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

中環總站之變遷

早在1841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時,英國人最先落腳的是中環。當時中環連同西環、灣仔,為「維多利亞城」一部分。其時交通技術不夠發達,渡輪是連接中環至對外的主力。中環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起開始填海,而碼頭之位置,就是在干諾道中一帶,當時是海旁。

在1900年,在今日干諾道中與畢打街交界,就有卜公碼頭啟用。此碼頭又名「皇家碼頭」。在1920年代,已有一些巴士線,總站設於卜公碼頭。至1933年6月中巴接手港島所有路線,中巴把大部分路線的中環總站,遷往卜公碼頭。

1930年代中環碼頭。一部中巴巴士正停泊在碼頭一旁。此巴士是行走來往中環至跑馬地的1號線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1934年,港英政府在今日香港站的位置,建成油麻地碼頭(此碼頭之命名是基於,油麻地小輪為最大使用者)。於是原來卜公碼頭的巴士線,便搬往油麻地碼頭。而卜公碼頭,則變成了分站(至於卜公碼頭,則是於1965年遷拆)。到二戰後,油麻地碼頭於1946年4月,正名為統一碼頭。在隨後二十多年間,大部份來往中環的路線,都以此站為總站。由此不勝負荷。

就在1960年代末,港英政府在統一碼頭總站旁,今日交易廣場現址填海,並於此地興建全新巴士總站。1972年9月11日,新總站啟用,中巴乃把統一碼頭的巴士線搬到此站。中巴一般簡單稱此站為「中環」,但同時又製作「中環總站」之路線牌。而統一碼頭,則繼續使用,且與中環總站接近。

1983年統一碼頭總站,位處今日交易廣場現址。港島南區一些路線都是用此總站,如4、6、7、70等等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因為商業之發展,於1980年代,此中環總站地皮被拿出來拍賣,興建了交易廣場。就在1985年起,一部分中環總站路線搬往交易廣場作總站,如6、12、15等等。而原來中環總站,在隨後時間,規模不斷縮小,且越來越多路線,遷往交易廣場。至1990年代,統一碼頭被港外線碼頭取代,中環總站餘下的路線,乃搬往港外線碼頭總站。而此中環總站,則建成了國際金融中心一期。

1993年中環交易廣場總站一景。自1985年起,12中環總站是設於交易廣場,到1995年才搬往港外線碼頭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1973年新界路線編號重整

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,新界路線增設地區字頭。大體九巴安排一共四組數字,分別為30-49、50-69、70-89、90-99。30至49代表荃灣、葵涌和青衣;50-69代表屯門、元朗;70-99代表上水、大埔和沙田;而90-99則是西貢區。當日新界巴士線編號更改詳情如下:

戰前九龍巴士線
編號起訖點新編號編號起訖點新編號
16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5022彩虹←→西貢92
16A荃灣←→佐敦道碼頭3023元朗←→大埔墟74
16B北葵涌←→佐敦道碼頭36B24元朗←→流浮山55
17元朗←→上水7625大埔墟←→大尾督75
18元朗←→上水7726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51
18A元朗←→上村5428西貢←→大網仔93
19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7029上水←→打鼓嶺79
20上水←→沙頭角7830九龍城←→調景嶺90

重整編號當日,某些路線也有更改:

  1. 19A (上水←→佐敦道碼頭)分拆成三條新線,為71(沙田←→佐敦道碼頭)、72(大埔墟←→大角咀碼頭)、73(上水←→大埔墟)。
  2. 26在改稱51當日,縮短至大角咀碼頭。
  3. 16在改稱50當日,分拆出52(屯門新墟←→荃灣碼頭)、53(屯門←→元朗)。
  4. 16B在改稱36B當日,延長至梨木樹。

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

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

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,中巴路線安排如下。

1) 改由城巴經營,共12條:

10 北角碼頭←→堅尼地城
11A 勵德村←→灣仔碼頭:城巴接手時改以25A、25C代替。
25M 灣仔會展←→寶馬山:城巴接手時改以25A、25C代替。
80 小西灣←→中環:因與8X類近,城巴接手時取消。
537 置富花園←→金鐘(西):接手時改用37X代替。
780 小西灣←→中環
788 小西灣←→中環
102 筲箕灣←→美孚
307 大埔中心←→中環
606 彩雲←→小西灣
619 順利←→港澳碼頭
690 康盛花園←→港澳碼頭

2) 在結束當日取消:

10A 城市花園→中環
38A 置富花園←→天后站
79 華貴←→香港仔

3) 改由新巴經營:

2、2A、2M、3A、4、8、9、13、14、15、15B、18、19、20、21、23、23A、23B、25、26、27、38、42、43、43X、63、64、65、66、78、81、81A、82、83、84、84M、88、91、91A、93、93A、94、94A、95、95A、95B、262、338、590、595、720、722、781、101、104、106、109、110、111、112、113、115、116、601、641、680、691、904、905、914、970

1995年9月1日中巴被削路線名單

7 石排灣←→中環碼頭
11 渣甸山←→中環碼頭
37 置富花園←→中環
40 華富(北)←→灣仔碼頭
40M 華富(北)←→金鐘(西)
71 黃竹坑←→中環(林士街)
73 華富(北)←→赤柱
85 小西灣村←→北角碼頭
99 海怡半島←→北角碼頭
511 渣甸山←→中環碼頭
592 海怡半島←→銅鑼灣
260 中環←→赤柱
103 蒲飛路←→竹園村
182 港澳碼頭←→沙田第一城

1993年9月1日中巴被削路線名單

1 中環(林士街)←→跑馬地
5A 跑馬地←→堅尼地城
5 銅鑼灣(威菲路道)←→西營盤
5B 摩星嶺←→銅鑼灣
6 中環←→赤柱
6A 中環←→赤柱炮台
12 中環←→羅便臣道
12M 金鐘(東)←→柏道
48 華富(北)←→黃竹坑
61 中環←→淺水灣
61M 金鐘(東)←→淺水灣
70 中環←→香港仔
70M 香港仔←→金鐘(東)
72 華貴←→銅鑼灣
72A 黃竹坑←→銅鑼灣
72B 香港仔←→銅鑼灣
75 中環←→黃竹坑
76 石排灣←→銅鑼灣
90 鴨利洲村←→中環
92 鴨利洲村←→銅鑼灣
96 利東←→銅鑼灣
97 利東邨←→中環
97A 利東→黃竹坑
98 利東←→香港仔
107 九龍灣←→香港仔
170 沙田火車站←→華富(中)

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

源於西隅~~元朗巴士線演義(1)


開埠時之香港,新界主要以鄉郊為主。儘管此等鄉村規模,不能與市區比較,當時居於此等鄉村者,倒有一定數目。而最早出現於新界之巴士線,在二次大戰前已出現,多集中在元朗。



話說在1920年代,有家名為「中美運輸」之公司,開辦一條巴士線,連接元朗至旺角至巴士專營權實施於1933年6月11日,此線乃由九巴接手。按當時資料,此線在九巴接手時,被正名9號線,並延至佐敦道碼頭,於新界一段路,完全取道青山公路;在九龍則途經大埔道、彌敦道。

二次大戰時9號線曾一度因戰亂而停駛。至戰後因資源短缺,九巴僅先開辦四條線應急,其中一條為3號線(元朗←→尖沙咀),變相恢復9號線服務,而路線也與9號線一樣。至1947年10月7日,3號線縮短至佐敦道碼頭,編號改作16號

舊時元朗是鄉村主導,市中心主要針對附近鄉村之需要。而以當時道路網計,由元朗出九龍,只能用青山公路,經屯門、荃灣、葵涌,全程需花3小時。1950年代駐港英軍在錦田設營,開闢了一條軍用道路──荃錦公路。至1961年荃錦公路改為民用,九巴乃於該年6月24日開辦了26(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),經荃錦公路進出。26號線比16號線少花半小時,惟仍相當緩慢。

六十年代元朗大馬路。其時元朗各巴士線,一般是用單層巴士。而雙層巴士之使用,則是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號後之事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1967年西片《Hell to Macao》以香港作故事背景,其中就影到16號,使用亞比安單層。其時16為行走元朗至九龍之間,非現今一條。(電影截圖)



16、26,在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時分別改稱50、51。此時元朗市中心發展漸趨活躍,大樓越建越高(在此前,頂多四、五層高而已),巴士線開拓空間大增,故自七十年代末,元朗巴士線,乃進入重組時期。

早在1973年7月16日當日,九巴已把51縮短至大角咀碼頭;同日又開辦53(元朗←→青山灣)。

1978年5月8日屯門公路通車,九巴開辦68(元朗←→佐敦道碼頭,經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),為重要里程碑。隨著新界道路網開始發達,元朗巴士線改動日繁,舉例1979年元朗總站被分作元朗(東)、元朗(西),前者有68作總站,而後者則有51為終點。

七十年代50泊於元朗東總站,用車為丹拿CVG型。此元朗東總站於1970年代末建成,位處鳳翔路旁,至輕鐵通車,元朗東總站於1990年,改用今輕鐵總站一個。而此站,則變成僅專線小巴使用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到1982年地鐵荃灣線通車,九巴於1982年5月16日開辦68M(元朗西←→荃灣地鐵站,經屯門公路);當日還修改路線,先把50縮短至葵芳地鐵站,改稱50M;又在同日把51改稱51M,縮短至荃灣地鐵站

1983年荃灣地鐵站巴士站,一部丹拿珍寶行走68M。其時68M大體是取道青山公路元朗段、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隨後由元朗來往市區因已有68、68M,於是51M乃於1983年4月17日再縮短至錦田,又於1984年12月16日遷往荃灣碼頭,編號改回51。到1984年9月23日,九巴再一次重組路線,取消50M,以53延至荃灣碼頭取代。即是說,68、68M為主力也。

1983年張國榮主演之電影《鼓手》,中段述及張國榮隨人到青山醫院,先由港島乘船到佐敦,於佐敦道碼頭乘68。其時68用車,主要是勝利二型。(電影截圖)

此後一段時間元朗巴士線發展,動作不多,除於1986年10月19日開辦68A(朗屏←→深水步碼頭)外,至1987年1月5日開辦68X(元朗東←→佐敦道碼頭,經屯門公路、荃灣路)之後,已大致完成。

由於離市區有相當距離,元朗市中心人口儘管有增長,向來相當緩慢,單從元朗市中心狹小之面積看,已見一斑。加以元朗發展本身有數十年,且樓宇,一直向著元朗大馬路(青山公路元朗段)集中,對外交通需求,用68、68M、68X此三線應付,已不成問題也。

於1978年開辦之68,原本到佐敦道碼頭;68X開辦當日,就搬往附近廣東道,稱佐敦道(廣東道);到1995年4月9日,再縮短至深水步碼頭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68系列路線於八、九十年代,通常用都城嘉慕11米行走。圖中此部比較特別,蓋因出廠時,是以空調巴士身份服務,然用不久,乃隨即拆除空調機,改裝成「熱狗」也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68X自開辦以來,已取代68主力角色,蓋68X本質是68特快版。圖片攝於1997年1月,一部都城嘉慕11米行走68X,正途經美孚往元朗。而開辦以來,都城嘉慕11米,一直為68X主力車隊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早於1990年12月1日68X已加入空調巴士行走,為九巴最早有空調服務路線之一。圖為丹尼士空調巴士行走68X,到達九龍總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
1998年5月26日三號幹線通車,乃元朗巴士線在自八十年代後,另一重大重組。當日68、68A取消,68M、68X則改經三號幹線,並全空調化。為填補68M、68X不經屯門之真空,當日乃有63M(元朗東←→青衣地鐵站,經屯門公路、青山公路荃灣段、葵涌道)、63X(天慈←→佐敦道碼頭)之開辦,作替補。一個月後九巴再作些少改動,於1998年6月14日重開68A,但變成(朗屏←→葵興地鐵站)

在1998年5月68X改經三號幹線時,為填補不經屯門之真空,九巴開辦了63X作替補。由於68X改經時已轉為全空調,63X一部分用車,實是從68X等線騰空出來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於三號幹線通車改道時,68M曾一度延長至葵涌,惟因延長效果不佳,僅一個月又縮短回。延長時因總站空間難尋,設於葵盛圍,今專線小巴總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毋庸置疑,三號幹線通車,能有效縮短元朗至市區之距離:倘駕車往中環取道三號幹線,不過花半小時。惟元朗市中心面積狹小,人口集中,搞作相對較少。值得敘述者為2001年1月7日開辦263M(富泰←→青衣機鐵站),由屯門經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,入三號幹線出市區。此線主要是接駁性質,於三號幹線轉車站,接駁68M、68X等。

之不過乘坐263M者寥寥,尤其是當時263M在市區僅到青衣,一個以住宅為主之區域。所以2002年4月21日九巴改組63M、263M,由263M改經荃灣入青衣,而63M則改為在屯門公路直入青衣。同時間68A還繞經葵芳,以代替63M在葵涌一段。

於改經三號幹線當日,68X已全空調化,其後又很快採用低地台巴士行走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然此實際作用有限。至2003年12月西鐵通車,對元朗巴士線構成一定衝擊。元朗市中心因人口集中,「一線走天下」,整體仍較穩定。惟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者,則影響較明顯。本身此一帶人口既少且疏,在一部分乘客流向西鐵後,雪上加霜。於是乎,乃有63M於2004年2月23日取消,由68A延至青衣機鐵站取代



元朗巴士線演變已有近一個世紀,但「太陽底下無新事」,一般大規模改動,都是在周遭環境受變化下,才有大規模改動,大規模擴張,大規模重組。


作於2005年,2010年修訂。

東鄰西里~~元朗巴士線演義(2)

毋庸置疑,元朗除了有來往市區之巴士線外,尚有一些連接鄰區之線。而接近元朗者,當然以新界區域為主,包括屯門、上水、粉嶺、大埔。此等地方,很早已有巴士線連接元朗。



來往元朗至屯門,最早之巴士線,乃在1952年延長至屯門之18,即今54。此線早在二次大戰前已有,本是連接元朗至錦田;在延至屯門時,仍直達錦田。惟此線,已於六七暴動時縮回元朗。

直到1973年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時,才有另一條線連接屯門至元朗,是為53(元朗東←→屯門新墟,1973年7月16日開辦)。

時53全線取道青山公路(元朗至屯門一段)往返;1975年3月16日延長至青山灣,近黃金海岸。開線時正值屯門之開發,1976年7月16日九巴開辦61(元朗東←→屯門新墟),路線與53很大不同:

元朗大馬路、青山公路屏山段、屏廈路、田廈段、青山公路藍地段、青山公路新墟段、杯渡路

至屯門大興村落成,1977年8月16日兩線開始對調,由53改經田廈路、屏廈路,而61則改經全段青山公路,同時延長至大興村

攝於1983年元朗,53巴士上顯示「青山灣」,代表只到屯門不出荃灣。因其時新界才局部開發,53主要用單層亞比安行走。(圖片由Mega Anorak提供)

屯門至元朗巴士線,在八十年代,因應屯門發展而擴張。

1982年9月9日有63(元朗西←→安定)之開辦,途經:

元朗大馬路、青山公路(屏山至藍地一段)、屯門公路、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

63本是針對友愛、安定二村。至兆康苑落成,63乃於1983年11月6日改經兆康、大興才入新墟;1984年2月13日,63更延至屯門碼頭,即今友愛(南)總站,當時為碼頭。

1984年4月25日九巴又開辦61A(蝴蝶村←→元朗東),以針對蝴蝶灣一帶,途經:

元朗大馬路、青山公路(屏山至藍地一段)、屯門公路、青田路天橋、震寰路、石排頭路、鳴琴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

最早來往屯門至元朗之巴士線並非61,然61早已於1976年開辦。由開辦至取消,61都只用一些次選車型行走,如丹拿CVG型。(圖片由Paul Harvey提供)

同時53,於1984年9月23日新界路線重組時,延長出荃灣,自此脫離了來往元朗至屯門之角色。

八十年代中屯門市中心開始完工,1986年4月7日又有改動,如61於當日把總站搬往屯門市中心,經新墟、大興村入元朗。同時元朗總站又有改動,如63於61改路線當日延至元朗東,61則縮短至元朗西。


此時輕鐵正在興建,從歷史角度看,61、61A、63等,不過是過渡角色。時九巴跟輕鐵協議,在1988年中把這些路線交由輕鐵經營。而輕鐵通車前,輕鐵還於1987年12月12日自行開辦63A(元朗東←→山景村,經新墟),為輕鐵通車之前奏;一年後配合良景村落成而延至良景。當輕鐵通車後不久,此條63A也與61、61A、63一樣,悉數於1988年9月25日取消,由輕鐵路線取代

自1984年延長出荃灣後,53已不再是元朗至屯門線,然因為此,使路程太長,加以又沒走高速,53客量,基本屬偏低之列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至於53則因角色早已不同,獲得保留。由於途經之田廈路、屏廈路,一直狹窄未有擴闊,53於1990年代,主要用勝利二型服務;勝利二型退役後改用兩軸後置引擎巴士,包括都城嘉慕(M)、利蘭奧林比安(BL)。至2002年8月17日,53一次過提升至全空調化,轉用單層巴士掛帥。

由於路程太長又緩慢難以吸引乘客乘坐,到2000年代,53還轉用單層巴士算數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

相比到屯門,元朗至上水之巴士線,歷史則更悠久。

早在1920年代已有一條線17(元朗←→上水),在1933改由九巴接手前,是由中巴經營。按當時資料,17是全線取道元朗至上水一段青山公路往返,有分段收費,服務時間限於日間。

17在二次大戰時停駛了約四年,重光後因資源緊張,九巴只能於1946年4月21日開辦4(元朗←→沙頭角),取道青山公路,經上水、粉嶺入沙頭角。1947年10月7日,4號線分拆出18(粉嶺←→沙頭角)、20(元朗←→文錦渡,也是經青山公路)。至1952年8月,17終於重開,路線與戰前一樣。

元朗至上水巴士線,在五、六十年代,曾有重要改動。1955年11月1日,因應粉錦公路通車,來往沙頭角的18延長至元朗,經粉錦公路;同日17也延至沙頭角1963年5月12日九巴又重整路線,取消20,17、18皆縮短至上水,上水至沙頭角一段,則由當日開辦之新線代替(此線即是後來78K)。

圖為1983年77從上水開往元朗。77即77K,自1973年更換編號以來,路線大體不變。唯一不同者是在276開辦後,已不具來往元朗至上水之功能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17、18在1973年7月16日重組新界路線編號中分別改稱76、77。此後76、77仍有一些改動,先有在1979年11月1日元朗總站遷往元朗(西);1983年1月3日上水總站設在上水巴士廠旁。1983年7月16日配合九廣東鐵電氣化,76、77更分別改稱76K、77K。

隨著內地改革開放使中港人流急增,而元朗、上水均接近內地,在地緣因素下,兩區車流,有明顯增加。有見及此,新界北區已有高速公路興建,亦即新田公路、粉嶺公路。兩條公路於1993年通車,同年6月1日九巴開辦276(天瑞←→上水),取道新田公路往返,並途經元朗。

276在中港人流往來日多下,客量上升,然因276由元朗至天水圍一段路,是取道狹窄多彎之屏廈路,276早期,只用單層空調巴士行走。然這些單層巴士,根本不能疏導乘客。276遂於1993年12月17日派出雙層空調巴士行走,但取道另一較寬之路──朗天路往來。而雙層巴士行走之班次,亦成為後來276P,且是每日全日服務。276、276P在1995年3月31日作出改動,那就是總站延長至天水圍市中心,即嘉湖廣場。

276是元朗至上水之特快線,儘管客量足以採用雙層巴士,因路線部份路段狹窄,需另開276P專用雙層巴士行走,但避開有關路段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中港兩地人流在香港回歸後日益緊密,其中接近內地之元朗、上水,就更多這類人流。於是2001年4月1日九巴276A天水圍北←→上水正是在此天開辦,不經元朗直達上水。開辦同時276、276P,也要於同年4月10日縮短路線,只到天慈村和元朗市中心,不入嘉湖山莊和天瑞

77K與路線性質相近之76K,數十年來都不如何旺場,尤其是自新田公路通車和276開辦後,情況更甚。圖為77K駛經元朗之車房,時為1998年,使用短身巴士服務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
元朗至大埔之巴士線也有悠久歷史,蓋因此等路線,已在二次大戰後不久出現。

1953年4月1日九巴開辦23(元朗←→大埔墟),大致途經:

元朗大馬路、青山公路(博愛醫院段)、錦田公路、林錦公路、大埔公路林村段

至六十年代錦上路通車,23遂於1962年1月21日改經錦上路。當年開辦此線,主要是方便乘客來往錦田。以前鄉村人丁繁多,來往鄉村至市集之巴士線,有一定需求,即使23後來改經錦上路,始終如故。

64K前身是23,後來改編號為64。圖為五、六十年代64K大埔墟總站,純粹擺街而已。而其用車,亦不過由貨車改裝而成之巴士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因應新市鎮計劃展開,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編號,23就於當日改稱74。此後十多年間路線有改動,計有1978年10月1日改稱64;1979年11月1日元朗總站遷往元朗(西);1983年4月7日配合東鐵電氣化,改稱64K,總站改設在大埔墟火車站

圖為1981年64從元朗總站開出,用車亞比安單層。有一段長時間,因林錦公路甚狹,64都是用亞比安單層掛帥,甚至用到1990年代為止。(圖片由Mike Rhodes提供)

隨後日子可謂變動不多,主因是元朗、大埔本身皆非人口旺盛之區,即使新市鎮計劃展開,多出來的客量,也遠遜於來往市區者。以前西鐵未通車,來往元朗並不方便,其中普遍途徑,乃在大埔轉乘64K前往。所以早年東鐵轉乘客,乃64K主要客源。

64K要到1990年代才使用雙層巴士。考慮到林錦公路的斜路,一般都是勝利二型行走。(圖片由[中華巴士紀念館]提供)

因部分路段路面惡劣,像林錦公路是一條斜度很高之路(斜約1:8),因之64K直到八十年代末,仍只用單層巴士行走。然而此等單層巴士,年齡已高,1990年9月1日九巴大膽改用單層空調巴士。同時也考慮到車隊資源,雙層巴士亦見諸於64K,主要是上斜能力優秀的勝利二型。1996年末短車身雙層空調巴士引入,部份也投放於64K。

自1996年起,64K使用一些短身雙層空調巴士。(圖片由Bobby Liu提供)


作於2005年,2010年修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