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方面因有鐵路網,巴士線不可能需要太多——拚命開,無稽也;另一方面資源亦明顯有過剩現象,即過去之路線網,放諸今天,不合時宜也。有一例子正是如此:傳統九龍路線,即1、2、5、6、7之類。
究其實哪怕於1980年代,這些傳統路線經已有需要改造,蓋因有地鐵競爭也。而本身這些路線在定線上,亦多有重疊:舉例倘走長沙灣、荔枝角到旺角、尖沙咀,大概6夠也,毋須多一條2;1、7皆是服務橫頭磡到尖沙咀——兩線最好分工也。
如此一來這些路線,乃作如下改造:
1)1改為(竹園←→油麻地),循環線運作,於過太子道西後,改經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窩打老道、亞皆老街、九龍城迴旋處、太子道西、聯合道;橫頭磡一段則改為繞經樂富,亦即走鳳舞街、富美街、竹園道、聯合道、太子道西,反之亦然。
按1改成循環線是出於油麻地本來就沒巴士總站作空間;另一方面於旺角之上落位亦最好靠近旺角核心地段,因之乃先取道上海街也。
2)7延長上竹園:當是填補1號線改造後之空白,即尖沙咀一段也。
3)2、6F合併:成新2(蘇屋←→九龍城碼頭),蘇屋至深水步一段,按2走;餘段則跟6F也。
按把2、6F合併是有見蘇屋一邊到尖沙咀本有6,而荔枝角道一邊往返尖沙咀之客流,又實相當稀少。今紅磡、黃埔既已有地鐵,乃藉個機會重整也。
4)6C大改造:改為4(美孚←→九龍城碼頭),走長沙灣道、界限街(回程太子道西、荔枝角道、黃竹街、長沙灣道)、九龍城迴旋處、馬頭涌道、馬頭圍道、浙江街、土瓜灣道(回程土瓜灣道、馬頭圍道、新柳街、漆咸道北、馬頭圍道、馬頭涌道)往返。
按本身選擇坐6C由荔枝角到紅磡、土瓜灣者究其實不多(多僅來往紅磡至旺角);而倘如上述把2、6F合併,新2號線已吃掉相關客源──倒不如把6C改走界限街往返也。
5) 11改為210(富山←→中港碼頭):當成是接駁黃大仙、土瓜灣至中港碼頭也。
6)208縮短至樂富:接駁樂富站至廣播道也。
7)203C修訂路線:改為204(又一城←→黃埔花園),經達之路、歌和老街、南昌街,後按原來路線走;過衛理道後改經加士居道、蕪湖街。
按把203C改成204是把石硤尾服務範圍擴大些,當成專往返旺角也;另尖沙咀主要是商業區,到伊利沙伯醫院之需求顯然有限,乃乘機改針對紅磡、黃埔也。
老牌路線重組圖:1號線以循環線形式繞旺角一圈,不到尖沙咀;2變成往返紅磡、土瓜灣;4由6C大幅改造而成;203C則變成204,並改為入黃埔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