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

路線分拆議

在筆者看來有一些路線是理應盡早分拆,或分開營運——或以其需求,或走線,或其他,諸如此類也。應當指出所涉及者主要還是過境路線——尚有一些例外,究其實不算多。筆者認為這不重要:只要需求大得足以分拆,即可也。

1)68X、268X:個人以為兩線在性質上是難以一併處理,蓋因268X性質是元朗特快至油尖旺;而68X則因有西鐵,真正焦點實是在洪水橋——類似於天水圍之265B、屯門碼頭之59X、良景之58X、大興之66X也。

換言之68X、268X兩線車隊,乃不該共用也。由此分拆之形式是:68X路線不變,而268X則縮短至元朗——總站可在元朗西、西鐵朗屏站或其他,九龍則延至尖東麼地道。

筆者以為68X、268X之情形,是需連同268B一同整頓:主要在268B原則上與西鐵重疊太過,頂多只能於平日早上開出幾班車服務,而且,用後備車已可也。原本268B使用四部掛牌,乃調往68X;而目前68X、268X共用34部巴士,20部走268X,68X則接收餘下14部也。

按倘論客量明顯268X是遠多於68X,因之268X理應比68X多獲分一些也。

2)277X分拆:從性質看277X儘管只經粉嶺,卻是連上水亦服務在內,只是靠70K之類接駁也。然而現在之北區事實已有條件做到粉嶺一條,上水一條:277E理應不是277X之分支,而該改曰77X——另一新系列也。且目前277X用車大約共50部左右:277X全線總站到總站,於全面走高速下,60分鐘左右即完成也。假定5分鐘一班,277X最少可用24部:30部做到5分鐘一班,綽綽有餘也。餘下20部則全數過檔至77X:班次多少,沒相干也。

3)B1系列:對於B1,竊以為最低限度該是一條走元朗,一條天水圍。元朗之一條續稱曰B1——天水圍則B1X,不經元朗市也。且倘能,B1之餘亦理應有B1A:只走青山公路經新田、米埔、牛潭尾,當是針對往返這些地區至關口也。

於實際操作上於北上高峰期,主力加密B1班次:B1X、B1A主要還是輔助性質,類似深圳灣口岸之B3系列,資源皆集中在B3X,其他僅走假日,班次亦沒那麼頻密也。

4)B8系列:沙田、大埔至蓮塘口岸理應分開兩條線行走也。倘是沙田一條,大概另闢編號曰B12,不但不經大埔,於沙田一段,中途加插經沙燕橋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燕橋,當是加經新城市廣場也;大埔則續稱B8,或直入白石角——以總站空間看,大概僅大學站也。

5)B9系列:個人認為應該一條元朗,一條屯門:元朗一條另起編號曰B13,走之路線與目前B9雷同,僅不到屯門;屯門之服務則繼續B9,不入元朗直走高速也。

B1分拆圖:其中B1A明顯是走下路,即青山公路一段也;而天水圍之B1X則大體可走到天水圍市中心──當然不入天水圍北,沒那麼全面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B9分拆圖:元朗一條曰B13;而B9則定性走屯門市中心,由總站直入高速公路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

北區接駁巴士議

當看回東鐵線接駁巴士線歷史,反而北區一直都未曾有相關路線:不是九巴經營就是小巴路線,且似是東、西鐵成立巴士部時,故意被忽略也。

然在筆者看來此等路線究其實理應有:哪怕現在才來落實,未為晚也。當然這是有兩類型路線:一是走區內屋苑社區,類似70K那種;二是鄉郊路線。倘是鄉郊,基於北區好些小巴服務是深入村內,不太適合常規巴士行走,於是盡量保留這些小巴線——反而毋須深入村內者則可由東鐵接手,如55K;而接駁巴士則毋須太多。而屋苑社區則或與現有九巴路線重疊:於是九巴相關路線,亦理應整頓一下也。

換言之,是不會太大規模也。

1)接手綠色小巴55K:形式是取消之,改開辦K21(粉嶺站←→沙頭角),全走沙頭角公路。與此同時改造78K:於過沙頭角公路後,改走馬適路、馬會道、龍琛路、上水站、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粉錦公路、保健路,總站在太平。

按一直以來沙頭角巴士、小巴並行,一大問題在於服務重疊——皆是來往上水也。然事實上沙頭角公路一帶,理應一條粉嶺,一條上水,如此分家也。於是整頓時,乃順道作出分家安排也。

2)開辦K22(嘉福←→華明):大概取道百和路往返也。這可謂是取代273:只是筆者本來之想法是把278K、273合併——形成278K延長去華明、百和路一邊也。

3)開辦聯和墟至粉嶺站路線:曰K23,取道沙頭角公路往返。

以前提過278K可延長至華明以擴大服務範圍,就一於作如是辦;另往返聯和墟至粉嶺站之小巴亦可不要——屆時有正式接駁巴士線時,沒存在價值也。

4)接手九巴73K:形式亦是取消之,改開辦K24(上水←→文錦渡),經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文錦渡路。

按倘可以,亦可於清明、重陽之時,開一條九巴路線特別線性質——主要是基於往返文錦渡一帶,似以清明、重陽較多,且以東、西鐵接駁巴士車隊規模,未必有足夠資源應付也。

5)開辦K25(上水←→北區醫院):經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保健路。

按此走法並非只接駁上水站至北區醫院:比如太平、清河村一帶倘以K25接駁,取道粉錦公路、寶石湖路,亦未至於繞路也。

另應當指出以上這些路線原則上,是需要配合整頓九巴之北區區內線,而具體作法則參考:《北區區內線對稱化》。

北區接駁巴士線路線圖:如圖中所示,最長者明顯是K21,直入沙頭角;而最短者為K23、K25──此中後者,究其實開辦與否沒所謂,蓋因太平本有天橋直達上水站,只是考慮到出入醫院或有坐輪椅者,才有K25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城隧、青沙兩面用

參考連結:《86系改造議》、《大埔路線大修理

按筆者有個看法是,倘要青沙公路巴士線客量有所促進,安排一條線經青沙公路來往葵涌、荃灣,應會有些幫助:城門隧道最大問題是西邊出入口是在荃灣、葵涌交界——有些難以兼顧也。倘以筆者之想法整頓一下青沙公路巴士線,配合一條出葵涌、荃灣者作接駁,該能帶來更多客源也。至於城隧路線屆時則集中於往返荃灣:同樣靠一、兩條線往返葵涌作接駁用也。

那具體作何辦?或找43X開刀進行改造:把之改走青沙公路也。這是基於與40X比較,43X作為往返馬鞍山之角色較次:改造後,既不影響原來馬鞍山居民,亦同時當是接駁青沙公路至馬鞍山也。

1)49X縮短至荃灣,不再入青衣:具體做法是把總站搬往葵涌村,經大窩口路、德士古道、楊屋道,餘段不變也。

按青衣之服務大可靠249X解決,概言之就是,把49X青衣之服務推向249X也。而在249X之時保留49X青衣一段路,是沒什麼意思:尤其是49X是先經荃灣才入青衣,且客源一向多在荃灣也。

2)249X修改路線:搬總至沙田圍,並改走沙田圍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市中心、沙田鄉事會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青葵公路、青衣南橋、青衣路、青康路、涌美路、青衣鄉事會路、楓樹窩路、青敬路。

如此修正算是把249X變成走泰半個青衣:旨在乾脆靠一條線,連接沙田至青衣也。而於修訂之時,249X車隊理應與49X分開:前者10-12部已夠,後者則用20部車也。

3)47X改道:改為(秦石←→美孚),沙田至城門隧道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荔景山路、美荔道。

按此中要旨在靠一條線接駁城隧路線至葵涌:一來大多城隧巴士線是走荃灣,如48X、49X、73X、278X;二來選定47X是看中秦石、沙角一帶屋村整體老化,沙田一邊客源壓力不大,正好提供空間於城隧轉車

站,接載往返葵涌之客源也。

4)46X改造:變成(顯徑←→葵盛東),沙田至城門隧道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走和宜合道、三棟屋路、二陂圳路、石圍角路、德士古道、荃錦交匯處、大河道、楊屋道、葵福路、盛福街、葵盛圍。

有問何以不靠46X扮演接駁至葵涌之角色?主要是基於46X光服務大圍,而大圍至荃灣區本身就有一定需求:形成再接駁城隧轉車站至葵涌,力有不逮也。另一方面當找47X充當接駁葵涌之角色,其在葵盛之空白乃由46X填補也。

城門隧道沙田至荃灣線改造圖:如圖中所顯示,靠一條47X接駁城隧轉車站至葵涌,蓋因47X於沙田之服務皆人口老化之屋村,有空間應付轉車站龐大需求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5)40X大改造:改曰240(烏溪沙站←→荃灣站),烏溪沙至城門隧道一段不變,之後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葵義路、興芳路、葵福路、楊屋道、大河道。

6)43X大改造:改曰246,兩邊總站不變,馬鞍山至火炭一段不變,之後經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葵涌道、青山公路、大河道。

7)48X不變:暫看不見有改造之需要也。

40X、43X改造圖:在筆者構想裡兩線是分別改曰240、246,惟為求清楚顯示具體改線,暫不表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