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

藉中巴析香港巴士

三月撰文《熱狗絕跡之悲劇》,指出現在香港巴士服務越來越與乘客經濟能力脫節。事隔多時,對此仍是憤憤不平。或曰:倘不追求優質,社會如何進步?

這是一個頗幼稚的想法。追求進步當然要建基於實際的經濟條件。你生活捉襟見肘,還會去追求享受品味乎?你經濟狀況沒改善沒提升,還談什麼進步哉?品味生活,從來都是富裕一族的專利,決非人一生下來就必定享有的權利。以巴士作例子,過去中巴的服務水平確是很低層次,尤其是車隊一直都是以佳牌、丹拿珍寶等陳舊型號為主。這不是中巴的問題,而是乘巴士的乘客都是經濟能力不足的人。將貨就價很多時候都是合乎實際──你沒錢自然沒能力談品味。倘使用豪華車型服務,還切中乘客需要與否?從中巴路線由新巴接手後,就可明瞭。

以前筆者曾有一次乘4號線由中環上車,一直到蒲飛路下車為止,全車都只有筆者一個乘客;另有一次乘15B由山頂下山,全車連筆者在內,居然也不過三、四個乘客左右;一些服務鴨利洲路線諸如91、94,一車能載兩成人已高客量。其他路線除隧巴線外,不少營運狀況都很類似。聽來甚為誇張,但新巴客量差到常空車遊街,則千真萬確也。倘拿中巴時代比較則更明顯,蓋因這些路線在中巴晚期,客量再差也載到兩、三成人流。

由此可見,客量高低與服務水平關係不大。不是越高檔就越成功,而是要如何盡量切合乘客的需要。這正如你向一個人推銷紅酒,也要考慮對方經濟背景和生活習慣。紅酒這東西,當然是賣給大律師、大經理之類的人了,豈能賣予如茂叔、順嫂等升斗小民?

顏成坤是一個懂得世情的人,他知道他所服務的,都是一個個茂叔、順嫂、豬肉榮,難怪他一直都以「慳家」手法經營中巴。他不大買新車,而是通過改造單層巴士,成功實現車隊雙層化;又為佳牌巴士進行翻新,延長使用年限;同時又大購二手的小型倫敦珍寶,且一用便十多年。顏是用最低成本的資源,去服務廣大草根一族。

可能是筆者硬頸吧,筆者始終都是懷念過去香港的巴士。現在的儘管服務水平是高了不少,總覺得有走火入魔的味道。

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

從792M十週年想起

2011年是新巴792M開辦十週年。開辦日期為2001年6月18日,成文時為七月,剛好過十周年不久。而在十年前同一個月,792M已由平日服務改為每日服務。

此線開辦是新巴自己想出來的。當時新巴獲得將軍澳南巴士線經營權,覺得來往將軍澳來往西貢應有些需求,所以就開辦此線。起先將軍澳地鐵未通車,路線是叫792,而「792M」這編號,則是等到將軍澳地鐵通車後,才正式轉用。

然而不論有否坐過,都很難想像此線會是一條大線。這從班次都可以看到:開辦首年班次平均十五分鐘一班,直到現在亦然。而紅隧巴士線例如101,繁忙時段以外,班次都不是雙位數字。只是新巴為求突出,也與101一樣用上12米巨型巴士行走792M。這無疑是重視後者,但這樣是否表示後者客量也與前者一樣?不過是為求突出而已。

拿101與792M看,似是無法比較,然而大家必須細心理解當中的含意:客量的多少是與沿線人口環境,息息相關!這也不難理解為何792M長期都不是大線的因由。那是因為792M是來往將軍澳至西貢,而兩者,一個是住宅區,另一個是郊區。而101沿線的,都是人口密集的旺區,尤其是像中環這類商業中心。

事實上在792M開辦前,基本上是沒有巴士線來往西貢至將軍澳,最多只有一些專線小巴。這是否各營辦商缺乏眼光?顯然不是。倘新巴792M開辦後客量像101般,說其他人缺乏眼光尚有理據,然而從事實來看,開辦792M不過是新巴過度高估需求之表現。而這也與新巴在港島經營表現類似:新巴84本是途經柴灣,來往小西灣至筲箕灣,但新巴覺得小西灣直接來往筲箕灣才有需求,遂改為不經柴灣;新巴以為由半山往告士打道有很大需求,乃又把23B改經告士打道。而兩者結果,都是令人沮喪的。

從各線發展歷程看,巴士線服務水平是很視乎需求,而需求是建基於沿線地區發展和人口大小。偏偏792M沿線缺乏足夠人口,而這也是792M難以做大的理由,也是792M開辦前,九巴不開辦類似路線之理由。

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

從792M十週年想起(2)

但凡熟悉將軍澳南的都清楚,新巴將軍澳南路線,整體是很失敗的──不但是經營手法的問題,更大問題是大多路線設計,本身就有缺陷。舉例,796B就真的不知如何形容。將軍澳和黃大仙,兩邊都是住宅區,距離又頗大,是否有大需求,筆者甚為懷疑。出觀塘有796A、796S兩條,但本身一條就應付到;796X本身到尖沙咀是應該的,縮短為不入實是可惜;796C還好,然而實際應該要在過旺角後南下入油麻地。

再具體講,將軍澳南路線應該是這樣的:一條出觀塘,取道將軍澳隧道,並覆蓋整個將軍澳南;一條到旺角,經將軍澳隧道和觀塘繞道,過旺角後南下,最後總站在佐敦道;而一條入尖沙咀,經土瓜灣和紅磡,也是取道將軍澳隧道和觀塘繞道。實際三條線服務都應該夠,倘要額外路線,應是一條通宵線出油尖旺吧。

細觀九巴在將軍澳之服務,當會發現將軍澳巴士線,通常是先開辦路線到觀塘的,蓋因觀塘與將軍澳僅一山之隔;然後開辦的幾乎都出油尖旺,這是因為這些地方是市區心臟。來往商業中心區到衛星城市,通常是需求最大了。這不是什麼,而是考慮到實際需求,並與經營成本作個平衡。筆者怎也不相信,在將軍澳開線入新界,會比開辦路線入市區心臟更迫切,更別說由將軍澳入西貢。

或問真的開辦這些路線又如何?有何不可?應要知道,當大家乘坐一些大線時,所付之車資,有相當部分,是要補貼一些客少路線。例如巴士線由將軍澳出旺角,其收入,會有一些是撥給沙頭角巴士線。由將軍澳出旺角客量自有保證,可沙頭角卻不然。倘獨立去營運,沙頭角路線是做不下去的。當然沙頭角總不能沒巴士出入,如此一來,便需找一些大線撥出收入,支付回沙頭角路線虧損金額。

像沙頭角的情況常見諸於郊區。從公眾利益講郊區固不能沒巴士服務,然而以郊區人口之少,巴士服務又很難經營。找大線收益補貼郊區服務,不是問題。只是並非每一客少路線,都像郊區路線般,有實際需要的。而且既然要靠補貼才能營運,郊區線班次疏落,專找舊車服務,在成本上也是必然結果。因此筆者從不懷疑,792M是需找新巴其他大線補貼來生存的。

有些人喜歡投訴為何沒開辦某類路線。但筆者奉勸這些人,投訴前必須想,一旦這些路線開辦,客量不足會怎樣?這些線額外成本,終歸要算回全體乘客身上。即使你願意付出,也不是人人都有經濟能力付出的。

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

從792M十週年想起(3)

很多人說將軍澳南巴士線最大問題,是要與地鐵競爭。據說九巴也曾有意經營將軍澳南,但當發現地鐵通車之時,便決定打退堂鼓。果然,在地鐵通車時將軍澳南路線大受影響。新巴本以為「執到寶」,結果是慘不忍睹。

應要指出的是,巴士與鐵路競爭,本質上就已有其局限。除極少數例子外,都是巴士慘敗。舉例地鐵港島線一通車,中巴整體客量就少了一半。隧巴線影響較少,是因為本身過海的人流極之龐大。市場大得很,巴士撈到油水一點不奇。倘再與九龍比較也明顯──九龍公屋老化與製造業式微,都使九龍市區線繼續用丹拿珍寶服務,用到退役為止。

其實巴士之劣勢,本身就是物理上之局限。筆者曾作研究,倘坐西鐵由元朗站去南昌站,車程大約二十分鐘;巴士即便取道三號幹線,走同樣的路段,三十五分鐘才到荔枝角工廠區。而倘乘西鐵由元朗到荃灣,則只花十五分鐘;巴士?用最快路段走也要半小時。當然巴士可以縮短時間,辦法不就是超速。可始終是雙層巴士,太高速的話很易翻車的!值得這樣做乎?也難怪在鐵路網絡有所擴大之今日,巴士越來越不積極進取。

除了物理局限外,巴士沿途總不免遇到交通燈。交通燈位拉長了行車時間,理所當然,而且拉長時行車時間也不穩定。如此一來就很易脫班。例如港島的2號線、九龍的6號線,都是地鐵沿線,同時又撞上大量交通燈位。這些路線坐足全程,註定是難預算時間。

有指將軍澳南一帶交通燈位缺乏協調,也影響了將軍澳南巴士線,筆者不這樣看。有交通燈位就必意味行車時間長。將軍澳南巴士唯一較好的,是取道將軍澳隧道和觀塘繞道走。然而問題是:新巴在經營時把路線繞得太多,尤其是將軍澳南區內,使整體行車時間長上加長。本來交通燈已多,還要繞來繞去,客量還高的話已是萬幸。

本質的局限,是很難克服的。

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

從792M十週年想起(4)

從792M的遭遇看當可知道,開辦一條路線決非輕率的事。倘新線開辦後虧損累累,最終就要把虧損金額由其他大線收益抽出,再補貼下去。也即是說,最終要由廣大乘客埋單。

當然過往巴士線一開辦慘淡經營也非沒有例子,雖則不算很多。筆者想到有兩條:其一是嶼巴的A35,其二是九巴的71X。筆者先講A35。

A35開辦日期是1998年7月,此時也正是赤立角機場啟用之時。也很明顯嶼巴開辦A35,是認為新機場啟用對自己是一個商機,因此乃開辦來迎接。但開辦僅幾年,路線就曾一度改用廿四座小巴行走。據當時嶼巴解釋,是因為A35開辦後客量不好,所以才這樣安排。雖然後來又改回大型單層巴服務,頹勢依舊不變──年虧損額達五百萬。在2008年,嶼巴還削減A35班次到每日對開五班,中午還不服務。

以前筆者也曾於大嶼山見過A35,也看到A35並不真的旺場,多年來皆如是。什麼原因大家都清楚,就是大嶼山始終人口少,尤其是大嶼山南岸。雖然總站在梅窩,梅窩人口也多不了多少。來往人口稀少的郊野,當然吸納不到客流。嶼巴開辦A35時也用上剛落地的低地台巴士,反映他們很重視A35。但事後看來,嶼巴開辦A35明顯計錯數矣。


再進一步講控制嶼巴的冠忠公司,其實在某程度上,是忽視了大嶼山的環境對嶼巴之制約。筆者也曾為文剖析,大嶼山巴士線客量差由來已久。早在1960年九巴也開辦過大嶼山巴士線,但因為虧損累累要退出。其間還沒有人肯投資,最後要由島民自資,結果也一樣虧損。即使1973年成立了現在的嶼巴,最多只有大澳、寶蓮寺客量才好一些。冠忠入主嶼巴時,看來是誤以為有大澳和寶蓮寺,又有新機場,回報率會很高。十數年過去了,結局是淒慘無比。


回報率寧可低估,也不能高估。冠忠經營嶼巴,明顯是投資失利。


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

從792M十週年想起(5)

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手,九巴開辦新線通常很少失手,只有71X是例外。儘管我們從什麼角度看都是馬後炮,結論仍有參考價値。

71X的演義筆者在《南龍北嶺》有談,不再贅。對於只開辦兩年便取消,有一個重點是,落得如此結局,實質有跡可尋,決非突如其來。

其一,是71X一開辦便由上水先入大埔,才走吐露港公路,就是一大問題——其時吐露港公路已由海邊延伸好一大段直入林村,71X何以不走此路段,偏入大埔的市中心?當時70X已經改走這一段路。代替70X?兩線方向不同,代替什麼?大埔有客量嗎?從結局看已可知一二。

其二,是71X在九龍又為什麼先走旺角才入長沙灣?怕客量少而繞圈,還有快線作用乎?由上水先入大埔的市中心,才走高速公路入九龍,然後再繞行旺角,最後到深水步、長沙灣,如此定線,豈非缺陷多多?

其三,是九巴開辦71X,想必是針對來往上水至長沙灣的需求。但這麼繞,怎樣看也不像作如此定位。後來改道不經旺角,定位清晰了,但客量更壞。那麼豈不表示來往上水至長沙灣缺乏需求?難道開辦時,九巴沒深思熟慮哉?

筆者覺得71X之所以弄到如此狼狽,最主要是因為長沙灣一帶工廠區,規模相對其他地區較小,造成來往長沙灣人流沒大得驚人。這只要從整個新界東看便明白──沙田來往長沙灣有86系列,但86、86A、86B這幾條,長期只有雙位數字班次,連用車方面,直到九十年代末,仍只用勝利二型。.反而來沙田至荃灣的,不但班次單位數字,還一早便起用三車門大巴。這不是需求之反映嗎?大埔也同樣,出荃灣的73X,開辦不久已採用三軸巴士,甚至用上三車門大巴也非不合理。但來往長沙灣的,則頂多有72途經深水步才可算數 (72一開辦已如是)。

大膽講71X開辦時應該是:一來往上水至佐敦道碼頭,索性是70線特快版;二是來往上水至荃灣,早期先走獅隧和龍翔道,城隧通車時改 經。筆者是傾向後者── 客量未必很好,至少比往長沙灣為佳,一如70X開辦時也只是15分鐘一班,但後期再差班次也7分鐘。

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

從792M十週年想起(6)

從792M、A35和71X的例子都可看到,新線能否成功端視乎需求之大小。而此三條線最關鍵問題是本身就找不到需求,從開辦伊始已如是。

再全面去看,其他巴士線能否長期高客量,也是需求作決定。隧巴線101、102等是最好例子。不能長期高客量,這些路線之生命最終難免要結束,33、70為例子。當然改動路線也有助巴士線重煥新生,例子有31、35A。

筆者研究巴士線演義有很長時間,已可以總結一些巴士線發展規律:對外線而言都是以入市區心臟為主,這是因為市區心臟都是商業區為主,人流密集得多。以九巴為例,除將軍澳有93K、95、98C等等以外,觀塘的1A、14、16,大埔的72X、271,沙田的81、87A、281A,以至馬鞍山的81C、87D,皆是進入市區心臟,而又高客量之大線。而港島則更明顯,最早的路線由1-7,基本都是以中環作中心:1號線到跑馬地,2號線到筲箕灣,3、4到半山,6到赤柱,7到香港仔。而5號線雖然不是以中環作總站,但來往西環和銅鑼灣,也是貫穿中環。

一些較次的路線也異曲同工。最明顯例子首推區內線。基本上區內線都是接駁到最接近的購物中心點,舉例港島48、78、95是貫穿香港仔中心;沙田80K、81K、83K、88K皆是到新城市廣場;71B則更連接大埔中心就算。另外還有一些路線是因為地緣因素而開辦──筆者所指是連接周邊地區的巴士線,如由將軍澳入觀塘是例子;由沙田入觀塘也是例子;沙田至荃灣也是例子。

這幾種路線整體上,任何時段都有大需求,所以這些路線不但班次較密,還較易每日全日服務。觀乎A35和71X兩線,前者最終削班削到中午不服務,而71X在臨取消時,還一度改為繁忙時間行走。

不以需求大小為依歸而開辦的路線,基本也是步著A35和71X後塵。

因之還是那話:不要常投訴某些線為何沒開辦。因為一旦開辦,客量不足,這些線經營成本,終歸要全體乘客埋單。而這不是人人都有經濟能力付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