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柱早於開埠前已有人居住,時人口數千,主業出海捕魚。開埠後,英國人於赤柱建軍營,又於赤柱南端設炮台。由於在港島位置較偏,自開埠以來,赤柱頂多發展成高級住宅區,人口不多。
赤柱巴士線早在二次大戰前已有。當時香港上海大酒店開辦一條線,來往中環至淺水灣。到1933年6月11日巴士地區專利生效,就由中巴接手。當時中巴把之正名6號線,惟仍只到淺水灣;至1937年5月1日,6號線才延至赤柱。按當時資料,6號線中環總站正是中環碼頭,而赤柱總站,則是介乎赤柱峽道、赤柱村道交界,而路線則是:金鐘道、皇后大道東、司徒拔道、黃泥涌峽道、淺水灣道、赤柱峽道
二次大戰時6號線因戰亂而停駛。重光後,中巴於1946年4月19日重開6號線,惟只到淺水灣;至1947年3月16日,才延長回赤柱,總站位處今赤柱村。
當時已常有遊客到南區海灘游泳,6號線客量頓增,中巴乃於1951年10月22日開辦6B(中環←→赤柱炮台),以輔助6號線,每日對開數班。六七暴動時6B曾一度要停駛,且在暴動後,沒重投服務。
|
1970年代赤柱村總站,有中巴6號線巴士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 |
很長一段時間6號線是使用單層巴士。這是因為當年中巴,仍沒大規模採用雙層巴士。至1960年代中巴廣推雙層巴士,6號線乃於1970年8月18日,改用雙層巴士行走。當時中巴相當進取,就在1974年10月7日開辦60(中環←→赤柱監獄),惟服務不足一個月,乃於1974年10月21日取消。到1978年,中巴設置地區字頭,把61、62之類,列作赤柱路線,並於1978年9月1日開辦260(中環←→赤柱監獄),路線與6號線一樣,屬豪華巴士線。時中巴特意購置12部都城嘉慕兩軸巴士 (MC) ,並行走260,配以高背座椅,不設企位。
|
1983年中巴6號線巴士,正停在赤柱村總站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多年來往返中環至赤柱,都是取道司徒拔道、黃泥涌峽道。當1982年3月香港仔隧道通車,中巴多條路線改用,然當中竟沒一條,涉及赤柱路線。直至1982年6月27日,中巴開辦泳季假日線6A(中環←→赤柱村),取道香港仔隧道。只是此6A僅服務三年,於1985年泳季後,沒再提供服務。至1986年5月18日,260也改經香港仔隧道;1991年(實際日期不詳),中巴重開6A(中環←→赤柱炮台),總站設於赤柱炮台。
自七十年代以來,6號線系列用車,不外乎佳牌阿拉伯五型、丹拿珍寶、勝利二型。在八十年代,全線使用小型倫敦珍寶 (XF)。至於260,則在1991年6月25日全空調化,全面使用單層空調巴士。
|
1993年中巴6號線駛經淺水灣,為小型倫敦珍寶。直到1990年代,中巴都是用此種車型服務赤柱區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中巴在1993年26條線被削予城巴中,6、6A皆在其中。城巴一接手,有見赤柱一帶以豪宅居多,乃全面使用空調巴士,都是一些短身車型,單門設計。1994年11月10日,城巴增設6X(中環←→赤柱村),取道香港仔隧道往返,與6、6A一起,組成聯合班次。當時尚在中巴之260,為抗衡城巴,曾一度加開取道堅拿道天橋、告士打道之班次。
直到1995年9月1日,中巴14條線被削,260竟榜上有名。城巴接手260後,因手中本有6、6A、6X,乃索性於1995年12月4日,把260改為全日改經堅拿道天橋、告士打道。
|
城巴接手6號線系列路線後,用車通常都是這些單門設計的短身巴士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此後赤柱至中環之巴士線,已是城巴全盤操控。整體而言,仍以6號線為主力,尤其是6號線取道皇后大道東、司徒拔道、黃泥涌峽道,可避開塞車黑點。而收費最高之260,主要是以特快而制定,一般還是遊客選乘。
地理上來往赤柱至中環,必會經淺水灣。淺水灣每逢泳季會泳客眾多,成6號線重要客源。
1948年5月5日,中巴開辦6A(中環←→淺水灣),路線與6號線差不多,專門行走週末、假日,以針對到淺水灣游泳的人。到1950年,6A也提供平日服務,但晚上就收車。一般來說泳季都是在夏天,一到冬天泳灘必然冷清,1954年,中巴把6A改為只在每年6-9月間服務。
六七暴動時6A於1967年6月25日停駛,此後停駛數年,到1970年夏季才重新行走,但此時卻已改為每天日間服務。
長期以來6A可算是6號線之輔佐,尤其前者主力集中淺水灣。因是之故,在1978年中巴設置地區字頭時,6A乃改稱61。至地鐵觀塘線通車,1980年7月13日中巴從61分拆出61M(金鐘西←→淺水灣),只行走泳季,方便地鐵乘客到淺水灣。61M路線本與61相同,至1982年7月18日,61M改經香港仔隧道。
|
1983年中巴61巴士駛經金鐘,為丹拿珍寶DMS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在6A時代,中巴一般派出佳牌阿拉伯五型服務。至改稱61後,其用車一般是丹拿珍寶,以及小型倫敦珍寶。
|
1993年行走61號線的小型倫敦珍寶,到達了淺水灣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在1993年中巴26條線被削中,61、61M皆改由城巴接手。城巴接手後第一件事,就是派出空調巴士行走。然與此同時,6、6A也是改由城巴接手。城巴認為61本與6號線重疊,結果在接手當日(1993年9月1日),城巴把61改為平日繁忙時間服務,假日全日服務;同時又加開舂坎角往中環之班次。到1994年6月17日,此班次改為由馬坑開出;同年12月5日,又增加晚間班次往馬坑。至於61M,在1997年夏季過後,便開始停駛,並於1997年11月15日正式落實。
總括來說不論中巴,抑或城巴,61班次,大體維持在20-30分鐘一班,基本沒頻密過。這也難怪,61基本是與6號線重疊,而淺水灣屬豪宅區,巴士乘客都是遊客,而城巴在加強了6、6A服務後,加以6X開辦,61作用,乃顯得相當尷尬。2004年11月8日,61取消平日服務,改為只在週末假日行走,同時取消來往馬坑的班次;2006年5月20日,再改為只於泳季假日才行走。
(筆者按:61於2008年6月22日正式取消。)
赤柱半島嚴格上也包括大潭灣。大潭是傳統豪宅區,在開埠早期,港英政府就在大潭興建水塘。水塘水壩被劃作行車道路,為大潭道一部分。因水壩闊僅五米,容納不了兩部重型車同時通行,幸而大潭屬豪宅區,人口不稠密,重型車輛不多。然為安全計,後來港英政府劃定石澳道交界至赤柱一段大潭道,限制重型車輛,於指定時間通行。
因屬豪宅區,人流稀少,長期以來往返大潭的巴士,一直不多。數十年來,都只有14一條。
14(赤柱村←→筲箕灣)是於1960年5月1日投入服務,大致取道:筲箕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大潭道、赤柱峽道
在當時而言此線可算是突破,蓋因在14開辦前,赤柱對外線倘是到港島北岸,通常只有到中環。開辦時14只服務每日日間,到1964年4月16日,增設了晚間服務。
隨後很長時間,14路線並沒太大變化,只是在1975年2月16日,兩邊總站延長為(赤柱炮台←→西灣河碼頭)。而儘管在七十年代,中巴大設路線地區字頭,以重組旗下路線,然14卻沒有與一些赤柱路線(如61),更改路線號碼。故倘稍不留意,很可能會以為,此線與赤柱無關。
|
1983年赤柱村總站,14巴士正靠向路旁。時14是使用佳牌阿拉伯五型。(圖片由David Little提供) |
因大潭道水壩關係,對用車限制極大,加以大潭道其他路段,狹窄彎多,中巴一般都用短身巴士行走14。早年中巴有一批短身的佳牌阿拉伯五型,部分投放於14。到八十年代,則有配阿歷山大車身的佳牌阿拉伯五型。倘有需要,則派勝利二型。在中巴專營權晚期,車隊中佳牌阿拉伯五型,早已全數退役,因之乃全線勝利二型,派車四輛。
|
1995年西灣河碼頭,中巴佳牌阿拉伯五型行走14號。由於郊外線性質,14一直是用佳牌,直到1996年此車全數退役為止。(圖片由Richard Stedall提供) |
|
於1998年中巴晚期,14號線全線使用勝利二型行走。圖為勝利二型正取道大潭道大潭水壩,從圖片看,路段極為狹窄,甚至根本無法讓迎頭巴士經過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1998年新巴接手了14。因接手時車隊只有勝利二型可應付大潭道,首兩年仍用勝利二型行走14;到1999年,又用單層巴士;及至新巴購入丹尼士三叉戟矮身雙層巴士 (33XX),14乃於2000年2月8日改派此車行走,並提升至全空調服務。
從官方劃分上港島南區,通常包括香港仔、淺水灣、赤柱。與赤柱一樣,早在二次大戰前,香港仔就有巴士線直達中環(即7號線)。而銅鑼灣、北角,1975年就有72,1976年則有41。而赤柱,也在稍後時間,有往返銅鑼灣、北角之路線。
1978年4月1日中巴開辦62(淺水灣←→北角碼頭),乃假日線一條,大致取道:淺水灣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大坑道、高士威道、英皇道
不足半年,中巴又於1978年9月1日,把62提升至每日日間服務,並延至舂坎角。整體上62都是假日才多客,蓋因赤柱人口不稠密,且豪宅居多。因之自開辦以來,62班次,一直僅約20-30分鐘一班左右。
|
約1980年,中巴62正往赤柱向走去。留意車內基本沒什麼乘客,反映拍攝時適值平日。(圖片由Ian N. Lynas提供) |
到1980年8月18日,中巴開辦63(赤柱村←→北角碼頭),限於平日日間服務,途經::赤柱峽道、淺水灣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大坑道、高士威道、英皇道
而在63投入服務當日,中巴把62改為只於週末、假日行走。即是說,中巴是實行平日一線,假日另一線之方式。
以黃泥涌峽道進出港島北岸,是香港仔隧道通車前,赤柱路線唯一選擇。至1982年香港仔隧道通車後,作如是走,已顯得迂迴和落伍。於是在1986年5月18日,中巴取消62,改開65(赤柱村←→北角碼頭),途經香港仔隧道,只於週末、假日服務。而平日之服務,則仍靠63。
|
63在中巴時代,通常是用小型倫敦珍寶行走,甚至到1990年代中,依然如故。(圖片由[Boris Bus Image]提供) |
理論上中巴大可由65提供平日服務,以取代63,只是中巴一直以來,都沒作如是辦。即使到1990年代,專線小巴線40(赤柱←→銅鑼灣)投入服務,對63、65構成一定壓力,中巴仍舊不理,最多在週末假日,按需求加密65之班次。而63在1990年代,還是以小型倫敦珍寶行走。
隨著1994年位於舂坎角的馬坑村入伙,中巴乃於1995年9月1日,安排63中途繞經馬坑;至1997年3月29日,又安排65繞經。
|
於中巴晚期,原來行走260、262的豪華巴士,也出來行走63、65。(圖片由York Wang提供) |
63、65在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後,改由新巴接手。與中巴一樣,新巴並沒有把太多心思投放在63、65。而平日一線,假日另一線之安排,也一直沿用若干年。然而隨後時間,不少馬坑居民投訴此等方式容易造成混亂。但截至成文一刻,新巴仍沒做些什麼。
舂坎角是什麼地方?這是赤柱灣對面一個半島,乃高級住宅區。儘管住此區者,皆非富則貴,中巴亦曾尋找方法,吸納這些客源。
1978年9月1日中巴開辦262(中環←→舂坎角),只走平日,途經:淺水灣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皇后大道東、金鐘道
262乃豪華巴士線,在開線時,中巴特意安排部分新購巴士,以豪華巴士形式包裝,如設高背座椅。
|
1980年中巴262正往舂磡角。262於中巴時代,是用此款單門設計的巴士行走,配以豪華車廂。(圖片由Ian N. Lynas提供) |
262主要是吸引豪宅區居民乘坐巴士,惟此一目的,一直沒達到,且因定位問題,收費較高,使其班次,長期維持最密20分鐘一班。而來往舂坎角者,除豪宅區居民,因舂砍角有泳灘,多是些前來海灘游泳之人,中巴乃於1986年5月18日開辦64(中環←→舂坎角),取道香港仔隧道,只走假日。
|
1991年中巴262,停泊在交易廣場總站。一直到1990年代,262用車基本無大變化,依然以單門巴士行走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 |
至1991年11月,262改經香港仔隧道,並分拆成261(中環←→舂坎角),經淺水灣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,平日日間服務。
九十年代舂坎角興建了公屋馬坑村,64、262乃於1994年1月22日,把總站搬往馬坑村,而261也於同年1月23日改稱66。由於馬坑村乃公屋一個,64、66、262,開始有些客量。中巴當時把資源集中在66,把262變成輔助66,改為平日繁忙時段單向行走,64則不變。
|
攝於1998年中巴晚期,66使用丹拿珍寶行走。66僅針對馬坑村,因之客量平平,班次亦長期雙位數字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 |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64、66、262皆由新巴接手。新巴起先並沒大多變動,依然蕭規曹隨,平日用66,假日則64,而平日繁忙時間則有262。本身中巴此策略,是為求省資源,然作如是者,馬坑居民乃需於不同日子,乘搭不同路線。隨著馬坑第二、第三期入伙,問題逐漸浮現,尤其是此方式,混淆了不少新居民。新巴乃於2002年6月2日,把66改為每日行走,平日與262合作,而假日則夥拍64。而到了2004年11月8日,新巴更索性取消64、262,乾脆以66一條,連接馬坑至中環。
|
圖為新巴66赤柱總站,位處馬坑,連接赤柱大街一帶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 |
赤柱作為軍隊駐紮之地,早於清朝中葉已是。在嘉慶、道光年間,記載就已指赤柱是有兵防守。到開埠後,英國人也選擇在赤柱建軍營,並建造炮台。
長期以來赤柱軍營屬於禁區,只許英軍進出,然軍營屬開放管理,士兵可自由出入,故中巴也有巴士線,服務英軍外出。事實上在1951年開辦的6B,實際是針對於赤柱軍營的英軍。而另外在1961年6月21日,中巴又開辦16(赤柱村←→赤柱炮台),作用是方便英軍士兵到赤柱市集購物,每日日間服務,60分鐘一班。六七暴動期間,6B、16就於1967年6月起停駛,暴動後6B沒有重開,而16則於1968年4月8日恢復行走。
16在中巴眼中並不太受重視,就在1972年2月7日,中巴取消了16。後來到了1973年9月9日,16又重新投入服務。然而到了1975年2月16日,16線又一次停止服務,而這次,就改由14直入赤柱炮台取代。
在七、八十年代,直達赤柱炮台基本就僅14。一般來說進出總站,巴士都需要駛入軍營掉頭才行。幸好有英軍容許,問題尚不大。至1991年,中巴開辦了6A(中環←→赤柱炮台),與14一樣需走進軍營掉頭。後來1993年6A改由城巴接手,變成城巴駛到赤柱炮台總站時,也需英軍容許。
隨著香港回歸,英軍撤離香港,赤柱軍營改為封閉式管理,巴士車長駛入軍營掉頭,需事先取得特別許可。至2001年8月,軍營閘口對出建成了一個巴士迴旋處,巴士就不再需駛進軍營,就在外邊掉頭便可。
回到《紅柱擎天》
作於2010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