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12大幅延長路線:變成(港澳碼頭←→蒲飛路),經干諾道中、紅棉路、皇后大道中、德己立街、威靈頓街、擺花街、荷李活道、亞畢諾道、堅道、般咸道、薄扶林道;回程則薄扶林道、般咸道天橋、般咸道、柏道、羅便臣道、花園道,之後經皇后大道中、畢打街、干諾道中。
這是旨在把西半山至中環之服務,定性由12一力承擔──儘管半山至中環早已有登山電梯,因巴士線就僅此一條,實際上算獨市也。
2)5B改稱5:路線不變。這主要是旨在去掉那「B」字,蓋此「B」,沒代表什麼意思也。
3)取消5X:主要是基於此線受西港島線嚴重打擊,且難以轉型也。
4)25A改稱25M:代表接駁會展站也。
5) 41A縮短路線:大抵縮短至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,不入南區──為此安排一新編號,日「16」也。這是基於以南區巴士線網絡,早就沒需要41A──除非大坑至北角,蓋因這大體沒太多路線替代也。
![]() |
12之改造:概言之就是直入蒲飛路,並且延至上環,總站在港澳碼頭;另又改造41A為16,路線差不多,只是不再入港島南──考慮到司徒拔道至大坑道交界缺乏總站空間,16最好以循環線形式,於此交界折返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 |
港島南區方面,個人認為香港仔區之地區編號,倘僅4、7,已經夠也;赤柱、淺水灣則繼續6字。亦即是說,鴨利洲路線亦應以4、7來顯示,而非9也。由於已有南港島線,一些路線變得多餘,一經重組,編號該不會不夠用也。
1)4、90B、91合併:成新4(鴨利洲村←→中環碼頭),經鴨利洲道、鴨利洲橋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,干諾道中。黃竹坑之服務則由4聯同48、78設轉乘取代也。
2)7號線改造:改經南風道、黃泥涌峽道、司徒拔道、皇后大道東往返;由此76則取消可也。
3)4X、42合併:按華富連接港島主要商業區,靠一條即夠,因之4X、42乃合併成新42(華富南←→灣仔北),走薄扶林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夏愨道、告士打道,總站設於會展新翼。
4)43M、71合併:成新71(深灣←→香港站),經黃竹坑道、香港仔海旁道、石排灣道、域多利道、德輔道西、干諾道中。
![]() |
4、7路線改造:4延至鴨利洲,繼續取道薄扶林道──主要旨在把4定性為唯一往返香港仔區至中環,取道薄扶林道之路線;7則是旨在取代76,取道南風道;黃泥涌峽道往返──倘能,亦可安排與10設轉乘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 |
5)37A、37B、40、40M一一合併,成新40(置富花園←→交易廣場),除經石排灣道,按90走;70則不變。40改走香港仔隧道是旨在對應70——一樣類似走法也。
6)38、72、72A大改造:38改稱41,路線不變;72延至北角碼頭;72A修改路線,變成循環線,出北岸後經天樂里、灣仔道、菲林明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,沿禮頓道轉入香港仔隧道;77則延長至數碼港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也。
按筆者之構思是不計77,41(即38)、72聯手連接香港仔至銅鑼灣、北角;72A改線則旨在重新定位,變成唯一連接黃竹坑至對外──南港島線不經灣仔、銅鑼灣,由72A扮演如此角色,合宜也。
![]() |
40、70等路線改造:40走法類同於37A、37B,只是毋須途經薄扶林道;38改編號41,路線不變;70照舊;72則延至北角碼頭。這是旨在讓香港仔隧道路線,40、70相輔相成,而41、72亦同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 |
7)鴨利洲一帶路線可作如此重組:98延至石排灣,改曰43A;94A取消;91A、95C、595一一合併,成43(置富花園←→鴨利洲利南道),按95C走。對外線方面93、93A分別改稱4A、4B,以對應4;99改稱44,以對應77,並針對塞車問題,改用禮頓道、高士威道往返;取消97,90改稱45,延至鴨利洲利南道;592改稱46。
因南港島線關係,重組後鴨利洲巴士線,都是面向整個鴨利洲,即45往中環,44往北角、側魚涌。就連銅鑼灣靠46已夠:繞經利東即可也。
8)赤柱方面6、6X不變;260改稱60X;14改稱61;73改稱62;66則取消可也。
港島東之路線重組,其一可先來個定義:限於柴灣、筲箕灣。其二是在此基礎上,可藉2X、8P、8X為重心:倘能,盡量走東區走廊也。而東區走廊因屬高速,其編號實不該7字頭——頂多於尾部加X算數也。
1)柴灣方面:780改稱80;788改為80X;789則併入8P,成新8P(藍灣半島←→金鐘東)——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,按8P原來路線走,爾後則經維園道、告士打道,最後抵達金鐘;回程則取道金鐘道、軒尼詩道、怡和街、高士威道、興發街入東區走廊,餘段則不變也。
按80、80X之分別在於80X本來就比80快——80X取道永泰道,80則走柴灣道長命斜也。而新8P於改造後,該於銅鑼灣景隆街分站設站,當是針對往返銅鑼灣——回程走怡和街其理亦是此也。
2)8X改回以金鐘東為總站:小西灣至東區走廊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則改走東區走廊、永興街、英皇道、高士威道(回程高士威道、興發街、東區走廊)、怡和街、軒尼詩道。
個人以為跑馬地一邊對來往港島東,不是很大需求:以一條專針對往返銅鑼灣之路線說,跑馬地路又窄又陡斜彎位不少,沒必要自製煩惱也。
![]() |
城巴柴灣路線:780變身成80,788改曰80X——意指80之特快版也;789被併入8P,使8P成為超特快往返銅鑼灣至小西灣;至於8X則定性為往返柴灣至銅鑼灣,同樣特快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 |
3)筲箕灣方面:720改稱20X,路線不變;2X改為由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——一如720般走,並把總站延至金鐘東;722則大概可變成2P,繁忙時間才走也。
另2號線縮短為(耀東←→中環交易廣場)——以代替722也;2A則縮短至側魚涌總站——本身純粹流水線也。
![]() |
城巴筲箕灣路線改造圖:2X改沿太古城進出東區走廊;而720則改稱20X,路線不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 |
4)82X改造:筆者想到一個走法,那就是改為於太古進出東區走廊。而具體走法則是:小西灣道、柴灣道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東區走廊、太古灣道、太榮路(回程太裕路)、太古城道、康山道、英皇道,以北角碼頭為終點站。
按筆者之想法是旨在讓82X兩方向皆取道東區走廊——真正特快也。與此同時當是有效服務柴灣居民往返側魚涌——大概可取代82也。
5)81大改造:成81X(勵德村←→藍灣半島),勵德村至北角一段,按81走,爾後則走東區走廊、柴灣道長命斜、柴灣道、小西灣道。
6)82M延至興華村:當是填補於81改造後留下之空白也。
7)縮短82:為(藍灣半島←→嘉亨灣):當是解決於改造81、82X後,筲箕灣、西灣河一帶之真空也。
8)往歌連臣角之特別線388、389,因屬柴灣線,乃分別改稱80S、81S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