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

西鐵巴士線變動議

對於西鐵接駁巴士線,有個看法,那就是部分路線是有簡化之空間:比如接駁西鐵至龍鼓灘,理應只走杯渡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才是;又或者接駁至流浮山,只需到天水圍站即可也。另外亦可大膽一些擴闊服務範圍:舉例可把K74延至錦上路路站;又或者,安排路線服務元朗之東頭工業區也。

然總體而言,毋須過於太大動作:尚有不少路線是沒改動之需要也。

屯門

1)K52簡化路線:由屯門站開出,僅走杯渡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,直往龍鼓灘;反之亦然。

如此簡化路線主要是出於倘按筆者所言者走,行車時間相應有所縮短:接駁西鐵時快一些也。倘到屯門碼頭一帶於龍門路沿線上下車即可;而外出購物,則屯門站、屯門新墟一帶,選擇更多也。

2)K51縮短至屯門站:由屯門站開出,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青山公路;反之亦然。這是旨在把K51重定位:專針對接駁西鐵到青山灣、黃金海岸一帶也。

3)K53延長至富泰:富泰至屯門站一段,按原來K51走,餘段則不變也。

嚴格說來K53是比較適合成為屯門之區內線:一邊置樂、青山灣、黃金海岸,另一邊則是富泰、嶺大、屯門新墟也。而掃管笏嚴格說來已算是住宅區:不同大欖涌,依舊野外之地也。

4)K54、K58不變:暫時沒改動之需要也。

K51、K52、K53新走法圖:大抵是找K53扮演屯門東區內線角色,K51則單純接駁西鐵至大欖涌、黃金海岸;K52則從圖中看,走法比現時簡單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元朗、天水圍

1)K68分拆出K67(元朗站←→元朗工業村):K67由元朗站開出,循環線形式,經元朗安樂路、宏樂街、福喜街、元朗工業村、福喜街、宏樂街、朗業街、元朗站。

K68則在過朗屏站後,改經朗業街、寶業街、德業街(回程德業街、康業街、寶業街),總站為德業街也。

2)K74延至錦上路站:於過青山公路博愛醫院段後、直走錦田公路、錦田繞道、東匯路往返。與此同時於K74元朗一段路,理應改走元朗安樂路(回程則朗業街)。

延至錦上路站是基於在凹頭一帶倘接駁西鐵,錦上路站遠比元朗站合適:且一旦延長,乃順道使錦田一帶,有西鐵接駁巴士服務也。至於元朗一段改道則是基於元朗大馬路一帶,較為車多,又是輕鐵服務範圍,毋須讓K74重疊也。

3)K65縮短至天水圍站:不再入元朗市也。與此同時開辦九巴路線53K(元朗形點←→流浮山):路線與原來K65雷同也。

作如是辦是藉換一條九巴線,用來接駁各元朗巴士線至流浮山:倘接駁西鐵靠天水圍站即可也。

4)K66、K73、K76不變:亦缺乏改動之理由也。

K68分拆出K67:作法是元朗工業村一邊,另開K67,而K68則改到東頭工業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

北區走法之新聯想

當梳理粉嶺、上水巴士線演變,究其實是有一走法理應走得通:大概是待至1988年後新運路啟用,由舊上水總站開出,直入新運路、粉嶺站、沙頭角公路、聯和墟、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,然後入高速可也。舊上水總站位處今新運里,早已消失不見也。

如此一來光是由總站直入新運路到粉嶺,估計較比原來走線,少一半時間也——原來走法則是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沙頭角公路、聯和墟、沙頭角公路、新運路、馬會道,得花不止半小時也。同時應當指出當年聯和墟總站位處沙頭角公路旁:經聯和墟時,光繞入此總站即夠也。

按當年粉嶺、上水之巴士線最大問題是太繞——單指北區一段路也。不能否認北區人口分散太過為主因:光聯和墟遠離粉嶺火車站,已夠嗆也。可是哪怕定線問題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,日後再要繞經華明村,亦抵消掉效果——與聯和墟雷同,華明村亦遠離粉嶺火車站也。

本質上粉嶺、上水之巴士線缺陷是先天性:人口分佈格局如此也。而且倘要重建整個北區,大工程也。

惟當然參考價值不是沒有:從效率角度看,上述聯想究其實是從276線啟發出來,蓋因276於上水一段於過上水廣場總站後,即沿新運路直入高速入元朗,沒分站也;相反方向則於高速入上水後,僅上水火車站一站,接著總站也。作如是走好處在於簡單直接:有效率得多也。尤其是276本身以其客源,只需針對上水:上水石湖墟僅火車站旁,夠集中也。

舊時北區人口不算太多又不集中,倘按276般走是不實際──隨著北區不斷發展,則另一回事也。

個人以為276背後理念套諸粉嶺並不合適(要兼顧聯和墟、華明村一邊),惟上水則可以:比如倘上水至觀塘,理應取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,反之亦然。此走法上水一段,僅上水廣場總站作一站,以便上下客,之後分站皆市區也。

其他市區線亦可如此類推:舉例入獅子山隧道,則是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子山隧道,反之亦然也。

上水至荃灣原則上倒可以走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城門隧道(反之亦然):然在筆者看來亦可使用三號幹線——具體是取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新田公路、三號幹線、屯門公路(反之亦然)。而兩者比較,以後者在行車時間上稍佔優——直覺上已如此也。

再具體說北區巴士線該作何辦,筆者早已有述:《76K整頓與其他

北區舊時走法談:大抵由上水總站直入新運路到粉嶺也。究其實套諸今天非不可以,只是與過去不同者是:粉嶺人口已有相當數目,且分布比較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

將軍澳、旺角、95

按其實過去倘來往將軍澳至旺角,理應靠95——當然是指北將軍澳,且最少到寶琳也。倘一村一線是匯聚不到足夠客流,除非只到觀塘——到觀塘,主要是接駁地鐵或其他巴士線也。

換言之就是95於將軍澳不止僅到翠林,還要最少落到寶琳——最理想是到坑口北也。其中以寶琳作總站,具體是經:

寶寧路、寶琳北路、寶琳路、秀茂坪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)、佐敦道

另尚有另一走法選擇:由康盛花園開出,經寶琳路、寶琳北路、坑口,入將軍澳隧道也。而不論走寶琳路還是將軍澳隧道,95九龍一段是走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往返——類似98C般也。具體則是走:

寶琳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太子道西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西洋菜南街、亞皆老街、太子道東)、佐敦道

當然95不論作何走法,倘定位至此,肯定毋須有98C——避免架床疊屋也。

而筆者亦不否認屆時會牽一髮而動全身:93K只到紅磡火車站就夠;98D因本身特快,亦理應曰98X也。至於將軍澳到觀塘:93A往寶琳,95M往翠林,98A到坑口,原則上沒關係也。

以95一條作為往返將軍澳至旺角之主力,好處是定位清晰——「95」者,代表將軍澳至旺角也。其他尤其93K,擺明名不副實:倘是真正往返旺角,正確是不該經紅磡、土瓜灣,而是取道亞皆老街才是也。而98C則是於95之餘額外開辦:性質上多有重疊也。

至於將軍澳南巴士線則是另外說法:始終將軍澳南,與將軍澳北有點距離也。

哪怕放諸今天,95延長至寶琳、坑口亦未嘗不可:比如大可把95總站設於康盛花園,經寶琳路、寶琳北路、坑口,入將軍澳隧道也。而93K則只只到紅磡站,已夠也。而將軍澳至長沙灣則大概找795系解決即可:具體作何辦,筆者已有說也。

95假想走法:大抵除用寶琳路,亦大可改用將軍澳隧道,而形式則是由康盛花園經翠林、寶琳、坑口入將軍澳隧道、觀塘繞道往返也。放諸今日亦可作如是辦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

市區路線簡化說

按其實倘擺在幾十年前——指地鐵觀塘線、荃灣線通車不久一段時間,以9號線為例,理應僅到旺角即止,且該定性為專服務牛池灣:亦即是由新清水灣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出入。有問旺角總站在哪?或大角咀碼頭——由亞皆老街走,大體呈真線也。而一旦作如是改動,則9號線用丹拿珍寶已可也。

10號線根本上只到黃大仙即夠:入到牛池灣大致上不必也。

另1號線亦該於同時期,僅到旺角即止:即是由彌敦道先轉入旺角道、洗衣街,然後按原來路線折返,循環線模式也。而尖沙咀之服務則靠7號線:原則上1、7二線理應一併以竹園為總站,且一旦1號線作如是改,1、7已有效分工也。

以前西九龍有6、6A相互重疊:究其實可安排6A改為到大角咀不經旺角,而路線則按31B九龍一段路走也。如此一來油尖旺一段主力靠6號線:而6A,則用丹拿珍寶可也。

尚有2號線亦理應到旺角即作罷:尖沙咀之服務乾脆靠6號也。

或許朋友會問:以上種種作何以說?主要是出於很多路線,究其實可簡化一些:尤其市區路線,流水一點不是不行,就是毋須太過也。即以9號線為例:根本只需走新清水灣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就足夠,彌敦道一段反而不必要——此段路靠6號線提供也。而2號線情況亦同樣:本身2、6大體重疊,尤其旺角以南,靠6號線可也。

至於說10只到黃大仙,則是基於倘作為往來牛池灣至旺角,流於緩慢,惟倘由黃大仙至旺角,尚不算什麼也。而且牛池灣至旺角,用9號線服務即可:按上述修訂路線,即能發揮功效也。

現今固然有異於舊時,可是亦有類似操作空間:比如1、7可以按上述般分家,即同樣以竹園為總站,惟一條針對往旺角,一條到尖沙咀也。9號線同樣如上述,定性為往返牛池灣至旺角,毋須再南至尖沙咀也;10則縮短至黃大仙,不再入牛池灣也。而2亦可大膽縮短為往返蘇屋至旺角:乾脆把一部分客源流至6號線也。

尚有比如45情況亦差不多:縮短至何文田不入土瓜灣,屆時路線性質大換骨也。

按其實哪怕在舊時,1、7以及9、10,理應需明確分工:1專門到旺角,7則到尖沙咀;9專服務牛池灣,10則黃大仙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

12米巴士原則談

按其實在筆者看來,所謂12米巴士實不一定剛好12米:大約12.1米以至12.4米,亦可以。只是倘達12.5米或以上,則不能算作12米——以四捨五入之原則,確如是也。

另一方面倘12米巴士以三車門設計,倒未嘗不可:既然長達12米是為求清客,三車門在清客上,有效率得多也。竊以為過去某些12米下車門設於中間,是旨在識別是哪家公司——三車門為九巴,而下車門設中間者則非也。

三車門大巴——一般12米才會如此設計,以旨在清客也。([Boris Bus Image]圖片)

12米巴士下車門設於中間。(Alan Law圖片)

當然以香港之路況,巴士最長12.4米即已夠:於此一長度上,轉彎倒尚可,可是已頗勉強也。而且此等巴士亦理應盡量大直路走——究其實對長途線,繞來繞去亦不好,蓋因行車效率會大打折扣也。除非確真沒得選擇:對此,只能特事特辦也。

筆者有一想法,那就是需視乎哪些路線可採用12米大巴行走:舉例以港島區而言,大概僅港島北岸,且限於服務港島東也。倘路線網維持現狀,則有2X、8P、720、780、788、789。另2A、82亦可以:沿英皇道大直路走,且亦有相當客量也。西環一帶則不需要,蓋因客量普遍受西港島線打擊;港島南區則因有南港島線,且以線論線,全皆11米之材料——某些路線,更只能兩軸短車也。

超長車身巴士倘在港島,撇開過海線不論,大抵僅港島東往返中環、銅鑼灣者,才有實際需要,且因走東區走廊,整體路線呈大直路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隧巴線於東鐵過海線通車後,有101、102、106、112、116、118。而東過海線則毫無疑問601:其他舉例606以至608,擺明只宜用11米也。西隧方面則不論905、914以至970、970X、971,皆11米較合用——前兩者以客量論,而970、970X、971則屬港島南路線也。

倘按正常,一想到使用超長車身巴士,實必讓人不得不聯想到過海線101、102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九龍區則1A、6、26、27四條:6C本身受屯馬線所影響,地位已大不如前也;5號線倘延長至慈雲山以取代5C,為用12米之料子也。安達臣道發展區倘發展至一定程度,亦可使用12米大巴。至於城巴於啟德新區則止至目前,大抵客量平平:然倘701按筆者建議延至啟德新區,必宜用12米大巴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)

荃灣、葵涌則大抵僅38、40才適合用12米——倘按筆者想法改造後也;青衣則大概僅42A、42C:倘43按筆者之建議改走青衣北橋不再經葵涌,12米倒沒問題也。 (參考連結:《青衣荃葵線重定位》、《荃灣對外線整頓議》)

屯門區毫無疑問要有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;元朗連同天水圍倘按目前情況,則68M、250(268C)、254(269C)、268X;北區必定是77X(277E)、277X、278X、279X——就如此多也。(參考連結:《B1分拆之配合》)

大抵自1990年代起,屯門巴士線高載客量者,必不會不包括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──於各屯門巴士線中,有條件使用超長巴士行走者,此四線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大埔倘按筆者之想法改造,包括72X、73X、74X、271——72X因於271改走青沙公路後填補油麻地之空白,屆時足以用大車,而271則顧及接駁青沙公路轉車站也;馬鞍山則84X(89D)、87X(87D)、40X——那些諸如85M、85X、86C、89C之類,11米之料子也;至於沙田則經過按筆者所言之改造,有46X、47X、48X、49X、80、81、89、89X、287X——81以大埔公路金山段之實際路況,走12米非不宜也;89於改造後因多服務沙田圍、沙角一帶,客量總有提升之效果也;89X接收了原來83X之客源,正常該夠客也;287X則是基於針對整個沙田到尖沙咀,用長車才考慮也。 (參考連結:《整頓沙田觀塘線》、《馬鞍山路線大修整》、《大埔路線大修理》、《86系改造議》)

於使用超長巴士之前,沙田、大埔、馬鞍山巴士線,理應先作些重組──具體內容筆者早已有述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將軍澳路線包括將軍澳南,以目前整體客量看並基於有地鐵,毋須長車身巴士服務;東涌則因顧慮到機場之需求,另外作法也。至於筆者提議那些城巴新界線,大抵有751、769、778、779能用長車身巴士——其他諸如733、770、782之類,則宜於11米也。

至於新界之過海線倘按筆者所構思者,則有680、681、930、931、960、961、962X、968、969、974(307)、982(182),能採用長車身巴士也。 (參考連結:《新界過海線新脈絡》)

於新界過海線中,一旦使用超長車身巴士,968實不得不包括在內也。(Gakei Lee圖片)

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

屯門用車側重面

綜觀過去屯門巴士線之演變,三車門大巴鮮見用。這是不難理解:很多屯門巴士線以其覆蓋面,短車身巴士即夠用。其例子之一為60M:尤其開線早期,擺明勝利二型已可,蓋因僅針對友愛、安定二村——一般當一個屋村般看也。

66系假定走石排頭路、鳴琴路、青雲路、皇珠路,同樣勝利二型夠載:僅需經大興、山景二村也。同樣57M亦如是:其覆蓋範圍,還僅限山景一村也。

於黃金海岸、青山灣一帶,52M(或日後61M)、52X靠著勝利二型應付,已游刃有餘——沿線人口不密集也。新款巴士?要到勝利二型退役時,才換也!

倘比較下去,真能使用三車門大巴之屯門巴士線,大概僅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:四線最大特點是其所覆蓋者,是不止一、兩個屋苑,而是有好幾個且人口整體夠稠密也。58M、58X是針對屯門西北——不止一個良景,而是包括很多個屋村、屋苑也;59M、59X則不止蝴蝶村、美樂花園,有很多個屋苑也。

67M、67X或亦類似:可是在筆者看來,哪怕後來多一個富泰和一個嶺大,新增客源幅度並不算高。而長期以來,井財街一段青山公路巴士線中,獨67M用三軸——67X更僅是用勝利二型之材料也。當然於勝利二型退役後,則另一回事也。

總之是客源、客量之局限:一般頂多用11米巴士也。這大抵是人口分佈之問題:倘不容許覆蓋更大客源,出於成本效益,用車自不以載客量為優先考慮也。

很多屯門巴士線以其覆蓋面,頂多僅需用11米巴士:一如圖中1980-90年代大興村,勝利二型以外,就利蘭奧林比安11米也。(Paul Haywood圖片)

今天之情形究其實亦雷同,尤其是出於屯門之發展自1990年代後已告成型也。依舊是58M、58X、59M、59X四條線,才有資格使用長車身巴士服務——或67M亦可以,惟67X不至於也。另57M、66M、66X,則明顯是用11米之材料——以其實際需求,毋須追求載客量也。

按其實屯門巴士線因走屯門公路,用車該側重於性能那方面:主要是屯門公路以其路面,較考究巴士之性能。比如於1990年代即有11米巴士,配備康明斯引擎——適合行屯門公路也。而且越長途越該如此:60X、61X、62X為例子也。勝利二型原則上在此方面,不合格也:只是考慮到客量遜一籌,才沒什麼所謂也。

只是現在高性能雙層巴士從何找?恐這才是問題也!

又或者,以屯門公路之路面,使用大馬力引擎巴士行走屯門巴士線——只是現今高性能雙層巴士能從何處找,才是大問題也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廣用11米議

在筆者看來市區路線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:準確說,以11米合宜也

比如,2A哪怕再多客,只能是用11米之料子;又如13X亦是:本質上僅針對秀茂坪一隅,客源受限也。還有像2F、8、11C、13D、21、24、28,諸如此類:於過去是長期用兩軸行走,比如「黑金剛」,甚至丹拿珍寶也。

此間一個重要關鍵在於,這些路線基本上並非流水線性質,且有強烈針對性——即以13X而言,其是專服務秀茂坪居民,且僅到尖沙咀也。又如24,純粹針對啟德一邊,且只到旺角而已。這些路線尚不至於缺乏客源,可是亦未算標青——長車身巴士放在這些路線,大材小用也。

按其實從過去之經驗可看出,哪怕客量有多高,11米雙層亦有疏導能力——而且對比下,11米轉彎具靈活性也。

市區路線比如1、2A、2F、9、13X、18、21之類,因有強烈針對性,哪怕使用雙層巴士行走,短車身其實已夠——以11米合宜也。(Bobby Liu圖片)

按其實新界路線之情況亦是:比如荃灣區出西九龍諸如32、33A、36A、37、45,極其量11米,蓋其定位較仔細也;沙田之86系一看亦是11米就夠,因專往來深水步、長沙灣也;屯門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——通常限某一小片區甚或一村一線,以其需求,11米夠載也。而一些區內線則更加是:71K、80K、81K這些哪怕使用雙層巴士,皆11米已可也。

港島區而言,尤其港島南區,大抵所有路線都是11米夠載:很多路線亦是針對性較強也。比如服務華富、置富、利東、海怡半島,巴士線根本是一村一線也。何況港島南區整體路面,是不適合更長巴士行走——置富是為例也。

凡此是指現狀方面:倘巴士線按筆者之構想一一改造,大概較宜用11米者,計有:1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2A(延至秀茂坪後)、7、9(不再入尖沙咀後)、13X、18(延至九龍城碼頭後)、21(延至尖沙咀後)、24(延至樂華村後)、28、32、33X(即33A)、36A、37、45(縮短至何文田後)、52X(改用小欖交匯處後)、53M(即68A)、53X、57M、66M、66X、67X、75X、85、86、86A、86B(即87B)、201、205⋯⋯只列舉一部分也。 (參考連結:《九龍新區重整有法》、《黃大仙旺角線重整》、《6C改造與其他》)

如此多?都是客量與客源特質所決定——包括市區路線,一旦按筆者構想改動後,針對性會更強,比如1、7、9、21、33X、52X;另一方面單層巴士才合用之路線,倘真用到雙層巴士,11米就夠——客量上並非高得很誇張也。

港島則更加是:就如42倘按筆者建議改走薄扶林道,因只針對華富一個屋村,11米夠清客也。又如40,不論保持現狀還是按筆者所言,改走置富至中環經香港仔隧道,都是只宜11米也。再如鴨利洲,自從有南港島線,巴士線皆11米已夠用也。

事實上以香港之情況看,市區路窄彎多,而郊區亦是:在未能把道路一一擴闊前,專用11米巴士遷就一下,才實際也。

通常香港島大多路段都出於歷史原因,比較狹窄,且使用11米巴士,於清客方面,亦有一定能耐也。(Gakei Lee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