶邑路、環保大道。如此一來好處是擴大服務範圍,蓋因屆時,是服務大半個將軍澳也。

2022年1月29日 星期六

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3)

港島南、港島東路線多涉及來往港島心臟,整頓之並不難。那港島其餘地區?觀乎一眾路線,毋須太多改動也。

按港島西環至側魚涌一帶,包括半山部分,編號大概可維持10-19。一般路線編號已是,比如11上大坑,12、13入半山,15上山頂,再加以18到北角,則差不多矣。至於原來23、25、26、27,筆者認為可以保留編號,毋須更改。

然亦有路線可以換編號,舉例3A改曰12A,當是23之分支;511則變成11X,當是11特快版本。

與此同時一些路線亦理應作大修改:

1) 12延至灣仔會展新翼:西邊亦延至蒲飛路,變成雙向線。向東走薄扶林道、般咸道、柏道、羅便臣道、花園道、皇后大道中、畢打街、遮打道、美利道、金鐘道、菲林明道;西行則經菲林明道、金鐘道、皇后大道中、德己立街、威靈頓街、擺花街、荷李活道、亞畢諾道、堅道、般咸道、薄扶林道。改道同時23則不變;23B取消;13則搬總站至中環3號碼頭。

此改動是旨在重新定位:12往返半山、港大至中環、灣仔;23則半山至銅鑼灣、北角。當定位清晰後,半山往返港島北岸乃毋須更多路線:頂多一條13輔助也。

2) 取消23B、25A,26延至寶馬山:按作如是辦,是旨在擴大26服務範圍,比如接收25A客源。另一方面倘12延至灣仔時,根本毋需23B也。

3) 27延至勵德村:過炮台山道後,改經天后廟道、寶馬山道、雲景道、怡景道。

4)取消5X:同時5B改稱16,當是另一新系列,專門針對港島商業中心流水線。

5)10縮短為(北角碼頭←→中環):同時1號線改用皇后大道東往返。這是考慮到10號線西區一段究其實,找1號線亦可服務;而10改到中環碼頭,則是當成接駁港外線碼頭──接駁港澳碼頭不是不行,只是今天有港珠澳大橋,渡輪需求與以往比,另一回事也。

城巴半山路線圖:23大致不變,然12則延至灣仔會展新翼,並且途經中環上半山,最後以蒲飛路為總站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1月26日 星期三

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2)

按港島東之路線重組,其一可先來個定義:限於柴灣、筲箕灣。其二是在此基礎上,可藉720、780為重心:倘能,盡量走東區走廊也。而東區走廊因屬高速,其編號實不該7字頭,而於尾部加X算數。

至於流水線根本毋須弄太多:兩、三條已夠也。而按筆者安排,貫穿銅鑼灣、中環者,一條而已。

1)柴灣方面先安排以5字頭顯示——按5字頭本代表西環,只是自港島線西延,西環再毋須更多線,則倘把「5」字頭套上柴灣,不成問題也。

如此則780改稱50X;788改為51X;8P則為52X;789則為53X。82改為5號線;82X改稱5A;82M改稱5M;取消81,85分拆出兩條,一為54(興華←→勵德),另一則為54X(杏花村←→寶馬山)。前者,走柴灣道長命斜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、炮台山道、天后廟道、寶馬山道、雲景道、怡景道。後者則走小西灣、柴灣道、迴旋處、東區走廊、民康街、英皇道、炮台山道、天后廟道、寶馬山道。

2)筲箕灣方面720改稱20X;2X編號不變;722則大概可變成2P,繁忙時間才走。

3)東區路線在改編號同時,修改部分路線;一是把2X、52X延至金鐘站;二是取消2A,2號線縮短為(耀東←→中環交易廣場);三是取消8、8X、19,蓋因皆與52X、53X重疊也。

8P在改稱52X時,改為沿柴灣道長命斜入東區走廊,當與780(50X)看齊也。

4)往歌連臣角之特別線388、389,因屬柴灣線,乃分別改稱50S、51S。

城巴筲箕灣路線改造圖:2X改沿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;而720則改稱20X,路線不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城巴柴灣路線:780變身成50X,788改曰51X;8P改為52X,789則53X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

新城合併路線重組(1)

新、城合併後港島路線如何重組?這非三言兩語即可解答。然按去年新巴4號線由華富延至黃竹坑,且有見南港島線通車後港島南巴士線,多一落千丈,有重組必要,或先由南區說起。

個人認為香港仔區之地區編號,倘僅4、7,已經夠也;赤柱、淺水灣則繼續6字。亦即是說,鴨利洲路線亦應以4、7來顯示,而非9也。由於已有南港島線,一些路線變得多餘,一經重組,編號該不會不夠用也。

1)倘4號線延至黃竹坑,原則上毋須71,惟筆者認為71可改走域多利道,當流水線性質(43M則取消);7號線可改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皇后大道東往返(76則取消);37A、37B、40、40M一一合併,成新40(置富花園←→交易廣場),除經石排灣道,按90走;70則不變。

40改走香港仔隧道是旨在對應70——一樣類似走法;而取道薄扶林道往返中環,僅華富一帶才有意思。而4、7、71則流水線性質,可多設分段收費。

2)38改稱41,路線不變;72延至北角碼頭;黃竹坑除75過手九巴,72A修改路線,變成循環線,出北岸後經天樂里、灣仔道、菲林明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,沿禮頓道轉入香港仔隧道。

按筆者之構思是不計77,41(即38)、72聯手連接香港仔至銅鑼灣、北角。41A則續走山路,當輔助性質;72A改線則旨在重新定位,變成唯一連接黃竹坑至對外──南港島線不經灣仔、銅鑼灣,由72A扮演如此角色,合宜也。

3)4X、42合併:按華富連接港島主要商業區,靠一條即夠,因之4X、42乃合併成新42(華富南←→灣仔北),走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夏愨道、告士打道,總站設於會展新翼。

4)鴨利洲一帶路線可作如此重組:98延至華富,改曰47A,94A取消91A、95、95C、595一一合併,成47(置富花園←→鴨利洲利南道),路線與95C雷同。

對外線方面91、90B合併成43(海怡半島←→中環碼頭),按91走;93、93A分別改稱43A、43B;94、96、97取消;99改稱44,以對應77;90改稱45,延長至海怡半島;592改稱46

因南港島線關係,重組後鴨利洲巴士線,都是面向整個鴨利洲,即45往中環,43往西營盤等。就連銅鑼灣靠46已夠:繞經利東即可也。

5)赤柱路線方面6號線不變;6X改稱60;14改稱61;73改稱62;取消66、260,並另設62M(黃竹坑站←→赤柱),當是接駁南港島線。

弄一條62M接駁南港島線是基於筆者所知,赤柱路線有相當乘客於黃竹坑下車,轉乘南港島線。而本身赤柱出中環,倘不計6,6X已可,故才提出開62M同時,取消260也。

6)數碼港方面,則延長77至數碼港;73縮短回華富,並加開73M(數碼港←→黃竹坑站),沿石排灣道直走。

按數碼港巴士線則較宜往返北角、側魚涌一邊;與此同時弄一條線接駁南港島線至數碼港,該有一定需求也。

4、7改造圖:4號線由黃竹坑、香港仔一直到中上環,概括了薄扶林道大部分需求;而7號線則改走南風道、黃泥涌峽入中環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40、70等路線改造:40走法類同於37A、37B,只是不用薄扶林道;38改編號41,路線不變;70照舊;72則延至北角碼頭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

九巴港島路線

當新、城合併時,究竟有哪些路線能撥給九巴?隧巴線九巴本身有不少,沒大意義,毋須考慮。因此,當然是指港島內那些線。

在筆者看來黃竹坑之75,和貝沙灣之30X,可甩給九巴辦;又如目前新巴有18X、88X,一樣可轉到九巴。捨此毋須其他線也:港島始終較淺窄,予九巴者應不超過十條。

削此四線用意是方便接駁九巴之隧巴線,比如去柴灣、筲箕灣、黃竹坑、薄扶林之類。像88X,倘單靠來往西環至柴灣之客源,肯定不夠客,惟倘有些過海線接駁,客源就有補充也。又如75,南港島線通車後元氣大傷,要復原,藉過海線接駁,不俗出路也。

大體路線可以用「HK1」、「HK2」、「HK3」、「HK4」來表示。此中「HK」之意思是代表九巴於港島之路線,以區分九龍、新界也。

1)HK1(小西灣村←→卑路乍灣):路線與88X一樣,以中環作接駁點,以接駁至柴灣。

2)HK2(筲箕灣←→卑路乍灣):按18X走法,一樣以中環作接駁點,往返北角、側魚涌、筲箕灣。

3)HK3(中環交易廣場←→貝沙灣):與30X雷同,取道薄扶林道往返。

4)HK4(中環交易廣場←→黃竹坑):路線作修訂,香港仔隧道至中環一段,改走堅拿道天橋、告士打道、夏愨道。

HK1、HK2皆是以卑路乍灣作總站,當是九巴於港島之大本營;HK3貝沙灣總站倘擺街,亦沒問題;HK4總站設在舊黃竹坑村原址,蓋較近工廠區也。

九巴港島路線圖:大抵是取用特快走法,以接駁九巴一些過海線,比如960、968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