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

沙田區內線改造說

針對屯馬線通車後沙田區內線,忽發奇想,可作一些改造:舉例82K可定性為方便大圍、沙田居民到圍方購物──屆時不用像以前般定位不明,缺乏客源也。又來往沙田威爾斯醫院已有第一城站,基於行車效率,80K大概只到沙田市中心即夠:藉其他沙田區內線,以接駁至沙田各屋村、屋苑也。另因應有一些新屋苑出現,倘靠改造一些路線,亦可有效服務這些新居民:就如81K可改為來往駿洋村至水泉澳,續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1)80K縮短為(愉翠苑←→沙田市中心):大圍一段服務不要也。這是把80K定位為專門往返沙田威爾斯醫院:屆時可與其他諸如81K、83K、283、284之類設轉乘也。

2) 取消88K:284延長至顯徑,加經沙田市中心、獅隧公路、車公廟路、紅梅谷路、田心街、富健街、顯徑街、車公廟路。

按延長284以後或票價會上調:屆時設雙向分段收費,沙田市中心至濱景花園一段,按原來水平收,當是作個補償也。

2)81K、285、288合併:成新81K(駿洋村←→水泉澳),走火炭路、源禾路、沙田市中心、獅子山隧道公路、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水泉坳街。這是把81K改造成新角色:一邊專針對水泉澳以至沙角、博康,另一則除火炭尚包括駿洋村,皆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3)82K改到水泉澳:具體是經美田路、車公廟路、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水泉坳街、博泉街,總站在水泉澳北。

作如是辦是基於大圍站現今有上蓋曰圍方,為新購物點:如此一來乃讓82K變成接駁附近屋村、屋苑到圍方購物──一邊本有美林,另一則正常說,最遠到水泉澳也。

4)83K、282合併:成新83K(黃泥頭←→新田圍),黃泥頭至沙田市中心一段,按83K走;而沙田市中心至新田圍一段,則按282走也。這是當成一條兩邊方向接駁路線:一邊小瀝源,另一則新田圍,皆途經沙田市中心也。

5)283延至穗禾苑:加經源禾路、火炭路、穗禾路。這是基於當81K按如上述般改造,以282填補原來穗禾苑之空白也。

用車編排上83K、282合併後,車隊一併共用,毋須增加亦毋須減少;81K與285、288合併後,保留81K全線車隊,省回285、288兩條;284延長後使用88K車隊,而原來284車隊則調入283,當是加密283班次也;而80K縮短後原則上亦可毋須用太多車,乃把一小部分調往82K也。

沙田區內線改造圖:其中很明顯83K、283、284一一被延長──兩邊方向屋苑,途經沙田市中心也;81K則被改造──通過285、288被併入而成;80K則縮短,單純往來至沙田市中心;而82K則搬總站至水泉澳,以便接駁而圍方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將軍澳巴士線整頓

隨著中九龍幹線通車,對將軍澳而言,可作如此安排:找795X一條去改造,定性為往返將軍澳至荔枝角、深水步。如此一來其他將軍澳巴士線,亦順應重新定位:如95、793、795該定位作往返將軍澳至旺角;將軍澳南至尖沙咀,則98D、790、796P也。又將軍澳至觀塘理應全數九巴經營──方便接駁觀塘巴士線也;城巴則除將軍澳北,旺角、尖沙咀、土瓜灣、荔枝角、新蒲崗,諸如此類也。

於是乎將軍澳巴士線改動如下:

1)城巴

1)795系列重組:藉中九龍幹線之便,先把795X改造成(調景嶺站←→長沙灣甘泉街),經翠嶺路、寶邑路、昭信路、寶寧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康路、將軍澳隧道公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中九龍幹線、連翔道、海輝道、深旺道、欽州街、長沙灣道;而795則改造成(日出康城←→蘇屋),經康城路、環保大道、駿日街、駿宏街、環保大道、將軍澳跨海橋、將藍公路、茶果嶺道、觀塘繞道、啟德隧道、東九龍走廊、加士居道、彌敦道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保安道、長發街(回程廣利道、東京街)。[註1]

按對795X,這是旨在把之改造成大半個將軍澳往返深水步、長沙灣、荔枝角──於走線上盡量走大直路,少繞圈也。而795則是定位為日出康城一邊往返旺角:倘用中九龍幹線整體不方便,才改用啟德隧道也。

2)793改造:改為(清水灣半島←→九龍站),走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(回程彌敦道、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佐敦道。 [註2]

作如是辦是因應795X改造後,793只有往來旺角較有意思,乃改造成如此走法也。而在793重定位同時,取消九巴296C

3) 790、796P重組:先把796P改造成793X(將軍澳站←→尖沙咀東),直走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入將軍澳隧道;又把790縮至日出康城,並改為先繞經將軍澳工業村,才入將軍澳跨海橋。

按縮短790是把790定位為專服務日出康城、將軍澳工業村至尖沙咀——路程上會快一些也;同時順便把796P服務常規化──793X名義上是793特快版,專服務將軍澳南至尖沙咀也。而為配合此一重組,取消九巴296D[註3]

793改造和其衍生:先把793改為到九龍站,不再入深水步——296C可以不要;又把796P改造成793X,並提升服務時間,以取代296D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790、795改造:兩線改造後最大特點是,由日出康城開出,先經將軍澳工業村入將軍澳跨海橋,直出市區也。改造後好處是能吸納一些將軍澳工業村客作補充,而且單單針對日出康城,會嫌客源不夠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改造797:因應793改造後不再入九龍灣,由797填補相關一段空白──其形式是確定以日出康城為總站,去程經環保大道、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,餘段不變;回程則由餘段經將軍澳道、將軍澳隧道、寶順路、景嶺路、翠嶺路、寶邑路、環保大道也。

5)792M加經寶琳:形式是把總站改設於將軍澳站,經寶邑路、翠嶺路、景嶺路、寶順路、寶康路、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路、清水灣道。即是說,由將軍澳南先經寶琳,再經坑口入西貢也。

2)九巴

1)98D搬總站至寶琳:並改曰98X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將軍澳隧道。本身98D已是特快線性質,故乾脆換以「X」作尾也。

2)297併入93K:變成新93K(翠林←→紅磡站)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九龍灣、啟德隧道(回程太子道東、觀塘繞道)。

這是旨在把93K定性為往返將軍澳至土瓜灣、紅磡:按其實早該如此,尤其當土瓜灣、紅磡地鐵已可往返旺角後,93K旺角一段,根本毫無意思也。

3)95修訂路線:改為(康盛花園←→九龍站),經寶琳北路、寶寧路、寶寧路、坑口北總站、寶寧路、寶順路、將軍澳隧道、將軍澳道、觀塘繞道、太子道東往返。而因應95大改造和795X重定位,已沒98C之空間——98C只有取消可也。

93K、95、98D改造圖:大體是先由翠林、寶琳一邊開出,經坑口後入將軍澳隧道;於九龍一段究其實不太變動,蓋因真正關鍵該在將軍澳一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將軍澳至觀塘線重組:先把93A延至坑口北,觀塘總站縮短至觀塘裕民坊;之後95M改用將軍澳隧道往返,經寶琳北路、寶琳、寶康路、將軍澳隧道往返;98A改為由坑口直入將軍澳隧道,當成專針對往來坑口至觀塘。另296A改曰98B——按本有98B一線,惟既然98A改用將軍澳隧道,故提議取消之,並順便把「98B」編號套諸296A也。

凡上各點主要在於把將軍澳至觀塘之路線聚焦得仔細些:舉例93A變成專針對到寶琳路、聯合醫院;95M為服務翠林、寶琳過隧道:於此接駁其他線也。98A、296A分別專到坑口、將軍澳南一邊也。


按筆者之構思是於將軍澳隧道轉車站,倘是九巴,以95M、98A、296A(98B)作工具——93K接駁到紅磡、土瓜灣;95到旺角;98X則尖沙咀也。城巴方面於轉車站,793旺角,793X尖沙咀,795X荔枝角、深水步;而796X則紅磡、土瓜灣也。93A、790、795因不用將軍澳隧道,另當別論也。


註:

1. 根據中九龍幹線設計,是有一條隧道連接中九龍幹線至將藍公路,屆時795乃使用此路,而不用茶果嶺道也。

2. 究其實793亦可繞經尖沙咀:作法是由藉彌敦道直落梳士巴利道,再取道九龍公園徑入九龍站。如此一來796P,乃可繼續維持原本服務時間,以作輔助性質也。

3. 一旦793繞經尖沙咀,793X提不提升服務時間究其實沒甚所謂──當然,前者為大前提也。


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

6C改造和其衍生

1)203C改造:改稱204,並延至澤安村,來回程取道南昌街、窩仔街(回程窩仔街、偉智街)、大坑東道,後按原來路線走也。

個人認為又一城本身對巴士服務需求有限:一般走到九龍塘站,不會花太多時間也。由此把203C改為專針對石硤尾,相應合理一些:比如,方便石硤尾居民到旺角也。

2)6C改為(九龍城碼頭←→西九龍中心):經土瓜灣道、馬頭角道(回程木廠街)、馬頭涌道、九龍城迴旋處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欽州街(回程欽州街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青山道、大埔道、南昌街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。

按筆者之構想是參考紅色小巴之作法:來往土瓜灣至旺角,小巴一般作如是走也。而且土瓜灣相應接鄰九龍城:倘九龍城至旺角只直走亞皆老街、太子道西即可,土瓜灣沒理由不能也。而直入西九龍中心除順道方便到深水步,尚是便於另一邊設總站:以穩定行車班次也。

3)2、6F合併:成新2(蘇屋←→九龍城碼頭),蘇屋至彌敦道一段,按2走;彌敦道至土瓜灣一段則跟6F也。

於土瓜灣亦有鐵路下,巴士當然沒必要作如是走:主要是流水線性質,比如油麻地至深水步——指荔枝角道一帶;又或,土瓜灣、紅磡至油麻地——彌敦道一邊也。

1、2、7等改造圖:其中2是沿用原來6C、6F走法,而6C則是類似紅色小巴般走,惟直達深水步;至於1、7則皆是服務橫頭磡,只是一條到旺角,一條到尖沙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2E分拆:成209(海達←→九龍城碼頭)、210(白田←→大角咀)。209走深旺道、聚魚道、大角咀道、餘段按2E走;210則以循環線形式,走南昌街、通州街、大角咀道、奧運站、大角咀道、通州街、南昌街。

作如是分拆主要是出於倘在白田、深水步一邊坐,通常最遠到大角咀,鮮會到紅磡、土瓜灣;而從紅磡、土瓜灣坐則通常到佐敦——到大角咀者已不多,深水步更跡近零也。用車方面則2E車隊全過檔209,而210則靠縮短208時,騰出一些用車解決——208縮短下面有述也。

5)12A改動:改稱212,改為在過荔枝角道後、直走至通州街、興華街西、深盛路、深旺道(回程深旺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)。這是旨在專針對西九龍新區,亦即海麗、海達、昇悅居一帶——倘大直路走荔枝角道至此區域,會較目前走法少繞路也。

6)18、45改造:先把45縮短至何文田,總站在愛民,不入紅磡、土瓜灣;又把18改造成(紅磡紅鸞道←→維港灣),經紅鸞道、紅樂道、紅荔道、紅磡南道、機利士南路、蕪湖街、馬頭圍道(回程馬頭圍道、德民街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紅鸞道)、佛光街、培正道、窩打老道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這是旨在把角色對調:何文田至旺角之服務改由45兼顧,而18則直落紅磡也。與此同時18改為到維港灣,則是基於西九龍新區到旺角本就有701系列,毋須另有18架床疊屋也。

7)8P、12合併:成新12(海逸豪園←→維港灣),經大環道東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、渡船街、欣翔道、海泓道、奧運站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按12縮短至維港灣是旨在於8P、12合併後,適當縮短路線,以加快返車時間也。

8)8A大改造:改為過暢運道後,經柯士甸道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、柯士甸道,循環形式回到黃埔也。

這是用來取代原有專線小巴路線:主要針對柯士甸道沿線。而由於柯士甸道路面較窄,改道後續用單層服務也。

12、18等改造圖:大體12、18是針對維港灣一帶,儘管維港灣有奧運站在;209則是2E之進化,只是改為到西九龍新區;212則是12A順道改造時改名也;至於8A則是旨在取代原有綠色小巴路線──該小巴線似沒營辦商接手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9)1、7大整頓:先把1縮短至旺角,以循環線形式行走,而具體則是在過太子道西以後,經彌敦道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太子道西、通菜街、界限街,按原來路線返回竹園;7則是直接延至竹園,以填補1號線於尖沙咀之空白也。

這是涉及角色重訂:1乃改為專門針對往返橫頭磡至旺角;另改以7,專門往返橫頭磡至尖沙咀,蓋因倘途經旺角,正常會多花時間,不及取道全段窩打老道呈斜角線也。

10)重組2B、2F:先把2F改造成201(慈雲山北←→長沙灣),經慈雲山道、蒲崗村道、鳳德道、黃大仙道、馬仔坑道、竹園道、龍翔道(回程龍翔道、馬仔坑道)、南昌街,餘段不變;2B則改造成201A(黃大仙←→長沙灣),經東頭村道、鳳舞街、富美街、聯合道、歌和老街、南昌街,餘段不變。

筆者之構想是把黃大仙區至長沙灣、荔枝角,定為201系:重要者是尚要途經九龍塘,或龍翔道往返也。

11)208縮短:為(樂富←→廣播道),以循環線形式,經聯合道、廣播道、聯合道往返也。

按縮短208是基於廣播道一帶高級住宅區為主:又或者。走落聯合道坐7號線亦可。由此則毋須讓208維持原來服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