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

大埔接駁線小工程

對於大埔之東鐵接駁線:第一,個人認為該由東鐵親自營運——一如西鐵接駁線也。第二則是服務範圍有擴大之空間,哪怕只看大埔——比如,止至目前尚未有接駁至大埔工業村者。又如,71A不應是九巴線:由另一家去經營,難以提供有效接駁也。再或,把接駁服務深入至大埔新娘潭、鹿頸一帶,亦未嘗不可也。

另一方面某些路線亦是需要來些改動:整體而言,不算太大工程也。

1)K12延至太和:屆時一邊接駁大埔墟站,另一邊則太和站也。

2)K17延至富亨:由頌雅路直走南運路落大埔墟站也。這是旨在取代九巴71A之角色:同時大埔墟站至那打素醫院,亦有免費接駁至東鐵也。

3)K18延至富善:經南運路、廣福村、南運路入大埔墟站,反之亦然。由於富善、廣福皆已有相當村齡,乃把兩者接駁東鐵服務,二合為一也。

4)K14改為(大埔墟站←→大埔工業村):經南運路、汀角路、大貴街往返也。

由於大埔中心本已有K12接駁,K14乃改為到大埔工業村,以填補接駁東鐵服務之空白;而與此同時新K14是雙向形式運作:大埔工業村總站該有站位空間也。

5)開辦K15(大埔墟站←→鹿頸):經南運路、汀角路、新娘潭路。

按設計出此路線是基於欲炮製出一條東鐵接駁線,往返船灣淡水湖一邊——算是郊遊線也。當然這會與九巴75K和綠色小巴線重疊:所不同者是K15要深入新娘潭以至鹿頸——接駁至大埔也。而新娘潭路以其路況,以單層行走較宜也。

K12、K14、K17、K18新走法圖:概言之就是擴大些許版圖,比如把K14改造,變成往返大埔工業村至大埔墟站;K17延至富亨,K18填補富善一邊之真空;至於K12則順道延至太和,當是兩邊接駁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

西鐵巴士線變動議

對於西鐵接駁巴士線,有個看法,那就是部分路線是有簡化之空間:比如接駁西鐵至龍鼓灘,理應只走杯渡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才是;又或者接駁至流浮山,只需到天水圍站即可也。另外亦可大膽一些擴闊服務範圍:舉例可把K74延至錦上路路站;又或者,安排路線服務元朗之東頭工業區也。

然總體而言,毋須過於太大動作:尚有不少路線是沒改動之需要也。

屯門

1)K52簡化路線:由屯門站開出,僅走杯渡路、青雲路、龍門路,直往龍鼓灘;反之亦然。

如此簡化路線主要是出於倘按筆者所言者走,行車時間相應有所縮短:接駁西鐵時快一些也。倘到屯門碼頭一帶於龍門路沿線上下車即可;而外出購物,則屯門站、屯門新墟一帶,選擇更多也。

2)K51縮短至屯門站:由屯門站開出,經杯渡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興路、青山公路;反之亦然。這是旨在把K51重定位:專針對接駁西鐵到青山灣、黃金海岸一帶也。

3)K53延長至富泰:富泰至屯門站一段,按原來K51走,餘段則不變也。

嚴格說來K53是比較適合成為屯門之區內線:一邊置樂、青山灣、黃金海岸,另一邊則是富泰、嶺大、屯門新墟也。而掃管笏嚴格說來已算是住宅區:不同大欖涌,依舊野外之地也。

4)K54、K58不變:暫時沒改動之需要也。

K51、K52、K53新走法圖:大抵是找K53扮演屯門東區內線角色,K51則單純接駁西鐵至大欖涌、黃金海岸;K52則從圖中看,走法比現時簡單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元朗、天水圍

1)K68分拆出K67(元朗站←→元朗工業村):K67由元朗站開出,循環線形式,經元朗安樂路、宏樂街、福喜街、元朗工業村、福喜街、宏樂街、朗業街、元朗站。

K68則在過朗屏站後,改經朗業街、寶業街、德業街(回程德業街、康業街、寶業街),總站為德業街也。

2)K74延至錦上路站:於過青山公路博愛醫院段後、直走錦田公路、錦田繞道、東匯路往返。與此同時於K74元朗一段路,理應改走元朗安樂路(回程則朗業街)。

延至錦上路站是基於在凹頭一帶倘接駁西鐵,錦上路站遠比元朗站合適:且一旦延長,乃順道使錦田一帶,有西鐵接駁巴士服務也。至於元朗一段改道則是基於元朗大馬路一帶,較為車多,又是輕鐵服務範圍,毋須讓K74重疊也。

3)K65縮短至天水圍站:不再入元朗市也。與此同時開辦九巴路線53K(元朗形點←→流浮山):路線與原來K65雷同也。

作如是辦是藉換一條九巴線,用來接駁各元朗巴士線至流浮山:倘接駁西鐵靠天水圍站即可也。

4)K66、K73、K76不變:亦缺乏改動之理由也。

K68分拆出K67:作法是元朗工業村一邊,另開K67,而K68則改到東頭工業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

北區走法之新聯想

當梳理粉嶺、上水巴士線演變,究其實是有一走法理應走得通:大概是待至1988年後新運路啟用,由舊上水總站開出,直入新運路、粉嶺站、沙頭角公路、聯和墟、沙頭角公路、馬會道,然後入高速可也。舊上水總站位處今新運里,早已消失不見也。

如此一來光是由總站直入新運路到粉嶺,估計較比原來走線,少一半時間也——原來走法則是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沙頭角公路、聯和墟、沙頭角公路、新運路、馬會道,得花不止半小時也。同時應當指出當年聯和墟總站位處沙頭角公路旁:經聯和墟時,光繞入此總站即夠也。

按當年粉嶺、上水之巴士線最大問題是太繞——單指北區一段路也。不能否認北區人口分散太過為主因:光聯和墟遠離粉嶺火車站,已夠嗆也。可是哪怕定線問題只是不為也非不能也,日後再要繞經華明村,亦抵消掉效果——與聯和墟雷同,華明村亦遠離粉嶺火車站也。

本質上粉嶺、上水之巴士線缺陷是先天性:人口分佈格局如此也。而且倘要重建整個北區,大工程也。

惟當然參考價值不是沒有:從效率角度看,上述聯想究其實是從276線啟發出來,蓋因276於上水一段於過上水廣場總站後,即沿新運路直入高速入元朗,沒分站也;相反方向則於高速入上水後,僅上水火車站一站,接著總站也。作如是走好處在於簡單直接:有效率得多也。尤其是276本身以其客源,只需針對上水:上水石湖墟僅火車站旁,夠集中也。

舊時北區人口不算太多又不集中,倘按276般走是不實際──隨著北區不斷發展,則另一回事也。

個人以為276背後理念套諸粉嶺並不合適(要兼顧聯和墟、華明村一邊),惟上水則可以:比如倘上水至觀塘,理應取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,反之亦然。此走法上水一段,僅上水廣場總站作一站,以便上下客,之後分站皆市區也。

其他市區線亦可如此類推:舉例入獅子山隧道,則是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沙田路、獅子山隧道,反之亦然也。

上水至荃灣原則上倒可以走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粉嶺公路、吐露港公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城門隧道(反之亦然):然在筆者看來亦可使用三號幹線——具體是取道新運路、掃管埔路、新田公路、三號幹線、屯門公路(反之亦然)。而兩者比較,以後者在行車時間上稍佔優——直覺上已如此也。

再具體說北區巴士線該作何辦,筆者早已有述:《76K整頓與其他

北區舊時走法談:大抵由上水總站直入新運路到粉嶺也。究其實套諸今天非不可以,只是與過去不同者是:粉嶺人口已有相當數目,且分布比較廣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