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

住屋問題真正核心

近一陣子成文不多,主要是路線改動之想法。有朋友著筆者說住屋問題,筆者趁機再說。

也許朋友有讀到筆者之《住屋問題惡化元凶》。該文指出香港住屋問題何以越來越糟,根本原因是公營房屋制度。當然,並非否定公營房屋之貢獻,然在此之上需要補充:公營房屋制度,只能在某個時期,才能產生貢獻。而當年有貢獻,不代表今天也可有貢獻——換言之,不合時宜也

倘細心發現當年不少公共屋村,興建之位置,實是大有玄機:以觀塘為例,誰都知道是老牌工業區。而藍田村、秀茂坪村,或翠屏村之類,皆是圍繞著觀塘工業區。何也?那些公共屋村,其實質作用是:安頓觀塘工業區上班之工人。一個工廠區總會有大量工人上班,而一般情形下,上班乘車時間,固然越短越好。於是就需興建住宅,也即公共屋村,然後再編排工業區工人入住。昔日觀塘有很多巴士線連接工廠區至藍田、秀茂坪,其理正在此也。

類似情形也發生於其他工業區:如柴灣漁灣村、興華村之類,本質是針對柴灣工業區工人;黃竹坑村,則是方便黃竹坑工業區工人。

公營房屋制度要走得通且走得好,一個前提是,必須有辦法,確保居民上班距離不能太長。放諸今天,問題在此:今日製造業早就去如黃鶴,而上班,一般要在商業區。可是倘要方便商業區上班族,建公屋就難走得通。何也?覓地點是問題,蓋因缺合適土地。像中環,有地建公屋乎?於半山找,需收購舊樓重建;倘填海,則此新地,建寫字樓更實際。

現在很多人寧願在市區租板間房住,並非因無家可歸,而是因為,上班不用長途跋涉。可是今日香港政府常說要找地,卻老是打「山卡拉」主意。這些位置偏遠之公屋,能滿足到人們上班需要乎?答案當然是「不」!

這才是今日住屋問題之核心:不是說無屋住,而是方便居民上班的住房不足。而兩者,是不同之概念。

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

住屋問題惡化元凶

嚴格說來,香港房屋問題越搞越嚴峻,是有點奇哉怪也:過去幾十年香港拚命建公屋,又搞什麼居屋、夾心屋之類,然揆諸世界各地,像香港那種大規模公營房屋政策,甚為少見。最起碼,沒見過美國如何搞;日本也不見有。但紐約、東京住屋問題,對比香港,倒還好些。

即使不說遠者,一河之隔的深圳,也沒什麼公屋政策:政府興建的房屋,基本給公職人員住,非予民間,且數目不多。然民間居住的面積,亦比香港為大,且普遍還有露台。

由此可見,靠政府建屋,是無法解決住屋問題。正好相反,公營房屋制度,是住屋問題惡化元凶

公營房屋制度本身有很大缺陷,蓋因最大問題是,居民要住哪個屋村、屋苑,哪層樓哪個單位,沒法選擇,而選擇是政府安排。政府安排通常都不可能,滿足居民實際情況。比如某人在港島工作,政府卻編派那人到大嶼山,且還要是大澳:如是者,如何上班?

另一方面,建公屋需要找地。但找來的那些地,其實也可用作私人樓。私人樓倘越建越多,按理,也有助穩定市場。公屋制度實際,就是搞破壞,破壞如此調整機制。舉例:赤柱也有公屋,然該公屋用地,拿出來拍賣,赤柱樓盤供應,一樣會增加。同時赤柱屬高級住宅區,賣地出去賺得的收入,理應不少。拿來建公屋,一來少了潛在大筆收入,二來又要不停負擔費用管理,擺明賠本決策。

而倘細心去看,必會發現即使是市區的公屋,很多都是如此模式:佔一大塊土地,幾棟大廈圍繞一個商場,而公園,則也是另外空間建。私人樓則不然:底層一個商場,對頂則是大廈,商場頂與大廈底之間,則設公園。前者與後者比,哪個浪費空間?不言而喻也。而這些空間,再拿來建樓,一樣也增加供應。

也即是說,越是大搞公營房屋,住屋問題就越是無法解決。倘真的能,美、日或其他國家,一早大搞矣。

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(6)

5) 市區用地轉住宅

筆者提過要把貨櫃碼頭、工廠或一些公司遷往新界。至於市區,筆者之建議是:把原來用地改作商住用途。做法很易理解:主要是方便於市區上班之人們。儘管一些經濟活動遷往新界,但市區仍會留下一些公司。市區居民大可留於市區上班,就業機會,流失應不太多。

1) 就如前述,當青衣船塢搬往北大嶼,則青衣騰空之地,就興建住宅用。

2) 葵涌貨櫃碼頭,最好就像啟德原址般,興建一些住宅屋苑。與此同時亦理應闢一部分作商業區,興建寫字樓,予金融、會計等公司進駐用。尤其是葵涌貨櫃碼頭原址,毗鄰地鐵荔景站,交通接駁便利,變身商業區,乃不錯之想法。

3) 港島一些工廠區,如柴灣、黃竹坑,嚴格說來,以其地理位置,不適合劃作商業區,而考區對到市區住宅之需求,兩區最佳出路,是劃作住宅用途:筆者看九成用地吧,即算全改建作私人樓,亦沒問題:筆者提出提供住屋補貼,一般小民靠此津貼,就可租住這些私人樓。如是者,就能方便他們上班。

4) 將軍澳工業村在筆者看來,該轉作住宅用途:將軍澳毗鄰市區,根本毋需一個工業區提供就業用,即是說將軍澳變成純住宅區,不是問題。而至於工業村之公司,就安排搬往大埔、元朗、北區等產業園、公司園。數目不多,該不難應付。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(5)

4) 搬船塢至北大嶼山

屯門可改造成貨櫃碼頭中心,而對岸北大嶼山,又該作如何辦?

最簡單作法是:作空運中心,起碼本身有新機場,空運公司、設施這些,於東涌闢地,該不成問題。具體地點,就於東涌舊碼頭一帶填海,闢地予空運公司用。而原址本屬村落,對於村民,就安排上附近的公屋。

而另一個作法是:作船塢。目前香港的船塢主要在青衣,而青衣較接近市區,實質上不再適合建船塢,尤其是倘貨櫃碼頭搬往屯門時。筆者之想法是,青衣之船塢,實應搬往北大嶼山。如是者當船隻,於屯門之碼頭停泊後,就可走到對岸北大嶼山船塢作維修。如是者對船隻,簡單方便。

然要在北大嶼山哪裡?陰澳是一個選擇。而東涌至大澳一帶內灣,亦可。個人認為在海岸一帶填海改造,就能作新船塢用。在船塢工作的員工,可於東涌的碼頭,接駁船隻到新船塢上班;又或者,直接接駁船塢至荃灣、屯門。

至於原來青衣用地又如何?就拿來作住宅用途,蓋青衣本離市區近,原址興建住宅,最適合予於市區工作之上班族。

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(4)

3) 搬貨櫃碼頭至屯門

貨櫃碼頭之興建,香港亦是奇怪,嚴格說來,也是在市區──葵涌貨櫃碼頭之位置,實是九龍。在外地倘是一些中等城鎮,碼頭在市中心尚是正常,但以大都會之身份,就不太好矣:即如紐約,曼哈頓並無貨櫃碼頭;又如一河之隔之深圳,鹽田港是與羅湖有一段距離。

筆者之意見是,目前貨櫃碼頭之用地,較宜劃作商住用途,即除了住宅外,建商業寫字樓。以市區土地之緊絀,向貨櫃碼頭打主意,也是不俗想法。即如機場搬遷時,啟德一帶,就騰出大片土地發展,而藉搬遷貨櫃碼頭,亦可獲得大量市區用地。

然則貨櫃碼頭要搬到何處?橫看豎看,最好是在屯門:其一,屯門毗鄰珠三角,又有西部通道連接;其二,市區空間有限,北大嶼山本有新機場,南大嶼山又太偏,倘在香港東岸,以香港地形看又不宜,尤其是香港東岸面向大洋,吹東風,海岸風高浪急,船隻停泊也有困難,屯門則浪沒那麼大,面向珠江河口,水流較穩,最宜建造新貨櫃碼頭。

在屯門龍鼓灘一帶,海岸線較長,又對著珠江河口,地形又不惡劣,倘闢建貨櫃碼頭,施工上該沒問題;又或者,把內河碼頭升級為貨櫃碼頭,並略為改造──內河碼頭本是接駁內河船,惟此一功能,正式貨櫃碼頭亦可,且珠三角一帶,類似形式碼頭亦不缺乏;而為針對貨櫃碼頭搬至屯門,亦理應於西部通道建一條公路,連接西部通道至屯門貨櫃碼頭,橫跨稔灣。

當然目前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是沒如何增長,但這不是問題:就不用建太大,尤其是倘把內河碼頭一併改造,新建貨櫃碼頭,更毋須大面積。

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(3)

2) 發展公司園

筆者所指之「公司園」,是指聚集公司的園地,通常位處市區以外。從香港人角度,此屬匪夷所思,蓋香港人的想法,是公司應設於市區。但在很多國家,公司總部設在市郊很常見。舉例說,加拿大渥太華市郊Kanata,有高科技園,大量科技公司設總部於此;另一個例子為巴黎商業區La Defense,嚴格上屬巴黎市市郊;德國柏林亦有個科技園,設於市郊之Adlershof;意大利米蘭市郊亦有個Segreen Business Park,IBM米蘭分支部即位於此。

以香港之情形,倘發展一些位於市區以外之公司園,倒是可以。筆者想到一些:

i. 大埔工業村之用地,可劃一部分作電台、電視台,或其他傳播機構用。舉例現在發多了兩個新台牌照,即畸寶和現在台,就大可在此公司園,撥一些地予兩個新台用;又,予一些廣告公司之類,在此設辦事處、工作室。

ii. 粉嶺、上水有些用地,本屬工業區,而那些用地,亦可轉作商業用途,予一些公司進駐──可以是一家公司,佔用整幢大廈(幾層高便可),又或重建,成幾十層高寫字樓。有哪些公司可搬至此?與內地有關的生意,什麼行業也可,即算金融,亦沒問題:倘讓銀行把分支部門設於粉嶺、上水,非不可行。

iii. 元朗工業村用地,亦可作如是辦:筆者想該讓九巴總部設於元朗吧,原來九龍總部,則賣掉,發展物業套現;又或者搞個會展中心(非取代灣仔會展),畢竟有西鐵連接市區,交通該不是問題。再不是的話,鼓勵一些科技公司、互聯網公司進駐,以辦公空間作招徠。如是者,則可變成另一Kanata。

也許香港有人不會認為郊區是理想辦事點,但把公司設於郊區,好處是活動空間大,公司大一些,看上來會有些規模,形象也鮮明些;與此同時地租等方面,成本必比市區者低。加以目前新界交通,再不像以前般落伍,新界北,仍可成好選擇。

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(2)

去年末筆者淺談地區經濟重新定位。因問題頗複雜,撰時都很困難,僅成一篇文。大體來說筆者欲說的,是在次一點地方發展經濟產業,以此縮短上班距離。香港人工作和居住距離太大,是一個大問題,尤其是對次一點地方之居民而言。上班之距離大,不但要舟車勞頓,也要付出不少交通成本。

當然不是要把市區之經濟活動,全面淘空──市區必會有一定商業,只是從全香港角度,不會再過份集中。且純粹在市區外另建經濟中心,不會對市區有負面影響。

但也許會問,地區經濟倘重新定位,有何要點可提?事隔半年多,倒是時候詳盡些。筆者敘述如下:

1) 把市區之工廠、貨倉搬至新界。

香港是一個怪地方,不但商業活動在市區,就連工廠、倉儲也要在市區。這實是不正常:觀乎世界各地,工廠都盡量不設於大城市、市中心。像歐洲,如法國之干邑市、德國之斯圖加特、意大利之摩德納,皆生產基地,但離巴黎、柏林這些大都會,是有一段距離。又如日本,電子巨擘生產工場,不過是在岐阜、愛知縣等鄉下;韓國有浦項,偏遠海灣,乃造船基地;就連現在的神州,工業轉向二、三、四線城鎮發展,亦成大勢所趨──謂之「城鎮化」也!

儘管今日製造業已不如往日,然就筆者所見,尚有一些生產工場之類,仍在市區。倘挽留這些工廠於香江,不是不行,但絕不能把之留在市區。

筆者之提議是:在新界設幾個產業園,規模不用太大,而位置在哪裡?天水圍、洪水橋一帶,有不少貨櫃場,本作物流用,然貨櫃運輸早大不如前,就把貨櫃用地收回,改建成產業園;又如新界東北,文錦渡、蓮麻坑一帶,亦理應撥一些地作產業園用。

目前香港留下來之產業,主要是食品加工、中央廚房之類,以目前交通網絡,搬至新界北不是問題,且成品運出至市區,不需花太多時間。另一方面,食品加工入行門檻,整體要求不高,對當區居民就業,不會有阻礙。且倘當區居民能於區內就業,自不用長途拔涉,坐車到市區上班。如此一來,交通費用也省回不少,同時對外交通,亦不再有太大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