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

新界過海線新脈絡

按沙中線一大特點正是東鐵過海:理論上是會影響新界東之過海線也。比如170、182如今明顯大不如前:能重組乎?或倒有辦法也:究其實重組時理應是看整個新界:藉個機會重組資源,而且在筆者看來,非無重整之需要也。

比如沙田、大埔過海至港島商業區,一線走天涯即夠;又或荃灣、葵涌各一條支線,往返港島商業區也。毋須局限某一小塊區域:以過海線而言,很易不夠客也。另外整體而言新界過海往返港島,以用西隧較佳——除非馬鞍山、將軍澳,東隧才合宜也。

1)取消170:這是考慮到自從沙中線過海、南港島線通車以降,沙田至南區已有鐵路;何況港島南過海過常是到九龍,鮮有往返新界者——留住170誠沒意思也。

2)182轉作982(黃泥頭←→銅鑼灣):大體是改用西隧,走小瀝源路、銀城街、沙田圍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市中心、獅隧公路、車公廟路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西隧、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、紅棉道、金鐘道(回程金鐘道、德輔道中、禧利街、干諾道中)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。銅鑼灣總站設於摩頓台。

如此一來整條線性質乃大大不同——沙田直達銅鑼灣也。而且982是入小瀝源、沙田市中心——皆原本182不經也。亦因此可說是一線走天涯:靠一條982,往返大半個沙田至港島商業區也。

3)307轉作974(大埔中心←→銅鑼灣):同樣改用西隧,走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西隧、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、紅棉道、金鐘道(回程金鐘道、德輔道中、禧利街、干諾道中)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。銅鑼灣總站設於摩頓台。

4)680改造:縮短成(利安←→威菲路道),於過東隧後,加經太古、側魚涌,具體走東區走廊、太安街、筲箕灣道、英皇道、興發街、歌頓道、電氣道、威菲路道(回程威菲路道、興發街、永興街、英皇道、康山道、筲箕灣道、太康街、東區走廊);而為加快行車速度,馬鞍山一段亦改為取道馬鞍山道、大老山公路入大老山隧道,不再經第一城也。

按這是旨在把680重新定位,變成往返馬鞍山至側魚涌、北角:銅鑼灣大致僅到維園外圍即夠也。而銅鑼灣一段本以用天后作總站為佳,可是考慮空間不足,才以威菲路道作總站也。

5)930系列重組:先安排930走原來930X路線,每天全日服務;接著930A走930原來路線,繼續只走繁忙時間;930X則變成繁忙時間線,走原來930A之路線,變成輔助新930也。

按作如是辦是有見原來930經大窩口、葵涌村比較慢:事實上大窩口、葵涌村靠一條繁忙時間線過海,大抵已夠也。

6)開辦931(石梨←→灣仔北):從城巴930系分拆出,城巴路線,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葵益道、興芳路、荃灣路、西九龍快速、西隧、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、紅棉道、金鐘道(回程金鐘道、德輔道中、禧利街、干諾道中)、軒尼詩道、菲林明道。

本質上這是獨立處理:大體是荃灣930系,葵涌則931系也。931可炮製一些支線繁忙時間行走:比如931A,以石圍角作總站,經青山公路葵涌段入西隧。為此乃取消九巴之935、936也。

7)港島總站位置安排:按港島巴士線一大困難在於總站位置,尤其港島北岸商業區。比如974、982,倘以摩頓台為總站,則大概可找些港島南線下手,以騰出空間:舉例72可延至北角碼頭;72A大概可改為循環線,由黃竹坑到銅鑼灣再速返至黃竹坑;76則取消可也。930系本於摩頓台總站有位置,可不理也。

灣仔北總站則930系亦有一位置,可予931用;屯門則僅保留962X到摩頓台,其他則灣仔北作總站——960本有位置,可以不理,950、952則共用同一車坑也。

新界過海線圖:大抵荃灣、葵涌、沙田、大埔各自一條,服務範圍較大;另680改為定位於往返馬鞍山至側魚涌、北角,最後到維園一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

觀塘路線大修整

1)觀塘——西九龍

參考連結:《中九龍幹線總結談

當215X改用中九龍幹線,其原來啟德隧道一段,大可找14X代替行走——原本14X、215X大部分路段嫌重疊,趁機分別一下也。可是14X之車隊本身是與14一併使用:筆者之想法是,先安排1A併入14,14乃行走1A之路線,除需取道鯉魚門道往返油塘之外。另17亦延至油塘:順便服務油塘居民到土瓜灣也。

1)215X改用中九龍幹線:過中九龍幹線後,經連翔道、西九龍站、廣東道(回程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)、梳士巴利道,最後以尖東麼地道作總站。

有問何以找215X改用中九龍幹線?究其實到底找215X抑或14X改道中九龍幹線,都是一樣:只是找215X看似較像話也。另一方面觀塘取道中九龍幹線到尖沙咀,一條線即夠:保留另一條繼續取道啟德隧道,藉此分家,能提供兩種選擇也。

2)14X改走215X路線:總站在九龍站,經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(回程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)、漆咸道南、加士居道、啟德隧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、勵業街、觀塘道(回程觀塘道、啟福道天橋、啟福道)、鯉魚門道。

按14X特意保留走啟德隧道,是予乘客另一選擇——往返觀塘至尖沙咀,而不經中九龍幹線也。亦因此部分走線上,盡量與215X雷同:指者是途徑偉業街、勵業街,以及走漆咸道南也。個人以為14X總站設在鯉魚門村即夠;另一方面亦毋須途經佐敦,按215X般取道漆咸道南就可。 [註1]

3)1A併入14 :14乃變成(鯉魚門村←→尖沙咀碼頭),油塘至觀塘一段不變,爾後按1A路線走也。 [註2]

個人以為秀茂坪之服務靠延長2A亦可以:秀茂坪至旺角倘途經牛頭角相應直接些,亦因此毋須保留13D也。而樂華之空白則靠延長24來填補——啟德之服務乃找城巴提供也。至於1A、14合併,儘管油塘至旺角早已有地鐵多時,亦該有一定需求,支撐著巴士服務也。

新14之用車從原來1A全數過檔;原14車隊則亦延至油塘也全改走14X也。

4)17延至油塘:加經鯉魚門道往返。此乃順便針對往返油塘至土瓜灣:紅磡之服務14X於漆咸道一段路經紅磡,在此段路設分站即夠也。

5) 15、16不變:暫看不到有改造之需要也。

14新走法:大致是按1A走,然是到油塘,非秀茂坪;14X是扮演取代215X於啟德隧道之角色;17則亦延至油塘也。(取材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)觀塘——中九龍

參考連結:《中九龍幹線九巴線

按當把2D、6D合併成203(澤安←→觀塘)後,除針對石硤尾外,因途經彩虹道,多少亦方便往返黃大仙至觀塘。於是乎往返黃大仙至觀塘,考慮到有地鐵,未必需要獨立路線提供也。

對此筆者想到一點:本身九巴已有11B、11C、11D三線,可是皆有各自局限——當單條線講,難有指望也。因之乃提出把11B、11C、11D合併成一條線;另慈雲山之3D、15A,於合併11B、11C、11D三線時,究其實亦可一併處理也。

1)11B、11C、11D合併:成205(竹園←→觀塘翠屏道),經竹園道、馬仔坑道、鳳舞街、富美街、竹園道、聯合道、界限街、太子道東、觀塘道。

按205是專針對橫頭磡往返觀塘:即竹園、樂富亦覆蓋在內也。而取道九龍城則是考慮到九龍城一帶乘鐵路到觀塘,尚是有點不便:205就當是照顧此一需求也。 [註3]

2)3D、15A改造:先把3D改曰19,並延至平田,路線大致不變。另15A則改稱19A,以與3D呼應:黃大仙一段路線則改走慈雲山道、蒲崗村道、斧山道,並改為僅上下班時間時間服務也。

如此一來慈雲山往返觀塘就僅靠19:19A則是輔助性質,主要出於九龍灣一帶非繁忙時間服務需求甚低,故大可僅針對繁忙時段也。

3)203設雙向分段收費:為吸引往返黃大仙至觀塘之乘客,乃特意設相關分段也。與此同時203總站亦可搬至上秀茂坪:填補沒11C後之空缺也。

205是一次過合併11B、11C、11D三線而成──黃大仙本有地鐵,因之205主要針對橫頭磡、九龍城一邊;而19究其實走法與3D大同小異,只是19是直上藍田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3)觀塘區內線

對於觀塘區內線,概言之就是線盡其用:比如16M可一併服務樂華,且於藍田,乾脆取代14B之位置也。油塘之服務則靠改造28B並延至油塘填補;另5M究其實是可直落至觀塘,當是針對啟德也;四順區至觀塘根本只靠23即夠——毋須23M、26M也。

1)16M延長:為(廣田←→樂華),走碧雲道、連德道、將軍澳道、鯉魚門道、裕民坊、康寧道、振華道。

按16M最大困難是在於除碧雲道一段遠離地鐵站,都是步行可到藍田站也。由此延至樂華後另外扮演連接樂華之角色,對16M客量有助也。

2)13M改上功樂道:循環線形式,於裕民坊上康寧道、功樂道,後沿原來路線折返也。

按功樂道最大特點是有多家中學:儘管尚未構成龐大需求,安排路線直入功樂道,非不合宜也。

3)28B改造:成為28M (彩福←→崇德圍),大致經牛頭角道、裕民坊、協和街、鯉魚門道。這是考慮到以原來28B之走線,直落油塘較佳——繞至啟德彷彿古怪些,且嫌冗長也。 [註4]

4)取消14B:延長28B到油塘已可也。

5)取消23M、26M:213M修改路線,於藍田站開出後,改經鯉魚門道、協和街、秀茂坪道、寶琳路,反之亦然。

在筆者看來安達臣道新發展區不宜沒線到觀塘:起碼方便居民購物也。找213M服務主要是哪怕接駁地鐵,可藉觀塘站——協和街、鯉魚門道交界也。而另邊廂四順區以其老化情況,單靠23一條落觀塘即夠:取消23M、26M,正是如此理由也。

6)23縮短至觀塘裕民坊:作如是辦是基於能縮短一些行車里數,以便回車快一點也。況且23性質是方便購物居多:到觀塘工廠區過天橋已可也。

7)5M延長至觀塘裕民坊:按啟德本有條5M,大抵可延至觀塘,路線則是取道整條牛頭角道往返。原則上只到牛頭角根本是夠:變成往返觀塘會比較合理也。

觀塘區內線圖:其中16M被安排上樂華,13M上功樂道;28M是取道牛頭角道往返觀塘;而5M則具體取道承啟道、宏光道、啟祥道、牛頭角道,直落觀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在筆者看來14X哪怕總站設在鯉魚門村、油塘總站,亦沒問題,且事實上油塘崇德圍總站人流並不多也。

2. 把1A改到油塘看似與地鐵觀塘線重疊,然中九龍一段路觀塘線大體不經,算是1A獨市,何況往來旺角總有很大需求也。

3. 筆者之本意是205定性為往返橫頭磡至觀塘:而黃大仙之空白則亦大可安排38、40、62X、80、89等設雙向分段解決也。

4. 28M倘不到油塘亦可以:乾脆只到觀塘裕民坊,且如此一來,返車會較快也。


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荃灣對外線整頓議

1)荃灣——西九龍

忽發奇想,究其實33A是可以改造成一條特快線:大致是把總站設在葵涌村,經大窩口道、德士古道、荃灣路往返。如此一來路線性質乃大大不同:專針對葵涌村、大窩口也。而倘能,亦可藉機取代238X:辦法是中途加經楊屋道、馬頭壩道、德士古道,當是一併服務荃灣東工廠區,使兩邊方向都確保夠客也。

當然如此一來,30X理應改為到達中港碼頭,以代替238X佐敦一段——紅磡一段則因有黃埔站,不需要30X也;另照把230X提升服務:取道葵涌道、西九龍快速,往返尖沙咀至荃灣、葵涌也。

· 33A改為33X:總站設在葵涌村,經大窩口道、德士古道、楊屋道、馬頭壩道、德士古道、荃灣路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)、櫻桃街。 [註1]

· 30X改為(灣景花園←→中港碼頭):經青山公路、西樓角路、大河道(回程大河道、青山公路)、楊屋道、德士古道、荃灣路、長沙灣道、彌敦道、佐敦道、廣東道。 [註2]

按30X如此改造是旨在僅靠一條線,服務整個荃灣往返西九龍,而不經葵涌——只服務荃灣區一小部分必不夠客,且目前30X、234X、238X三線各自狀況,實已可證明也。

· 230X提升至每天全日服務,改用西九龍快速公路:具體走荃景圍、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大河道、青山公路(回程青山公路、荃景圍)、葵涌道、西九龍快速、西九龍站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(回程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)、紅磡繞道。作如是辦是旨在提供特快服務往返尖沙咀至荃灣、葵涌——按正常途經葵涌比較佳,蓋因能吸納更多客,且取道西九龍快速,本就已夠快也。

· 234X、238X取消:其服務範圍30X、33X已覆蓋好也。

30X、33X、230X路線圖:從圖中見30X是集中荃灣區撇除葵涌;33A則改造成33X,並加經荃灣東工廠區;230X則取道西九龍快速公路,直達尖沙咀、黃埔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)葵涌——西九龍

另邊廂葵涌區實亦有重組路線之空間:比如北葵涌,尤其是35A以其客量,明顯需要其他路線分擔,可是綜觀有31B、32、36A、36B幾條線,卻沒一條辦到,顯然是大浪費也。如此乃通過整合,以產生出分擔之效果也。

· 32、36B合併:成新32(梨木樹←→奧運站),經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、蝴蝶谷道(回程青山公路美孚段)、長沙灣道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黃竹街、長沙灣道)、櫻桃街。 [註3]

· 31B、36A合併:成新36A(石圍角←→奧運站),經石圍角路、二陂圳路、三棟屋路、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,後按31B路線走。

把36A延至大角咀是有見本身31B能提供深水步直走入大角咀之服務,且36A於西九龍新區根本極少客流(有西鐵南昌站),乃於合併時改道往大角咀,犧牲西九龍新區也。

· 35A改稱35:此「A」也,沒什麼實際意思。

· 37路線不變。

32、35A、36A路線圖:32吞併掉36B以梨木樹為總站;36A則與31B合併並延至石圍角、大角咀;36A則不變。這是藉保留一條32,集中輔助35A;而36A當是針對石圍角、象山,並提供深水步直走入大角咀之服務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3)東九龍線

至於荃灣至東九龍方面,理論上該靠40:取道青山公路、葵涌道往返,走線會較直接,且覆蓋面夠廣也。至於38則乾脆改為針對北葵涌,即石梨貝一邊:止至目前北葵涌尚未有地鐵,且哪怕未來有,鐵路亦不會直達觀塘、黃大仙也。

· 40改為(麗城花園←→油塘):並改為由葵涌道直入呈祥道;過觀塘道後直入鯉魚門道。 [註4]

至於美孚之服務大體另作安排:比如直接些,延長6D入觀塘也。

· 38改為(梨木樹←→平田):經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葵涌段,餘段不變。 [註5]

與此同時38、40亦來一些支線,繁忙時間行走作輔助用:比如安排一條40A,總站在葵涌村,經葵興站、興芳街入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;40B總站在葵盛東,沿葵福路、荔景山路、美孚入呈祥道、龍翔道;40P則大幅改造成(麗城花園←→觀塘碼頭),經青山公路、西樓角路、大河道(回程大河道、青山公路)、楊屋道、德士古道、荃灣路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);38P則定性為(石圍角←→觀塘碼頭),經石圍角路、二陂圳路、三棟屋路、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,入呈祥道、龍翔道。

按四條支線觀塘一段大致走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偉業街這些工廠區;而此中40A、40P以其性質,可走雙向,另兩條則限單向也。

38、40分工圖:38主要集中服務北葵涌,亦即石梨貝一帶;而40則大致直走青山公路、葵涌道,覆蓋荃灣、南葵涌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33X特意經楊屋道、德士古道是為針對荃灣東工廠區,尤其在33A改成特快後,客源收窄,需藉工廠區人流補充也。

2. 30X不再入黃埔、紅磡是基於本身乘地鐵荃灣線可於油麻地站直接轉觀塘線到黃埔,乃讓30X放棄此等客源,何況相關客源一向不龐大也。

3. 32究其實亦可直落至西九龍站:意思是到佐敦,取道彌敦道、佐敦道往返,一如60X、81、95之類也。作如是辦好處是走法簡單——倘只到大角咀像現在般,整體行車時間實差不多也。

4. 筆者之考量是把40打造成荃灣到觀塘唯一巴士線——於有地鐵、小巴競爭下,單一條40即夠,因之改為由葵涌道直接入呈祥道,必須也。

5. 38改為不到葵盛是旨在把服務重點集中在石梨貝——毋須太過繞路也。而葵盛之空白則靠一些繁忙時間路線填補即夠:比如40A、40B之類也。


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

大埔路線大修理

1)74X不經鑽石山站:大埔方向於過龍翔道後,直上大老山隧道,一如89X。這是旨在把行車時間縮短一些──新蒲崗、鑽石山站本有75X,74X無謂與之重疊也。

2)取消74A:蓋因本身再無價值也。

3)271改走青沙公路:並改為(富善←→尖東麼地道),大埔一段縮短至富善,過吐露港公路後改走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西九龍站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(回程梳士巴利道、彌敦道、眾坊街、上海街、佐敦道、連翔道)。

按於一眾大埔對外線中以271最適合改用青沙公路:如此一來通過271,乃有效接駁青沙公路至大埔也。

4)72X延長至西九龍站:並改為(富蝶←→西九龍站),經大埔中心、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隧、窩打老道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太子道西、汝州街、界限街、窩打老道)、佐敦道。

按當271改用青沙公路後,油麻地一段空白則由72X填補──反正來往大埔至大角咀一向需求甚低,且亦藉機,多擴展一些服務範圍也。

5)75X搬總站至太和:當是填補74A取消後遺下之空白也。 [註1]

6)72A改造成(富亨←→愉翠苑):經大埔中心、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大埔公路馬料水段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沙燕橋、大涌橋路、小瀝源路、銀城街、插桅桿街。於改造72A同時,取消73A——72A已取代73A之角色也。

作如是辦是有見72A沙田一段,皆是住宅區為主,並非沙田核心地段──這正是72A之致命傷也。且72A改造時順道改往威爾斯醫院,當是開拓另外客源也。

7)71B併入71K:使71K變成(富亨←→大埔墟站),走頌雅路、南運路、安埔路、安慈路、安祥路、寶鄉橋(回程寶鄉橋、大埔太和路、南運路)、廣福道、運頭街、南運路(回程南運路、運頭街、鄉事會街、寶鄉街、寶鄉橋)。於合併後71K設一分段收費:來往富亨至大埔中心,雙向分段也。 [註2]

8)取消71A:K17延長至富蝶,走頌雅路、南運路、富善村、南運路。這是旨在把K17服務範圍擴大,一併接駁至那打素醫院一邊也。

9)K12延至太和:變成兩邊方向皆以鐵路車站為總站,以方便接駁也。

10)K18延至大埔工業村:於過廣福村後,加經南運路、大埔太和路、完善路、汀角路、大貴街,反之亦然。

按倘提供一條接駁線往返大埔墟站至大埔工業村,以不另闢新線作前提,拿K18下手最合宜:反正只服務廣福一條舊屋村,乃順便擴大服務範圍也。

11) 開辦770(教育學院←→觀塘裕民坊):經露輝路、汀角路、南運路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科學園路、澤祥街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

按此一770亦可改為由汀角路入大埔太和路、吐露港公路出入,當是接駁香園圍口岸專線——太和有分站也。

12) 開辦771(教育學院←→維港灣):經露輝路、汀角路、南運路、大埔太和路、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創新路、科學園路、澤祥街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、大南西街、長沙灣道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、深旺道(回程深旺道、櫻桃街、亞皆老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青山公路、青沙公路)。 [註3]

按此一771是來往白石角至西九龍之餘,尚要是往來大埔至長沙灣區——於開辦771同時取消72也。應當指出白石角於未來會有分站於東鐵線上:哪怕啟用後771客量受到影響,尚有往返大埔至長沙灣、深水步客留住也。與770雷同,771亦與香園圍口岸專線設轉乘,以接駁過境也。

大埔九巴線新走法:其中最明顯者為271改走青沙公路、連翔道;72X則延長至(富蝶←→西九龍站),以填補271於油麻地一段之空白;73X不變;74X按圖是延至富亨,惟事實上延不延長,沒所謂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770、771走法圖:皆是中途經白石角才出市區。其中770大埔一段考慮到要擠出空間予白石角,乃故意不入大埔之核心,亦即大埔墟、大埔中心;然771則顧及來往大埔至長沙灣之需求,只好特殊安排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究其實75X搬到其他總站亦可,比如富亨或大埔工業村。

2. 71K以大埔墟作總站並非為接駁東鐵,而是藉此總站以調節71K班次。

3. 771不一定以教育學院作總站:以城巴而言,大抵可選擇大埔頭,而且大埔頭總站一貫使用率不高也。


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

整頓沙田觀塘線

對於沙田至東九龍之巴士線,筆者有個想法:比如可進一步縮減,變成三、四條線服務。同時亦藉此機會騰出些少空間予城巴:最少提供一條線也。大概之做法是:把89總站搬往城河東之沙角、博康一邊,經沙田市中心出入九龍;而89X則收窄服務範圍至小瀝源,不入沙田站,頂多到水泉澳。大圍則單靠80即夠:毋須再有89B也。

如此一來有部分區域出現服務空白,如禾輋、瀝源:此一邊,乃靠城巴新線覆蓋也。

1)89B併入89:89乃變成(博康←→觀塘翠屏道),經沙角街、沙田圍路、沙燕橋、新城市廣場、獅隧公路、獅隧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。換言之就是變成往返觀塘至沙田市中心、沙角、博康:與此同時89亦改用全段觀塘道,對比走牛頭角道,有效率得多也。 [註1] [註2] [註3]

按筆者之判斷89哪怕總站設在觀塘碼頭,行車里數並不增加到多少,不影響票價:然總站設在翠屏道,亦非大問題也。

2)80延至美田:大概到此為止也。

3)83X、89X合併:變成新89X(水泉澳←→觀塘碼頭),走多石街、銀城街、小瀝源路、廣源總站、小瀝源路、大老山隧道,九龍一段按83X走也。如此一來89X乃不入沙田市中心:單純針對小瀝源、第一城、水泉澳一邊也。

4)80X、88合併:成新80X(秦石←→安達),經車公廟路、獅隧公路、新城市廣場、沙燕橋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繞道、將軍澳道、秀茂坪、順利、安秀路。 [註4]

5)開辦城巴783(駿洋←→平田),經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。 [註5]

按作如是辦其一,提供一條沙田至觀塘之城巴路線(本有一條非專利線61R,於83X、89X合併時,取消可也);二是填補89、89X改造後,禾輋、沙田站之空白——觀塘至沙田市中心經大老山隧道者,乃予城巴獨佔也。與此同時為便於騰出空間予城巴,取消九巴88X

當重組後89B大概可抽兩部車過檔89,餘者全數省回;83X則亦抽一、兩部車加入89X——餘者亦省回也。80用車數不變;80X與88合併後,全數使用88車隊——80X車隊全省回也。88X車隊亦省回,而783約估需10部巴士——如何安排,城巴自行取捨也。

按89新走法在,先由沙角、博康入沙田市中心,再直出九龍;89X則改上水泉澳,途經小瀝源一帶出觀塘。至於80X則是與88合併,藉觀塘繞道上觀塘山上,當是另扮演新角色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783走法圖:於東九龍還要是經油塘才入藍田,沙田則加經沙田站、禾輋、瀝源。圖中另一邊為走西九龍之782,那是後話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作此改造一個要點在於改走觀塘道,以加快行車時間:對比下,走牛頭角道慢得多也。

2. 另原則上瀝源、禾輋可步行至沙田市中心乘坐,因之89哪怕不再到瀝源,亦沒問題也。

3. 89倘延至藍田站究其實亦可以:當是吸納藍田一帶客源,而且延長後89行車里數根據筆者判斷,不增加得太多也。

4. 當80X改造至此,對秦石、新田圍方面如何?主要是考慮到秦石正毗鄰車公廟站:在此站起坐到觀塘站約6、7個站,估計約花20分鐘,巴士同類路線必跟不上也。

5. 783事實上只到油塘即可,毋須上藍田:當是使路線走法簡單些也。


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

86系改造議

在筆者看來沙田之286X,是可作如是辦:把之大改造,過青沙公路後直入西九四小龍,以荔枝角站一帶作總站;沙田一段則最少要途經沙田市中心也。作如是辦是為整個沙田提供特快入荔枝角,以方便上班族——通過青沙公路轉車站,即可擴大覆蓋面也。與此同時亦可為西九龍填海區提供直入沙田之服務——毋須再經深水步也。

另287X理應是特快往返沙田至尖沙咀——佐敦則於行走中途必途經也。至於如何特快,則是大半走連翔道也。

如此一來連同86、86A、87B,皆應作個改動:其中後兩者改用青沙公路,沿東京街直入深水步、旺角也。而前者亦雷同,只是用獅子山隧道、龍翔道、南昌街往返也。

沙田至西九龍線改造如下:

1) 86大改造:改成(黃泥頭←→奧運站),黃泥頭至獅隧一段,按281A走,之後走龍翔道、南昌街、荔枝角道入旺角。至於旺角一段具體如何走?九龍方向,走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;沙田方向則經櫻桃街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也。

於改造86時取消281A:蓋因屆時小瀝源往返旺角已有86,而往尖沙咀則有287X也。86車隊則由281A全部抽調:原來86所用者則過檔86A也。

2) 86A改造成(水泉澳←→旺角柏景灣):經多石街、沙田圍路、沙角街、大涌橋路、車公廟路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東京街、荔枝角道。旺角一段九龍方向,走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;沙田方向則經櫻桃街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也。

本身86A以其走線是不會有龐大需求——一旦改造至此,乃當是方便水泉澳、沙角、大圍居民到深水步、旺角購物也。

3) 87B改曰86B(顯徑←→維港灣):經車公廟路、田心街、紅梅谷路、美田路、美林總站、美田路、青沙公路(回程青沙公路、美林總站、美田路)、連翔道、東京街、荔枝角道;旺角一段九龍方向,走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;沙田方向則經櫻桃街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也。

把87B改稱86B是為統一路線編號:屆時86系乃專門往返沙田至深水步、旺角也。

4) 286X改造為(濱景花園←→長沙灣):經大涌橋路、沙燕橋、新城市廣場、大埔公路大圍段、美田路、青沙公路(回程青沙公路、大埔公路大圍段、新城市廣場、沙燕橋、大涌橋路)、連翔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荔枝角道、通州街、興華街西、連翔道、青沙公路)。 [註1]

按新版本286X是專門於青沙公路接駁到去長沙灣工廠區──與此同時西九四小龍一邊,亦會有直接路線往返沙田,亦因此會途經新城市廣場也。

5) 287X、280X合併:成新287X(廣源←→尖東麼地道),經小瀝源路、沙田圍路、牛皮沙街、插桅杆街、銀城街、小瀝源路、大涌橋路、翠榕橋、源禾路、新城市廣場、大埔公路大圍段、美田路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佐敦道、匯民道、匯翔道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(回程梳士巴利道、彌敦道、眾坊街、上海街、佐敦道、連翔道)。

毫無疑問新287X是專門於青沙公路接駁至尖沙咀──以特快版本也。亦因此沙田一段路或會走得較久──話雖如此,九龍一段走線,尚是真正做到特快也。

6) 81延至沙田第一城:取道大涌橋路、沙燕橋入沙田市中心,反之亦然。 [註2]

7) 炮製出城巴線782(穗禾苑←→維港灣):經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街西、大南西街、長沙灣道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、櫻桃街、深旺道(回程深旺道、櫻桃街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黃竹街、長沙灣道、青沙公路)。 [註3]

按此一782主要是針對火炭往返西九龍,尤其長沙灣、深水步一邊——看似與286X有些許相似,惟沙田市中心一邊,僅設沙田站分站;另一方面782亦可當作接駁穗禾苑至九龍,且還是直達旺角也。如此一來782狀況必比280X為佳——後者走法稍嫌偏門狹隘,致客量上不去也。

86系新走法:主要在改為往返深水步、旺角,而286X則填補長沙灣工廠區之空白。至於287X則變成特快往返尖沙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782走法圖:大體是針對火炭至長沙灣、深水步和旺角。圖中另一邊為走東九龍之783,那是後話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註:

1. 286X亦有另一方案:以瀝源為總站,經沙田市中心入青沙公路。如此則路線返車時會快些也。

2. 按其實亦可精準些,把81安排總站在濱景花園,直走大涌橋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市中心,之後按原來路線走,反之亦然;86沙田一段則走小瀝源路、插桅桿街、銀城街、沙田圍路、沙田路、獅隧公路入獅隧,反之亦然。

3. 782亦有另一走法,那就是相反方向,即由連翔道入海輝道、深旺道、櫻桃街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(回程長沙灣道、欽州街、荔枝角道、上海街、亞皆老街),最後總站在長沙灣。這是旨在穗禾苑、火炭一邊到旺角優先:長沙灣工廠區大概繁忙時間才較多客,何況沙田區已有286X也。


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

十四鄉路線大整頓

按城巴於本年獲得一部分馬鞍山巴士線,共五條:主要集中在泥涌、十四鄉一邊也。問題是觀乎路線大綱,有不盡人意之處:比如沒一條線到沙田市中心——馬鞍山區最低限度要有也。而出市區之路線,定線亦嫌古怪、直接不夠:舉例有一條出荃灣者,先經長沙灣才到葵涌、荃灣,不合理也;而往觀塘之一條則是先經觀塘繞道直入觀塘再到九龍灣,太迂迴,反不及由觀塘繞道近彩虹直落觀塘道直接也。

如此一來當投入服務時,理應稍作調整,如下:

1)581改曰781K,延長至大圍站:走西沙路、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涌橋路、翠榕橋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獅隧公路、車公廟路。

按延長此一781K是考慮到十四鄉只到馬鞍山是不夠:找此線改造為往返沙田市中心,合宜也。另一方面781K特意走城河西,是考慮到城河西屯馬線是不貫穿——轉車需在大圍站,甚麻煩也。另城巴本身於大圍站有B8,781K在此設總站,乃可與B8共用站長資源也。

2)十四鄉至荃灣一條,正名747(十四鄉←→荃灣西站):其走法大致是走西沙路、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涌橋路、翠榕橋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葵涌道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大河道。

按官方資料指747本是經荔枝角、美孚,究其實沒必要:此一帶大概可開設繁忙時間特別線替代,限上、下班時段行走,即夠也。編號方面,大概曰785P之類也。

3)十四鄉至西九龍一條,正名785(十四鄉←→尖東麼地道):大致走西沙路、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涌橋路、翠榕橋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連翔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(回程長沙灣道)、彌敦道、梳士巴利道。

按十四鄉一帶人口規模似嫌有限,因之西九龍之路線大可由深水步,一直至尖沙咀,以保證客源夠廣闊也。倘沿連翔道直落至尖沙咀,客源會遠為狹窄,變成不夠客也。

4)十四鄉至東九龍一條,正名784(十四鄉←→觀塘裕民坊):大致走西沙路、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。此線走線理應簡單,因之乃由彩虹直落觀塘道;儘管十四鄉一帶人口規模似嫌有限,亦大可每天全日服務,只是非繁忙時段之班次,毋須太頻密也。

5)582改稱782K:以統一城巴路線編號,尤其此線是新界路線也。

另九巴方面究其實亦可大膽些,找一些合適之舊線延長至十四鄉:最合適者為85X,蓋其本就深受屯馬線通車所打擊,因之延至十四鄉,多少會有幫助也。除此則有86C:前提是須改用大埔公路金山段,蓋因走線較直接也。兩線延長後繼續維持走西沙路、恆康街,以免影響馬鞍山一帶之乘客也。

馬鞍山十四鄉路線新走法:其中原581被改造為781K,並延長至沙田,以大圍站為總站;荃灣一條曰747,取道青沙公路往返;東九龍一條曰784,由大老山隧道直落觀塘道往返;至於785則是西九龍線,由深水步直落至尖沙咀,實行大範圍覆蓋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