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

九門正派~~九龍巴士線演義

由於歷史因素,香港最早發展的當然是港島,而對岸則以油尖旺、九龍城發展得最早。對岸巴士線的發展在這個大前提下,自以這兩區最早展開。

早在二十年代,九巴經已在九龍區開辦了多條路線。其時九巴未正式擁有專營權,二十年代還有其他巴士公司營辦路線,其中一家乃中巴。至1933年6月11日九巴取得巴士專營權時,其他巴士公司營辦的路線,才轉到九巴手中。

1920年代尖沙咀,前面建築物是半島酒店,而對出的是文化中心現址,當時是火車軌,直達天星碼頭。(圖片來源:Uwants討論區)

戰前九龍巴士線
編號起訖點營辦者編號起訖點營辦者
1尖沙咀←→深水步九巴7尖沙咀←→九龍塘中巴
2尖沙咀←→荔枝角九巴8尖沙咀←→九龍塘中巴
3尖沙咀←→九龍城啟德10尖沙咀←→牛池灣九巴
4油麻地←→九龍城啟德11土瓜灣←→深水步中巴
5尖沙咀←→柯士甸道啟德12尖沙咀←→深水步九巴
6尖沙咀←→九龍城九巴13油麻地←→九龍城九巴

由於在專營權制度未推出時,巴士線發展相當紊亂,故九巴在接手後一年(1934年),面對重疊的路線,來了改動。這次改動包括取消4號線,10號線縮短至佐敦道碼頭,而13則延長至佐敦道碼頭。1938年3月1日九巴又重組路線,3號線延長至牛池灣,11號延至長沙灣,12號取消,13則延至牛池灣。同時增闢2A(尖沙咀←→深水步)和3A(尖沙咀←→九龍城)。



二次大戰時九巴服務受戰亂而癱瘓。當時日軍曾自行在九龍開辦巴士線,但因能源短缺,這些服務幾乎跟臨時的沒分別。至香港重光後,九巴恢復經營,原有巴士線才陸續重開。這些路線,有些已更改了編號,也有些屬新開。

其時國共內戰,大量移民湧入,九龍人口一下子急升十多倍。配合急增需求,九巴除了引進雙層巴士外,還以開辦新線應付。自五十年代起,九龍巴士線大規模發展,也由是展開。

戰後九龍巴士線
編號路線備註編號路線備註
1尖沙咀←→九龍城為戰前6號線7尖沙咀←→九龍塘為戰前7號線
2尖沙咀←→深水步為戰前1號線8尖沙咀←→九龍塘為戰前8號線
3佐敦道碼頭←→牛池灣新開辦路線9尖沙咀←→牛池灣新開辦路線
4深水步←→佐敦道碼頭新開辦路線10尖沙咀←→柯士甸道為戰前5號線
5尖沙咀←→牛池灣戰前3號線11佐敦道碼頭←→土瓜灣戰前11號,重開後縮短至佐敦
6尖沙咀←→荔枝角戰前2號線12佐敦道碼頭←→荔枝角戰前已取消,但戰後卻重開
6A尖沙咀←→深水步戰前2A13佐敦道碼頭←→牛池灣 

在整個五十年代,九龍人口一直是以幾何級數增長。至1958年,九龍人口已有一百廿五萬,佔當時全港總人口一半。大體九龍之居民主要都不是富裕一族,不是居於舊樓,就是居於木屋區。所以新開之巴士線,一般都是連接鬧市至鬧市之間,像1952年開辦2A(深水步←→牛頭角);1958年開辦6C(荔枝角←→土瓜灣)。與此同時大量公屋落成於九龍,表表者有石硤尾、黃大仙。而九龍某些地區還有工廠出現,形成一個個工廠區,如土瓜灣、新蒲崗。凡此種種,皆是新線客量急增之根本要素。

六十年代彌敦道一景,其時商業和人流,皆已頻繁。圖中右邊乃AEC Regent,於當時,為九龍區大線主力。(圖片由David Ayres提供)

於1961年,九龍區巴士線一共28條,至1967年已增至39條。各線大多以單位數字作編號,最大者為14。同時部分舊線也有修改,如3、11皆於1958年延至黃大仙,2號線於1960年延至蘇屋村,5號線於1965年延至彩虹村等。而所有來往尖沙咀之路線,尖沙咀總站於1962年中改稱「尖沙咀碼頭」。在六七暴動時也有修改,如2D在六七暴動後縮短至(石硤尾←→彩虹),6D縮短至長沙灣,2B更被新開辦的1A(秀茂坪←→尖沙咀碼頭)取代。

六十年代之九龍城,為太子道、亞皆老街等道路之迴旋處。(圖片由Doug Price提供)

自五十年代起,一直到七十年代,九龍巴士線都是處於發展期。此皆因人口急增、新區落成。如七十年代時,九龍人口已逾二百萬,巴士乘客中,有不少是在九龍工廠區上班,也有很多是在油尖旺商業區上班。此外更有不少是接駁渡輪過海,如佐敦道碼頭、尖沙咀碼頭、紅磡碼頭,皆為渡輪接駁點。而此廿多年間,各線之用車,以雙層巴士為主,如丹拿CVG型丹拿珍寶勝利二型等等。

於六、七十年代,九巴雙層車隊主力──丹拿CVG型,通常是行走九龍市區線。(圖片由Doug Price提供)

1968-1971年九龍巴士線(以下只列出部分)
編號起訖點編號起訖點編號起訖點
1尖沙咀←→九龍城5尖沙咀←→彩虹10尖沙咀←→柯士甸道
2尖沙咀←→蘇屋6尖沙咀←→荔枝角11佐敦道碼頭←→黃大仙
2A蘇屋←→牛頭角6A尖沙咀←→深水步11B觀塘(翠屏村)←→九龍城碼頭
2B旺角碼頭←→觀塘6B荔枝角←→黃大仙11C樂富←→觀塘(翠屏村)
2C九龍塘←→尖沙咀6C荔枝角←→九龍城碼頭11D彩虹←→油塘
2D蘇屋←→觀塘6D荔枝角←→牛頭角12佐敦道碼頭←→荔枝角
2E白田←→九龍城碼頭7尖沙咀←→九龍塘12A深水步←→九龍城碼頭
3佐敦道碼頭←→黃大仙8尖沙咀←→九龍塘12B荔枝角←→橫頭磡
4佐敦道碼頭←→長沙灣9尖沙咀←→牛池灣13佐敦道碼頭←→牛池灣

攝於1983年,地點為尖沙咀梳士巴利道,丹拿珍寶正行走5號線。丹拿珍寶在七十年代,是九龍市區線首選車型,如1、2、5、6等等。(圖片由John Law提供)



當時各條九龍巴士線客量,皆紛紛飽和,即使同一起迄點,開辦四、五條路線,也不足以應付。由是之故,七十年代末乃有地鐵之興建。興建期間部份巴士線要臨時改路,如興建地鐵油尖旺一段,就使彌敦道封閉,彌敦道巴士線,均要改經上海街,包括1、1A、2、6等等,一直到1981年地鐵局部完工為止。

自1980年代起,九巴派出了三車門大巴,行走九龍市區線。三車門大巴通常不是利蘭奧林比安,就是丹尼士巨龍。(圖片由Ned Basher提供)

隨著地鐵通車,巴士整體客量不免受到影響,如4、12B都是在地鐵通車後取消。然以整體計,地鐵不過是減輕巴士之壓力,對巴士客量影響,並不過大,只是已滿足到需求而已。反而真正影響是在八十年代末出現:其一是九龍各公屋相繼老化,有些甚至要重建;其二是部分九龍居民,遷往像沙田、大埔等衛星城市;其三是香港製造業「日落西山」,使在九龍各工廠區上班的人流,相繼減少。

由於需求再沒六、七十年代時般龐大,九巴乃於1994年進行研究,重組一些九龍巴士線。其中一些線正是在此計劃下,合併、取消、或改道。比如3、4A、6B、13,乃相繼於1995-1996年間取消;9號線於1996年加經黃大仙(原本不經),取代3、6B等線;2E於1998年改經西九龍填海區。

由於沿線人口老化,加以製造業式微,一些九龍市區線,在重組下被取消,如3號線。(圖片由Gakei Lee提供)



九龍區巴士線相當繁雜,所以要一一概述,不容易理解當中脈胳。但當細心研究,並以宏觀角度看,大概只有一點:人口急增,新區開發下,巴士線客量大增,巴士線發展速度也就加快;至人口老化,新區減少,巴士線的演變速度,儘管不收縮,也會放慢。

九龍巴士線個別介紹

作於2004年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