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(2)

去年末筆者淺談地區經濟重新定位。因問題頗複雜,撰時都很困難,僅成一篇文。大體來說筆者欲說的,是在次一點地方發展經濟產業,以此縮短上班距離。香港人工作和居住距離太大,是一個大問題,尤其是對次一點地方之居民而言。上班之距離大,不但要舟車勞頓,也要付出不少交通成本。

當然不是要把市區之經濟活動,全面淘空──市區必會有一定商業,只是從全香港角度,不會再過份集中。且純粹在市區外另建經濟中心,不會對市區有負面影響。

但也許會問,地區經濟倘重新定位,有何要點可提?事隔半年多,倒是時候詳盡些。筆者敘述如下:

1) 把市區之工廠、貨倉搬至新界。

香港是一個怪地方,不但商業活動在市區,就連工廠、倉儲也要在市區。這實是不正常:觀乎世界各地,工廠都盡量不設於大城市、市中心。像歐洲,如法國之干邑市、德國之斯圖加特、意大利之摩德納,皆生產基地,但離巴黎、柏林這些大都會,是有一段距離。又如日本,電子巨擘生產工場,不過是在岐阜、愛知縣等鄉下;韓國有浦項,偏遠海灣,乃造船基地;就連現在的神州,工業轉向二、三、四線城鎮發展,亦成大勢所趨──謂之「城鎮化」也!

儘管今日製造業已不如往日,然就筆者所見,尚有一些生產工場之類,仍在市區。倘挽留這些工廠於香江,不是不行,但絕不能把之留在市區。

筆者之提議是:在新界設幾個產業園,規模不用太大,而位置在哪裡?天水圍、洪水橋一帶,有不少貨櫃場,本作物流用,然貨櫃運輸早大不如前,就把貨櫃用地收回,改建成產業園;又如新界東北,文錦渡、蓮麻坑一帶,亦理應撥一些地作產業園用。

目前香港留下來之產業,主要是食品加工、中央廚房之類,以目前交通網絡,搬至新界北不是問題,且成品運出至市區,不需花太多時間。另一方面,食品加工入行門檻,整體要求不高,對當區居民就業,不會有阻礙。且倘當區居民能於區內就業,自不用長途拔涉,坐車到市區上班。如此一來,交通費用也省回不少,同時對外交通,亦不再有太大壓力。

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

小巴定線之問題

關於小巴路線,倘細心明察,會發現不少專線小巴線之設計,乃按著巴士的一套去定。作如是者有個大問題,就是倘小巴在總站時,一旦坐滿,便難以在沿途載客。一般巴士路線,在總站一開出,巴士通常有一定空間,讓沿途乘客登車。小巴因載客力限制,不能作如是辦。

舉例在港島半山,來往北角一直有巴士線23,途經銅鑼灣和灣仔。同時還有一條小巴線56,路線與23類近。但與23不同,56在北角開出後,往往一到銅鑼灣就已滿座,但23同樣在北角開出,到銅鑼灣時,尚有空間載客。再看回56之路線,是取道皇后大道東、禮頓道,不是快捷的定線。沿途既難載更多人,卻走得如此慢,就沒甚意思矣:或者56由北角取道維園道、告士打道往返,可能會好一些。

又如在港島南區有一條5號線,來往香港仔至銅鑼灣,取道壽臣山、黃泥涌峽道、跑馬地藍塘道。話就話是連接香港仔至銅鑼灣,但真正的客源都是些中途客,如香港仔至跑馬地,或葛量洪醫院至香港仔。看上去,像一條巴士線。既如是,則5號線拆出多條路線會較佳,包括香港仔至跑馬地線,或葛量洪至香港仔等等。

另外九龍有一條12號線,起先是來往白田至大角咀,途經旺角,但乘客一是來往大角咀至旺角,一是來往白田至旺角。因之後期把12縮短至旺角,並開別的路線來往大角咀至旺角,實為正著。

倘拿紅色小巴對比會更見明顯:如旺角來往東九龍之路線,在旺角一上車,通常都直接駛至總站,而回程亦差不多;旺角至荃灣之小巴線,是取道西九龍走廊,而非像巴士般,使用長沙灣道往返。

專線小巴如此情形,追根究底,是定位的問題:港英政府在推出專線小巴時,主要是取代巴士不願經營之路線。比如倘中巴、九巴見某線客量低,不願經營,則此等路線之出路,往往是轉作專線小巴。於是乎看見的情形是,這些小巴線,都是按著巴士線的方式行走。倘在偏遠鄉郊,作如是者尚沒問題,但在鬧市就麻煩得多。

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

地區經濟重新定位

寫了一系列之路線重組大綱,由巴士到小巴也有。實則一連撰如此多篇,沒有什麼,純粹作個建議,在香港市場發展受限下,加以鐵路競爭,巴士、小巴線該何去何從。建議會否被採納,筆者並不在乎,但求提供參考就可。

然則撰文時筆者常想,把重點放在巴士本身,有否實際意義?而交通本來與「住」密不可分,與其過分討論路線如何走,開什麼路線,不如聚焦於地區如何發展。

地區發展要視乎地區之位置,不宜一概而論。但明顯地,香港問題重點是,上班之距離太大──上學倒還可以,上班距離則需深思:倘說像會計、法律、秘書這些商業服務,要集中於市區心臟,尚有合理之處,但香港不但是商業服務,甚至連工業區、物流倉儲這些,都要設在市區。這就不合理矣──觀乎不少國家,工廠都盡量不設於大城市、市中心。歐洲好些國家,工廠以至公司總部,都是設於鎮郊,比如法國之干邑市、德國之斯圖加特、意大利之摩德納;日本電子大廠,生產工場皆非位處東京、大阪,而是在岐阜、愛知縣等鄉下;就連現在的神州,工業轉向二、三、四線城鎮發展,亦成大勢所趨──謂之「城鎮化」也!

朋友可以說香港情形與其他國家不同,但即算有別,在次一點地方發展經濟中心,在香港非不可行。筆者也可想到數點:

*新界北邊境,鄰近神州,理應發展成中港貿易之中心。在此一基礎上,所有基建,都應是配合貿易中心發展而作。但現在可不是,北區發展的都是住宅區。只是讓市區上班族長途跋涉地上班,安不讓人痛苦難堪?
*機場本就不應在市區,然機場已搬離多時,不再是大問題;但貨櫃碼頭,繼續設於市區,也是極不合理──最好是搬到屯門龍鼓灘,蓋因此地最接近珠三角。而原來的土地,則轉作商業、住宅用途,如是者市區就可一下子,多出不少商住供應。
*香港的兩個工業村──大埔和元朗,大可修訂用途,鼓勵公司設置大型總部,比如互聯網公司、廣告公司。在歐洲、北美等,像這樣設於市郊的公司,有很多。
*一些鄰近市區之地方,則大可轉作住宅用途。例如,將軍澳不應設一個工業村,而工業村用地,應用來興建住宅,不管是公屋抑或私人屋苑,只要是住宅就可。而原來的公司,則大可搬走至其他工業村;又如香港島邊緣,即柴灣、黃竹坑等,亦要全轉作住宅地,原來之工廠、貨倉等等,則大可搬至新界。而今日新界之交通,又早已比昔日發達。
*又大膽些吧:可考慮把海洋公園搬至新界。筆者想北大嶼山,是不錯的地點。

說具體些,香港之地區發展,極需按地區之位置而作,尤其是要在地區發展產業,而非盲目建樓,除非那位置是鄰近市區。如是者好處是,各地區之間發展,會相對較平衡,而居民上班之距離,也會比現在短。

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

將軍澳地鐵十年論(1)

不經不覺已是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第十個年頭。原則上十週年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候,但在筆者看來,真是來個慶祝,則可免則免矣──筆者的看法是,從1982年將軍澳正式開山闢地起計,至2002年才有地鐵深入將軍澳,事隔足足二十年,嚴格講,已是姍姍來遲。

當然會有人不同意,但一個地區要發展得健康,交通配套之完備誠必不可少也。交通不便,地區之發展自當緩慢,基本常識毋用解釋。問題是最簡單的道理,也往往最常被忽略。

將軍澳與筆者並沒什麼緣份,只是在研究巴士線演變之時,多次進出調查,才有些許認識。記得未有地鐵時,進出將軍澳,基本只靠巴士。而當時將軍澳的屋苑也不算很多,最多只有寶琳、翠琳等幾個公屋而已,分佈也甚零散。因之巴士之設計,倒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──如93K,倘說要先經觀塘還是有些道理(食多一些客源),出旺角要先經紅磡才到,就是說不過去了(定位不清晰)。早些年曾有人跟筆者討論95是否繞路的問題。當時筆者幾經思考,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:由將軍澳出西九龍(市區心臟地帶),直接經順利村一帶直入清水灣道,倘有一條主幹道接駁,是快一些,然而迄今都還沒有這樣的主幹道。

當然筆者是假如而已,但欲說的是:即使是道路網絡,也是將軍澳對外交通的一大毛病。例如整區幾乎靠將軍澳隧道出入;寶琳道始終是小路,路面也不算寬,難以疏導交通。

不過有了地鐵,情況也好些了。後來筆者也曾乘坐過地鐵入將軍澳,發覺來往市區的時間真是快了,至少比巴士是快。在有地鐵之下,在將軍澳居住在市區上班,實非糟糕選擇。

事實上倘打開香港地圖一看,想必都會認為,在地理位置上,將軍澳絕非最差,蓋因其不過與觀塘一山之隔而已。有謂將軍澳屬偏遠之區,筆者絕不同意:倘與大嶼山比,又如何計?把將軍澳打造成市區後花園,對在市區工作的人,是莫大之福音。只是問題在於,持筆者這樣的觀點,一直以來為數不多。何也?

關鍵是政府在發展時笨頭笨腦,笨手笨腳,在開發地區時永遠都不注重交通配套。不但是將軍澳,很多地區也是,包括港島的東區、南區等。本來港島東、南區離中環也不過七公里多一些,卻也一度被視作偏遠。也許不少人有印象,就是在東區走廊未建時,甚至要有渡輪連接柴灣至中環。有謂「英雄被困筲箕灣,不知何日到中環」,不可謂不可悲。

交通的不完善,明顯是大問題。而其他地區,也可推而論之。

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

將軍澳地鐵十年論(2)

要研究交通問題,首先要認識一個人的基本邏輯,那就是人永遠都是捨遠圖近。筆者的意思是,人總會盡量讓自己住得近些,以方便自己上班上學和購物。倘一個地方,不但離上班點遠,連買菜也要坐車,那人都會傾向拒絕住在這裡。

此一行為邏輯不難去解釋:一來出行需要的是時間,二來出行也有成本。對前者,一天時間總是那麼多,時間如何分配,也就不言而喻;而後者,不管是乘車或是自備座駕,也總得要花一些費用。這很易明白,不再贅。

舉例在農村,農夫耕田都是在自己家的前後院耕作──事實是大家倒沒聽過有相反的例子。記憶所及,筆者的親戚在新界,家中前院就是菜田。另有一個親戚家,飼養家禽為生,動物飼養之處也是在親戚家內。

在城市情況是複雜些,但也差不多。城市是靠商業為主,但城市人居住之傾向也與農村一樣。筆者舉一個例子來說明:在深圳打工的外來人,絕大多數都是居於羅湖北鄰的布吉。而布吉離羅湖商業區的距離,僅四公里多而已。換言之住布吉的好處,是方便在羅湖上班,省時間省成本。倘是其他地方,如龍崗,情況就不同了,蓋因龍崗離羅湖已有四十多公里。當然附近有工商業區域的話,情形又會不同。

至於國外也如是。紐約的哈林位處曼哈頓,是有名的貧民區。貧民何以居於此?答曰:方便。倘是紐約市之邊緣,如布朗克斯區,就沒有此方便性矣。

倘看回香港發展,人們也是捨遠圖近之傾向。前篇提及某句「英雄被困筲箕灣,不知何日到中環」,指的是舊時香港,基本人們都不傾向居於筲箕灣,尤其是對於要在中環上班而言。開埠早期,中環與周邊的西環、灣仔,合稱為「維多利亞城」,很多香港人都是爭著租住這兩區,以方便在中環上班。一直到二次大戰後,西環再西一點的摩星嶺,甚至有不少人搭建了大量平房居住。現今摩星嶺一帶已經清拆殆盡,但細心看還有點殘留的遺跡。這些屋是在於懸崖,甚至差不多到海面,就找幾條東西貼著崖上大石,以支撐整屋而已。但何以要這樣住?答案是:方便上班。

事實是當六十年代末香港仔建成華富村之時,根本是沒多少人願意搬入居住,理由是相比起西環、灣仔以至摩星嶺,是偏遠了。至於後來人口達五萬人,則是因為附近的香港仔有大量工廠,有了工作機會,人們才肯搬來而已。

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

將軍澳地鐵十年論(3)

人都總是有捨遠求近之傾向,除非遠的一區能夠有完善的交通網,否則說什麼都是假。不管哪個情況,交通網絡對於一個城市而言,就好比人體的循環系統一樣,是大命脈。而城市裡每一區域,其租值之高低,都是取決於交通網絡。總而言之,要把人口伸延至廣大地區,一定要有完善交通之配合──最重要是能否有辦法,把人流、物流於短時間內送抵市中心。

舉例全世界城市的機場都是位處市郊。那機場的交通,自自然然少不了有高速公路的份。何也?因為由機場入市區,需要的是時間,而時間也是成本之一部分。而有些城市,地鐵甚至是直達機場。

住宅區也同樣。再拿深圳作例子,大部分深圳人都是居於布吉。要使人口不過分集中於布吉,其他區域的交通網,便必須要開發。看現在的深圳地鐵的網絡,已可見一斑。

又如日本的東京,大家可能看過漫畫《蠟筆小新》,主角小新一家人是居於日本的埼玉縣。而此縣是鄰近東京的一個市郊。而小新的父親每天到東京市上班,都是乘坐連接埼玉縣的地鐵。雖然是漫畫有虛構成分,但故事背景卻是真真實實──另一個靠近東京市的千葉縣,也一樣是東京的住宅區。兩個縣除了住宅區,還是東京一眾工廠的所在地。到過日本的朋友倘到千葉縣,會知道沿海一帶是有一連貫的鋼鐵廠、化工廠。何以要建在千葉縣,而非在東京市中心?答案是,相對於東京市,千葉縣的地租是廉宜些。而剛好地,有不少高速公路和鐵路連接周邊地區。

因之按此一邏輯,要作物業投資,交通因素才是首要考慮。這是因為,要把手上的物業租出,便必先要告訴對方,自己的房子位置有多好,交通有多方便。交通不便,物業要租出去,是難於登天的。

深圳的樓市在國內一眾城市中是數一數二的。然而並非任何一個深圳物業都是搶手貨。好些報道稱,在一些沒地鐵覆蓋的區域,物業的租出率,迄今也沒超過三成。

也因此,倘一個地區沒太多人搬入,那很有可能,是該區交通不夠好。

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

將軍澳地鐵十年論(4)

從某程度來說,香港在人口分佈上是很不合理的──指的是人們居住的距離,與上班的距離太大。當然有些大城市情況是類似的,如東京,但作為東京的市郊──千葉和崎玉,到底還有些工商業,或像高速、鐵路這些交通設施。但香港的衛星城市,在兩方面卻遠遠滯後。再拿深圳比較,香港則更不如:深圳絕大多數人都居於布吉,羅湖區之北鄰。

看回香港的發展史,當可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就是政府的角色是側重於建屋,而不是基礎設施,諸如道路、鐵路。當六十年代華富村落成入伙時,人們抗拒入住的一個因由,是對外交通不濟;將軍澳在沒有地鐵時,人們對遷入將軍澳,也是耍手擰頭。而政府的手法都是很粗獷的,就是以行政方式著居民搬入。但居民不肯搬來,皆因是考慮到對外出入之不便。而更糟糕的是,政府數十年來,都輕視此一點。

筆者不是說不應該發展新區,問題的關鍵,是香港政府發展新區,皆非從經濟上考慮,而只是一廂情願地從生活品質看。但凡人都是經濟的動物,一個地方倘不能讓人有著落,誰會考慮去那裡住?大嶼山是為一例──從生活品質看,大嶼山背山面海,鳥語花香,應是個居住的天堂。但生活品質,往往是有錢人才會考慮的事情。一般小民百姓,更多是從經濟方面去想。

除此之外,一個新區的發展,還應是考慮到其地理位置,而在經濟上著墨。舉例倘一個海灣,適宜作貨櫃碼頭,則海灣整個區域,理應是圍繞碼頭運輸此一方向發展,例子有深圳鹽田港。又如一個地方倘是市區外邊,則整個地方,作為一個純住宅區,較為適合。例子有深圳之布吉。

但香港則不然。香港的衛星城市基本是倒模式的發展。即是說不管哪個地方,皆是建了一大堆的公屋,與此同時又建了一個工業村。就以將軍澳來講,整區以公屋區為主,再加一個工業村。但將軍澳鄰近觀塘,觀塘工廠區都滿足到將軍澳的就業需要,何需將軍澳一個工業村?倘是離市區遙遠的新界北,這樣的發展,倒還合情合理。而更糟糕的是交通網絡也不完善,不但鐵路也沒多少條,道路也不足。迄今將軍澳只有一條隧道進出,而寶琳道始終是小路,不像是一個主幹道。而其他道路連接,也全付闕如。幸而地鐵將軍澳線通車,情形才稍好些。

這種不知變通的倒模式發展,壞處不言而喻:居民上班的距離與居住距離太大,上下班動輒舟車勞頓;又因缺乏鐵路,出入過分依賴巴士,使巴士票價,也因此高居不下。

這正是香港城市發展的最大弊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